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河南省樱桃谷鸭主产区信阳、新郑、焦作三地628份樱桃谷鸭血清样本应用PCR技术进行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检测,并将三地DHBV阳性样本各挑选1份进行DHBV全基因的扩增、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信阳、新郑、焦作三地樱桃谷鸭DHBV自然携带率分别为10.5%、8.9%、17.6%;3株DHBV基因组全长分别为3 021、3 027、3 024bp,均含有编码P、S和C蛋白的3个开放阅读框,各开放阅读框氨基酸同源性比较显示差异显著的区域位于P蛋白。序列分析显示,3株DHBV河南株核苷酸同源性为89.8%~93.9%,与参考株为89.4%~99.5%。遗传进化分析及P蛋白关键位点分析结果表明,信阳分离株为西方基因型,其余2株为中国基因型。本试验掌握了河南省樱桃谷鸭主产区DHBV自然感染情况,并成功克隆了3株樱桃谷鸭DHBV全基因序列,为该病毒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2.
从规模化养殖场鸭群气管和泄殖腔试子分离到新城疫病毒(NDV)27株,用2株针对NDV HN单抗进行抗原表位分析,并选择4个分离株进行F基因高变区(374bp)和HN基因全长序列分析。抗原表位分析结果显示,27个鸭分离株均能与其中一株单抗C3-B7反应,而与另外一株单抗1E5反应为阴性。F基因(374bp)序列分析结果显示,4个鸭分离株均属于NDV ClassⅠ分支,分离株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9.2%~100%;分离株与NDV ClassⅡ毒株遗传距离为0.9%~9.9%,与NDV ClassⅠ毒株遗传距离为38.5%~41.7%。根据核苷酸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表明,4个鸭NDV分离株F蛋白裂解位点氨基酸模式为:112-EROERL-117。HN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4个鸭NDV分离株HN基因全长1851bp,编码585个氨基酸;同源性比较发现4个鸭NDV分离株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9.7%~99.8%,与NDV ClassⅡ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为68.4%~70.5%,与NDV ClassⅠ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5.8%~98.0%。本研究结果显示,鸭分离毒均属于NDV ClassⅠ弱毒,在抗原表位和基因序列上与广泛应用的NDV弱毒疫苗株(LaSota)不同,这些毒株的来源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分别对鸡源、鸭源、鹅源新城疫病毒(NDV)强毒分离株(WF00C、WF00D、WF00G)的F基因进行RT-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并对其核苷酸和推导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分离株F基因均含1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全长为1662 bp,编码553个氨基酸,有6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裂解位点区的氨基酸序列均为112R-R-Q-K-R-F117,与强毒株特征相符,具有第101位的K(赖氨酸)和121位的V(缬氨酸),符合基因VK型NDV特征;WF00C株有13个半胱氨酸(Cys)残基,WF00D株和WF00G株各有12个Cys残基;在限制性内切酶(RE)位点(nt334~1682)的分布上,3个毒株均存在多数鹅源分离株特有的973 nt和1249 nt Rsa Ⅰ位点;WF00D株与WF00C株、WF00G株以及GenBank的15株各基因型代表株的F基因编码区同源性进行比较,其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4.7 %~99.3%,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8.4%~98.9%;3个分离株间的同源性较高,其与ZJ1、SF02和NA_1等鹅源毒株之间差异较小,而与LaSota、F48E9等毒株之间差异明显.根据NDV系统发育进化树、酶切位点分析以及基因分型结果,证明它们的基因型均为Ⅶd亚型.  相似文献   

4.
通过RT-PCR特异性扩增出新城疫病毒(NDV)山东分离株(ShD-5-04)的F基因序列,对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ShD-5-04株的F基因开放性阅读框为1 662 bp,编码489个氨基酸.与国外发表的部分新城疫病毒强毒株和弱毒株之间相同序列进行比较,F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在84.1%~88.7%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88.1%~93.3%之间;F蛋白裂解位点区(112位~117位)氨基酸组成与强毒株一致,从基因水平上说明NDV ShD-5-04株为新城疫强毒株.  相似文献   

5.
采用RT-PCR法对Ⅰ型DHV A66弱毒株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分子克隆与测序.研究结果表明,不含Poly(A)尾巴的A66株的基因组全长为7 704个核苷酸残基,包括626个核苷酸残基的5′端非编码区、6 750个核苷酸残基的开放阅读框和314个核苷酸残基的3′非编码区.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将A66株与GenBank公布的其他DHV-Ⅰ全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除了90D和04G两株变异株外,A66株ORF的核苷酸序列与其他各株的同源性在94.3%~99.7%之间,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在97.3%~99.6%之间,并且A66与C80、JX弱毒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均很高,在99.4%以上,各毒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核苷酸同源性略高.Ⅰ型DHV病毒基因组的一级结构高度保守.  相似文献   

6.
《畜牧与兽医》2014,(12):91-94
为调查山西省鸡源新城疫病毒(NDV)的流行现状,2012—2013年从山西省部分地区的发病鸡群分离、鉴定出5株NDV,并对这5株ND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对各分离株F基因序列的分析表明:其中的4株病毒在基因型分类上属于基因Ⅱ亚型,并与标准弱毒疫苗La Sota株高度同源,为99.2%99.4%。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100%,且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为112G-R-Q-G-R-L117,符合弱毒株裂解位点特征。另一分离毒株在基因型分类上与JS/5/01/Go同属基因Ⅶd亚型,两者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5.6%,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5%。其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为112R-R-Q-K-R-F117,为强毒株裂解位点特征。  相似文献   

7.
鹅源Ⅰ型禽副粘病毒JG97株F基因的分子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GenBank中鸡新城疫病毒(NDV)基因序列合成了1对引物,通过RT-PCR扩增出了鹅源Ⅰ型禽副粘病毒(AMPV-1)或NDV JG97株的F基因.将扩增片段克隆到pGEM-T载体中,并进行了序列测定.该片段含1个完整的、长1 662 bp的F基因开放阅读框(ORF),编码的F蛋白长553个氨基酸,其中含有12个半胱氨酸残基和6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其裂解位点的氨基酸顺序为112R-R-Q-K-R-F117,与NDV强毒株特征相符.同源性分析表明,JG97株与LZ-NDV、NA-1、SF02、Taiwan95和YG97株的核苷酸和蛋白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4.6%~99.6%和96.6%~99.5%,与La Sota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仅为84.6%和88.8%.结果表明JG97株与LZ-NDV、NA-1、SF02、Taiwan95和YG97等5个毒株的遗传关系较近,而与La Sota株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8.
我国部分地区鸡新城疫病毒流行株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将近年来从不同地区临床病例中分离鉴定的10株鸡新城疫病毒(NDV)流行株,用RT-PCR方法分别扩增出大小为535 bp的F基因重要功能区,并克隆到pGEM-T载体上,经酶切分析结合核苷酸序列测定而确诊。10株分离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到81.9%~99.4%,其中8个分离株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顺序为:112R-R-Q/R-K/R/R/F117,为NDV强毒株,且具有基因Ⅶ型的典型特征,即在101位和121位氨基酸残基分别为K(赖氨酸)和V(缬氨酸);其余2株病毒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顺序为:112G-R-Q-G-R-L117,表明它们为NDV弱毒株,在13位和17位氨基酸分别为M(蛋氨酸)和I(异亮氨酸),属于基因Ⅱ型。根据上述测序结果并参照已发表NDV F基因序列绘制出遗传进化树,遗传进化树显示,上述8个强毒株和台湾95年分离株同源性较高,而2个弱毒株与La Sota株同源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Ⅰ型鸭肝炎病毒(DHV-Ⅰ)遗传变异情况,试验采用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的方法对广东省佛山地区分离到的1株Ⅰ型鸭肝炎病毒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含poly(A)尾的DHV-Ⅰ基因组全长7 690 bp,只含有1个开放阅读框(ORF),编码2 249个氨基酸;将此病毒株与GenBank公布的其他DHV全基因序列进行序列分析,VP1蛋白变异最大,180~220位为高变区,与DHV-Ⅰ参考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4.0%~97.4%之间,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97.5%~99.2%之间;对此病毒株进行遗传进化分析,与DHV-Ⅰ参考毒株处于同一分支,与韩国和中国台湾省新型鸭肝炎病毒处于不同分支。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部分地区分离到9株新城疫病毒(NDV),采用RT-PCR方法扩增NDV F基因(535 bp),参照国内外已经发表的F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6株吉林分离株和2株山东分离株属于VIId基因型,氨基酸裂解位点序列为112R-R-Q-K-R-F117,为典型的强毒株特征。吉林分离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3.5%~99.1%,山东分离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3%,吉林和山东分离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较高,约为93.5%~96.3%。1株安徽分离株属于Ⅰ基因型,氨基酸裂解位点序列为112G-K-Q-G-R-L117,为典型的弱毒株特征,与V4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5.7%,与吉林、山东分离株存在一定差异。表明我国新城疫病毒主要以VIId基因型为主,也存在其他基因型的流行。  相似文献   

11.
文章旨在研究日粮单独或联合使用锌和维生素C对高温条件下肉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反应的影响。试验选择320只1d肉仔鸡,根据体重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锌含量为40mg/kg),处理1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60mg/kg锌,处理2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00mg维生素C,处理3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60mg/kg锌+300mg/kg维生素C,试验共开展35d。在试验第21~35天对鸡只进行热应激诱导,即25℃12h,25~34℃3h,34℃6h,34~25℃3h。结果显示:处理组较对照组均显著提高了肉鸡的采食量、体增重(P<0.05),显著降低了料比(P<0.05)。日粮同时添加锌和维生素C组肉鸡采食量和体增重最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日粮添加60mg/kg锌、200mg/kg维生素C或锌和维生素C联合使用的肉鸡脾脏、胸腺和法氏囊重量显著提高(P<0.05)。60mg/kg锌+200mg/kg维生素C和200mg/kg维生素C组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了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炎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抗体滴度(P<0.05)。与对照组相比,60mg/kg锌+200mg/kg维生素C、200mg/kg维生素C组和60mg/kg锌组显著提高了血液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占比(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单独或联合添加锌和维生素C均可显著改善热应激条件下肉鸡的生长性能和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2.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对奶牛的生产性能有很大影响,使用益生菌来稳定奶牛分娩后-产奶过渡期瘤胃pH可以减轻这种代谢紊乱的症状。因此,本试验选择了体重(741±55)kg,产奶期在(212±19.5)d的奶牛4头,试验采用4×4拉丁方设计,共4种日粮: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处理1组为日粮添加0.5 g/d米曲菌,处理2组为日粮添加2.5 g/d米曲菌,处理3组为日粮添加2 g/d粪肠球菌和酿酒酵母菌的混合物。每组经过3 w的适应期、4 d酸中毒期以及3 d恢复期。结果显示:瘤胃最大pH范围在5.6~6.0,占比最高,与适应期和中毒期的结果相似。中毒期间,其他pH范围表现为显著差异(P <0.05)。中毒期,处理3组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了瘤胃pH(P <0.05),同时处理3组瘤胃pH在5.6~6.0的占比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日粮添加2.5 g/d米曲菌显著降低了产奶量(P <0.05)。奶牛遭受瘤胃酸中毒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丙酸、丁酸和戊酸含量显著升高(P <0.05),而乙酸、异丁酸和异戊酸含量显著降低(P <0.05)。除了处理3组外,其他组瘤胃乳酸含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升高(P <0.05)。饲喂12 d后,处理3组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了乳酸含量(P <0.05)。瘤胃白球菌和大肠杆菌含量在饲喂2 h后显著升高(P <0.05),之后在6 h达到稳定。结论 :粪肠球菌和酿酒酵母菌复合物可以缓解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症状,米曲菌可以调控瘤胃pH,但高剂量米曲菌添加水平对瘤胃pH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章旨在评估功能性油脂替代莫能菌素对高温高湿环境下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和生理状态的影响。试验选择产奶期(200±50)d,平均体重(600±75)kg的荷斯坦奶牛36头,将其随机分为3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进行为期6周的试验(1周适应期,5周试验期),试验共设计3种日粮,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处理1组在基础日粮添加20mg/kg莫能菌素,处理2组在基础日粮添加0.05%功能性油脂。试验期间环境温度、湿度和温湿度指数分别是(25±0.55)℃、(82.0±1.20)%和74.5±0.30,表明奶牛处于高温高湿环境。结果:处理1组较对照组和处理2组显著降低了干物质和有机物的摄入量(P<0.05),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了粗蛋白质摄入量(P<0.05)。试验时间显著影响有机物、蛋白质摄入量及养分表观消化率(P<0.05),同时显著影响瘤胃pH、氨氮和挥发性脂肪酸含量(P<0.05)。对照组较处理2组显著降低了血清尿素含量(P<0.05),处理和时间对血清尿素含量的影响具有显著交互效应(P<0.05)。处理1组较处理2组显著降低了脂肪产量和乳脂肪含量(P<0.05)。试验时间显著影响乳成分含量及产量(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功能性油脂增加了乳脂产量,并且可以代替莫能菌素而不影响奶牛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采食量、养分消化率、瘤胃发酵和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14.
邓奇志 《中国饲料》2019,(19):72-74
为研究玉米芯源低聚木糖对罗非鱼生长性能和先天免疫反应的影响,试验选取240尾罗非鱼幼苗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和试验1、2、3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5%、1%、2%的玉米芯源低聚木糖(CDXOS),试验为期8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2组平均末重分别增加11.7%、20.4%(P<0.05),试验1、2、3组平均日增重分别增加13.0%、22.8%、11.2%(P<0.05),料肉比(F/U)显著降低9.0%、10.2%、8.4%(P<0.05)。试验1、2组溶菌酶(LSZ)活性较对照组分别增加66.6%、71.4%(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增加40.5%、67.8%(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增加22.8%、27.3%(P<0.05),丙二醛(MDA)浓度分别下降35.8%、42.6%(P<0.05)。综述,饲粮中添加玉米芯源低聚木糖能改善罗非鱼生长性能、促进先天性免疫反应,当添加量为1%时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葡萄糖氧化酶作为一种氧化还原酶,能够消耗氧气和β-D-葡萄糖生成过氧化氢和葡萄糖酸。本文介绍了葡萄糖氧化酶的性质、结构及其催化机制,特别是对其在饲料中的应用及作用机理进行了论述,以期能够为葡萄糖氧化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质量苜蓿草粉对后备母猪生长性能、抗氧化及发情率的影响。试验选取120日龄(体重约40 kg)的后备母猪42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5头猪)。对照组饲喂不含苜蓿草粉的基础饲粮,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分别饲喂添加10%低、中、高质量苜蓿草粉(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5.1%、18.3%、20.0%;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为40.3%、34.5%、28.8%;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为50.4%、41.7%、36.2%)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100 d。结果表明:1) 120~220日龄阶段,试验组母猪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Ⅰ组母猪平均日增重最高;试验组母猪料重比与对照组相比有降低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试验Ⅲ组母猪的腹泻率和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试验Ⅲ组母猪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母猪血清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M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试验Ⅲ组母猪血浆必需氨基酸中精氨酸、蛋氨酸、缬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母猪血浆非必需氨基酸中天冬氨酸、脯氨酸、酪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试验Ⅲ组与对照组相比母猪190~220日龄的发情率显著提高(P<0.05),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母猪血清雌激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Ⅲ组母猪血清瘦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母猪血清孕酮含量与对照组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与试验Ⅲ组母猪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Ⅲ组母猪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分析得出,在后备母猪饲粮中添加10%中质量(粗蛋白质含量为18.3%)和高质量(粗蛋白质含量为20.0%)苜蓿草粉具有更好的生产效果,添加10%中质量(粗蛋白质含量为18.3%)苜蓿草粉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塞内卡病毒(SVA)荧光定量RT-PCR(FQ-PCR)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SVA 3D基因保守区域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和一条特异性探针,以SVA cDNA为模板,经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SVA FQ-PCR检测方法,并对其进行了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试验;利用所建立的方法对28份临床疑似SVA感染样品进行了检测,并与本实验室建立的SVA RT-PCR方法检测结果及测序结果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仅对SVA出现阳性扩增信号,对BHK-21正常细胞对照和口蹄疫病毒、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圆环病毒Ⅱ型、猪伪狂犬病毒等5种病原均未出现扩增,特异性较强;该方法最低检测限为10.4拷贝/μL质粒标准品,比常规RT-PCR敏感性高10倍,敏感性较高;该方法批内及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4%,重复性好。利用该方法对28份疑似SVA感染样品检测显示,检出9份阳性样品,与测序结果一致,而常规RT-PCR仅检出6份阳性样品,其敏感性高于常规RT-PCR方法,两种方法的符合率为89.3%。本研究为SVA的早期检测提供了特异、敏感、快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文章旨在研究不同比例的酒糟对后备奶牛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择日龄、体重和体况近似的健康荷斯坦育成牛30头,按照日龄和体重进行分组设计,将其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对照组饲粮精料成分为玉米和大豆榨油副产物,试验组Ⅰ饲粮精料成分中添加15%的酒糟,试验组Ⅱ饲粮精料成分中添加30%的酒糟。预试期为2周,正试期为24周。试验期间限饲。试验期间每天记录育成牛的采食量。分别于试验开始和结束时测定育成牛的生长性能指标。于正试期第24周进行消化试验,测定营养物质消化率。试验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的酒糟替代玉米和大豆榨油副产物对育成牛干物质采食量和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的酒糟替代玉米和大豆榨油副产物对育成牛日粮干物质和有机物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了粗蛋白质和纤维的表观消化率(P<0.05)。30%酒糟添加组育成牛日粮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分别比15%酒糟添加组和对照组育成牛高4.55%和6.82%(P<0.05),而15%酒糟添加组和对照组育成牛日粮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30%酒糟添加组育成牛日粮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分别比15%酒糟添加组和对照组育成牛高6.70%和7.44%(P<0.05),而15%酒糟添加组和对照组育成牛日粮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30%酒糟添加组育成牛日粮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分别比15%酒糟添加组和对照组育成牛高6.64%和8.04%(P<0.05),而15%酒糟添加组和对照组育成牛日粮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育成牛日粮中可以添加酒糟替代部分玉米和大豆榨油副产物,本试验中最高添加比例为30%。  相似文献   

19.
花生是我国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花生秸秆产量巨大而且营养价值丰富,合理有效的利用花生秸秆不仅能提高农业附产值而且可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14个花生品种秸秆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秸秆中的干物质、粗蛋白质、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粗脂肪等营养指标,利用SPSS软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营养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4个品种秸秆的营养品质存在差异,远杂6号、远杂9102、冀甜4号的营养价值较高,而豫花9326和周花5号的营养品质较差。同时对主成分综合分值进行聚类分析,初步构建能有效评价花生秸秆饲用品质的综合评价模型,为花生种植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毒素GtxA对鸭源鸡杆菌(Gallibacterium anatis,G.anatis)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的影响,利用自然转化和正向筛选法构建了1株G.anatis gtxA缺失突变株,初步探究突变株的生物学特性。与亲本菌株比较,突变株溶血活性消失,菌落形态及生长速率并未出现显著改变,其对小鼠的致病力下降。外毒素GtxA参与G.anatis致病过程并扮演一定角色;G.anatis gtxA基因突变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探究为更好的了解其致病机理和研发出更为高效安全疫苗建立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