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续茶经》是《茶经》的续写之作,它对唐以后的茶事史料收罗宏富,是中国古代茶典籍的集大成者,对中国的茶艺、茶文化、茶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续茶经》成书于清雍正年间,最早的版本为寿椿堂版,清乾隆年间又有四库全书本版印行于世。虽然该书已有不少校正和纠误,但部分错漏之处仍旧存在。现以《续茶经》第一节"茶之源"为例,通过对被摘录原典的回溯,以及寿椿堂本《续茶经》和四库全书本《续茶经》的对校,以期纠正其中的错讹,并补充部分史料,让《续茶经》文本更为精当完整,更好地发挥其重要的历史价值。笔者不揣浅陋,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教。  相似文献   

2.
正陆廷灿,清代嘉定南翔文人,是《续茶经》的作者,享有"茶仙"美誉。他曾在敝人家乡福建省崇安县(武夷山市前名)任知县六年。他极为赏识武夷山水和武夷茶,编写的《续茶经》的想法就在此时萌生的。书中多处载记到武夷山佳茗。作为茶叶世家后人,我十分感激、敬重于他。至于本人这次应邀到南翔镇参加"陆廷灿研讨会"的原由,说来话长。那是9月13日,茶友林振华带来一对上海夫妇。先生楼耀福清癯睿智,爽朗健谈,出有多部著作,涉足面  相似文献   

3.
编辑先生:201l(5)《福建茶叶》刊发的“论红茶起源”一文,其中主要的观点是说王草堂〈茶说〉写的不是乌龙茶起源,而是红茶起源。根据是“搋”字是“摝”的通假字。这种说法不知出自哪部辞典?  相似文献   

4.
林更生 《福建茶叶》2011,33(1):55-56
陆廷灿,字秋昭,一字幔亭,清代江苏嘉定人。陆廷灿曾在主要产茶区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任过知县、候补主事。陆廷灿因有感于唐代陆羽《茶经》之后,茶法屡变,于今多异,检索不便,故依《茶经》目次,将历代茶书、茶文以及散落于笔记、史志、诗话和其他论著中的茶事资料汇编成《续茶经》(1734年)一书3卷,以成大观。此书草创于崇安任上,编定于归田后。  相似文献   

5.
蔡襄字君谟,福建仙游人,是北宋的一位著名茶人,他以创制小龙团茶和著作《茶录》闻名于世。我在1984年曾写了“蔡君谟与茶”,刊登在《福建茶叶》第4期上,现根据新收集到有关他的茶诗方面的资料,写一续篇,蔡襄有茶诗二十余首,这些茶诗,既是福建的珍贵茶事史料。又是中国茶文化的精品,特撰之以文供大家研究和欣赏。北苑十咏这十咏包括:出东门向北苑路,北龙、茶垄、采茶、造茶、试茶、御井、龙塘风池、修贡亭。纵观这十咏,它写了北苑的地理位置(第一、二首),贡茶(龙凤团茶)的采制和品尝(第三、四、五、六、十首),优质的条…  相似文献   

6.
竺济法 《中国茶叶》2011,(12):27-29
最近几年在研究茶史时,让笔者深感惊讶的是,《茶经》、《续茶经》、《茶经述评》、《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等权威文献从未提及的吴理真,怎么一下子成了茶祖神农之后的“西汉茶祖”和中国植茶始祖了呢?这是中国茶史和佛家茶事的重要事件,值得广大茶人关注。  相似文献   

7.
赵莉 《福建茶叶》2016,(7):366-367
茶文化是我国特色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续茶经》作为清代最大的一部茶书,其中蕴含了丰富且深厚的茶文化,对其进行研究和文化翻译有很重大的文化传播意义。图式是人类对事物认知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知识架构系统,可以随着认知主体因认知实践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在对《续茶经》进行文化翻译的时候,尽可能以源语文化为导向,通过恰当的文化翻译,将书中的茶文化内容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起到更好的文化传播作用。本文就图式理论观照下的《续茶经》文化翻译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8.
《福建茶叶》1990,(1):45-47
从陆羽《茶经》的论述,可以看出我国唐代饮茶方式巳由粗放解渴式过渡到细煎慢啜式的品饮。《茶经》描述的茶以饼茶为主,提倡的品饮方式则是煮饮。 福建茶产始于唐以前,但有文字记载的则自唐始,而盛于宋。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但未盛行。宋代我国贡茶中心由江苏的阳羡移到福建建州北苑之后,经丁渭、蔡襄和赵佶等的提倡,上自宫廷官宦,下至  相似文献   

9.
正古代广州出产茶叶,尤以"番禺河南"为盛。古时的"番禺河南"即今广州市海珠区的主要部分,"番禺"是古代广州的称谓,"河南"则指珠江之南。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屈大均《广东新语》说:"珠江之南有三十三村,其土沃而人勤。多业艺茶,春深时,大妇提筐,少妇持筐,于阳崖阴林之间,凌露细摘,每晨茶姑涉珠江以鬻于城,是日河南茶。好事者或就买茶生自制叶,初摘者日茶生,犹岕山之草子也"。清诸生,番禺人潘定桂《三十六村草堂诗钞》对河南茶  相似文献   

10.
徐夤是晚唐五代福建诗赋名人,同时也是福建最早的咏茶诗人。可是,他的生卒时间却有多种说法。笔者根据《旧五代史》、《十国春秋》及徐夤的几首诗,考辨他的生卒年是(856——928)。若在928年之前去世,则福建最早咏茶诗就不知何者所著,也不知福建最早蜡面茶产于何处,及王审知与蜡面茶的关系了。  相似文献   

11.
延平即南平,旧称津县,南唐时改为剑浦,元大德六年(1302)改为南平县。《宋史》记载的元丰年间(1078一1085),贡茶产地是剑浦等五个县。 元朝在武夷山设御茶园,福建贡茶主要在武夷制造。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延平府志》记载:“南平茶出半岩者极佳。”明朝的王应山在他的《闽大记》中也说:“茶出武夷,其品最佳,宋时制造充贡,延平半岩次之。”因为南平半岩茶极佳,  相似文献   

12.
信息传真     
四川广元市重视 《中国茶叶》、《茶叶新 闻》订阅发行1999年 10月 26日,四川广元市 政府茶业领导小组办公 室、市茶叶产业科技服 务中心、市茶叶协会联 合向全市有关涉茶单位 和个人发出“认真做好 《中国茶叶》、《茶叶新闻》刊物征订的通知”,并提出要积极宣传、组织学习两刊,促进全市茶叶产业健康发展。 福建武夷山市举行首届武夷岩茶茶王赛1999年11月8日,福建首届武夷岩茶茶王赛在武夷山市举行,评出了“水仙”、“肉桂”、“名丛”、“品种”四大茶王,其中,“水仙”、“名丛”、“品种”茶王各100克分别以1…  相似文献   

13.
黄意生 《福建茶叶》2011,33(2):36-40
作者从研读红茶发源地武夷山古诗词文赋入手,开展了与武夷红茶起源有关的制造工艺的深入考证,发现明末清初,福建武夷山茶叶制法由绿茶制法向红茶制法的转变过程,以及促进转变的关键技术工艺.受聘到武夷山编修县志的王草堂见证了武夷红茶制作过程,以<茶说>的形式全面系统地记述了武夷红茶采制工艺.从而,为武夷红茶起源和武夷山红茶发源地...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茶文化博大精深,陆羽所作的《茶经》与清代廷灿所作的《续茶经》都是我国著名的茶典籍,将这些著名的茶典籍进行英文翻译,是中国传统茶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而我国目前的茶典籍英译还不够完善,为此,如何实现对茶典籍的英文翻译是当前翻译工作者思考的重大课题,为了更好地使中国传统茶文化对外传播,我们需要结合英语语料库,进行茶典籍翻译之中的资源共享,更好地提升英语语料库在茶典籍英文翻译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武夷茶诗是武夷茶文化的一个方面,为数甚多,此只就少见引用的,选录阅人十家之作十三首,聊添茶兴。魏杰《武夷杂咏》(四首选一首)杰字拙夫,自号鹤山樵者、桃岩居上,清陶县人。诗见《逸园诗钞》卷四:武夷深处是仙家,九曲溪山遍种茶;最是一年春好景,情歌日日来新芽。叶在衍.《武夷茶市》在衍室名“花南砚北之斋”,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闽县人。诗见《唐风集》页十拔尽新芽谷雨天,许多异种说岩前;泰西也有卢金榜,岁岁争输百万钱。伊秉经《清夫寄至新茶》秉缤字组似,号墨卿、默庵,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土,宁化县人。诗…  相似文献   

16.
李丹 《福建茶叶》2016,(4):365-366
作为一种在古诗文中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法,通感在部分文献资料中也被称之为"移觉",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翻译过程中也同样出现了大量通感修辞方法的运用情况,这对于我们研究通感相关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语料。而品茶作为一种典型的精神层面上的感受,在对香茗进行品鉴的过程中,应在保持内心平静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触觉、视觉、味觉、听觉和嗅觉,而这五种感官彼此之间也同样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无论是在《续茶经》,还是《茶诗三百首》中,都存在大量运用巧妙的通感修辞方法。针对上述情况,在本文的研究中,以《续茶经》、《茶诗三百首》为语料基础,对其同感修辞方法的运用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对其翻译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乌龙茶源于武夷山,这在中国茶界是基本公认的史实。但是长期以来,在报刊中也偶见不同说法,这其中有的是主观臆解古籍诗文,有的是误把地点与制作人混淆起来,有的则是为本地争荣而杜撰文章。凡此,混淆了视听,搞得业外人士似是而非。本文就乌龙茶发源于武夷山问题进行进一步考证,以及它对于茶文化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简要阐述。1乌龙茶起源武夷山的记载关于乌龙茶的起源,清布衣文士王草堂在其《茶说》作了详细记载:“武夷茶采后,以竹筐(当为筛字),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  相似文献   

18.
在闽南和潮汕一带,人们都把茶叶称为茶米。为什么叫茶米?意思是说在人们生活中茶与米都显得同样的重要。早在一千年前。宋代王安石在《义茶法》中就说:“夫茶之为用,等于盐米,不可一日以无。”顾元庆在《茶谱》中则说:“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  相似文献   

19.
刘艳珊  李靖 《福建茶叶》2024,(2):141-143
茶文化以茶为载体,涵盖了茶史、茶诗、茶道等方面的人类精神财富。它源于中国,传于世界,属于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茶文化负载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传播中,其翻译活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文章从生态翻译学的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出发,以《茶经》及《续茶经》的英译本为例,探讨了茶文化负载词英译时应当采取的三种翻译方法:灵活加注法、等效套译法、移植释义法,旨在促进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为茶文化负载词英译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20.
《续茶经》是一部经典的茶学著作,在研究中国茶文化的过程中,以及中西方茶文化的交流方面,都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研究《续茶经》翻译中的互文观照,是翻译领域与茶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以此为内容,进行几个方面的研究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