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9分子标记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条锈病是严重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为给新品系的抗性遗传基础鉴定及持久抗性新品种选育提供技术支撑,以22个抗性品种和4个感病品种为材料,采用 PCR方法研究了小麦条锈病的抗性基因分子标记Yr92在这些材料中的分布.结果表明:除14号材料外,均可以得到明显的100~200 bp的Yr92特异性扩增目标条带;在野生近缘材料黑麦中未能检测到Yr92,与试验预期结果不符,这暗示筛选分子标记Yr92时所用的来自黑麦含Yr9基因的DNA片段上的遗传群体与分子标记Yr9的引物结合区序列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2.
周岩  张胜利  魏琦超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2):2553-2554,2557
为了研究小麦条锈病的抗性遗传基础及分子标记辅助持久抗性新品系选育技术,利用22个条锈病抗性材料及4个感病材料并以近缘野生材料作为对照,进行抗性基因Yr24分子标记的检测.结果表明,只有3个抗病材料(3、6、12)扩增出目标带(165 bp),但扩增条带都较弱;4个感病材料(23~26)里没有目标条带出现;野生材料中的扩...  相似文献   

3.
以26个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及12个野生近缘物种为材料,检测了抗性基因分子标记yr24-1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22个抗性材料中有10个能扩增出特异性目标条带;4个感病材料中有2个能扩增出特异性目标条带;野生近缘材料中3种硬粒小麦均能扩增出特异件目标条带,暗示了这些材料中可能含有Yr24目标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旨在研究四川小麦抗赤霉病的基因资源,培育赤霉病综合抗性中抗以上的小麦品种。【方法】利用土表接种法鉴定出156份赤霉病达中抗水平的小麦品种或高代品系,通过已知赤霉病抗性基因Fhb1、Fhb2、Fhb4和Fhb5以及部分抗条锈病基因和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抗性基因的组成。【结果】经抗病基因分子标记检测,在供试的156份赤霉病抗性材料中仅检测出2份材料(20引979和20间2506-10)分别含有抗赤霉病基因Fhb1和Fhb5。同时,检测出含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Yr5、Yr15、Yr18、Yr26和YrAs2388的材料分别为4、63、9、3、14份,在供试材料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56%、40.38%、5.77%、1.92%和8.97%。检测出含白粉病抗性基因Pm21的材料44份,在供试材料中的分布频率为28.21%。抗病基因的分布表明,122份供试材料含有至少1个抗病基因,其中6份材料含有条锈病和白粉病2种抗病基因,9份材料中聚合了2个抗条锈病基因,剩余的106份材料仅含有1个抗病基因。仅1份供试材料(20间2506-10)同时含有赤霉病、条锈病和白粉病3种抗病基因。【结论】四...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西藏小麦品种的抗条锈性表现和筛选抗病品种,于2012—2014年对西藏本地48份小麦生产品种、保存品种及区域试验材料分别进行田间自然诱发抗条锈病性调查和抗性基因分子标记检测。抗病性调查结果表明:2年均表现为抗病的材料有19份,均表现为感病的有24份,分别占全部材料的39.6%和50.0%;有5份材料抗性表现不稳定(抗-感),占全部材料的10.4%。分子检测结果显示:48份供试材料中,未检测到Yr10阳性标记,8份检测到Yr15阳性标记,15份检测到Yr26阳性标记。田间抗病性鉴定结合抗性基因分子检测表明:3份材料可能携带Yr15,2份可能携带Yr26,Yr15和Yr26的出现频率为10.42%。结论:西藏小麦品种(系)的抗条锈性较弱,生产上抗性较强的抗病基因相对较少,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抗病良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6.
对贵州、四川等省242份小麦材料在田间成株期进行抗条锈病鉴定,并利用5个已知抗条锈基因(Yr5、Yr10、Yr15、Yr18、Yr26)的分子标记对其进行检测,以期明确小麦材料的条锈病抗性水平和抗病基因类型,为科学合理利用小麦优异抗病材料奠定基础。结果表明,242份小麦材料经田间鉴定,成株期表现抗病的材料有116份,其中表现为免疫、近免疫、高抗和中抗的材料分别为11份、27份、41份和37份,分别占供试材料的4.54%、11.16%、16.94%和15.29%;表现为慢锈的材料仅有1份,占0.41%;表现中感和高感的材料有125份,占51.65%。经分子检测,供试材料中59份携带Yr26基因,13份含有Yr18基因,21份含有Yr15基因,14份含有Yr10基因,52份含有Yr5基因。其中,贵农19号等39份材料同时含有2个抗性基因;贵农775、贵协3号等7份材料携带3个抗性基因;80F-1-4-2含有4个抗性基因;其余抗性材料未检测到上述Yr基因,可能含有其他未检测的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小麦品种(系)对条锈病的抗性水平及遗传多样性,掌握条锈病抗性基因的利用情况,为培育和合理利用优良小麦抗条锈病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小麦条锈病流行生理小种CYR32、CYR33和CYR34对103份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抗条锈病分小种鉴定、成株期抗CYR32鉴定,并利用SSR分子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进而利用已知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5、Yr9、Yr10、Yr15、Yr18和Yr26的分子标记进行抗条锈病基因检测。【结果】苗期抗性鉴定表明,103份小麦品种(系)对生理小种CYR32表现为抗病的有20份,占供试材料的19.42%;有34份品种(系)对CYR33表现为抗病,占供试材料的33.01%;36份品种(系)对CYR34表现为抗病,占供试材料的34.95%;仅有郑6辐、宁麦3号、老兰麦、京411、京作278、扬麦158共6个品种对生理小种CYR32、CYR33和CYR34均表现抗病。成株期对CYR32抗性鉴定表明郑州021等55份材料表现为成株期抗性,占供试材料的53.40%。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103份小麦品种(系)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50—0.93,平均值为0.66。103份小麦品种(系)聚类分析可分为3大类,第Ⅰ类包含4个品种,分别为花培112-2、尤皮2号、鲁沾1号和Elkhart;第Ⅱ类包含43个品种(系),其中来自于同一地区的品种(系)或含系谱来源相同的品种(系)聚在一类,说明小麦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与品种来源有很大的关系;第Ⅲ大类中具有相同系谱的品种(系)都聚在一个亚类,表明同一地区小麦生产品种选育过程中多数使用了相同或亲缘关系相近的材料,导致小麦育成品种之间遗传关系相近。已知抗病基因检测到含有Yr9、Yr10、Yr18和Yr26特征带的品种(系)分别有15、8、19和1份,未检测到含有Yr5和Yr15阳性条带的品种(系)。【结论】供试小麦品种(系)苗期的抗性水平较低,郑6辐、宁麦3号、老兰麦、京411、京作278、扬麦158这6份品种可能含有未知全生育期抗病基因,适用于品种轮换种植防控小麦条锈病;成株期抗性较好,抗性基因检测Yr18使用频率较高。因此,小麦育种工作应充分利用优质已知抗性基因资源,发掘新抗性材料,培育多基因聚合的持久抗性品种。  相似文献   

8.
条锈病是小麦新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对小麦遗传资源抗性评价和加速抗性品种培育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6份陕西省汉中地区主要推广的小麦品种、4份汉5与贵农22杂交后选育的高代品系、32份汉6与贵农22杂交后选育的高代品系、2份育种材料及1份抗锈性鉴定诱发品种铭贤169为材料,利用与小麦抗条锈病基因有关的10个DNA分子标记,检测了45份供试材料中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供试材料中携带Yr9-2基因的最多,占93.33%,其次为Yr5基因,占84.44%,携带Yr9-1基因的占80.00%,Yr15基因在45份供试材料中都没有检测到;铭贤169中10个标记位点都没有检出抗性基因;同时在1个材料中检测到4个抗性DNA标记的最多,占22.22%。有的抗条锈病分子标记是基于特定的材料而构建的,不一定适合对所有小麦资源进行抗性检测,与目标基因有多个连锁标记时选择遗传距离最小的标记,在抗病品种培育过程中分子标记检测应结合田间抗病性鉴定共同筛选抗性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小麦品种秦农142的抗条锈病特征及其抗条锈性遗传规律,以利于该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和抗病基因的发掘。【方法】利用9个中国条锈菌系(CYR23、CYR29、CYR31、CYR32、CYR33、CH42、Sull-4、Sull-5和Sull-7)和3个国外条锈菌系(PK-CDRD、Hu09-2和104E137A)鉴定秦农142苗期及成株期的抗条锈性特征,并推导其抗病基因。苗期接种鉴定含7个常见抗条锈病基因(Yr5、Yr9、Yr10、Yr15、Yr17、Yr18、Yr26)的单基因抗性材料的抗性,分子标记检测秦农142的抗病基因,结合单基因抗病材料的抗病谱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推断秦农142是否含有以上7个抗条锈病基因。通过与感病亲本Avocet S杂交,构建秦农142的F1、F2和F2∶3遗传分析群体,鉴定亲本及各杂交后代群体的田间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分析其抗条锈病的遗传规律。【结果】苗期和成株期抗条锈性鉴定结果表明,秦农142在成株期有高度抗病性,在苗期抗性表现良好,仅对当前各麦区流行优势小种CYR32感病,对其他11个小种均表现高度抗病。基因分析结果显示,秦农142不含有已知的7个抗条锈病基因,其苗期抗病性由未知抗条锈病基因决定;成株期抗病性遗传分析表明,秦农142成株期抗病性由1对显性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共同决定。【结论】秦农142具有典型的成株期抗病特征,是很好的抗病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实验对95份青海省种质资源进行苗期、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和分子检测,筛选出其中的抗病基因,为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及抗源的合理布局提供依据。【方法】选取95份青海省小麦品种,利用对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2、CYR33、CYR34进行苗期、成株期抗病性鉴定,同时利用已有的分子标记(Yr5、Yr9、Yr10、Yrl5、Yr17、Yr18和Yr26)进行分子检测,并结合系谱分析推测可能的抗条锈病基因。【结果】苗期抗病性鉴定:CYR32免疫材料为10份(11%),高抗性85份(89%);CYR33免疫材料44份(46%),高抗50份(53%),中抗1份(1%);小种CYR34免疫材料为3份(3%),抗病11份(12%),感病81份(85%)。在参试品种中有12份材料对CYR32、CYR33和CYR34同时表现抗病。成株期抗病性鉴定:2年抗性对比显示,12份小麦品种(13%)抗病性增强;8份(8%)材料仍保持抗性,但抗性在逐渐减弱;74份材料(78%)抗病性在减弱,从抗病逐渐演变为感病。分子检测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中可能携带Yr系列基因的材料分别为Yr5(78%)、Yr9(17%)、Yr10(53%)、Yr15(76%)、Yr17(78%)、Yr18(73%)和Yr26(81%)。【结论】分子检测结果表明:Yr5、Yr15和Yr26基因在青海小麦种植中过于频繁使用,特别是Yr26被过度依赖,随着新毒性小种的发展尤其是CYR34出现,造成很多已有品种对条锈病降低或者丧失了抗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