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面积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年来在中国南方稻区新发生的一种重要病毒性病害,在我国许多地区频繁流行成灾。为探索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动态规律并建立发生趋势预测模型,作者应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发展的气象因子、介体虫量进行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5—7月气象因子、介体虫量与发生面积均呈正相关,相关性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发现8月上旬稻飞虱成虫量和6月下旬—7月上旬降水量之积(X’3)对发生面积的直接作用最大(0.9318),其次为8月上旬稻飞虱成虫量和6月中旬—7月上旬降雨日数之积(X’4),而5月相对湿度(X’1)、5月上中旬相对湿度(X’2)主要通过X’3间接影响发生面积;通过逐步回归建立了预测模型y=-2.521645+0.017466 X’1+0.014457X’2+0.000050X’3-0.000296X’4。利用上述方程对2006—2016年进行回归拟合,模型预测准确、精度高,并对2017年进行预报,拟合值与实测值相差很小,准确率较高。利用该方程可对化州地区乃至粤西地区晚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
一、发病情况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具有暴发性强、扩散蔓延快、为害损失大的特点,水稻一旦染病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当前,该病已在我区很多市县尤其是桂北稻区桂林、柳州两市的水稻上普遍发生,发病严重的植株无法拔节抽穗,基本无收成。据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植保站初步调查,该县中稻发生面积达1.5万多亩,占中稻种植面积的15%,病丛率最高为88.5%,最低为2.4%。由于该病是水稻上的新发病害,业界对其基础研究不足,缺少早期诊断技术,致使该病在我国一些稻区潜在流行的风险极大。  相似文献   

3.
一、试验目的通过田间药效示范,评价吡蚜酮、宁南霉素等药剂防治水稻稻飞虱(白背飞虱)和预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供;药剂⑥为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由苏州安邦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以空白作为对照。药剂用量与处理编号见表1。  相似文献   

4.
鲁运江 《种子科技》2011,29(12):39-40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稻区,是一种严重的病毒病,与水稻黑条矮缩病(RBSDV)十分相似,其病症不同点是高节位分蘖及茎节部形成倒生根。病毒于2001年在我国广东首次发现,经专家鉴定,该病毒为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的一个新种,  相似文献   

5.
<正>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水稻病毒病应采取"切断毒链、治虫防病、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综合防治策略。关键是做好稻飞虱等传毒媒介昆虫的防控工作,抓好晚稻秧田期和中、晚稻本田初期防治关键时期,在传毒媒介昆虫传毒之前将其消灭,控制病毒传播,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水稻自身的抵抗能力,达到防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目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最近,江西省部分地区农民反映所种的水稻发生了原因不明的矮缩病。为弄清问题,我们深入新建、泰和、信丰等地进行了田间实地考察。检测结果表明,此病害为由灰飞虱  相似文献   

7.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2009年天柱县大面积发生后倍受关注,于2010年确定了病情.通过观察与实践,提出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天柱县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陆金鹏 《耕作与栽培》2011,(2):61-61,64
简介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水稻霜霉病的发生特点、诊断和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笔者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获悉,9月下旬,该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于文娟博士率队赴广西兴安县湘漓镇,考察水稻田间稻飞虱危害情况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发病情况。通过对田间稻飞虱发生种类及发生量的调查,和水稻品种抗稻飞虱情况的调查;初步发现,今年褐飞虱发生量较去年较少,白  相似文献   

10.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中晚稻上一旦暴发成灾,将导致水稻减产30%~50%。2010年在我区桂花园乡洪高村有40余亩水稻病害成灾,引起区、乡领导的重视。2011年我们驻村挂牌防治,收到良好成效。以下将防治经验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1.
毒氟磷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药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自主创制新抗病毒药剂--30%毒氟磷WP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效果以及探讨防治该病的理想药剂组合,采用喷雾施药法对30%毒氟磷WP、25%吡蚜?噻虫嗪SC、10%醚菊脂MG、8%宁南霉素AS的单用或混用处理。结果表明,在大田分蘖初期,以25%吡蚜?噻虫嗪SC 375 mL/hm2和30%毒氟磷WP 990 g/hm2的药剂组合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66.67%,25%吡蚜?噻虫嗪SC、10%醚菊脂MG、30%毒氟磷WP和8%宁南霉素AS的防效分别为50.51%、33.33%、33.33%、17.12%;在收割期,以25%吡蚜?噻虫嗪SC 375 mL/hm2和30%毒氟磷WP 990 g/hm2的药剂组合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73.24%,25%吡蚜?噻虫嗪SC 375 mL/hm2、10%醚菊脂MG 450 g/hm2、30%毒氟磷WP 990 g/hm2和8%宁南霉素AS 750 mL/hm2处理组的防效依次是46.48%、45.07%、43.66%、42.25%。同时,测产试验结果表明:与CK相比,增产效果最明显的是25%吡蚜?噻虫嗪SC 375 mL/hm2和30%毒氟磷WP 990 g/hm2组合,增产值为292.35%,而25%吡蚜?噻虫嗪SC、10%醚菊脂MG、30%毒氟磷WP和8%宁南霉素AS的增产值为249.75%、230.7%、208.65%、104.7%。因此,为有效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可采用本研究中的杀虫剂和抗病毒剂的联合处理。  相似文献   

12.
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资源的筛选和抗性QTL的定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田间鉴定发现,分蘖盛期的病状最为显著,是病症观察的最佳时期。对江苏省311份粳稻品种进行重病区田间鉴定试验,未发现对黑条矮缩病毒(RBSDV)免疫的品种。江苏省目前正在推广的24个主栽水稻品种发病率在10.0%~30.0%之间,曾推广的287份粳稻品种中,71.5%的品种发病率在10.0%~29.0%之间,其余品种发病率在29%以上。来源于日本的粳稻品种Koshihikari的黑条矮缩病发病率相对较低,籼稻高产品种桂朝2号为感病品种。利用Koshihikari/桂朝2号RILs群体进行抗RBSDV的基因定位,结果在第3染色体上标记RM7~RM5748之间检测到1个抗黑条矮缩病的QTL,来自Koshihikari的等位基因增强了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携带抗性位点的家系明显提高了对RBSDV的抗性。本研究结果将为研究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水稻抗黑条矮缩病分子育种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3.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水稻主要病毒病害之一。目前由于缺乏规模、高效的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体系,制约了抗黑条矮缩病水稻资源的发掘,限制了抗黑条矮缩病的育种进程和基础研究。本研究通过分析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鉴定所需灰飞虱的有效接种密度、带毒率及播期等,提出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鉴定有效接种的灰飞虱密度在800万头 hm-2左右较为合理,而带毒率应不低于5%。并进一步对现有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的循回期、接种虫量、接种时间及虫龄等进行了优化。利用上述鉴定体系,2010年对来源于20个国家的共1240份水稻种质进行黑条矮缩病田间鉴定,初步获得发病率低于10%的品种34个;2011、2012连续两年对该34个品种进行多年多点重复抗性鉴定,发现来自东南亚地区的3个品种Kanyakumari 29、Madurai 25和Vietnam 160连续3年发病率均低于10%,表现较高的黑条矮缩病的抗性。进一步分期播种鉴定的结果表明,Kanyakumari29在3个播期、3个鉴定点的发病率均低于12%,而Madurai 25和Vietnam 160发病率均低于9%。此外,在人工接种条件下Kanyakumari 29、Madurai 25和Vietnam 160的发病率均低于9%。因此,多年多点田间鉴定和人工室内接种鉴定的结果均表明,Kanyakumari 29、Madurai 25和Vietnam 160稳定、高抗黑条矮缩病。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的田间鉴定与室内鉴定相结合的黑条矮缩病鉴定体系准确、可靠,可用于黑条矮缩病的大规模鉴定,该体系的建立及高抗黑条矮缩病水稻资源的发掘为水稻抗黑条矮缩病基因的鉴定及育种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4.
顾鑫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18):133-136
针对稻瘟病严重影响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水稻生产这一情况。试验于2006-2015年在黑龙江省东部地区9个地点进行定点、定期调查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情况,并收集稻瘟病侵染期的气象因子,采用通径分析及逐步回归的方法对水稻稻瘟病的病情指数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的进行了研究,明确了7月份、8月份的平均气温为影响稻瘟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气象因子,并建立短期预测模型:Y=-85.171163 0.41315X1 1.23231X2-0.1817X4-0.09418X5 0.167333  相似文献   

15.
建立适用于云南的一季稻产量动态预报模型,以期为及时准确预测云南省一季稻的产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利用云南省2000—2018年一季稻产量资料和一季稻生育期内逐日平均气温、日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资料,分别采用相似气象年型法和关键气象因子法建立一季稻动态产量预报模型。应用2种模型对2010—2018年云南省一季稻单产进行动态预报。结果表明:2种模型6月1日、7月1日、8月1日和8月21日的产量预报准确率均超过92%;相似气象年型法2016—2018年6月1日和8月21日的平均预报准确率为95.4%和97.5%,而关键气象因子法2016—2018年6月1日和8月21日的平均预报准确率均为97.4%。2种模型预报准确率均较高,能够满足云南一季稻产量预报业务服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P6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胜兰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8):270-274
为了建立快速准确检测田间介体白背飞虱带毒率的方法,利用Gateway 重组技术将与病毒早期复制有关的P6 基因的N端993 bp 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DEST17-P6,并将诱导表达的目的蛋白免疫注射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结果表明:Western blot 检测制备的P6 抗体可特异性检测SRBSDV侵染水稻的P6 蛋白,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可检测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virus,SRBSDV)侵染白背飞虱体内的P6 蛋白,且P6 抗体可直观高效准确地用于免疫荧光标记检测昆虫带毒率。以上研究表明,所制备的P6 抗体可用于SRBSDV的田间介体昆虫带毒率快速检测,有助于病毒病害的监测和预报。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丁硫克百威拌种剂对水稻白背飞虱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天敌的影响,选择不同剂量的35%丁硫克百威种子处理干粉剂进行拌种。结果表明:剂量是30 g/kg种子拌种可有效防治白背飞虱,在播种后32 d、43 d、50d和57 d的防效分别为:90.6%、78.4%、67.9%和61.1%;同时通过防治白背飞虱减少传毒媒介,能有效控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危害,防效为76.9%。  相似文献   

18.
为了建立水稻不同区域、不同生育期的水稻稻纵卷叶螟预测模型,利用103个植保站2000-2014年稻纵卷叶螟虫情资料与气象资料,采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与主成分分析,在逐步回归的基础上建立水稻稻纵卷叶螟不同区域、不同生育期的发生发展气象等级与迁入气象等级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以华南早稻为例,影响早稻移栽分蘖期发生发展的关键因子包括3月下旬累积降水量、4月上旬平均气温、4月下旬平均气温、5月上旬平均气温以及5月上旬最高气温>30℃天数;迁飞的关键因子包括4月平均相对湿度、3月下旬平均气温、3月下旬平均相对湿度以及4月上旬平均日照时数。通过2000—2012年数据回代检验发现,不同水稻种植区移栽分蘖期和抽穗开花期发生发展气象等级平均准确率能达到80%以上,迁入气象等级在85%以上。通过2013—2014年外推预报时,发生发展气象等级平均准确率在80%以上,迁入气象等级在78%以上;当预测站点样本数较少时,预报的准确率普遍下降,西南一季稻下降明显。预测模型可从气象角度对中国水稻稻纵卷叶螟发生发展和迁入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9.
运用浙江省天台县病虫观测站1969-2009年的测报历史资料进行了晚稻褐飞虱发生关键因子筛选与回归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褐飞虱主害代发生量的关键因子主要是上一代褐飞虱的发生量、2-3代灯下诱虫量、水稻前期的田间发生率。逐步回归研究结果,连作晚稻9月下旬褐飞虱发生量(Y1)逐步回归方程Y1 = -8.9742 -0.2484X1 +0.5705X3 -0.4806X4 +0.0309X9 +0.24205X10;连作晚稻10月下旬褐飞虱发生量(Y2)逐步回归方程Y2=0.74638+0.3303X1 -0.28X2 -1.3136X3 + 1.7233X4 -0.2762X10+0.7946X11;单季稻8月下旬褐飞虱田间发生量(Y3)逐步回归方程Y3 = 4.1037 +0.64817X2-1.564X4+ 1.4128X6 + 0.1762X - 0.0238X8 +0.0752X9; 单季稻9月下旬褐飞虱发生量(Y4)逐步回归方程Y4=2.2717 +0.3217X1 -0.4132X2+ 0.3418X4 +0.3458X5 + 0.6962X10;逐步回归方程可作为褐飞虱发生趋势中短期预报应用,在生产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水稻当家品种的抗虫性变化和主治药剂防治效果与抗药性变化等情况作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