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张春利  勇傲强 《麦类作物》1999,19(4):3-5,62
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育种所采用定向回交转育和轮回选择的方法将矮败小麦基因转育到黑龙江省优良小麦品种(系)的群体或个体中,结合生化标记和早世代品质跟踪测试等方式,简化和加速了小麦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的进程,拓建了小麦动态基因库,为小麦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对矮败小麦基因源的冬、春麦代换,骨干亲本的矮败小麦不育基因的定向回交转育及轮回选择群体中的亲本选用,混合互交和轮回选择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详尽阐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育种所采用定向回交转育和轮回选择的方法将矮败小麦基因转育到黑龙江省优良小麦品种(系)的群体或个体中,结合生化标记和早世代品质跟踪测试等方式,简化和加速了小麦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的进程,拓建了小麦动态基因库,为小麦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对矮败小麦基因源的冬、春麦代换、骨干亲本的矮败小麦不育基因的定向回交转育及轮回选择群体中的亲本选用、混合互交和轮回选择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详尽阐述。  相似文献   

4.
矮败小麦具有Ta1显性核雄性不育基因与Rht10 显性矮秆基因紧密连锁遗传的特点 ,它与高秆品种杂交 ,后代高秆株表现可育 ,矮秆株表现不育 ,二者比例接近 1∶1,这种特性可以稳定遗传 ,故可利用植株高度作为育性的标记性状鉴别不育株和可育株 ,大大提高育种效率[1~ 3] 。福建农大作物学院于 1989年秋季引入该种质 ,连续多年进行了育性和株高的关系、不育株开花结实特性、苗期GA3处理预测植株育性及雄性败育过程的细胞形态学等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同时也开展了轮回选择育种 ,对其性状进行改良 ,提高了矮败群体的抗赤霉病性和白粉病性 ,…  相似文献   

5.
利用矮败小麦进行轮回选择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矮败小麦具有Ta(即MS2)显性核不育基因与Rht1。显性矮秆基因紧密连锁遗传的特点,与高秆亲本杂交,后代高秆株可育,矮秆株不育,故可用植株高度作为育性的标记性状鉴别不育株和可育株,在轮回选择育种上具有重要意义。我院于1989年秋引入矮败小麦,采取边研究这育种的策略,经8年9代的选育,获得一批综合性状较好的株系及具特殊优点的料科,积累了轮回选择育种的经验,为改进小麦育种提出了新方法和新经验。现将轮回选择育种的几个问题初步总结分析如下。一、轮选亲本的选配效果引进矮败小麦的第一年用本省代表性品种晋麦2148控制授粉…  相似文献   

6.
在小麦高产育种中,育种界首先注意到品种的矮化育种问题,并以为这是产量突破的有效措施之一。各地创造的大量矮源材料为矮化育种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取得显著成就。  相似文献   

7.
小麦矮化育种的意义与矮源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麦高产育种中,育种界首先注意到品种的矮化育种问题,并以为这是产量突破的有效措施之一。各地创造的大量矮源材料为矮化育种提供了物质基础,燕取得显著成就。  相似文献   

8.
矮败小麦育性的苗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矮败小麦的芽鞘长度与成株高度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r =0 9576 ) ,短芽鞘苗成长为矮秆不育株 ,长芽鞘苗成长为高秆可育株 ,依自然群体芽鞘长度预测成株期育性的准确率为 72 2 %。GA3处理可明显扩大矮败小麦幼苗在芽鞘长度、幼苗高度及叶长、叶色等形态上的差异 ,从而可将幼苗区分为GA3反应敏感型与不敏感型 ,2类幼苗比例为 1∶1。GA3处理体积分数以 1× 10 - 5~ 1× 10 - 4为宜 ,处理时期自萌芽期至二叶期均可。幼苗GA3反应与成株期株高相关 ,与育性分离结果基本一致。依GA3反应判别育性的准确率 ,室内试验为 96 50 % ,田间试验达 95 15%。较高的温度也可以扩大幼苗间的差异 ,在 16~ 30℃范围内 ,随温度的升高 ,可育株的芽鞘长和苗高明显增加 ,而不育株则变化不大 ,较高温度还可增大GA3处理的效果 ,提高苗期预测育性的准确性。对矮败小麦幼苗GA3反应的生理原因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Col和DMSO诱导矮败小麦孤雌生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设置的隔离区内,种植矮败小麦回选择群体,以不育株为供试亲本,用秋水仙素(Col)和二甲基亚砚(DMSO)诱导孤雌生殖。试验结果表明,Col和DMSO均具有诱导不育株孤雌生殖的作用,并且二者之间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同一药材不同的诱导方法,其诱导效果存在差异,小穗剪颖后再将药液滴入颖花内的孤雌生殖结实率较高;用药处理时间和药处理时间和用药后了套袋与否对孤雌生殖结实率影响不显著。经鉴定,孤雌生殖纯系  相似文献   

10.
在设置的隔离区内,种植矮败小麦轮回选择群体,以不育株为供试亲本,用秋水仙素(Col)和二甲基亚砜(DMSO)诱导孤雌生殖。试验结果表明,Col和DMSO均具有诱导不育株孤雌生殖的作用,并且二者之间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同一药剂不同的诱导方法,其诱导效果存在差异.小穗剪颖后再将药液滴入颖花内的孤雌生殖结实率较高;用药处理时间和用药后穗子套袋与否对孤雌生殖结实率影响不显著。经鉴定,孤雌生殖纯系在纯度和遗传稳定性方面均接近于对照品种(丰抗8号).本文从遗传理论和育种实践的角度,对药物诱导矮败小麦孤雌生殖的可行性及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矮败小麦开花习性与异交结实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矮败小麦的花器结构和开花习性与太谷核不育小麦相似。柱头生活力长达10天。不育株的抽穗期较可育株晚2-5天。株高反及可育株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可育株顶部1-2片叶隔其花粉降落,减少不育株柱头接受花粉的机会,其异交结实率低,平均仅为40-50%。  相似文献   

12.
13.
离子注入及其在小麦诱变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当代作物诱变新技术──离子注入诱变育种的一般原理和生物学效应,离子注入后对小麦形态、生理和遗传性状产生的影响。旨在为深入研究离子注入的诱变机制及其在诱变育种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小麦矮源的研究和利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小麦矮化基因(草丛矮基因、独秆基因和矮秆基因)的来源、遗传研究方法、显隐性、基因定位、对赤霉酸的反应及育种利用等方面的情况,并就矮源研究和利用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离子注入及其在小麦诱变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当代作物诱变新技术-离子注入诱变育种的一般原理和生物学效应,离子注入后对小麦形态、生理和遗传性状产生的影响。旨在为深入研究离子注入的诱变机制及其在诱变育种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小麦矮源的研究和利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小麦矮化基因(草丛矮基因、独秆基因和矮秆基因)的来源,遗传研究方法,显隐性,基因定位,对赤霉酸的反应及育种利用等方面的情况,并就矮源研究和利用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18.
野生稻是水稻育种的重要遗传资源。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导致野生稻生境丧失、生境质量持续恶化、栖息地越来越少及外来种的入侵,现在保护野生稻资源是我们的迫切任务。野生稻具有许多优良特性,如特强的耐冷性、耐早性、耐瘠性、抗病虫害、特强的再生性、广亲和性、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及恢复性等。有些优良特性已被用于水稻常规育种和杂交育种中.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些优良特性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9.
“矮败”小麦是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新近研制成的太谷核不育小麦新种质,具有太谷核不育小麦Tal显性不育基因和矮变、与小麦Rht_10显性矮秆基因连锁遗传的特点。在高秆品种为父本与之杂交的子代群体中,矮秆株不育,高秆株可育,这种遗传行为对以株高作为标记性状判别不育株和可育株,用于常规育种或轮回选择都是极为有利的。为充分认识“矮败”小麦这一特性,并尽快用于育种,我们对这一新种质株高和育性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材料和方法“矮败”小麦种子37粒,其上代父本为晋麦2148,1989年11月15日播种于盆钵中,盆栽管理和观察记载按常规进行。自1月12日起(多数单株开始拔节)挂标鉴定株号,  相似文献   

20.
“矮败”小麦回交群体若干重要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矮败小麦不育株为母体,40个普通小麦品种(系)为父本连续回交三次,共衍生出120份后代群体,通过对各群体的不育株,可育株的株高,穗长,千粒重等性状的相关分析,探讨了“矮败”基因回交转育的效应。不育株:连续注入父本遗传种质,对其各性状素现影响较小。其株高一般45cm左右,回交几代后,高秆父本衍生的后代略高于中矮秆父本的后代。与可育株相比,其穗子较长,小穗数多,但千粒重较低,开花一般迟2-14d,而早花父本衍生的后代花期也早,迟花父本后代花期较迟。可育株:性状表现与父本关系密切,并随回交世代的增加而逐渐接近父本,其F1,BC1F1,BC2F1各世代群体株高依父本株高的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F1=56.210 0.3194X,YBC1F1=40.435 0.5119X,YBC2F1=21.F687 0.7759X.大穗多花多粒的父本衍生的可育株一般也是大穗多花多粒,千粒重大都表现超父优势,早花父本衍生的可育株花期早于迟花父本后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