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研究 总被引:85,自引:5,他引:85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近年来北京、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等北方玉米产区新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其主要病原菌为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Walk) Boed.,局部地区同时存在Curvularia inaequalis(Shear) Boed.,但以前者为主要。弯孢菌C.lunata生长适温为28~32℃,对pH适应范围广。玉米叶片浸汁可以促进分生孢子的萌发和芽管的生长。干燥条件下,病原菌在植株病残体上可以安全越冬,成为次年田间的初侵染源。病菌分生孢子形态为多态型,但单孢分离后代仍保持孢子的多态型,致病性无变化。病菌不同菌株间致病力有差异,强致病力菌株存在于北京及周边地区。人工接种鉴定120份玉米品种(组合)、自交系,材料间存在明显的抗性差异,抗性较好材料有农大108、中玉5号、高油115等及自交系CN95、CN165等。品种抗病性随植株生长而递减。苗期抗性较好,13叶期极为感病,因此弯孢菌叶斑病属于成株期病害。 相似文献
2.
3.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初步研究简报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经作者分离接种鉴定,确认近年北京郊区和河北省的一些玉米产区发生的叶斑病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原菌是Curvularialunata。发生此病玉米可减产20%~60%,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经人工接种鉴定不同品种(系)抗性不同,Mo17、黄早四、丹340、478、5003和E28等骨干自交系均为感病类型(3~4级)。西玉3号、京早10号不同生育期抗性不同,以3~4叶期为抗病类型(0.5级)、7~8叶期、10叶期和抽雄期为中抗型(2级),13叶期为感病型(3~4级) 相似文献
4.
5.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生理分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论文采用同工酶电泳技术、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基因组随机多态性扩增技术(RAPD)及人工诱变,从寄主一病原互作角度研究了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遗传、变异与致病性分化,明确了该病菌存在致病性分化和生理分化,并从遗传物质DNA水平证实病菌致病性分化并非是表型差异,而是一种基因的分化,具有较稳定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种值得注意的玉米病害——弯孢菌叶斑病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1944年在北京郊区夏玉米发生一种异于小斑病和园斑病的叶斑病,严重发生的玉米杂交种有京早10号、西玉3号等。顺义县一乡镇种植西玉3号6000余亩,全部发病,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7.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近年来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陕西等北方玉米产区新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发生蔓延快,危害严重,一般减产10%~30%,个别严重地块可达60%以上,对玉米 相似文献
8.
四川部分地区发生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世纪 80年代末、90年代初 ,我国华北和东北主要玉米产区 ,普遍发生一种玉米新病害弯孢菌叶斑病 ,造成玉米损失 10 %~ 30 % ,引起植保部门、玉米育种单位和种子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本所在进行玉米抗病性鉴定同时 ,调查了该病在四川省的发生情况。1 弯孢菌叶斑病在四川省的发展趋势1999年 7月全国玉米综防攻关专题组考察西南片区时 ,在雅安市草坝镇的川单 15号品种上发现拟似弯孢菌叶斑病病叶 ,经分离鉴定为玉米弯菌菌[Curvularialumata (Wakker)Boedijn],沈阳农业大学对此病样的分离结果 ,也证实为弯孢菌… 相似文献
9.
10.
11.
大丽轮枝菌在辣椒上致病力的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棉花、茄子和辣椒上分离到的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nm dahliae Kleb.)的28个菌株,测定了它们对辣椒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棉花菌株VD-9和茄子菌株VD-26对辣椒的致病力都很强,引起植株矮化,节间缩短,生长停滞,根、茎维管束变色等症状。发病重的植株,叶片脱落,形成光秆。辣椒菌株VD-20以及棉花和茄子上分离到的其它菌株,不引起矮化的辣椒或其它外部症状,只有个别菌株引起主根及茎基部维管束变色。大丽轮枝菌的28个菌株对辣椒和棉花表现的致病力强弱显然不同。对棉花致病力很强而引起落叶的棉花菌株VD-8、T-9等,对辣椒表现的致病力为中等;而引起辣椒矮化的强菌株VD-9和VD-26,在棉花上表现的致病力为中等或较弱。试验还初步测定了6个辣椒品种对菌株VD-9的反应,这6个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13.
大草蛉(Chrysopa septempunctata Wesmaer)在湖北省以预蛹越冬,全年可完成4—5个世代。雌虫1次交尾可终生产受精卵,单雌平均产卵量在800粒左右,最多可达1234粒。幼虫可捕食粮、棉多种害虫。成虫和幼虫均嗜食多种蚜虫。成虫有趋光性。温度对卵孵化率、幼虫和蛹的存活率以及成虫寿命有较大影响,最适温度在25—30℃之间,卵在35℃恒温条件下不能孵化。各虫态发育的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是:卵期为8.17℃和63.21日度;一龄幼虫为12.99℃和37.80日度;二龄幼虫为10.83℃和39.17日度;三龄幼虫为9.35℃和60.23日度;蛹期为9.23℃和215.47日度。幼虫随着龄期的增长,抗寒能力加强。草蛉黑卵蜂(Telenomus aorobates)是抑制大草蛉种群数量的主要天敌。 相似文献
14.
高粮丝黑穗菌厚垣孢子发芽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生理后熟不足,温湿度对生理后熟起着决定性作用。在32-35℃高温和湿润环境里处理30天后,就能完成厚垣孢子生理后熟的发育阶段,使孢子发芽率从10%左右提高到60-90%。在20℃时孢子发芽率虽略有提高,但远不如高温处理的效果好。湿润处理远比干燥处理的发芽率高。电灯光对厚垣孢子的生理后熟以及阳光对厚垣孢子发芽,均无刺激或抑制作用。在35℃和20℃下连续处理110天后,发芽率均一致表现下降,190天后降到5%左右。蔗糖、木糖、棉子糖有利于厚垣孢子发芽。葡萄糖、山梨糖、果糖、半乳糖效果不明显。马粪浸液或添加高粮芽组织,都无刺激作用。厚垣孢子发芽要求的pH范围不严,过酸(pH 3.4)可抑制发芽,但过碱(pH10.0)并无影响,pH 4.4-10.0均适于发芽。 相似文献
15.
成熟过程中的稻曲病菌孢子球表面桔黄色的厚垣孢子萌发率很高,后随孢子球老熟其萌发率急剧下降而进入休眠期。在26℃和高湿条件下处理老熟孢子球20天以上就能打破厚垣孢子的休眠,促其顺利地萌发并产生小孢子,萌发率可达30%。这两类厚垣孢子萌发方式差异较大。适温高湿处理10天后的厚垣孢子其呼吸强度明显增强。打破休眠后的厚垣孢子萌发时仍需足够的水分和氧气,其萌发盛期长达35天以上,处理约60天后孢子球开始解体,萌发率急剧下降。日光、荧光灯、紫外线灯等光照对厚垣孢子萌发无明显的抑制或促进作用,但抑制小孢子的形成。偏酸至中性有利于萌发和产孢,过酸或过碱(pH3.0和10.0)则明显地抑制孢子的萌发和产孢。1%的葡萄糖、果糖、蔗糖和甘露糖有利于萌发和产孢。 相似文献
16.
虫生轮枝孢(Verticillium insectorum)寄生于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雌虫和四龄幼虫,此菌在浙江省棉花和黄杨根结线虫上的自然寄生率分别为10.2%和20.5%,是棉花根结线虫天敌真菌区系中的优势种,占77.3%。在25—30℃范围内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均好;当外界相对湿度达到75%时,此菌开始生长并产孢,但孢子萌发需要较高的相对湿度(95%)。基质pH值的变化对产孢影响不大,在pH5—9范围内,生长均好,但孢子萌发需较严格的pH值,以pH7为最好。此菌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和玉米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较快,查彼克培养基对产孢最有利。V.insectonum对棉花的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在盆栽试验中,用此菌(10~6个孢子/1克土)和南方根结线虫卵(2500粒/盆)接种棉花根围,有71.0—89.1%的雌虫被寄生。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宽须蚁蝗生态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89-1995年在甘肃省夏河县对宽须蚁蝗的生活史,生活习性以及发生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虫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4月中旬末至下句当平均气温达5.4℃左右时开始孵化出土,5月上旬未至下旬为孵化出土盛期。6月中旬始见成虫,7月上旬开始交配产诳,7月中旬至下旬为产卵盛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