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加快宜君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在深入分析宜君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生物措施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以植被建设和保护为核心的生态建设思路和治理对策,同时指出了采取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时需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
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在进行到现阶段必须面对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陇东黄土高原作为黄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有与当地适宜的解决措施。笔者以庆阳市为例,提出了以发展特色农业与特色旅游业为核心的生态与经济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甘肃黄土高原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相关做法和措施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与措施,从而为指导同类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综合治理提供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的植被资源信息支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背景与植被营造方面的研究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基于Internet的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模式,在计算机网络上建立一个包括黄土高原环境背景、植被种质资源、植被营造技术、植被与水保措施减沙效益等内容的植被资源数据库系统,同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等对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处理应用,研制开发了一个由多专题、多种形式数据组成的黄土高原植被资源数据仓库系统,以期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与退耕还林工程提供科技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锰是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介绍了土壤中锰的形态、影响黄土高原区土壤锰的因子以及锰与果树粗皮病的关系,并对锰毒的矫正措施进行了叙述,以期为研究黄土高原地区土壤锰与植物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朱创鑫  肖清华  张旺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540-11541
黄土高原自然条件特殊,耕作农业以引水灌溉为主。长时期的引水灌溉使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并由此引发了地裂缝、滑坡等地质灾害,同时地下水水位的上升,使地表土壤盐渍严重。以民和地区,尤其是区内生态地质问题严重的黑方台为例,论述了黄土高原农业灌溉对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提出从治水入手,改进灌溉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并配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以改善农业地质环境,促进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黄土高原沟壑区荒山荒坡进行人工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已经实施了60多年,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退耕还林等工程的进一步开展,黄土高原沟壑区荒山、荒坡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工植树造林对治理水土流失具有很大的作用,本文通过调查黄土高原沟壑区4种人工造林树种选择及生长情况,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总结出黄土高原沟壑区荒山荒坡抗旱造林技术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总结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背景与植被营造方面的研究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一个由多专题、多种形式数据组成的黄土高原植被资源数据仓库系统。本系统采用基于Internet的分布式数据仓库模式,建立了包括黄土高原环境背景、植被种质资源、植被营造技术、植被与水保措施减沙效益等内容的植被资源数据仓库,同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等对数据仓库中数据进行加工,为黄土高原实现山川秀美提供宏观决策层面、技术支持层面、普通用户层面上的科技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植物群落生态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TWINSPAN、DCA、CCA、DCCA等数量分析方法,从植物群落与环境的生态关系方面,对黄土高原植物群落类型、结构、生态及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将排序和分类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反映黄土高原植物群落间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林(草)生态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作用机理,提出生态退化和治理的因子触发-响应机制模型,为黄土高原植被修复和生态重建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根据生态恢复的相关原则、方法与理论,结合近年来的研究与实践经验,提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退化形成与治理的因子触发-响应机制模型,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系统与干扰因子的相互作用机制和生态退化机理,并对该模型进行初步验证。【结果】通过构建黄土高原生态退化的因子触发-响应机制模型,认为黄土高原本身维持生态系统自我发展的主导力脆弱,系统演变过程受干扰因子作用而偏离生态演替顶级的趋势提前。严重退化的黄土高原生态系统通过适时、适宜的人为设计,可使治理措施与生态系统产生良性触发,促进植被的正向演替,将生态系统导入良性循环。模型验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措施总体上使该地区生态系统处于良性触发态势,明显提高了地表植被覆盖度,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了生物多样性。但良性触发的主导因子是封山禁牧,人工造林短期内由于耗竭土壤水分、生物多样性低等原因而处于恶性触发态。【结论】黄土高原生态修复应充分考虑"生态系统-干扰因子"的响应机制,使治理措施与生态系统产生良性触发,充分发挥封山禁牧的良性触发作用,以修复退化的生态环境、减小人工造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黄土地区长输管道地质灾害分析及治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气东输管道沿途经陕北的黄土高原和吕梁山地,是典型的黄土分布地区,在借鉴陕京线黄土灾害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对该管道与陕京输气管道所经地的地质,地貌特征以及灾害类型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西气东输管道通过黄土地区时的地质灾害治理总体设计方案和建议,指出在恢复地貌和稳固新建黄土坡体方面,应优先选择压柳条坝护坡的方案。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水土保持综合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黄土高原地区治理的长远计划和远景发展目标,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和失败教训,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实际情况,对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综合措施(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和农业措施)在黄土高原地区推广、应用效果及其前景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具体对策,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长城塬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最大的黄土残塬,总面积0.20万hm2,未实施引水工程前,当地水源奇缺,素有"十年九旱、种在地、收在天"之说,群众广种薄收,年年都在温饱线上徘徊挣扎。通过塬区引水项目的启动实施,如今塬区汩汩清水长流,庄稼收获不再靠天,旧貌已换新颜,实现了路宽、塬平、水清、山绿,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稳步提升。但项目区面对新的发展要求,也存在与科学发展、持续发展不协调的因素,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黄土高原的综合考察,提出了近期黄土高原地区应贯彻的水利方针和基本建设任务,并分别对不同灌区提出了措施和办法;提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与水土保持工作紧密结合,强调要兴修高质量的水平梯田,要农林牧综合发展。建议应从大中型工程投资中及蓄水工程水量中,拨出一部分用于该地区水土保持工作和有关水保的林牧用水;以及在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规划、设计时应有相应的水保措施和投资。还提出了应注意防止灌区土壤盐渍化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5.
北洛河流域退化植被的生物恢复措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依据地貌、气候等特征,把北洛河流域分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及黄 土高原沟壑区。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梁峁顶建立水土保持植被,退耕后 最适宜还草,可以适当种植灌木;在梁峁阳坡,以水土保持为主,兼顾 生态混交的草灌,并以少量乔木结合;梁峁阴坡以薪炭林为主,草灌乔 相结合;在沟底以培育用材林为主。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塬面建立农林 草生态经济复合模式,以农耕地为主;塬坡营造水土保持防护林草带, 沿沟边种植根系发达、固土作用强的植物。阳坡以退耕还草灌为主,阴 坡乔灌草相结合;在沟头、沟边, 以建防护林为主。  相似文献   

16.
本项目通过在安泽县的研究和推广 ,创立和完善了黄土高原代料栽培香菇的新技术模式 ,探讨了在我省乃至黄土高原发展香菇产业的新路子 ,摸索出食用菌技术推广的一系列技术和管理的有效措施 ,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在安泽县建成了我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7.
李侠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889-10890
基于陕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形成条件的分析,提出了陕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为该地区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李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028-13031
基于1971~2000年气象数据、TM影像和DEM,结合因子分析、ArcGIS中的栅格计算和方差分析,获得了黄土高原的自然区划模型,对该地区进行区域划分,然后运用方差分析对划分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因子分析中剔除了年均最大风速和年均风速2个变量,采用其他变量进行分析。黄土高原综合指数分区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的层状分布,气象要素大小按级区顺序递增或递减,随着此方向地形起伏逐渐增大,植被覆盖程度减小,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颜色变浅、质地变得轻粗,侵蚀强度也依次增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检验3个自然区中各站点的气象要素均值是否存在差异性,得出年均最低气温的差异性最大,在3个自然区的区别中处于主导地位;方差分析的多重比较反映出两两自然区间的气象要素差异显著。说明用综合指数对黄土高原进行区域划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利用U型土窑洞栽培双孢蘑菇是黄土高原地区独特的食用菌生产模式。文章介绍了该模式在生产管理方面的技术要点,以期对栽培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