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了探索黄芩在甘肃中部地区最佳的定植密度和采收年限,本文以黄芩种苗为试验材料,研究黄芩种植密度为45万株/hm2、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105万株/hm2和120万株/hm2的二年生和三年生药材,测定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相关指标,并估算效益。结果表明:两年生和三年生黄芩在栽培密度为45万株/hm2时,其籽粒产量较高,分别为50.46 kg/hm2和62.77 kg/hm2;密度为105万株/hm2时,其鲜药产量较高,分别为11167.23 kg/hm2和16725.84 kg/hm2;栽培密度为75万株/hm2时,药材的平均单根最长最粗,鲜药和籽粒产量较高,纯收益最高,分别达到41009.39元//hm2和85083.64元/hm2。三年生黄芩除折干率外,产量性状指标均极显著高于二年生黄芩,纯收益增加35237.89~44074.25元/hm2。可见,适于甘肃中部地区黄芩最佳栽培密度为75万株/hm2,收获年限以三年生为好。  相似文献   

2.
了研究华南双季稻区超级稻机械化插秧在不同施肥水平和不同插植密度下的生育特性及产量表现,明确超级稻机械化插秧适宜的施肥水平和插植密度。2012年早、晚季,以常规超级稻‘合美占’为材料进行了(0、120、150、180 kg/hm2) 4个施肥水平和(2.4×105穴/hm2、2.85×105穴/hm2) 2个机械化插秧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水平下,插植密度2.85×105穴/hm2的植株干物质积累、叶面积系数和产量都高于插植密度2.4×105穴/hm2的处理且差异显著;在相同插植密度下,植株干物质积累、叶面积系数、有效穗、产量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的趋势是在中低施肥水平下(120~150 kg/hm2),高肥水平(180 kg/hm2)处理反而下降了,施肥量120 kg/hm2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SPAD值测定结果没有明显规律性。插植密度2.85×105穴/hm2和施肥量120~150 kg/hm2是广东双季稻区机械化插秧取得高产的适宜栽培方案,说明适当密植和合理施肥是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氮高效海岛棉品种,补充收获期筛选指标,完善棉花氮效率评价体系,以近20年来育成的12个海岛棉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低氮(0 kg/hm2,N0)、中氮(240 kg/hm2,N1)和高氮(480 kg/hm2,N2)3个氮肥处理,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综合评价海岛棉氮效率类型,筛选出氮高效海岛棉品种,确定收获期氮高效海岛棉品种筛选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氮肥水平下,供试海岛棉品种大部分指标变异系数均大于10%,将19个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N1和N2水平下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分别为86.68%和88.03%,其中株高、果枝数、茎叶生物量、生殖器官生物量等12个指标在4个主成分中占较大比重,并且指标间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根据主成分综合得分、氮效率综合评价值与皮棉产量,筛选出1个氮高效品种、3个氮中效品种和3个氮低效品种。综上所述,确定棉城10...  相似文献   

4.
为了筛选在山西省雁门关地区最适宜种植的小黑麦品种以及配套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价不同小黑麦品种在不同密度和肥料条件下的产量和饲草品质。结果表明,小黑麦饲草品质指标中糖类和蛋白类指标变异较大,但是总的可消化养分以及能量品质变化较小。相关性分析表明,相对饲料价值(RFV)与粗蛋白含量、瘤胃降解蛋白含量、醇溶糖含量、总可消化养分、产奶净能、维持净能、增重净能和相对饲料质量(RFQ)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FV主要通过酸性和中性洗涤纤维计算而来,在单一指标中最能反映饲草品质。综合考虑灰色关联度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晋饲草1号(播种量150kg/hm2,复合肥750kg/hm2、尿素150kg/hm2)最适宜雁门关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喀斯特温凉气候区半夏高产栽培技术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四因子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试验,以半夏产量为目标,以栽培密度、有机肥、氮肥、磷肥施用量为探讨对象。建立了喀斯特温凉气候区半夏产量与半夏栽培密度、有机肥、氮肥、磷肥施用量间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模拟寻优,提出了半夏产量≥22500kg/hm2的相应的农艺措施为:栽培密度713.88万~741.06万粒/hm2,有机肥施用量31.21~36.29t/hm2,氮肥施用量112.15~133.85kg/hm2,磷肥施用量259.64~292.89kg/hm2;半夏产量≥24000kg/hm2的相应的农艺措施为:栽培密度738.90万~764.10万粒/hm2,有机肥施用量30.96~36.54t/hm2,氮肥施用量111.10~134.90kg/hm2,磷肥施用量253.11~292.89kg/hm2。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冬小麦在青海高原种植区域内的越冬率明显提高,但由于青海高原农业分布垂直变化明显,生态类型复杂多样,对冬小麦品种的适应性要求较高。因此,于2009-2010年开展了冬小麦品种兰天巧号不同生态区密度和生产适应性试验、适宜种植地区的最高海拔界定以及丰产栽培技术试验,旨在进一步明确冬小麦在青海高原内的适宜种植区域,为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区域内高寒地区冬小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在不同生态区均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密度试验平均产量达8433.0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10.2%,生产适应性试验平均产量达9048.0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25.8%;种植区域最高海拔可界定为2557.0~2740.0m;在不同生态区播种量为225.0~262.5kg/hm2较为适宜,产量在6750.0kg/hm2以上的最优农艺措施搭配组合为尿素225.0~375.0kg/hm2、过磷酸钙1500.0~2700.0kg/hm2、播种量为225.0~300.0kg/hm2。  相似文献   

7.
采用"3414"完全试验设计,研究了鲁西南黄河冲积平原地区夏玉米氮、磷、钾肥优化施用量。结果表明:处理中施肥量为纯N240kg/hm2、P2O575kg/hm2、K2O120kg/hm2的处理夏玉米产量最高,达到9228.0kg/hm2。模拟和频率分析得到的产量达到9450kg/hm2以上的优化施肥量为纯N338.82kg/hm2、P2O5105.15kg/hm2、K2O158.82kg/hm2。同时估算了不同土壤养分含量地块的优化施肥量。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不同播种量处理对甘肃省3个不同生态区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分别以陇中2号、兰天36号和铜麦6号为材料,设置5个播种量水平,低温半干旱区和半湿润易旱区为150.0、187.5、225.0、262.5和300.0kg/hm2,半干旱区为112.5、150.0、187.5、225.0和262.5kg/hm2。研究了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群体结构的变化特性和不同区域产量差异。结果表明,低温半干旱区、半湿润易旱区和半干旱区适宜播种量依次为187.5、225.0和225.0kg/hm2,最高产量分别是5 472.0、5 730.0和7 271.4kg/hm2。随种植密度的升高,各生态区小麦产量、穗数均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穗粒数随之减小,千粒重无明显变化;基本苗和分蘖成穗率随密度的变化趋势与产量变化一致;地上部生物量随密度增大呈增加趋势,半湿润易旱区和半干旱区不同播种量间地上部生物量差异显著;在相同的播种量下(150.0和225.0kg/hm2),不同区域的产量差异较大,以半干旱区平均产量最高,半湿润易旱区次之,低温半干旱区最低。  相似文献   

9.
不同钾肥量与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及商品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为了解施钾量与栽植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及商品率的影响,在地膜覆盖条件下进行了不同钾肥量和密度试验,两因素各设置3个水平,随机区组排列,供试马铃薯品种为‘中薯3号’。结果表明:不同施钾量处理间产量呈极显著差异(P<0.01),A(2硫酸钾375 kg/hm2)>A(3硫酸钾225 kg/hm2)>A(1硫酸钾525 kg/hm2),理论最佳施钾量为硫酸钾367.5 kg/hm2;不同栽植密度处理间产量呈极显著差异(P<0.01),B(1 63000株/hm2)>B(2 69000株/hm2)>B(3 78000株/hm2),在栽植63000~78000株/hm2范围内,马铃薯产量与栽植密度呈负相关,理论最佳栽植密度为63000株/hm2;产量达最高时的最优组合为A2B1,即硫酸钾375 kg/hm2,栽植密度为63000株/hm2,产量为17577.7 kg/hm2;不同施钾量水平下的商品率为A1>A2>A3,随着施钾量的减少,商品率降低;不同栽植密度水平下的商品率为B1>B2>B3,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加,商品率下降;商品率达最高时的最优组合为A1B1,即硫酸钾525 kg/hm2,栽植密度为63000株/hm2,商品率最高达68.4%。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通过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新玉 59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玉 59号在75 000株/hm2、82 500株/hm2、90 000株/hm2种植密度处理下,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存在较大差异。在种植密度82 500株/hm2时,植株干物质最重,达10 098.0 kg/hm2,产量也表现最高,为7 909.21 kg/hm2,比 75 000 株/hm2、90 000 株/hm2种植密度分别高16.6%和13.9%。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赤峰市干旱灾害风险区划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升干旱灾害风险管理和决策水平,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通过采用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利用赤峰市1981-201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和历史干旱灾害资料,综合12个县(区、旗)的自然、社会经济、防灾减灾等数据,以及1:50000地理信息数据,得出干旱灾害风险指数,并基于GIS技术绘制出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综合不同阶段的干旱风险指数,翁牛特旗和林西县的干旱风险指数最高,克什克腾旗、喀喇沁旗和宁城县的风险指数最低。  相似文献   

12.
太行山区刺槐林的生物量与碳汇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评估刺槐林的碳汇量和测定其生物量计量参数,为编制土地利用和林业温室气体清单提供基础数据,依据太行山区60块刺槐林生物量样地的调查资料,对不同龄级的林分生物量和碳汇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量扩展系数(BEF)和根冠比(R)随林龄、胸径变化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刺槐幼龄林的BEF=1.535±0.127,R=0.530±0.102,n=15;中龄林BEF=1.371±0.038,R=0.381±0.045,n=45;分别建立了小班和林分2个水平尺度的生物量和碳汇量估计模型,表明林分生物量、碳汇量与蓄积量间呈线性回归关系;建立了碳汇量增长模型,推算本区刺槐林年平均碳汇量为1.79 t/hm2,有较高碳汇潜力。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植烟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云南省植烟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区域差异,在云南省烟草种植区域内,选择代表性植烟土壤进行剖面各层次土壤样品采集,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含量范围、垂直分布特征及与土壤理化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植烟土壤有机碳平均密度达10.21 kg/m2,植烟土壤类型中红壤有机碳密度较高,紫色土和黄壤有机碳密度较低。(2)植烟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黄壤各层次有机碳密度的差异较大,变异系数为122.35%;红壤各层次有机碳密度差异较小,变异系数在17.67%~ 49.60%,红壤有机碳密度较为稳定。(3)植烟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总孔隙度相关关系不显著,与粘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植烟土壤有机碳氮质量比(C/N)在1.58~14.00,有机碳磷质量比(C/P)在1.26~34.08,红壤的C/N和C/P比值较大。  相似文献   

14.
施肥对糜子密度、 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为了研究提高糜子产量的途径,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施肥处理和不施肥处理两组试验,对施肥对糜子出苗密度、产量及农艺性状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肥处理10个糜子品种出苗密度和出苗分蘖后单株密度分别低于不施肥处理7777.5丛/hm2、23888.6株/hm2.在本研究情况下,施肥处理产量小于不施肥产量467.7 kg/hm2,密度对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糜子的穗长、株高、地上生物量、单穗粒重、千粒重、茎粗受施肥影响不同,有的增加,有的减小.施肥处理10个糜子品种的穗长、株高、地上生物量和不施肥处理之间差异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部分品种施肥处理单穗粒重、千粒重、茎粗与不施肥处理之间达到了显著性差异,施肥处理茎粗均高于不施肥处理.糜子群体在一定的生存空间范围内,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增长符合逻辑斯蒂模型,研究中施肥处理会造成糜子烧苗.  相似文献   

15.
为及时准确了解草地牧草生长状况,利用EOS/MODIS遥感资料结合地面同步调查数据,分析锡林郭勒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3种草地类型NDVI和草地生物量的月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利用S曲线回归估产模型测算的草地生长季逐月牧草产量能较好地反映其生长状况变化,体现了各类草地地上生物量的分布特征。其中,草甸草原牧草生长季NDVI和牧草平均估产产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208~0.560和39.8~168.6g/m2(干重),峰值出现在8月;典型草原牧草生长季NDVI和牧草平均估产产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194~0.480和33.7~146.2g/m2(干重),峰值出现在7月;荒漠化草原牧草生长季NDVI和牧草平均估产产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130~0.185和10.0~29.8g/m2(干重),峰值出现在7月。  相似文献   

16.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氮对不同放牧方式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揭示荒漠草原土壤氮素对不同放牧方式的响应,以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由放牧(CG)、禁牧(BG)、休牧40天(DG1)、休牧50天(DG2)和休牧60天(DG3)试验处理,于2008年8月对各处理区内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进行同一土层间的分布差异和处理区内的垂直分布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CG区土壤全氮含量最低,其各层含量均值为0.76 g/kg;速效氮含量相对其他处理区在0~10 cm和10~20 cm层含量较高,其含量分别为87.41 mg/kg和131 mg/kg。BG区速效氮含量在20~30 cm和30~40 cm层较低,含量分别为56.82 mg/kg和51.59 mg/kg。在垂直分布上,土壤全氮在0~10 cm和30~40 cm层含量较高,平均含量分别为1.33 g/kg和1.09 g/kg;土壤速效氮含量在10~20 cm层含量较高,各处理区平均为91.86 mg/kg。休牧相对于自由放牧有利于草地土壤氮素的保持与稳定。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湿地草地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不同利用方式对湿地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通过不同时段的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的测定数据,分析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苔草地营造杨树林,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是一个骤变过程,可以引起土壤40 cm甚至以下土层有机碳的损失;造林8年后,原来储存在土壤中的有机碳损失了33.89 t/hm2;每年取走地上产品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主要影响土壤表层尤其是0~10 cm深土壤碳的积累量,与未受人为干扰的苔草地相比,8年内土壤有机碳的积累量只少1.95 t/hm2。不论何种人为利用方式都减少了湿地草地土壤有机碳的积累量。  相似文献   

18.
福建黄兔免疫功能低下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一种简便易行、具有良好应用性并适用于中医药领域免疫功能低下的动物模型,以及为福建黄兔提供一种新型实验动物的实验依据。实验采用氢化可的松为细胞免疫抑制剂,6个实验组,其中1个对照组,5个剂量组(分别每天20、25、30、35、40 mg/kg),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法测CD4、CD8细胞含量,并通过摘取脾脏的方式计算脾脏指数。实验结果显示:B、C剂量组(分别每天25、30 mg/kg)的福建黄兔在注射药物前后CD4、CD8细胞含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证实上述2个剂量组是福建黄兔免疫功能低下模型造模的较好剂量;同时,A~E剂量组的黄兔脾脏相较于对照组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缩小,脾脏指数降低,B、C、D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反映其免疫功能受损,其中尤以C剂量组(30 mg/kg)下降最为明显。由此可见,C剂量组是本实验中免疫功能低下动物模型造模的最适宜剂量。  相似文献   

19.
玛曲草地初级生产力及载畜能力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对玛曲县草地初级生产力及载畜能力进行评价,以指导生产,更加合理利用当地天然草地资源。结合运用甘肃省玛曲县野外调查和MODIS遥感影像资料,计算玛曲县及下属各乡的产草量和载畜量,对比分析了理论载畜量和季节牧场载畜量,并进行草地分级。结果表明:导致玛曲县草地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超载过牧和自然环境如气温升高,年降水量减少,草地日趋干旱缺水等。载畜量变化的逆向走势使草地生产力下降,而自然因素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草地荒漠化。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载畜量,并以最新的理论载畜量和临界载畜量来界定实际载畜量,以扭转载畜量的逆向走势,遏制草地生产力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