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筛选出适合生产需要的黄瓜优良品种,以适合越冬栽培的19个黄瓜杂种一代为试材进行比较试验研究,对参试的19个品种在植物学特性、商品性、产量和抗病性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9、13、14、15和18号商品性好,早熟、产量高、耐寒性好,该5个黄瓜品种综合性状均优于对照,表现突出,很适合乐亭地区越冬日光温室及早春大棚栽培,可大规模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适合高海拔强光照下拉萨市及周边地区日光温室栽培的黄瓜品种,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成都市农科院分别引进了13个黄瓜品种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从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和商品性状等综合因素考虑,其中黄瓜17-4因其产量高、商品性状好及抗逆性强,是拉萨市及周边地区日光温室栽培的理想品种。17-8在产量、抗逆性、商品性状方面也表现较好,可作为搭配品种适当推广。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北方9个密刺型黄瓜(Cucumis satiws L.)品种进行了生育期、植物学性状和产量方面的比较试验,以锦杂十号做为对照品种。结果表明,根瓜采收最早的为津绿26和津绿30,前期产量和总产量最高的为津绿30。从农艺性状和早熟丰产的调查来看,津绿30最适合本地区早春日光温室的栽培。  相似文献   

4.
江苏淮安地区日光温室黄瓜品种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嫁接黄瓜品种的比较试验,研究了不同黄瓜品种在日光温室中的植物学、抗病性和产量等性状。结果表明:不同黄瓜品种的植物学性状、抗病性和产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差异;7个品种间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津优二号和津春三号早熟优势明显,果实商品性好,早期产量居首位,具日光温室栽培的优势,是适合淮安地区日光温室栽培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5.
越冬茬日光温室黄瓜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花打顶"是影响越冬茬日光温室黄瓜进行长季节栽培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5个密刺型和5个少刺型黄瓜品种的花打顶株率、植物学性状、瓜条性状、产量及抗病性等指标的比较,结果表明:少刺型品种绿衣天使的花打顶率为0,综合性状表现最好,适合日光温室进行长季节栽培;密刺型黄瓜品种天正1号较适合日光温室长季节栽培。生产上急需改进密刺型黄瓜在低温弱光条件下的瓜条性状和抗花打顶性。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适宜北京郊区早春茬日光温室栽培的优质丰产黄瓜品种,引进了4个黄瓜新品种(中农50、格瑞18、北斗星和维吉尼亚),以金胚98为对照,对植株长势、丰产性、果实外观品质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中农50瓜条品质、商品性状、丰产性、抗病性均优于其他品种,更适宜日光温室早春茬栽培。  相似文献   

7.
4个白皮黄瓜品种在庆阳市的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庆阳市西峰区对引进的4个白皮黄瓜品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日光温室早春茬起垄栽培条件下,蔬研2号、农城新玉1号折合总产量高,分别为66 300、65 770 kg/hm2,较板桥白黄瓜(CK)分别增产9.14%、8.26%。这2个品种生育期长,综合性状优良,建议在当地日光温室早春茬栽培中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日光温室内对三个黄瓜品种进行三种不同密度的栽培,旨在筛选出适合吐鲁番地区早春日光温室高产、优质栽培的黄瓜品种,并确定其最佳栽培密度.[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各品种和栽培密度进行3次重复.[结果]三个品种在三种密度组合栽培中,以瑞新美乐(A2)×密度B2(30cm)为182.09kg在整个生长期总产量最高,较其它两个品种相比增产幅度均在8;以上.[结论]在加强温室管理的基础上,瑞新美乐(A2)可作为吐鲁番地区温室早春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首选优良黄瓜品种,株行距为30cm×(40+80)cm为宜.  相似文献   

9.
适宜范围 适合越冬日光温室及冬春日光温室栽培. 特征特性 该品种是越冬日光温室新品种,该品种集津优3号黄瓜商品性好及津优30号、津优32号黄瓜产量高等优良特性于一体,在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等地生产示范,综合性状表现很好.  相似文献   

10.
早春棚栽黄瓜品种的不同生长性状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利用6个早春大棚栽培的黄瓜品种,比较其植物学特征和产量性状,得出以下结论:津优1号黄瓜植物学性状和产量最好,适宜在黑龙江省栽培。  相似文献   

11.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哺乳动物显微受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从注射部位、精子状态、精子发生、卵子状态、卵子激活等方面阐述了影响显微受精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了在我国开展显微受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试管开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莹  林庆良 《北京农业》2007,(36):46-49
植物试管开花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本文主要从不同外植体、植物激素、营养水平和环境因素4个方面说明对植物试管开花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盘锦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俊和 《农学学报》2015,5(11):113-117
为了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对盘锦地区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各月气温日变化趋势相似,均呈“单峰”曲线型。晴天和多云天气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昼高夜低;阴天和雨雪天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变化比较平稳。不同天气条件下冬季日光温室室内总辐射最大值出现月份不同,有无草帘对温室内总辐射值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相思树种的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从茎尖的培养、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3个方面详细综述了国内外近30年来相思树体外繁殖的研究进展,并分析总结了相思树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近况,从而提出了相思树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认为只有在阐明相思树体外再生的生化、生理机制的基础上,才能对其体外繁殖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促进更多、更有价值的林木基因工程新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15.
我国苜蓿抗霜霉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霜霉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提出苜蓿霜霉病的防治更侧重于“防”,更依赖于科学的田间管理与草地利用等综合防治措施,即牧草混播、合理施肥、合理利用、搞好田间卫生、种子处理,最后指出了苜蓿育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苜蓿褐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苜蓿是农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牧草之一。苜蓿褐斑病是由苜蓿假盘菌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世界性豆科牧草病害,对它的研究多数集中于褐斑病的田间病情调查与病原菌的鉴定。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的研究者开始对褐斑病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苜蓿褐斑病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不仅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我国有关的科技人员和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适宜新辟桃园的除草剂品种进行了比较,筛选并研究了合理的混用技术。在所选的5 种药剂中,克芜踪的速效性最好,但持效期短。用20% 克芜踪3 000m l/hm 2 喷施,药后10天,杂草平均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1.1% 和96.2% ;药后15 天,杂草开始复生,防效下降;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降至35.4% 和67.7% 。草甘膦系列的除草净度高、防效持久,但药效发挥较缓慢。用41% 农达5 250m l/hm 2,药后2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0.7% 和93.1% ;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仍达94.0% 和93.7% 。克芜踪、草甘膦系列除草剂与禾耐斯(乙草胺)混配,能互补长短,提高药效。混用后,克芜踪防效提高2% ~8% ;农达、草甘膦防效提高2% ~5% 。人工锄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仅为70.6% 和84.1% ,且山地表土层松动后易造成水肥流失。  相似文献   

18.
2007年广西玉米引种试验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快广西玉米新品种的推广步伐,2007年继续在我区玉米主产区对29个已通过外省审定的品种进行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引入的新品种多数产量较高,但品质和综合抗性表现较差,其中耕源14、东单68号、郑单518、中单808和遵玉205等5个品种综合性状表现优良,通过了广西普通玉米品种引种试验,可在广西适宜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中国植物源农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传统的化学农药相比,植物源农药具有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等特点,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主要综述了中国几类主要的植物源农药(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以期为今后植物源农药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吴永军  倪永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440-18442
[目的]利用低毒纳米硒对小白菜进行补硒。[方法]利用水浴法在表面活性剂辅助下制备表征纳米硒;将红色纳米硒用于小白菜补硒试验,并使用邻苯二胺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样本含硒量、回收率和稳定性,分析低毒纳米硒对小白菜进行补硒的可行性。[结果]经过纳米硒补硒的小白菜含硒量平均为5.326μg/g,比未经补硒的小白菜含硒量提高了6倍多。试验回收率在97.84%~100.47%,样本在24 h内稳定,补硒效果明显。[结论]该研究为富硒蔬菜的开发与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