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年内多次刈割对牧草贮藏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贮藏养分对牧草生长、越冬和再生极为重要,通过对几种牧草在年内多次刈割条件下的贮藏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次数增加,贮藏碳水化合物含量下降,刈割次数越多,糖含量下降越多。不同的牧草下降幅度不同。  相似文献   

2.
刈割对牧草贮藏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在内蒙古典型草原研究了7种主要牧草的再生性,以及刈割对牧草贮藏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牧草的再生性不同。刈割后15d内,不同牧草以及同一种牧草在不同生长阶段,贮藏碳水化合物含量动态不同。总糖含量主要有3种类型:(1)减少—增加—减少;(2)增加—减少—增加;(3)减少—增加—增加。还原糖含量变化有时与总糖一致,有时则相反。  相似文献   

3.
公告     
刈割草场就是不放牧,直接刈割牧草进行饲喂牲畜的草场。1.适宜的刈割期试验研究表明,禾本科牧草的最佳刈割期为孕穗期,豆科牧草的早佳刈割期为初花期,此时牧草纤维素含量较低,蛋白质含量高.刈割后根部营养充足,有利于牧草的再生。2.适宜的留茬高度再生是牧草的一大特性,也是产草量的一个指标。再生与刈割留茬高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禾本料牧草再生能力较弱,留茬高度应保持5~8厘米,豆科牧草留荐为2~3厘米。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人工建植的豆、禾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混播比例及种植方式下,刈割次数对草地牧草产量与营养品质的影响,探索自然降水在500 mm以上,≥10℃年积温1 400℃左右,无霜期85~ 100 d的雨养地区,混播人工草地的有效收获方式.[方法]试验设置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与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猫尾草(Phlemu pratense)5种豆、禾牧草混播,通过在生育期内设置的不同刈割次数,测定草地牧草产量与营养状况.[结果]在一个生长季内,刈割两次的草地牧草产量有2/3处理低于刈割一次草地,个别处理其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而在粗蛋白(CP)与中性洗涤纤维(NDF)的含量与产量上则优于刈割一次草地.[结论]从草地牧草生产与利用转化效率衡量,两次刈割草地的营养价值均优于一次性刈割,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合适的刈割方法是提高牧草利用价值、维护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牧草刈割的合理化安排,能够有效提高牧草的总体产量以及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由于牧草的品种和生长习性不同,同样的刈割方法对牧草主要营养成分和饲用价值的影响也有所差别。本文主要通过具体试验,对不同刈割高度的2种牧草主要营养成分和饲用价值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期为今后在具体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为有效提高牧草品质及饲用价值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6.
刈割次数与施肥水平对高丹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丹草是我国最近几年从国外引入的一种新牧草.为更好地利用这种牧草,本试验研究了高丹草在黑龙江省气候和栽培条件下,刈割次数和施肥水平对高丹草品质的影响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刈割次数对高丹草的产量、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合理施肥可显著提高高丹草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7.
平衡施肥对喀斯特地区牧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针对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土壤地理环境,探讨不同施肥措施对牧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钾肥有利于提高牧草产量,植株钾和粗灰分含量增加。在等量氮肥基础上,增施钾肥或磷肥对植株N、P含量没有明显影响。高磷高钾处理下植株中粗脂肪含量最高,但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粗脂肪含量逐渐降低。低磷低钾处理下植株中粗蛋白含量最高,而高磷中钾处理下植物中粗纤维含量最高。总体来看,增施钾肥有利于提高牧草的产量及品质。  相似文献   

8.
《现代农业》2004,(7):24
一、刈割草场牧草利用技术 刈割草场就是不放牧,直接刈割牧草进行饲喂牲畜的草场.其技术措施主要有以下五点. 1、适宜的刈割期.研究表明,禾本科牧草的最佳刈割期为孕穗期,豆科牧草的最佳刈割期为初花期.此时牧草纤维素含量较低,蛋白质含量高,刈割后根部营养充足,有利于牧草的再生.  相似文献   

9.
对秋季大棚种植和露天种植的多花黑麦草进行周期刈割,研究刈割次数对江苏沿海大棚种植和露天种植多花黑麦草的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刈割次数来看,大棚种植多花黑麦草以刈割5次产量最高,达85 614.45 kg/hm~2,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粗蛋白含量下降,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增加;从刈割时间来看,大棚种植的多花黑麦草鲜草产量在3月份左右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10.
刈割频度对王草再生性能及营养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生长周期进行刈割新建植的热带牧草-王草,对其生物学特性和牧草产量的影响试验,得出干热区雨养条件下王草再生性能达最佳时的生长期和刈割次数.试验结果表明作为青刈饲喂或青贮的牧草,王草生长期一般在35~45 d,经济性状较好;作为种苗生长期保持在90 d产量较高.高频率刈割可减少王草生长期的拔节数,提高生长期分蘖数和粗壮度.  相似文献   

11.
牧草品种  紫花苜蓿是多年生豆科牧草 ,也是全国种植最多的牧草品种。其具有适应性广、营养价值丰富、适口性优良、产量高、利用年限长、一年可多次刈割 ,便于收获、加工和商品化及规模化生产等诸多优点。苜蓿草质优良 ,各种家畜均喜食 ,饲喂家畜可以替代部分粮食。按能量计算 ,1 .6kg苜蓿干草相当于 1kg粮食的能量 ,苜蓿蛋白质含量较高 ,优质干草中含粗蛋白质 1 5 %~ 2 6.2 % ,相当于豆饼的一半 ,比玉米高 1~ 2倍 ;赖氨酸比玉米高 4~ 5倍 ,苜蓿的产量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地区、管理水平和刈割次数不同 ,产量差异很大 ,一般年刈割 3茬 (…  相似文献   

12.
红豆草的产量和营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红豆草的栽培引起国內外草原牧草工作者的普遍重视。我校牧草试验站是农牧渔业部部商投资的红豆单种子繁殖基地,向全国各地提供红豆草良种。为了加速红豆草的大面积推广。对其两个主要生产能力指标——产量和营养成分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其中包括红豆草不同生活年限、不同生育期的产草量动态;不同生活年限的种子产量动态;不同生育期牧草和种子的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不同刈割期的根系重量、根系贮藏营养物质以及根瘤量和根瘤化学成分等。研究表明,红豆草的产量高、品质好,是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很有发展前途的优良豆科牧草之一。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人工牧草品种很多,其中一年内可以多次收获的牧草占有很大比重。目前我国对牧草全生育期需水特性研究成果较多,但对刈割条件牧草需水特性研究的却很少。刈割改变了牧草的生育过程,同样改变了牧草的需水规律。在实际制定牧草灌溉计划及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通常采用的牧草需水量估算方法由于没有考虑刈割对牧草作物系的影响,使随季节而变化的需水量值都存在着超估现象,严重影响着灌溉计划和精确程度和水利工程的设计规模。本文以呼和浩特地区首信和苏丹草两种牧草为例,通过对全生育期和刈割条件下的需水规律及需水量的试验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论述广刈割条件牧草的需水特性和刈割对牧草作物系数的影响,旨在为估算刈割条件下牧草需水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文根据高寒沼泽草地牧草生长期营养成分变化,研究了高寒草泽草地牧草刈割时间和留茬高度对牧草品质及生物量的影响,为科学合理地利用高寒沼泽草地奠定理论基础。【方法】试验设计了刈割时间、留茬高度2种处理,每种处理3个水平,分析不同刈割时间和留茬高度处理对草地牧草产量及翌年再生量的影响。【结果】高寒沼泽草地牧草生长期营养含量随着生长月份增加差异显著(P0.05)。7-8月正是牧草营养价值最高时期,粗蛋白(CP)含量较高,为12.14%~13.91%,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为68.05%~57.64%,是牧草刈割的最佳时期。随着牧草的生长,沼泽草地牧草的生物量逐渐增加,但10月底草地生物量有降低趋势(P0.05)。9月底刈割草地牧草生物量最高(P0.05),且与次年的刈割后草地生物量差异不显著(P0.05)。次年8、10月刈割的牧草生物量有明显的减少,减产71.5和38.45 g/m~2,分别减产23.54%和12.15%。留茬高度越高,当年产草量越低(P0.05)。牧草留茬为2 cm时,翌年产量减少48.29%。留茬高度4 cm,当年与翌年产草量相对较高,2016年比2015年增产9.18%。天然草地采用不同的刈割处理,以每年的8月底、留茬高度4 cm的生物量最高。【结论】综合牧草季节性营养物质总产量及传统放牧中沼泽草地作为冬季草场这2个因素考虑,我们认为,当雄县沼泽草地的最佳刈割期为8月底至9月初、留茬高度4 cm时天然草地鲜草产量及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15.
王缠石 《农友》2001,(3):9-9
1.正确选择牧草品种。适合果园种植的牧草主要有白三叶、红三叶、百脉根、鸡脚草、黑麦草、描尾草等,其主要特点是生长低矮,刈割次数多,固氮能力强,品质优,适口性好。  相似文献   

16.
以豆科牧草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为试验材料,研究6 h内连续刈割后‘炫丽’和‘海发’两品种的叶片和茎秆中抗逆物质异黄酮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叶片和茎秆的异黄酮总含量在刈割后均明显增加。4种异黄酮类化合物在不同品种和部位中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鹰嘴豆素A、芒柄花素含量在‘炫丽’叶片、茎秆刈割3 h后显著增加,而在‘海发’的叶片中表现为下降趋势。大豆苷元含量除在‘炫丽’叶片中保持不变,在其余样品中增加,在茎秆中增加显著。染料木素含量最低,刈割后在‘海发’叶片中增加,‘炫丽’茎秆中显著增加,其余均呈下降趋势。综上可知,异黄酮是红三叶受到刈割后的主要应激响应物质之一,与植物体的再生和恢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该文旨在探明贵州黔西北主要牧草刈割株高对牧草产量和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试验测定了贵州黔西北主要种植的10个牧草品种在不同株高时刈割的亩产量和常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绿洲一号和紫色黄竹草以株高160~180cm和株高大于180cm时分2次刈割的模式产量最高;4种一年生黑麦草品种(邦德、牧谣、大老板和利箭)均以株高60~70cm、株高40~50cm和株高大于40cm时分三次刈割的模式产量最高;黔金荞麦1号以株高100~120cm、株高100~120cm和株高大于80cm分三次刈割的产量较高;3个青贮玉米品种(黔兴201、青丰4号和红单10号)的株高大于260cm刈割鲜草产量分别达4556、 4353和4187kg/亩。此外,多次刈割牧草品种均表现为株高越高,水分和粗蛋白含量越低,干物质、 NDF、 ADF、粗灰分、钙和总磷的含量则越高,且同一牧草品种不同株高间的营养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提示在牧草种植中要充分了解牧草营养物质的沉积规律,适时刈割和施肥,才能保障质优量足,推进其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8.
试验以草原3号杂花苜蓿和无芒雀麦为试验材料,对2年生混播牧草进行刈割处理,通过对两种牧草产量及翌年头茬牧草净光合速率测定结果表明:首次刈割时间推后,无芒雀麦的竞争力下降,产量降低.年刈割频率降低无芒雀麦竞争力增大,而抑制苜蓿的竞争力;刈后翌年头茬苜蓿叶片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随上一年刈割频率升高逐渐下降,而无芒雀麦随刈割频率的升高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低频刈割翌年苜蓿地上部分具有竞争优势,而高频刈割增强了无芒雀麦的种群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正牧草在割倒之后,就应立即用合理的调制加工方法进行处理然后贮存好,以便以后利用。牧草调制加工与贮藏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减少营养物质损失,提高适口性和能够长期贮存。牧草调制加工的方法很多,就我国当前广大牧区和半牧区的条件而言,可以采用调制干草、青贮和半干贮饲料3种方法。一、干草贮藏干草是最简单易行的调制牧草的方法。所谓干草,就是牧草在抽穗-开花  相似文献   

20.
刈割对牧草作物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人工牧草品种很多,其中一年内可以多次收获的牧草占有很大比征。目前我国牧草全生育期需水特性研究成果较我,但对刈割条件对牧草需水特征研究的却很少。刈割改变了牧草的生育过程,同样改变了牧草的需水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