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边行优势及其对育种选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7,(9):1405-1407
研究了小麦在模拟杂交育种F3种植模式下的边行优势,结果表明,公顷穗数和千粒质量的边行优势非常明显,达到1%的极显著水平;二者均为边Ⅰ行的边行优势最大,边Ⅲ行最小;穗粒数无明显的边行优势。因此,对杂交后代进行选择时,应注意公顷穗数和千粒质量边行优势的影响,以便于更准确地对各株行进行预测和选择。  相似文献   

2.
在麦棉套作模式下,设置了187.5、225.0、262.5、300.0、337.5、375.0 kg/hm~26个小麦播量处理,研究了不同播量对小麦边行优势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对内行小麦的影响大于边行,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穗数的边行优势总体降低,边行与内行差值由90万穗/hm~2(播量187.5 kg/hm~2)降至78.0万穗/hm~2(播量375.0 kg/hm~2);穗粒数边行优势总体先增后减,播量300.0 kg/hm~2处理边行与内行穗粒数差值最高(4.6粒);千粒质量与产量边行优势总体逐渐增加,播量337.5 kg/hm~2处理边行与内行千粒质量差异最高(3.9 g),产量边行与内行差值以播量375.0 kg/hm~2处理最高,为3 136.5 kg/hm~2;播量对套作小麦产量三因素影响的大小依次为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麦棉套作小麦适宜播种量在225.0~262.0 kg/hm~2。  相似文献   

3.
麦棉套作模式下播量对小麦边行优势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麦棉套作模式下,设置了187.5 kg/hm2、225.0 kg/hm2、262.5 kg/hm2、300.0 kg/hm2、337.5 kg/hm2、375.0 kg/hm26个小麦播量处理,研究了不同播量对小麦边行优势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对内行小麦的影响大于边行,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穗数的边行优势总体降低,边行与内行差值由90万穗/hm2(播量187.5 kg/hm2)降至78.0万穗/hm2(播量375.0 kg/hm2);穗粒数边行优势总体先增后减,播量300.0 kg/hm2处理边行与内行穗粒数差值最高(4.6粒);千粒质量与产量边行优势总体逐渐增加,播量337.5 kg/hm2处理边行与内行千粒质量差异最高(3.9 g),产量边行与内行差值以播量375.0 kg/hm2处理最高,为3 136.5 kg/hm2;播量对套作小麦产量三因素影响的大小依次为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麦棉套作小麦适宜播种量在225.0~262.0 kg/hm2。  相似文献   

4.
在麦棉套作种植模式下,以6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调查边行与内行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性状,研究不同小麦品种的边行优势特性,筛选适宜麦棉套作模式的小麦品种。结果表明,邢麦4号边行优势明显,小麦产量达到6919.0 kg/hm2,是麦棉套作种植模式中的优选品种。  相似文献   

5.
在麦棉套作种植模式下,以6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调查边行与内行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性状,研究不同小麦品种的边行优势特性,筛选适宜麦棉套作模式的小麦品种。结果表明,邢麦4号边行优势明显,小麦产量达到6 919.0 kg/hm~2,是麦棉套作种植模式中的优选品种。  相似文献   

6.
不同小麦品种在麦棉套作模式中的边行优势及产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麦棉套作种植模式下,以6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调查边行与内行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性状,研究不同小麦品种的边行优势特性,筛选适宜麦棉套作模式的小麦品种。结果表明:邢麦4号边行优势明显,小麦产量达到6 919.0 kg/hm2,是麦棉套作种植模式中的优选品种。  相似文献   

7.
<正> 1983年6月—11月我在宿松县蹲点,对四个典型联系户双晚杂交稻全生产过程进行了系统观察记载,结合面上生产调查,初步看出每亩800斤左右的高产结构有三种类型: 一是多穗型.每亩有效穗,汕优6号在24万左右,四优6号在25万左右;每穗实粒数为65—75粒;千粒重25克左右.大田生产中这种类型还不多. 二是大穗型.每亩有效穗,汕优6号18万左右,四优6号19万左右;每穗实粒数,汕优6号90粒以上,四优6号85粒以上;千粒重25克以上.大田生产中这种类型较多.  相似文献   

8.
在小麦玉米共生期,对二四畦种植方式的气候生态效应与小麦边际效应刊物了研究。结果表明,边行小麦在光、温、水、风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优势,反映在边行小麦公顷穗数、穗粒数多、产量高。但与平作相比,边际效应的补偿值小于由于预留玉米带而少种小麦的减产值,最终表现为二四畦小麦略有减产。  相似文献   

9.
玉米不同品种基因型穗粒数及其构成因素相关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项目通过对163个不同玉米品种基因型在大田条件下的穗粒数及构成因素的调查测定,并采用计算机建立数据库和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结论:1.对玉米群体产量的影响作用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作用穗粒数〉千粒重。2.穗行数和行粒数与穗粒数的偏回归系数均为极显著,但行粒数〉穗行数,穗长〉穗粗,长穗比粗穗更易形成大穗。3.秃尖长度的降低对穗粒数的增加作用显著。4.多粒品种往往是强优势杂交组合,在成穗率  相似文献   

10.
1981和1982年,对600余个小麦单交组合进行了 F_1杂种优势的分析。结果表明:1.单株生产力,单株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普遍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各类优势。其中以单株生产力的优势最强;2.在构成单株生产力的三因素中,单株穗数的杂种优势、超亲和超标优势最高,具千粒重优势的组合所占比例最大,主穗粒数的各类优势相对较低;3.单株生产力及其构成三因素的各类优势在不同组合间有很大差异,尤以单株穗数的优势变化幅度最大,这些性状的表现又多与其双亲平均值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麦棉套种形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满播小麦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规格麦棉套种小麦的边行优势效应以及预留行宽度与边行优势效应的关系。结果表明:麦棉不同规格套种对小麦单产有一定的边行优势效应;其边行效应主要反映在单位面积成穗数方面,而对小麦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无明显影响;小麦边行优势效应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只与每带小麦边行所占比例有关,与预留行宽窄无关。  相似文献   

12.
1982—83和1983—84两年度分别利用由4×4和5×4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的杂种 F_1及相应亲本,采用相关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在田间稀条播条件下研究了 T 型杂种小麦各产量构成因素的优势与产量优势表现的关系。供试杂种产量杂种优势最高这30%,但年份之间有一定变化。千粒重普遍表现明显的杂种优势,穗拉数往往表现负优势,穗数优势的表现则很不一致。产量优势是其构成因素的优势相互补偿和积累的结果。各产量因素的优势对产量优势的贡献大小取决于各因素的直接通径系数和优势幅度两方面.穗数对产量的作用明显大于穗粒数和千粒重,穗数优势对产量优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千粒重的直接效应虽然较小,但因其优势幅度较大,对产量优势的形成仍有重要贡献.穗粒数的负优势主要是由于每小穗粒数的负优势所造成的.而每小穗粒数的负优势则主要是由于杂种育性恢复度不够高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高产杂交稻生长和产量边际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分析了高产杂交稻协优9308、两优培九和Ⅱ优7954的边行和中间行植株株高、物质生产量和产量及其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协优9308边行比中间行单丛增产93.8%,丛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分别提高57.1%,19.2%和3.5%。Ⅱ优7954丛穗数和穗总粒数分别提高64.4%和14.1%。两优培九丛穗数和穗总粒数分别提高53.9%和11.9%。在边行增产中,协优9308增穗增产贡献68%,增粒增产贡献32%。两优培九增穗增产贡献率达68.7%~82.3%,穗粒数增产贡献率达17.7%~31.3%。协优9308边行植株株高低于中间行植株约8.2%,而单株干物质生产量增加20.9%,穗重增加31.5%,穗着粒密度提高17.8%,边行植株收获指数提高8.8%。边行平均每穗粒数提高的原因是大穗比例增加,而较小穗比例略有下降。并就宽行稀植的栽培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小麦新品种镇麦10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镇麦10号是2013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小麦新品种。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该品种的生产特性,以2010—2012年2年度江苏省淮南麦区小麦区域试验资料为基础,对镇麦10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镇麦10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好,其籽粒产量水平主要分布于6 000~7 000 kg/hm2,穗数为431.25万/hm2,穗粒数为37.98粒,千粒质量为44.03 g。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穗数、千粒质量均与籽粒产量呈正相关,穗粒数与产量呈负相关;穗数×穗粒数、穗数×千粒质量、穗粒数×千粒质量也与产量呈正相关。通径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千粒质量,穗粒数的作用最小;产量三要素互作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穗粒数与千粒质量穗数与穗粒数穗数与千粒质量。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12—2015年江苏省淮南片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以及2013—2016年国家冬小麦长江中下游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资料,对小麦新品种‘宁麦26’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该品种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宁麦26’平均穗数476. 6万/hm~2,穗粒数36. 7粒,千粒重41. 9 g,产量6 636. 9 kg/hm~2。相关分析表明,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 5928**、0. 3296**和0. 2497*。产量(Y)与穗数(X1)、穗粒数(X2)、千粒重(X3)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7 583. 99+11. 76X1+116. 44X2+103. 94X3。通径分析表明,穗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Py=0. 6426),其次是穗粒数(Py=0. 4309),千粒重的作用相对较小(Py=0. 3572)。‘宁麦26’的高产栽培技术应在适宜群体的基础上提高成穗率,主攻穗粒数,同时兼顾千粒重。  相似文献   

16.
一、选用高产潜力品种,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在影响小麦产量增长的各因素中,品种作用占35%~40%。因此,必须选择具有高产潜力的品种。在选好品种的同时,还应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一是成穗率高的多穗型品种。这类品种产量为10000kg/hm^2的,其群体结构为:基本苗为180万~210万/hm^2,冬前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2.8倍,春季最大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2~3倍,穗数为650万~750万穗/hm^2,每穗粒数为40~42粒,千粒质量为42~45g。  相似文献   

17.
水稻每穗粒数和二次枝梗数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每穗粒数和每穗二次枝梗数差异大的2个水稻亲本CB1(每穗粒数87.83粒,每穗二次枝梗数12.77个)、CB4(每穗粒数150.70粒,每穗二次枝梗数25.75个),配制CB1×CB4组合,建立了相应的P1、F1、P2、B1、B2、F2群体,将其分为中季和晚季两个生产季节种植,考查了每穗粒数和每穗二次枝梗数性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理论的Akaike信息准则(AIC)在B1、B2、F2代中鉴定影响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存在与否,主基因存在时,通过分离分析估计主基因和微效基因的遗传效应及所占总变异的分量。结果表明,每穗粒数在所有B1、B2、F2中均符合两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模式,主基因遗传率为17.717%~63.562%,多基因遗传率为21.188%~59.449%,总基因型遗传率为76.029%~92.973%,每穗粒数遗传率受种植季别影响明显;每穗二次枝梗数在所有B1、B2、F2中均符合两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模式,主基因遗传率为59.537%~71.787%,多基因遗传率为6.431%~23.870%,总基因型遗传率为78.121%~87.298%;每穗二次枝梗数遗传率受种植季别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新麦3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5—2017年国家黄淮南片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数据,运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对新麦32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及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新麦32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679.0 kg/hm2,增产点率100.0%。经相关性分析,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基本苗、最高茎蘖数和千粒重均与产量呈正相关,其中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显著;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中,与产量相关程度由大到小均为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基本苗、最高茎蘖数,表明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对新麦32产量的作用较大,新麦32的高产栽培技术应在保证足够有效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每穗粒数,增加千粒重。  相似文献   

19.
用142个普通小麦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273个,以冬小麦品种石4185为对照,对F1代材料的株高、株穗数、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性状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1代杂种优势范围为38.7%~124.0%,性状顺序为株穗数〉穗粒数〉株高〉千粒重〉穗长〉小穗数。千粒重正向杂种优势与负向杂种优势之比为4.39∶1,其次为穗粒数、小穗数、穗长、株穗数和株高。有96.70%的组合千粒重〉CK,而小穗数和株穗数的负优势组合数分别占观察总数的71.79%和56.04%。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杂种优势的主要因素顺序为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分别达到了极显著和显著水平,决定系数R2=0.99。小麦单一性状杂种优势十分明显,对杂交种开发具有较大的遗传潜力。从应用角度看,株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CK且株高≤CK的组合数仅有14个,只占观察总数的5.13%,比例较小。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正向超标优势分别为64.0%、59.2%和51.8%,位居所有参试性状前3位。在小麦杂交育种中,可根据不同的产量结构如大穗型、大粒型、多穗型进行组合搭配,同时注重显性矮秆基因的利用。  相似文献   

20.
对6个性状的光照边际效应系数,以及单株产量光照边际效应系数与其它性状光照边际效应系数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普通栽培条件下光照因素在玉米的边际效应中作用较小,但是客观存在,且品种间有差异,光照主要通过影响行粒数和穗长等性状来增加边行的单株产量,光照因素在穗行数的边际效应中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