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头水早、二水赶,三水四水紧相连,一直浇到麦开镰。”这条 农谚形象地说明了传统种植方式中多浇水对小麦高产的重要作用。如今,在北京市密云县,小麦不再“喝水”,  相似文献   

2.
养麦又名乌麦、花麦、三角麦、莜。属蓼科养麦属,它源于中国,种植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很广。遂昌县常年均有种植,主要为田头地角种植。本地有农谚道:“三株番薯动得火,三株养麦没一口”,说明荞麦产量低。荞麦生育期短,荞麦可作为救灾、空闲填补作物,多为秋季种植,80年代以后,我县种植面积趋减。跨入新世纪后,我县荞麦种植面积已很小。  相似文献   

3.
小麦春后抓“五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慧 《农家顾问》2009,(2):41-41
开春后.为了确保小麦的高产稳产.在管理上应抓好以下“五防”: 一防渍害。“尺麦怕寸水”,开春后雨水多.要及时清沟排水.雨后田间无渍水。要在行间撒草小灰.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通透性.  相似文献   

4.
<正> 农谚有“大豆收高,麦收齐,地瓜收多露地皮”的说法,可见大豆产量要高,必须增加株高。我国农民育种家张文进,在著名育种专家吕山涌研究员的关心指导下,经10余年的不懈努  相似文献   

5.
开春后.为了确保小麦高产稳产,在管理上应抓好以下“五防”: 一、防渍害 俗话说:“尺麦怕寸水。”开春后雨水多.如排水不畅,土壤湿度过大.就容易发生渍害.要及时清沟排水,清除沟内淤泥、土块.使田内沟与田外沟畅通,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靠天吃饭的农民总是企盼一年四季能够风调雨顺,望天收,似乎成了自然的眷顾。 天气对于农业有何影响? 俗语道:民以食为天。“冬雪是麦被,春雪烂麦根。”“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农谚给人们提供了不少参考价值。而现在,天气因素似乎已经主导起了农业行情的最终方向。  相似文献   

7.
问号粉碎机:又到了春播时节,农谚说得好,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粮。我们老话里说五谷杂粮,你知道五谷都包括哪些吗?“五谷”之说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五谷的记载也很多,而且对“五谷”所指亦颇有不同。例如,《皇帝内经》中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周礼》中“五谷”指麻、黍、稷、麦、菽(豆);而在《孟子》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管子》里包括黍、秫、菽、麦、稻;《楚辞》则指稻、稷、黍、菽、麻,在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  相似文献   

8.
土壤水分的供应和调节,是植物高产的决定性因素。农谚有“水是庄稼血,没它了不得”的说法。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水,根据前人测定,一般植物要获得一份的产量,必须消耗300—600份的水,同时水分对其它土壤肥力因素也有极大的制约作用。如对土壤的空  相似文献   

9.
农谚说“高丰黄豆平丰麦”,就是说,豆秧长得高,黄豆才能高产,小麦长得高矮齐平才能丰收。如今河北省沧县黄递铺乡和新庄张金坡种出了每667m^2产600kg的“203黄豆王”。该豆秧高1.8m左右,高大繁茂,比一般品种的豆秧高出近一倍,主茎20—25节,单株分枝10—16个,不论是主茎还是分枝都结荚极密。三粒荚占60%,四粒荚占30%,  相似文献   

10.
带宽与播种方式对南麦302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小麦新品种南麦302在生产上的种植模式,在川东北丘陵旱地用双因素试验研究了带宽和播种方 式对南麦302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带宽和播种方式对南麦302产量均有影响.带宽对产量影响极显著,以“双 三尺”产量最高,但“双三尺”、“双四尺”垒厢、“双四尺”不垒厢、“双五尺”4种带宽产量差异不显著.播种方式对 产量影响也极显著,以窝播产量最高.播种方式和带宽的互作对产量影响不显著.因此,在川东北丘陵旱地套作 种植小麦新品种南麦302,应选择带宽“双三尺”、“双四尺”垒厢、“双四尺”不垒厢、“双五尺”窝播这4种模式为 高产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1.
1、作物灌水越多越好 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形象地说明了农作物对水的需求和水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但是作物需水并非越多越好,因为每一种作物从种到收每时每刻都需要水,而且有一定的需水规律。土壤严重缺水,不能满足作物正常生长所需水分,作物就会死亡;  相似文献   

12.
《农家致富》2008,(5):26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今年的春分是3月20日,在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 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帮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进入春分后,我心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民间延有“春分麦起身.一刻伉下金”的农谚。  相似文献   

13.
农谚说:“立春雨水二月间,顶凌压麦正当时”。在这个关键时节,2007年2月2日,农业部召开全国春季田间管理工作视频会议。会议传达了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最近关于加强当前农业工作、切实抓好夏粮生产的重要指示。会议主题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交流春季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夏季粮油生产形势,安排部署小麦等田间管理工作。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强调,要尽快把中央的决  相似文献   

14.
一、当前小麦病虫发生情况及春季趋势 去冬全省麦区气温明显偏高,气候条件对小麦病虫害越冬极为有利,致使开春后麦田红蜘蛛、蚜虫、麦田杂草数量明显高于历年同期。近期调查,麦蜘蛛在运城、晋城、临汾的旱地麦田普遍发生,发生面积200万亩,达防治指标麦田占到20%以上。运城水地麦田一般平均尺行长11—16头,最高150头,明显高于上年同期的5—8头;旱地一般平均尺行长20_-35头,临猗县向阳坡地最高达到315头,明显高于上年同期的8—18头和40头;小麦蚜虫全省各麦区均有发生,发生面积120万亩,运城麦区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5.
农谚说“相同的草、相同的料,不同的喂法不同的膘”。饲喂家畜,要采取科学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掊之效。  相似文献   

16.
赵玉山 《农家顾问》2014,(12):33-34
种子是农作物长得好坏的基础,是内因;而土、肥、水等是条件,是外因。“土是根,肥是劲,水是命,种是本。”农民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总结出不少有关种子方面的农谚,撷取部分,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7.
三湘古城长沙有两眼以“白”字命名的井泉,一日白沙井,一日白鹤泉。前者在城南门,后者在岳麓山。 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6月所填《水调歌头·游泳》,开头便赞道:“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所谓“长沙水”,即湖南长沙古白沙井的泉水。白沙井位于长沙市南门口老龙潭附近,从前这里只有一口井,解放后经过整修开凿,如今已发展成为四个井眼,都砌有花岗岩石栏保护。每口井长约二尺,宽约一尺,水深尺许,清澈如镜,一年四季不涸不漫,甘凉醇美,尘沙全无,故享有湖南民谣所说“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或日“常德,山山…  相似文献   

18.
“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农谚诞生时间早、流布地域广、“版本”数量多,是超越地域、跨越时代的“通行谚”,也是立秋气候占卜农谚的典型代表。本文结合古代占验记载和现代气象标准,提出立秋“早晚”的三种界定方式和天气“凉热”的七项判断指标,选取北京等10个目标城市1951-2019年的气象大数据,对该农谚进行了可信性验算研究。结果表明:该农谚可信性总体偏低,其中在以“农历月份”界定“早晚”的情况下,该农谚准确率略高,但也仅有北京、杭州、武汉三地高于60%。然而,在10年尺度内的气象大数据分析中,该农谚很容易给人造成“八九不离十”的“神预测”错觉,或许这才是该农谚在感性层面让人觉得精准,并流传至今的主要缘由。  相似文献   

19.
农諺初探     
我国农业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很多非常宝貴的经验。可是,在反动的旧社会,被剝削、被压迫的劳动人民,不能学习文化,无法把自己的经验写成书,只好编成农谚,依靠口头相传,一处一处地流传开来,一代一代地传授下去。所以说,农谚是我国几千年积累起来的农业生产技术精华;是千千万万经验丰富的农民的集体创作;是一部活在口头上的农业生产“百科全书”,也是一宗十分珍贵、十分真实的我们祖国的农业遗产。学习和整理农谚,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继承祖国的农业遗产,丰富我们的实际知识,而且在农民羣众中,农谚享有崇高的威信。学好和用好农谚,还可以把农谚作为我们推广先进经验和普及科学知识的一种有力工具。农谚虽然简短,但是决非简单。寥寥的一两句话,既要有严格的科学性,能夠准确地表达某一农业生产技术措施;又要有顽強的生命力,使人说着顺嘴,听着顺耳,一听就懂,入耳不忘。不难看出,农谚本身就是羣众智慧的化身,也是一门高度精炼的技巧和非常复杂的学问。农谚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成六个“性”。它们是科学性、系统性、羣众性、通俗性、艺术性、局限性。现在就个人的初步体会,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一、双6尺—“麦//玉//玉//苕//豆//豆//菜”模式 12尺(1尺=33.3cm,下同)开厢。小麦厢宽6尺,种小麦10行,规格6寸(1寸=3.33cm,下同)×3寸,亩植1.67万窝。预留行宽6尺,种胡豆2行,蔬菜4行。小麦收后栽红苕。大春季,预留行种4行春玉米,株距4寸,亩植5000株。在宽行春玉米窝侧种2行冬大豆。在红苕垄侧种夏玉米,亩植1000~2000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