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曹慧  朱文琰  赵新全 《草业学报》2016,25(1):268-272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敏感区域之一,门源草原毛虫作为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草甸的主要害虫之一,虫害爆发时造成牧草短缺,引发家畜口膜炎甚至死亡。因此,未来持续增温情况下,门源草原毛虫的表现对当地畜牧业生产安全至关重要。通过野外控制试验,探讨增温(日增温1.2℃/夜增温1.7℃)和放牧对草原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显著提高了幼虫生长速率和蛹重,雌蛹增重比率约为雄蛹的2倍。增温显著缩短了草原毛虫幼虫期(雌性幼虫4.4 d、雄性幼虫7.0 d)和蛹期(雌蛹3.6 d、雄蛹4.6 d),而且引发雄性先熟,即雄成虫羽化时间较雌成虫早5.0 d。增温放牧处理下,草原毛虫的生长速率提高9%、雌蛹增重26%。可见,未来持续增温的高寒草甸牧场,门源草原毛虫适合度升高,对当地草场和家畜的威胁加大,需加强害虫的监控和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新九、黄白限2个亲本原种及其杂交后代F1的蚕卵蛋白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杂种后代(新九×黄白限、黄白限×新九)蚕卵蛋白中的SOD、CAT活力与杂交亲本(新九、黄白限)相比较,杂种优势不明显,一代杂交种蚕卵的SOD、EAT活尢在艇亲乏间或低于双亲。同时,还对不同茧色蚕品种幼虫血和蛹血的SOD、CAT活力进行了比较分析,黄白限(雌,黄色茧;雄,白色茧)、大造(绿色茧)、沔赤(红色茧)5龄第5天幼虫血和蛹期第5天蛹血的SOD、CAT活力,不同品种间有差异,但差别不大;在黄白限的品种中,雄蛹血的CAT活力比雌蛹血的高,SOD活力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通常同一品种雌茧比雄茧重,雌的茧层量也比雄的茧层量重。但茧层率雌的比雄的小,56年春期嵊县蚕种场各共育室大部份鉴蛹全茧量雌雄相差还是正常的,但茧层量雌雄相差很小,甚至徐香增共育室雌的比雄的还轻。另有部份共育室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不同样本容量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的平均数变化和标准偏差的变化,探讨了家蚕蛾区茧质调查最合适的样本大小。样本容量在20以上时,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的平均数和标准偏差均相对变化较小;样本容量在35以上时,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的平均数均表现稳定性好和标准偏差小。雄性样本容量在相对较小(n≥10)的时候标准偏差就逐步趋于平缓。这可能与雄蛹的体重比雌蛹轻得多的原因有一定关系;因此,在蛾区成绩调查时样本容量应至少在20以上,蛾区的平均数才有一定的代表性。样本容量在35或35以上的平均数才能较好地代表蛾区或饲育区的总体成绩。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抗氧化酶活性水平及变化与种茧耐贮性之间的关系,以7个二化性品种和1个一化性品种柞蚕种茧为试材,比较分析雌、雄蛹在低温贮藏不同时间后血淋巴总SOD、POD、CAT抗氧化酶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低温贮藏期间,3种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趋势在化性、品种、性别间较为相似,但活性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一化性品种总SOD、POD活性显著高于二化性品种,CAT活性显著低于二化性品种,各二化性品种之间同样具有显著性差异;相较于春季出库期,二化一放出库期各二化性柞蚕品种种茧蛹体血淋巴3种抗氧化酶活性均发生显著下降,其中,大9雌蛹总SOD、POD、CAT活性下降幅度最小,且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凤久和辽蚕527的雄蛹3种抗氧化酶活性较高,说明大9的雌蛹耐贮性最强,凤久和辽蚕527的雄蛹耐贮性最强。研究结果可为柞蚕种茧耐低温贮藏研究与二化一放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蚕种生产中健康雌蛾产下的卵受精率由交尾率决定,产出率由交尾时间决定,因此雄蛾的交尾能力是保证单蛾产卵量及受精率的关键,雄蛾交配能力不足,就会导致交尾率下降,易散对,不受精卵和遗腹卵增多,造成极大的浪费。以下是我们在雄蛾保护与使用过程中的几点做法。1保护雄蛹是保护雄蛾的基础(1)收茧后如某品种由于健蛹率过低或者其他原因造成雄蛹与对交品种的雌蛹对交比例过大,则要推后该品种的削茧时间,应安  相似文献   

7.
草原毛虫蛹期寄生天敌种类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青海省12个县区的草原毛虫蛹,在实验室内初步观察结果,草原毛虫蛹期寄生天敌中有致病微生物2种,寄生天敌昆虫7种,其中以草原毛虫金小峰(PteromalusquinghaiensisLiao)和多刺孔寄蝇(SpoggosiaechinuraRob.-des.)为优势种,古毒蛾追寄蝇(ExoristalarvarumLin)为青海追寄蝇属一新记录。  相似文献   

8.
根据Iwao的抽样数模型,确定出门源草原毛虫(Gynaephoramenyuanensis)的最适抽样数。当防治指标标为30头/m ̄2时,序贯抽样的累积幼虫量界限公式为:T_0(N)=30n±29.71当t=1.64,或T_0(N)=30n±35.51,当t=1.96。在高寒草甸中,棋盘式抽样方法是随机取样幼虫和茧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9.
家蚕若干数量性状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同胞分析法估测家蚕几个性状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结果:其大小因估测方法、品种及性别而不同。h_s~2以茧层率和产卵数较高;h_d~2、h_(ds)~2以茧层率和蛹体重较高。r_A雌的茧层率与全茧量、蛹体重、茧层量间为负相关,全茧量与产卵数及茧层量间、蛹体重与茧层量和产卵数间为正相关,雄的几项性状间都为正相关。r_A的通径分析表明:对于茧层率,雌主要受全茧量的负作用;雄主要受茧层量的正作用。故在选择上,雌应限制全茧量,雄选择茧层量有利。  相似文献   

10.
对不同性别的家蚕进行饲养,其结果调查如下:食下量雌蚕较雄蚕多,消化率雌蚕较雄蚕低,熟蚕丝腺量 雌较雄的重,而遗腹丝雌较雄的轻,全茧量雌的较雄的重,茧量雌雄无差异,茧丝量雌较雄的轻,茧丝长雌较雄的短,这说明饲养雄蚕的经济效益比雌蚕高。  相似文献   

11.
同时蒸馏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蚕蛹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缫丝蚕蛹和鲜蚕蛹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从缫丝蚕蛹中鉴定出54种主要挥发性化合物,分子质量为84~394 D,其中酯类2种、醇类7种、烃类18种、醛酮类6种、硫化物3种、芳香类11种以及其他化合物7种;从鲜蚕蛹中鉴定出16种主要挥发性化合物,分子质量为92~354 D,其中酯类2种、醇类1种、烃类5种、醛类1种、硫化物1种、芳香类3种以及其他化合物3种。2,4-二(1,1-甲基乙基)-苯酚在缫丝蚕蛹和鲜蚕蛹的挥发性成分中的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7.38%和31.00%,其次为磷酸三丁酯,质量分数分别为5.98%和10.06%。缫丝蚕蛹和鲜蚕蛹中含有的挥发性成分的协同作用构成了它们各自特有的气味。  相似文献   

12.
雌雄蛹自动分选机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雌雄蚕蛹分选是制造优质蚕种的重要环节。依据雌雄蛹体重量和体形大小存在明显差异的特点 ,研制成功三段式雌雄分选机。经生产测试 ,每小时可分选 135 96kg茧的蚕蛹 ,分选雌雄蛹的误鉴率平均为 3 18% ,比人工分选的准确率高 ;通过调节分选孔的大小 ,准确率可达 99 5 %以上 ;在复眼着黑后分选对蛹体无损伤。机械操作简易 ,符合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3.
分别对缫丝蚕蛹中的水溶性和碱溶性蛋白组分进行营养学评价,为高效开发蚕蛹食品提供依据;通过蚕蛹蛋白酶解产物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体外抑制活性试验,探讨蚕蛹蛋白作为天然降压药品原料的利用潜力。营养学分析表明:蚕蛹蛋白水溶性和碱溶性组分中的氨基酸种类齐全,且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1.2%和39.2%,明显高于WHO推荐的氨基酸组成模式(>36%);蚕蛹水溶性蛋白有第1~第4限制性氨基酸(依次为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而蚕蛹碱溶性蛋白仅有第1和第2限制性氨基酸(依次为蛋氨酸+胱氨酸、异亮氨酸),2种溶解性蛋白的生物效价均较低,在开发利用中,应补充限制性氨基酸或与其它蛋白搭配使用,以提高产品的营养价值。体外ACE抑制活性试验表明,蚕蛹的水溶性蛋白和碱溶性蛋白的碱性蛋白酶酶解产物均具有较强的ACE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0.121、0.113 mg/mL,2种蛋白有可能成为降血压肽生产原料。  相似文献   

14.
微波干燥蚕茧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陆生海  宋亚英 《蚕业科学》2003,29(2):210-212
采用不同质量比功率、铺放厚度和分段干燥等方式,对微波干燥蚕茧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质量比功率对微波干燥影响较大,而铺放厚度对微波干燥影响较小;质量比功率大于8W/g时,出现茧内蛹体破裂,会影响蚕茧干燥质量;采用分段干燥有利于干燥过程的进行;微波干燥可提高蚕茧干燥效率和茧丝洁净度。  相似文献   

15.
红外线用于蚕茧干燥的适用性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郑成  余炳球 《蚕业科学》1995,21(2):114-117
测定了茧丝、蚕蛹的红外线吸收曲线以及茧层的红外线透过图谱,结合低温全波红外涂料对鲜茧进行干燥试验。对蚕茧的干燥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红外线用于蚕茧干燥是不适宜的。  相似文献   

16.
家蚕裸蛹基因(Nd)的SSR定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家蚕裸蛹是自然突变产生的,裸蛹基因(Nd)与丝素重链基因(Fib-H)同处于第25染色体上,二者紧密连锁。利用家蚕雌性不交换的特点,以家蚕正常茧品种P50和裸蛹品种Nd为亲本获得P50×(P50×Nd)和(P50×Nd)×P50回交群体(分别记为BC1M和BC1F),再用已经构建的家蚕SSR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对Nd基因进行定位,共筛选出7个与Nd基因连锁的SSR标记。BC1F群体中的所有裸蛹个体均表现出与(P50×Nd)F1相同的杂合型带型;而所有正常茧个体带型与亲本P50一致,为纯合型。利用另一个群体BC1M构建了Nd基因的遗传连锁图,连锁图的遗传距离为96.8 cM,Nd基因位于60.8 cM。同时得到了2个与Nd紧密连锁的SSR标记S2511及S2513,与Nd基因的距离分别为0.1 cM和1.1 cM。  相似文献   

17.
饲料蛋白质含量对家蚕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传溪  徐俊良 《蚕业科学》1991,17(4):217-222
本试验用脱脂大豆粉和纤维素粉含量不同的8种人工饲料处理5龄雌蚕。结果用含蛋白质5.62%的饲料,蚕仅存活6.12天;含9.12%的,结茧少且不能化蛹,高于12.63%时能正常结茧化蛹。随着饲料蛋白质含量从9.12%增至37.18%,五龄经过从10.5缩短至7天,熟蚕体重从2.35克增至3.93克,干物消化量从0.40克升至0.86克,消化率从14.49%升至33.08%。但全龄干物食下量和排粪量则以取食蛋白质含量为12.63%的最高,而以取食37.18%的最低。蛹重和卵量也随五龄饲料蛋白含量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8.
菁松×皓月是生产上推广量最大的春用多丝量家蚕品种,根据家蚕茧荧光色的遗传机制,将该品种改育成具有蚕茧荧光显色判性性状的品种。对蚕茧有多种荧光显色的菁松通过系统分离方法,对蚕茧单一荧光显色的皓月通过杂交导入荧光伴性基因Fx及定向培育的方法,将2个品种均改育成雄蚕茧为黄荧光色、雌蚕茧为紫荧光色的品种,其荧光判性准确率达到100%。2个改育的品种暂命名为苏杰、豪胜。实验室饲养鉴定成绩表明改育品种杂交组合苏杰×豪胜的幼虫比菁松×皓月发育快,体质更强健,但全茧量略低;缫丝鉴定苏杰×豪胜的茧丝纤度2.686 dtex,洁净95.5分,茧丝长1 300 m以上,解舒率75%以上,并且生丝匀度好。改育品种杂交组合苏杰×豪胜的主要经济性状成绩与菁松×皓月相仿,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可以达到雌雄蚕茧分别缫丝和提高蚕种制造鉴蛹工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绿茧系家蚕品种的茧色性状遗传规律,以家蚕绿茧品种G1和白茧品种C108为亲本,配制正反交F1及其自交F2和回交代等多种群体材料,茧色分离调查结果显示:F1为浅绿色茧;自交F2呈现白色茧∶浅绿色茧∶绿色茧=1∶2∶1的分离比;回交后代(C108×G1)×G1、G1×(G1×C108)均呈现绿色茧∶浅绿色茧=1∶1的分离比,而C108×(G1×C108)呈现白色茧∶浅绿色茧=1∶1的分离比。此结果说明家蚕品种G1的绿茧性状对白茧性状为不完全显性遗传。家蚕绿茧系的显色物质为黄酮类化合物,分析不同茧色蚕体组织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是研究色素代谢与绿色茧呈色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NaNO2-Al(NO3)3-NaOH比色法,测定亲本绿茧品种G1、白茧品种C108和(G1×C108)F1的幼虫中肠、血液、丝腺组织在整个5龄期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以及茧层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结果显示:3种茧色个体的中肠组织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无明显差异,推测其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的能力相当;中肠组织与血液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与茧色没有明显关系;丝腺组织和茧层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以G1最高,(G1×C108)F1居中,C108最低。此结果说明绿茧色的深浅与丝腺和茧层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家蚕荧光茧色的研究——Ⅰ.不同品种的荧光茧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紫外光的照射下,观察了348个品种品系的荧光茧色。结果:白茧品种(1)有白荧光、黄荧光、紫荧光及一些中间色的连续光潜。按系统比较白荧光茧的比率是日系>中系>欧系,黄荧光茧的比率是中系>日系>欧系,紫荧光茧的比率是欧系>中系=日系,按化性白荧光茧的比率是日一化>欧一化>多化>中一化四眠>日二化>中二化>中一化三眠,黄荧光茧的比率是中一化三眠>中二化>日二化>多化>中一化四眠>日一化>欧一化,紫荧光茧的比率是欧一化>日一化>中一化四眠>中一化三眠>多化>日二化>中二化。(2)雌雄茧荧光有明显差异,雄黄荧光茧多且强,雌茧紫荧光多。发现了5个品种雄茧基本上为黄荧光,雌茧为紫荧光。(3)荧光茧色与解舒有关系,解舒率与黄荧光茧呈正相关,与紫荧光茧呈负相关,不同的系统,化性则有所区别。有色茧基本上是黄荧光,也有个别品种茧出现白荧光或紫荧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