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栽培技术对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的权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深入挖掘影响水稻产量提高的栽培技术,明确水稻产量提高的限制性因素,对四川省1981—2010年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与2001—2010年新审定通过的水稻品种的产量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栽培技术在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中的权重。结果表明,2001—2010年四川省杂交水稻育种的整体水平已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水稻单位面积产量连续10年徘徊不前。说明现阶段单靠品种更新已不能实现水稻单产的显著提高,推测良种良法配套以及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与推广可能是限制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项栽培技术在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中的权重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施肥技术>良种选择>灌溉方式>栽插密度>病虫害防治>化控措施>育秧方式,施肥技术、育秧方式与化控措施的指标中各指标对水稻单产的权重差异较小,说明在水稻生产上对于这些技术的使用还可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未来应加强这些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复合微生物肥对宁南旱地马铃薯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合理用量,以庄薯3号为材料于2015年在宁夏南部雨养农田进行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肥料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规化肥等量养分条件下,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提高马铃薯株高、茎粗以及主茎数,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5)。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提高马铃薯单株块茎数、单株产量、大中薯重量百分比。与常规化肥相比,复合微生物肥提高了马铃薯还原糖、维生素C、淀粉及干物质含量,提高了马铃薯品质。马铃薯增产率为1.0%~14.7%,水分利用效率增加率为4.3%~17.6%,通过水肥效应方程拟合得出复合微生物肥的最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施肥量分别为954.8和1415kg/hm2,在宁南旱地施用750kg/hm2时即可获得高产,因此分析认为宁南旱地马铃薯施用量在750~1415kg/hm2范围内能可获得高产并实现水分高效。  相似文献   

3.
山区是我省的林、特主要基地,同时具有发展畜牧业的优势。而粮食状况如何?对开发山区,发展林、特、牧业生产,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关系极大。农村生产体制改革后,山区粮食生产有很大的好转。但在一些边远、穷困地区,因受资源条件限制,粮食增长速度慢。全省还有部分地区的人民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山区要解决好粮食问题,应当依靠自己,提高土地生产力,靠外地调运既不合算也不可能。  相似文献   

4.
南疆属中早熟棉区,在精准农业、节水灌溉体系日益完善的情况下,棉花产量逐年提高,纤维整齐度、品质一致性也相对较好。但是,2008年喀什垦区部分棉田出现产量和品质下降的趋势,笔者对影响棉花产量、品质下降的因素进行分析,为今后棉花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棉田土壤水势与棉花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灌溉量和产量的关系,确定了棉花优化灌溉的土壤水分临界值,结果表明:苗期土壤水势的下限和上限是36 kPa和47 kPa;蕾期土壤水势的上限和下限是26 kPa和36 kPa;铃期土壤水势的上限和下限是16 kPa和41 kPa;在吐絮期土壤水势的上限和下限是31 kPa和52kPa。  相似文献   

6.
灵石县旱地玉米肥料利用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能够建立当地的施肥指标体系,通过“3414”常规五处理的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在灵石的淡褐土上,投肥的肥料利用率呈现出氮肥的利用率与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小于20 mg/kg),碱解氮的校正系数(小于1),有效磷的校正系数(小于1.2),速效钾的校正系数(小于0.32),投磷量(大于105 kg/hm2)、投钾量出以及缺磷区的相对产量(小于58%)呈正相关关系;相反则呈负相关关系。磷肥利用率与碱解氮、有效磷,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投入量、有效磷的校正系数(大于1.4)及缺磷区的相对产量皆呈负相关关系;而与有效磷的校正系数(小于1.4)是正相关关系。钾肥的利用率与速效钾的校正系数及缺钾区的相对产量(小于75%)是正相关关系;与速效钾及缺钾区的相对产量(大于75%)呈负相关关系。同时亦可看出中等级肥力的旱地(条甲地)缺钾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全面掌握福建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以“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获得的1956年、1981年和2014年福建省农作物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福建省不同时期大豆、甘薯、水稻、花生和茶树等5种粮食及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豆、甘薯、水稻、花生和茶树种植面积和产量重心都有向福建省地理重心迁移的趋势;大豆和水稻重心迁移的距离相对较少,分别为6.49km和21.37km;甘薯、花生和茶树重心变化较为明显,迁移距离分别为35.04km、42.17km和68.19km。解析了福建省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为福建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地膜创新产品——渗水地膜,以普通地膜及露地为对照,对渗水地膜覆盖棉田后土壤水分、温度、通透性等生态因子的变化及其对棉花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渗水地膜覆盖除具有普通地膜的增温、保水、提墒以及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等作用外,更具有普通地膜所不具有的从膜面垂直入渗降水的作用,使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具较高水平,水分供应充足,同时,由于渗水地膜的微通气作用,使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提高,气相比例增加,土壤通透性增强,土壤温度较为稳定。(2)渗水地膜覆盖进一步改善了棉田土壤水分、温度及通透性等生态环境,为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从多项生理指标的变化看出,棉花植株抗逆性增强。渗水地膜进一步提高了棉花覆盖栽培的增产潜力。(3)在北部特早熟棉区降水较多的年景下,渗水地膜覆盖棉花产量比露地增产22.3%,比普通地膜增产12.1%,增产效果显著。渗水地膜比普通地膜增产主要在于铃重的增加,普通地膜比露地的增产主要得益于衣分的提高,渗水地膜比露地的增产是得益于铃重及衣分的共同作用。渗水地膜与普通地膜相比并未增加投资。(4)在同等条件下,渗水地膜总耗水量比露地降低10.1%,比普通地膜降低6.5%。水分利用率比露地提高36.7%,比普通地膜提高20.7%,此结果对北方半干旱地区旱作棉花提高降水利用率及新疆内陆棉区灌溉条件下的棉田节水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灌溉量和产量的关系.确定了棉花优化灌溉的土壤水分临界值.结果表明:苗期土壤水势的下限和上限是36kPa和47kPa;蕾期土壤水势的上限和下限是26kPa和36kPa:铃期土壤水势的上限和下限是16kPa和41kPa;在吐絮期土壤水势的上限和下限是31kPa和52kPa。  相似文献   

10.
谷子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可概括为3个生长发育时期,即苗质量决定期:穗,花数决定期和穗粒重决定期,对应的栽培管理目标是:保全苗,促壮根、工入壮秆、保大穗;力争粒多、粒饱。关键的技术措施为:提高整地质量,选用陇谷3号为主栽品种,陇谷4号为搭配品种,每hm^2,施用纯N150kg,P2O5120kg,优质农家肥2250kg,改露地条播为地膜穴播,每穴留苗数控制在2 ̄3株,拔节期补充供水30mm,加强病虫  相似文献   

11.
土壤水分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1988~1989年在水泥测坑和活动遮雨篷的控制下,研究棉花铃期至吐絮期土壤水分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并用~(14)C示踪研究了土壤水分对产量和纤维品质影响的机理。同时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构成产量和纤维品质的诸指标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土壤持水量在75%时皮棉产量最高;土壤持水量在65%时棉纤维品质最佳。并发现棉株主茎倒3叶的叶细胞汁浓度与土壤水分呈线性关系,以及花铃期水分管理的相应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灌浆强度和时间对大麦籽粒增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灌浆强度(x_1)和灌浆时间(x_2)与粒重(Y)的关系呈多元非线性回归方程 Y=ax_1~(b1)·x_2~(b2),但 x_1的相对作用大于 x_2,乃致在快增期 x_2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抽穗后缺肥加剧 x_1对籽粒增重的限制,而施肥削弱 x_1对粒重的相对影响并消除 x_1与 x_2之间的负互作。x_1对粒重的相对影响总是弱势粒大于强势粒,但弱势位 x_1和 x_2  相似文献   

13.
低水分早籼稻,在出库前利用仓房固有轴流风机进行增湿调质通风。结果表明:粮温低于气温条件下,出库前调质通风操作简便,安全,效果良好。试验仓早籼稻水分增加0.7个百分点,稻谷加工品质有所改善,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对32个低酚棉品种(系)的18个数量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7.49%:32个品种(系)中有7个综合性状较好,并可分成8类,其中大多数(78.13%)品种(系)同属第一类,表明现有低酚棉品种(系)间的遗传差异较小.要选育优良低酚棉品种,应极力扩大低酚棉品种群体的遗传基础;要利用低酚棉品种间杂种优势,应在类间选配杂交亲本。  相似文献   

15.
棉花花药培养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秀兰 《作物学报》1987,13(1):87-88
<正> 多年来,国内外棉花花药培养研究的成效基本上停留在形成大量愈伤组织及少量类根状体阶段。而镜检表明,愈伤组织多来自花药的体细胞,染色体为双倍性(2n=4x=52)。1977年我们发现在棉花花药培养体中有少数花粉细胞染色体是单倍的。如果对这些单倍体细胞的形成与发育进行深入研究,将对棉花花培单倍体获得成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棉花凝集素在种子形成过程中的消长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琼芳  江怀仲 《种子》1990,(4):18-20
利用血凝技术对不同抗性棉种及不同发育阶段棉籽血凝活性测定表明:棉花种子血凝活性的强弱与品种抗枯萎病性强弱呈正相关;抗病棉株花粉的血凝活性比感病品种强,抗、感品种未受精的胚珠的血凝活性无明显差异;棉种形成过程中,30天前抗、感品种的血凝活性无明显差异;30天后抗病棉种血凝活性增强,感病品种减弱;棉花凝集素贮存在种子子叶和胚中。  相似文献   

17.
棉花产量结构模式的研究及其在育种上应用的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是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两个棉花有限总体的三个产量结构模式。分析结果表明,这三个模式是符合棉花本身实际情况的;在构成产量的诸因素中,以铃数所起的作用最大,其次为单铃重和衣份率;在高产育种工作中,应把选择重点放在铃数上,但由于铃数、铃重和衣份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故对铃数的选择必须有适当尺度,至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棉花种子活力与电导率、阳离子外渗、组织结构、凝集素和种子加工的关系研究表明,种子活力下降,阳离子外渗增加,其中主要是K~+。种子各部分对逆境条件的反应不同,越是活跃的组织越易丧失活力。高活力的种子也是高凝集素的种子,在多逆抗性的选择过程中,利用低温发芽是对种子高活力和高凝集素等抗性物质的选择。因此,可考虑用电导率、胚根和下胚轴的比值作为检验棉子活力的指标。并证明棉子经我国自行研制的泡沫酸脱绒机处理,能有效地提高播种品质。  相似文献   

19.
任颐  臧存芳 《种子》1990,(3):20-26
棉花良种产质量的形成除生态气候条件外与株型的关系十分密切。当前联产承包、讲究综合效益的情况下,中等密度逐渐取代过密过稀群体,中壮株型(高度适中、植株健壮、根系强盛)逐渐取代高大株型和矮小株型,经济施肥和适促适控逐渐取代大肥大水和多促多控,为大多数良种繁殖地区所接受,并充分显示良好的经济效果。本文就不同株型对棉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连续2年的研究,旨在探讨一定密度条件下不同株型农艺、经济性状的比较及其相关,最佳株型产量的合理结构,各生育阶段的发展动态,株型塑造的最佳选择等,为良种繁殖和优化株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用石蜡切片扫描电镜观察技术,研究了陆地棉和棉属远缘杂种六倍体(陆地棉×雷蒙德氏棉)F_1的成熟胚囊结构。可清晰地观察到胚囊组织的各组成部分及其超微结构,如细胞核的核膜、核仁中的核仁丝、液泡膜、液泡中的内含物以及胚囊内突等。在六倍体(陆地棉×雷蒙德氏棉)F_1的一些异常胚囊中。除具有不完全的胚囊组成外,其它物质可分辨为细胞解体残物;一些未分化小细胞的堆积;或两者兼有。在光学显微镜下这三者分辨不清,都视为败育残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