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在溧水区和凤镇田野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位头戴草帽、在农田间转悠的农家汉子,虽然才44岁的他,但由于长期风吹日晒,皮肤黝黑、两鬓头发花白的他显的比同龄人稍老;他很普通,好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站在农民中间几乎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全镇8万多亩农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全镇大多数农民都认识他的面孔,一半以上叫得出他的名字,农民亲切叫他为"农业专家",称他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保护者,他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5  相似文献   

2.
正在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铜石镇铜石村,农民徐守军在他承包的100多公顷河边沙地上种了将近20年的杨树。他在种杨树的过程中发现,凡是上面是沙下面土层较深的地方,杨树不仅耐旱,而且长得既快又壮。这个发现,让他决定在这方面做点文章,或许能搞出些门道来。他想到了当地的一句老农谚"沙盖土,一亩顶两亩;土盖沙,瞎白搭。"由此他决定  相似文献   

3.
<正> 2003年7月1日,贵州省甘塘镇战斗村的一位农民朋友给我打来电话,说他收到一封信,信中说他中了奖,叫他把邮寄费寄去,对方好把奖品寄给他。这位农民朋友问这事可不可信,我随即进行了采访。 在甘塘镇战斗村,我看到了那张“幸运读者奖中奖券”,是从一个叫湖北罗田星火科技分部的地方寄来的,这位农民朋友“中”的是“年度最佳幸运奖”。通知单上说,“中奖人将获得国内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T188双屏手机一部,价值2980元”。信中叫中奖者按上面的地址汇寄138元的邮资及保价费去,对方10天内即把奖品寄来。  相似文献   

4.
前郭县套浩太乡碱巴拉村有一位普通的农民,叫徐洪艳.老徐具有东北人的豪爽、倔强的秉性、吃苦耐劳的品质、刻苦专研的精神.使他在瓜菜复种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迈向小康的行列.获得了"瓜菜大王"的美誉,被评为新型农民的光荣称号.  相似文献   

5.
<正>正在摆弄大炮的两个人一个叫王开存,一个叫常学中。他俩分别来自泰安市岱岳区北张村和泰安市道朗镇朱家庄村。乡村的菜地架上大炮,种地的农民摆弄大炮。这是军人体验当农民,还是农民在体验当军人?你们到底是啥身份!原来他们是泰安市岱岳区"人工影响天气道朗作业点"的工作人员,干的活就是咱平时说的人工增  相似文献   

6.
1999年2月25日,阴历正月初九,在湖南张家界永定区与桑植县交界处,湖南卫视《乡村发现》栏目组采访车骤然跌入100多米的深谷中,车上4人生命危在旦夕。在这紧要关头,当地农民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纷纷伸出援救之手。“那是咱自己的节目,没什么好讲的,救人要紧………‘谁敢拿走一样东西,我就跟他拼命!”救助工作自发而有序地迅速铺开。所有知道消息的人,所有热爱《乡村发现》的人,头一句就问:“李兵在不在车上?”就连当地医院守大门的老头也忙不迭地打听李兵的安危。有位老人娘从老远的山村打来电话:“你是李兵不?哎呀,我可放心啦!  相似文献   

7.
正天下没有官职的苍生都称"民",旧时把种田的这一部分"民",特称"庶民"。新社会改叫"农民",以职业身份命名。我生于农村,做了三十多年的农民,有人就叫我们"土里刨食",这是对农民一个很形象的叫法。在一般人的概念中,课本上叫"农民伯伯",头上扎一条毛巾,腰上别一杆  相似文献   

8.
表舅在北京     
张北南 《百姓》2005,(12):61
我的表舅在北京做果品生意,表舅经商的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南四环外.做生意前表舅还只是山西省原平市一名很普通的果农,后来开始贩卖水果,1996年,他发现北京的水果市场比其他地方的更为规范和稳定,便结束了四处"打游击"的生涯,断然卖掉了家乡所有的果树,挟着近8万元现金举家来到了北京,开始了他在京近十年的"北漂"生活.  相似文献   

9.
刘秉政 《甘肃农业》2002,(12):64-66
他痴心农业,在农村一干就是20多年;他有上万个农民朋友,大家都叫他"赵能人";他主持和参予重点农业科技项目32个,其科技成果30多次,在国家、省、地、县数十次被各级组织评为先进工作者、模范党员、优秀知识分子,1999年荣获亚洲农业杯"农业贡献奖".他就是甘肃省庆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赵志忠.  相似文献   

10.
"市场需要啥,就种啥",眼下已成为一些农民的一句时髦话.可是从我所见所闻中,发现市场需要的,未必都能大种.  相似文献   

11.
4月24日,农业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农业部近日组织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百村调研”活动的相关情况。此次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尤其需要提请政府决策者们注意甄别和解决。这些问题包括:一、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和农民尚有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调研人员发现,基层干部虽然对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很清楚,但是说起如何结合实际推进工作,不少人却表示要等上面布置多数农民也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部分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在甘肃省凉州区达桐村,一些群众说,“啥新农村,都是干部的事儿;刮风呢,老百姓还不是一样活”。  相似文献   

12.
党国英 《百姓》2002,(6):37-41
中国乡村萌动着什么?中国农民在思索着什么?面对乡村社会的种种冲突,中国农民正在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在一些地方,农民面对部分乡村干部的巧取豪夺而奋起斗争,他们是自发的,还是有组织的?如果农民是有组织的,他们又拥戴什么样的人做领袖?关心中国命运的人不能不思考这些问题.让我们认识一位农民,读一读他的文字,或许我们从中可以悟到一点什么.(本文所涉及他的文字,已经他同意公开发表)  相似文献   

13.
子思 《中国农资》2013,(36):4-4
根深叶茂,常用来比喻基础牢固,就会兴旺发展。搞农业的人对这句话有着更充分的理解,庄稼要想长得好,首先根要好。对于做企业、做事业都是一个道理,根深方能叶茂。初到胶东,早耳闻胶东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农民栽培管理水平高,企业做农化服务历史长,现在企业到农民地里讲课困难很大。但是在经历了一次和果农见面会后,发现耳闻和现实仍有差距。农民对农资产品的判断和选择,主流来源依然是厂家和经销商的推介,真正懂农业技术的农民还很匮乏,而且经常会出现踏踏实实讲技术的人反倒不被认可的情况,反而是那些满嘴胡话、满嘴高科技、随意承诺的销售方式非常管用。  相似文献   

14.
根深叶茂,常用来比喻基础牢固,就会兴旺发展。搞农业的人对这句话有着更充分的理解,庄稼要想长得好,首先根要好。对于做企业、做事业都是一个道理,根深方能叶茂。初到胶东,早耳闻胶东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农民栽培管理水平高,企业做农化服务历史长,现在企业到农民地里讲课困难很大。但是在经历了一次和果农见面会后,发现耳闻和现实仍有差距。农民对农资产品的判断和选择,主流来源依然是厂家和经销商的推介,真正懂农业技术的农民还很匮乏,而且经常会出现踏踏实实讲技术的人反倒不被认可的情况,反而是那些满嘴胡话、满嘴高科技、随意承  相似文献   

15.
做生意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亏本生意没人愿意做.然而,有时利益并非直接看得到,一些表面上"亏"的生意其实里面大有学问.老曹就懂做"亏"本生意的门道,凡到他这里喝啤酒者,一分不赚,全按批发价出售.有人问他,你一分不赚白忙乎啥?他却依然我行我素.  相似文献   

16.
<正>芋头哥周华斌在五金店做过学徒,流浪过,在迪吧做过马仔,去工地搬过砖头,后来进入互联网行业做起"码农"。在微博正盛的时候,芋头哥放弃5位数的工资做起农民,转型进入生鲜电商,实现了3个月销售20万斤芋头的业绩。"芋头哥",真名周华斌,不是因为他长得像芋头或者爱吃芋头,是因为他的产品之一是芋头,所以在他学新媒体营销时,取了这个绰号。但也就是这个绰号,帮他在微博火了一阵儿,也让他成功转型做新媒体电商。从"码农"到农民芋头哥从互联网行业跳去做农民,别人说他是个有着码农典型性格的文艺青年,但实际上,他是个很自我的屌丝。最早的时候,他  相似文献   

17.
<正>当许多年轻人奔向城市的时候,大足一些人却返回到乡村,利用当地的独特气候土壤条件长早财富春天。这不,在智凤街道高笋村,就有一位忙碌的城市白领。他叫秦卫东,之前是一位建筑商。不过,经过近五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早已经成为了一位"地道"的农民,虽穿着光鲜亮丽,但皮肤早已被太阳晒得黢黑。"我几乎倾家荡产在做这个事业,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说起自己从白领变农民,秦卫东有说不完的"委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科技》2008,(1):68-71
他并不是啥教授,他是一名科技特派员。50多年来,他跑遍了武安山区乡村的各个角落,为鸡猪牛羊防疫、治病,给老百姓传授科学养殖技术,把“教授”的论文写在农民的鸡舍、牛棚、猪场里,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在农民的庭院里。 50多年来,有多少个濒临倒闭的猪场被他救活,又有多少个将要“全军覆没”的鸡场在他的抢救下“起死回生”,他记不清了,但养殖户们忘不了。养殖户们感激他、信任他,尤其是佩服他“神仙一把抓的技术”,所以顺着嘴叫他“郅教授”。  相似文献   

19.
遍地都是的黄泥,不起眼的小昆虫,一位普通的农民以独特的眼光将二者"捏"到一起,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致富神话. 天生爱好竟成致富工具 吉林省吉林市大口钦镇农民王振刚,从小就喜欢画画.中学毕业时,他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绘画技巧已达到一定的水平.村里谁家做家具都会请他去给家具的玻璃门上画些花鸟虫鱼、喜庆图案等,他每年光靠这项收入就有三四千元,这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可到了80年代末,农村做老式家具的越来越少,王振刚赖以生存的玻璃画渐渐不吃香了.这就让他思考起其他出路.  相似文献   

20.
为农民做免费广告找市场 2006年,许多地方农民种植的粮食、蔬菜瓜果获得了大丰收,然而,有相当一部分人最初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们一年的资金投入,耕作的艰辛、老婆孩子指望通过地里的作物换回钞票买东西、交学费都可能因为销售不掉"丰收果实"而付诸东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