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解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的遗传变异及亚口鱼(Catostomidae fish)的分子系统学,测定了3尾胭脂鱼的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并结合GenBank上5条亚口鱼科鱼类的相应序列一并分析。结果如下:1)共获得3尾胭脂鱼的细胞色素b基因1144 bp的一致序列,三条序列完全相同,无变异位点。2)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颈棱亚口鱼属(Xyrauchen texanus)和吸口鱼属(Moxostoma robustum)构成1支,胭脂鱼属(M yxocyprinus)、长背亚口鱼属(Cycleptus elongatus)和牛胭脂鱼属(Ictiobus)构成另1分支。3)自然选择检验显示,该基因在进化过程中主要受到负选择的作用。4)胭脂鱼属和牛胭脂鱼属的分歧时间最短(大约3.725百万年),颈棱亚口鱼属和长背亚口鱼属的分歧时间最长(大约5.375百万年)。  相似文献   

2.
从鲷科鱼类中黄猪鲷(Sparus latus)、黑鲷(S.macrocephalusM)、真鲷(Pagrosomus major)和平鲷(Rhabdosargus sarba)的线粒体DNA扩增出约430bp的细胞色素b(Cytb)基因,经Clastal X同源排序后得408bp序列,对该序列进行分析并结合GeneBank中黄鲷(Taius turnifrons)、灰鳍鲷(S.berda)、犁齿鲷(Evynnis japonica)和高背四长棘鲷(Argyrops spinifer)的该区段DNA序列比较,共发现126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30.7%),序列中的转换大于颠换,碱基替换多发生在密码子的第3位点。黑鲷和灰鳍鲷亲缘关系最近,序列差异为3.8%;而黄鲷和平鲷的亲缘关系最远,序列差异为21.7%。用MEGA2.1软件中的NJ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将上述8种类分为4组,其中黄鲷属、平鲷属和鲷属分类的结果与形态分类学的观点一致;而传统分类上把犁齿鲷、真鲷和高背四长棘鲷归为3个不同属,在本研究分子系统树中,这3个属却聚成一支。本研究目的在于从分子水平上阐明鲷科鱼类的分类与系统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南极海域“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the 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Antarctic Marine Living Resources, 简称 CCAMLR) 48.1、48.2 和 48.3 亚区的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渔业兼捕所得 97 份南极鱼样品为研究对象, 经形态学特征分析和 DNA 条形码将其鉴定为南极鱼亚目 4 科 17 属 17 个有效种, 其中依据形态学特征只鉴定出 6 个物种, 其余 11 个物种则依据 DNA 条形码得到准确鉴定。可见, 在形态学鉴定经验不足或样品形态不完整的情况下, DNA 条形码可以有效的实现物种鉴定。继而, 分析了南极鱼类 97 条 DNA 条形码的碱基组成特征, 发现 GC 含量第一密码子最高且第二密码子最低可能为南极鱼亚目类群的特有现象, 但其生物学意义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将本研究采集的南极鱼亚目 17 种鱼类与 BOLD 筛选的 64 种鱼类的 DNA 条形码合并, 构建了南极鱼亚目 4 科 39 属 81 种鱼类的系统关系树, 这是迄今为止包含种类最多的南极鱼亚目鱼类分子鉴别和系统进化关系分析。遗传距离和系统关系树分析进一步证明 DNA 条形码对于南极鱼类物种鉴定的适用性与可行性, 另外还发现南极鱼亚目鱼类的个别物种其分子系统关系与形态学分类地位不一致。本研究结果证实了 DNA 条形码技术对南极鱼亚目分类群的识别效率, 弥补了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的局限和不足, 丰富了南极鱼类 DNA 条形码数据库, 为南大洋鱼类多样性与适应性进化研究奠定基础, 同时为南极渔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石首鱼类是西非沿海国家传统渔业对象之一,也是我国西非捕捞船队的主要渔获对象。自1985年3月,我国首批远洋捕捞船队进入西非海区生产以来,目前已得到稳步发展,但有关鱼种识别,主要鱼种的生活习性、分布和资源利用等情况,尚欠了解。为此,本文依各鱼种的主要鉴别特征。对现存的16个种进行了分类检索。而有关的习性、分布以及西北非石首鱼渔业等。也尽可能地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水产养殖》2012,(1):11-11
在现代分子系统学研究中,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分析是两种文献中最为主要的构建系统发育树的两种方法。在构建系统发育树之前,研究人员一般都需要对比对后的多条基因序列进行最优进化模型选择。目前,通常使用的模型选择软件,如ModelTest等,其实包含似然比检验(LRT)、赤池信息标准(AIC)和贝  相似文献   

6.
很久以来,关于海洋动物的分类及系统进化关系研究仍然局限于对其形态学和细胞学方法。但由于形态学和细胞学特征往往是基因表达的结果,可比较的分类信息较少且易受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所以许多海洋动物的分类及系统进化关系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难题。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蛋白质和DNA等信息大分子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系统学研究,克服了在利用形态学和细胞学方法对海洋动物做分类和系统进化研究时的诸多缺点,消除了很多海洋动物分类和系统进化研究中的争议,极大地促进了海洋动物分子系统学的发展。DNA分子作为遗传信息的直接载体,不受环境、生物…  相似文献   

7.
雅罗鱼亚科鱼类(鳡鱼、草鱼及赤眼鳟)的ISSR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3个ISSR引物对同为雅罗鱼亚科鱼类的鳡鱼、草鱼及赤眼鳟进行简单重复序列区间扩增(ISSR)的遗传分析.试验发现:(1)3种鱼类的种间遗传相似度以鳡鱼与草鱼之间最高(0.7157),鳡鱼与赤眼鳟之间最低(0.3041);遗传分化系数(Gst)>0.9,且鳡鱼与草鱼的遗传分化系数最大(0.9806);UPGMA系统树显示3种鱼类分为2支,鳡鱼与草鱼首先聚在一起,最后与赤眼鳟聚类.(2)3个引物均具有种的特异性扩增带.其中引物ISSR8扩增的1550 bp和760 bp带,引物ISSR62扩增的700 bp带,引物ISSR76扩增的790 bp带为赤眼鳟的特异性谱带;引物ISSR8扩增的2000 bp和1875 bp带,引物ISSR62扩增的1380 bp带,引物ISSR76扩增的1240 bp与520 bp带为鳡鱼与草鱼的共有特异性谱带;引物ISSR8扩增的1190 bp带为鳡鱼与赤眼鳟的共有特异性谱带;引物ISSR8扩增的1340 bp与1000 bp,引物ISSR76扩增的2000 bp带为草鱼与赤眼鳟的共有特异性谱带.结果表明,鳡鱼、草鱼及赤眼鳟的遗传差异显著,分类地位至少在种的水平上,这与3种鱼的形态分类在属的水平是一致的,同时揭示了鳡鱼与草鱼的亲缘关系较赤眼鳟与二者的亲缘关系近;找到了3个引物共17条ISSR种内特异性标记和种间共享标记,可用于分子辅助分类和种质鉴定.  相似文献   

8.
卷口鱼的耗氧量随着体重的增长而增加,Y=0.3539X^0.5646。耗氧率却随着体重的增长而减少,Y=0.3519X^-0.4340。水温和水流量对耗氧率都有影响。在一定水温范围内,耗氧率随着水温的上升而增加,Y=0.0038X^1.2711;在一定的流量范围内,耗氧率随着流量的增大而增加,Y=0.0012X^-0.5086。鱼的呼吸耗氧率存在较明显的昼夜变化。白天的耗氧率均值大于晚上。  相似文献   

9.
吴青  代丽 《海鲜世界》2007,(4):37-41
【分类地位】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胭脂鱼科或称亚口鱼科(Catostom—idae),胭脂鱼属(Myxocypr inus)  相似文献   

10.
珠江卷口鱼年龄生长、食性和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报道了珠江卷口鱼的年龄生长、食住和繁殖方面的研究结果。通过分析确定:卷口鱼的年龄级由I—IV龄鱼组成,各龄鱼分别占渔获物总量的42.21%、38.21%、19.21%和0.38%。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卷口鱼体长与鳞长的相关式为:L=8 43.30R(r=0.9956);体长与体重的相关式为:W=8.226×10~(-3)L~(3.374)(Γ=0.9654)。对卷口鱼各种食物的组成、季节变化及出现率作了分析探讨。卷口鱼个体绝对怀卵量波动于7878—48880粒之间,平均22250.7粒。绝对怀卵量与体长和体重的相关式为:R=4.5419L~(3.6208)和R=40.88W 1209. 文中对卷口鱼的资源繁殖保护,网具使用和合理捕捞规格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运用计算机分析软件,对克隆的鲫鱼血清转铁蛋白cDNA序列与14种鱼进行了碱基组成、序列同源性和一级结构保守性分析。鱼类转铁蛋白cDNA序列一级结构中,根据序列保守性可以划分为从A至G的7个区域,分别命名为:受体结合区(1个)、铁离子结合区(2个)、次易变区(2个)和易变区(2个)。  相似文献   

12.
鱼类应激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鱼类的应激反应与监测、养殖生产中应激危害的预防,阐述了应激激素系统下丘脑-垂体-肾间组织轴对鱼类生长、生殖和免疫机能的抑制作用,展望了今后鱼类应激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匡梅 《水产学报》1996,20(4):348-351
红藻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匡梅,王素娟,曾呈奎(上海水产大学,200090)(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关键词红藻,分子系统学ADVANCESINTHESTUDYOFMOLECULARSYSTEMATICSINRHODOPHYTA¥Kuan...  相似文献   

14.
几种鱼类血细胞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尾椎采血制作血涂片,并用姬姆萨和瑞氏两种染液染色,最后对血细胞形态进行观察比较的方法,研究了草鱼(C 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鲤鱼(Cyprinus carpio)、乌鳢(Channa argus)梭鱼(Liza haemato-cheila)、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共5种鱼的血细胞形态。结果表明:在红细胞大小比较上,草鱼>鲤鱼>梭鱼>乌鳢>牙鲆;在红细胞形态比较上,牙鲆红细胞最为狭长,梭鱼最圆,乌鳢的红细胞核最为细长;在白细胞形态大小比较上,生活在不同水域的各鱼的白细胞形态有所不同,牙鲆的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最小,草鱼最大,鲤鱼的血栓细胞最小;在红白细胞比上,草鱼>鲤鱼>乌鳢。  相似文献   

15.
肉食性鱼类的糖代谢——以南方鲇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世建 《水利渔业》2007,27(4):109-111
肉食性鱼类的糖营养和代谢研究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的热点之一。以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南方鲇为实验对象,系统研究了糖种类和添加量对鱼体摄食、消化、排泄、代谢和生长的影响。综合分析认为,对于肉食性鱼类同化的食物糖类不能很好转化为脂肪和糖原储存,也不能大量为机体提供代谢能量,但肉食性鱼类可能采取增加代谢耗能的方式消除吸收的非必需糖类,而底物循环为机体增加代谢耗能的基本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2004年9~12月,分别从氵鬲湖北部、中部和南部湖区采集了鲫鱼、鲤鱼和黄颡鱼等杂食性鱼类各60尾,总计180尾。通过对其肠道内的食物组成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计算出3种鱼类肠道中各食物的出现频率及百分比组成,通过此2种指标反映其食物组成。结果表明:由于氵鬲湖北部、中部水域的生态环境恶化,湖泊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造成杂食性鱼类食物生态位的趋同性,有机碎屑和水草已成为氵鬲湖杂食性鱼类的主要饵料。氵鬲湖北部、中部水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已不适合杂食性鱼类生长。  相似文献   

17.
在低温季节,采用人工控温、营养控制和注射外源激素的方法,对金鱼(鹤顶红和红狮头)进行催产试验和鱼苗培育试验.结果表明,在(21±1)℃条件下,雌雄金鱼性腺成熟,并顺利产卵,受精率在90%以上,孵化率最高达到85%,仔稚鱼成活率为80%以上,完全达到自然繁殖时相应的生产指标.同时对胚胎发育过程也进行了观察,受精卵能正常发育,孵化时间为79 h 22 min.  相似文献   

18.
鱼虾贝肝脏sGST去毒酶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 ione S-transferase,GST)是代谢多种内源或外源毒性物质之解毒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胞液和膜结合两种形式,以胞液GST(sGST)为主。鱼虾贝肝脏sGST去毒酶基因对其体内农药、藻毒素等毒物的去除起关键作用。简要报道本实验室有关海淡水鱼虾贝肝脏sGST去毒酶基因克隆、表达调控及转基因的研究进展,并简述鱼虾贝肝脏sGST去毒酶基因研究对我国海淡水鱼虾贝健康养殖发展与食用安全保障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