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细叶百合种内居群形态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细叶百合种内11个居群的植株、叶、花、蒴果和种子等共23个性状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分析了不同居群之间的形态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结果表明:细叶百合各居群的物候期较为一致,相差不大;由聚类分析可以看出,地理分布与细叶百合不同居群的亲缘关系不完全一致.光学显微镜观察细叶百合花粉形态和大小相差不大,但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不同居群花粉的表面纹饰有一定差异.细叶百合不同居群种子形态和大小接近,但有胚率和发芽率差别较大,存在明显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渥丹百合种内花粉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渥丹百合种内10个居群花粉的形态、大小、表面纹饰、生活力等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渥丹百合花粉皆呈椭球体,花粉大小差异不显著,花粉都具单萌发沟,沟长达两端,但不同变种的花粉网脊上基粒形状差异显著,网脊宽度/网眼直径(R/L值)表现为大花百合(L.concolor var.megalanthum Wang et Tang)最小,黄花渥丹(L. concolor var.concolor f.coridion Kitag.)最大.花粉生活力测定表明大花百合的花粉生活力较低.  相似文献   

3.
采用染色体常规压片的方法,对渥丹百合(Lilium.concolorSalisb.)4个居群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有斑百合BH27(L.concolorvar.buschianumBaker.)和有斑百合BH41(L.concolorvar.buschianumBaker.)核型分别为2n=2x=4m(2SAT) 4st 16t(2SAT)和2n=2x=4m(4SAT) 12st 8t(4SAT),黄花渥丹BH20(L.concolorvar.concolorf.coridionKitag.)核型为2n=2x=4m(4SAT) 4st 16t(4SAT),大花百合BH50(L.concolorvar.megalanthumWangetTang)核型为2n=2x=4m(4SAT) 6st(2SAT) 14t(4SAT);其核型分类都属于3B型,但结构变异明显,主要表现在染色体相对长度、臂比、次缢痕数目及分布。  相似文献   

4.
岷江百合的形态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红霞  王文锋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6762-6763
揭示岷江百合的形态变异式样及变异规律,为引种驯化、杂交育种提供依据。按居群取样,用SAS软件统计,并做巢式方差分析。形态变异居群内具明显的多态性,居群间具多型性。经巢式方差分析,形态变异约有93.31%来源于居群内,约有6.69%来源于居群间。形态上的差异与植株的发育阶段密不可分,而且环境异质性、杂合有利性及染色体结构变异是造成其形态变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6.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云南省昭通市8个县和四川省2个县的10个筇竹自然居群的11项形态性状进行了研究,探讨其形态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在物种水平上各个性状存在较丰富变异,变异系数( CV 值)为0.018~0.066;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10项性状在居群间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从形态水平上揭示了筇竹遗传多样性,为筇竹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7.
云南5种百合形态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SAS统计软件对卷瓣组紫斑百合2个居群、川百合2个居群、宝兴百合1个居群、卷丹1个居群以及外类群泸定百合1个居群的17个可测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从形态学角度阐明这7个居群的变异式样。所测量的17个数量性状都具有多样性。方差百分率在种水平上分布较高,卷瓣组百合种间差异明显。在紫斑百合2个居群中,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个体间,即居群内多样性丰富。川百合与紫斑百合相同居群内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变异。在Q-聚类分析中7个居群被聚为两大类-卷瓣组及外类群。这一结果与经典分类一致。在R-聚类分析中17个性状被分为4类,第一主成分主要由花部各性状组成,其贡献率已达50.95%。对该组植物进行形态学分析时,花部特征应受到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9.
野生渥丹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适合的渥丹组织培养方法。[方法]以野生渥丹不同部位的鳞片为外植体,研究不同灭茵时间、不同培养基对外植体组织培养过程的影响。[结果]不同的灭菌时间对鳞片污染率的影响不同,均随着灭菌时间的延长呈显著下降的趋势。不同部位的鳞片污染率差异较大,外部鳞片污染率最高,其次是中部,内部鳞片污染率最低。随着升汞溶液消毒时间的增加,各部位鳞片的增殖系数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以中部鳞片为外植体,灭茵时间为6+6(min)的效果较好,污染率为59.5%,增殖系数为2.57。诱导不定芽的最适培养基为MS+NAA0.1mg/L+6-BA2.0mg/L,增殖系数为4.08。[结论]该研究为保护渥丹种质资源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亚洲百合系品种布鲁拉诺与我国原产野生种渥丹百合种间杂交后代群体5个株系和亲本为试材,研究了4℃,-2℃,-8℃,-14℃,-20℃低温胁迫下百合鳞片组织电导率、SOD活性、MDA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百合鳞片的电导率呈"S"形增长,但不同试材间略有差异;SOD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MDA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呈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运用隶属函数法对杂交后代进行初步抗寒综合评价,抗寒强弱顺序为BW-12>渥丹>BW-4>BW-11>BW-6>BW-1>布鲁拉诺,多数杂交后代的抗寒性介于父母本之间,但也有超亲现象出现。  相似文献   

11.
利用染色体常规压片的方法,对有斑百合进行了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的研究及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有斑百合的核型公式为2n=4sm+12st+8t,相对长度变化范围为6.11%~12.90%,该百合的核型类型为3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80.11%。  相似文献   

12.
以有斑百合花粉为试材,通过离体培养,利用单因子试验研究蔗糖、硼酸、以及钙、镁、钾离子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因子试验比较了蔗糖、H3 BO3、CaCl2和Ca(NO3)2·4H2O对有斑百合花粉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硼和钙对有斑百合花粉萌发影响较大,而钾和镁的影响较小;适宜的花粉培养液为蔗...  相似文献   

13.
以有斑百合嫩茎为材料,进行了愈伤组织培养的诱导、愈伤组织及不定芽的分化、试管苗的生根、移栽、扦插和移植的研究,建立起有斑百合的无性系.结果证明:MS BA 0.4 mg/L 2,4-D 1.6 mg/L是诱导嫩茎形成具有分化能力愈伤组织的理想培养基;1/2 MS AgNO3 0.4 mg/L BA 0.5 mg/L是嫩茎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分化培养的理想培养基;1/2 MS IAA 0.8 mg/L是生根培养的理想培养基;炉灰渣是试管苗移栽和扦插的理想基质;移植到山坡上的试管苗具有生长旺盛、根系发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对从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收集到的6份有斑百合资源在沈阳地区进行了迁地保存研究.结果表明,有斑百合在迁移地存活率较高,栽植第1年存活率均在75%以上,但随后呈逐年下降趋势;它们的开花物候期差异不大,最大差异幅度10 d;除BH27、BH41外,其他4份材料株高比原产地高;在迁移地的茎粗除BH99没有变化外其他资源均有增加;除BH106外其他5份资源的叶形在迁移地均变宽;6份种质都能正常开花,且花朵数都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为了建立野生有斑百合多基因型种子离体多倍体诱导方法及快速、准确和高效的多倍体鉴定技术,本研究在离体培养条件下,以野生有斑百合预培养7 d的无菌萌动种子(2n=2x=24)为材料,用不同含量的秋水仙素溶液进行不同时间的诱变处理。以种子下胚轴明显膨大作为变异植株早期鉴定的标准,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核DNA含量,并结合染色体计数法对诱导后的植株进行倍性鉴定,探讨在相同的种子萌动状态下,不同含量、不同浸泡时间的秋水仙素诱变效果,并初步建立了种子离体多倍体诱导和鉴定技术流程。结果表明:0.10%的秋水仙素溶液可有效地诱导野生有斑百合萌动种子的染色体加倍,其中以浸泡处理36 h的诱导效果最好,诱导率达44.43%;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四倍体植株表现出叶片肥厚且增宽、叶色深绿、叶表面轻微褶皱、叶柄粗壮、生长缓慢等特征。研究还发现,植物外部形态变化不仅在二倍体和四倍体之间存在,而且在不同基因型的四倍体之间也存在差异。本研究利用下胚轴的膨大作为早期筛选多倍体的有效指标,同时结合直接测定细胞中DNA含量和计数染色体数可快速有效地培育出野生有斑百合同源四倍体植株。本研究建立的离体多倍体诱导流程除可应用于有斑百合种子多倍体的诱导外,也可为其他野生百合种子离体染色体加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兰州百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兰州百合不仅是中国百合中的上品,而且是中国唯一的甜百合,有很高的食用、药用、保健和观赏价值,作者对兰州百日合的化学成分、药用价值、资源开发、质量控制、观赏价值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合归纳和整理,以期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淡黄花百合花期生物量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仁波  李黛  窦全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613-14615
[目的]研究淡黄花百合(Lilium sulphureum Bakerapud Hook.f.)花期生物量分配,以期为黄花百合的田间管理和合理采摘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贵州省务川县境内野生淡黄花百合花期的不同构件进行了称量,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检验及回归分析。[结果]淡黄花百合在花期各构件的生物量分配顺序为鳞片〉地上茎〉叶〉花〉地下茎〉茎生根〉鳞茎盘或基盘根。作为百合粉原料的鳞片生物量分配在鲜重时(33.4%)和干重时(41.2%)均为最大。鳞片干重生物量与植株基径、株高及其他构件干重生物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鳞片干重生物量分配与地上茎和地下茎的干重生物量分配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植株生殖构件(花)的干重生物量分配呈显著负相关(0.01〈P〈0.05)。[结论]淡黄花百合植株在养分分配及物质积累与植株的生长上存在着内在协调性联系。在人工栽培过程中应注意控制生殖构件和茎对鳞片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