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麦黄花叶病(又名梭条斑花叶病),是新蔡县早春麦田新发生的一种麦田病毒病害,自2003年以来,每年3月都有发生,有逐年加重趋势。轻者减产10~20%,重者可达50%以上,甚至造成死苗绝收。  相似文献   

2.
正小麦黄花叶病,又被称为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是一种由土壤真菌传播的病毒病。2013年3月,全国冬小麦主产区对小麦黄花叶病发生均有报道,该病发生时麦田表现为小麦发黄、枯萎、矮化,严重的枯死,对我国小麦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我们通过对小麦黄花叶病进行田间观察记载分析,认为对于该病的防治应以利用抗病品种为基础,实施轮作换茬、适时播种、增施肥料和土壤处理的综合防治措施。一、发病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3.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又叫小麦黄花叶病,属土传性病害,2001年春天在我市部分麦田大发生.一般减产5%~10%,重者减产20%以上.  相似文献   

4.
<正>小麦黄花叶病,又称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是正阳县近几年来新发生的一种麦田病害。2016年,该病在正阳严重发生,预计该病1~2年后将成为正阳县小麦主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安全。因此,正阳县植保植检站近几年对该病进行了调查,对小麦黄花叶病2016年局部重发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下综防措施。一、发生情况正阳县2016年2月在王勿桥便民村首次发现小麦梭条斑花叶  相似文献   

5.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又称小麦黄花叶病,为土传病毒病,由土壤中禾谷多粘菌传播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引起,危害小麦。江苏省主要在沿江、南部丘陵、里下河等地区发生。一般病田减产10%~50%,重者绝收。一、发生规律该病主要通过病土、病根残体和病田水自然传播,传  相似文献   

6.
小麦棱条花叶病,又称小麦花叶病,小麦黄叶病,是近年来我省小麦生产上新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信阳地区常年发病面积40~50万亩,病株率40%~60%,严重田块达80%~90%,一般减产20%~50%。1病症特点小麦感病后植株矮小,根系和分蘖减少,返青缓慢...  相似文献   

7.
杨荣明 《当代农业》2014,(24):34-35
江苏省小麦病毒病主要为虫传或病原真菌传播的病毒病害,如由灰飞虱传播的小麦条纹叶枯病,由禾谷多粘菌传播的小麦梭条斑花叶病,由蚜虫传播的小麦黄矮病,均为局部偶发性病害。一、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又称小麦黄花叶病,为土传病毒病,由土壤中禾谷多粘菌传播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引起,危害小麦。江苏省主要在沿江、里下河、沿淮等地区发生。一般病田减产10%~50%,重者绝收。  相似文献   

8.
小麦黄花叶病,又称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是我县早春麦田新发生的一种病害,近几年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已经成为小麦生产上的新问题.笔者对该病的发生情况连续进行了调查,对其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小麦梭条花叶病毒病是由土壤中的禾谷多粘菌为介体传播的一种土传小麦病毒病.该病80年代前在我市零星发生,1984~1986年曾在我市邗江、仪征、高邮等地发生较重,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均为零星发生,近年来,该病发生有所回升,发病面积逐年扩大,老病区发病程度有所加重.1999年,全市发生小麦梭条花叶病5.5万亩,重病田达1.5万亩,受害田块一般减产1~2成,重病田块减产达5成以上,严重影响着我市小麦的高产与稳产.  相似文献   

10.
小麦是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70万亩左右.麦田杂草是影响小麦高产的重要因素,2012~2014年临渭区每年麦田杂草发生面积60万亩以上.近年来由于麦田杂草草相结构和优势种群发生了较大变化,加之农民麦田化学防除水平较低,区农技中心于2013~2014年建立麦田化学除草示范区,以点带面,促进全区麦田杂草的化除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病也叫黄花叶病,是一种真菌土传小麦病毒病,主要靠病土、病根残体、病田水流及经汁液摩擦接种传播。近年来,该病在舞钢市山岗丘陵麦区日渐严重,已成为目前该区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发病麦田一般减产10%~30%,严重者在80%以上,甚至绝收。一、症状据观察,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在舞钢市冬前有病症出现,春季小麦返青后病状日渐明显。发病初期新生叶片呈现褪绿至坏死的梭形条斑,色泽鲜  相似文献   

12.
小麦白粉病在高县常年发生3~4万亩,占种植面积四分之一,流行年达5~6万亩,一般损失产量10%左右,重病年达20%~30%,最重麦田可达50%以上。笔者于1981~1985年对其初次侵染源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3.
罗江县位于川晒平原西北边沿,常年种植小麦10万亩(1亩=1/15公顷,下同)左右.20世纪70年代中期,因条锈病大流行,推广应用大头黄、繁6、繁7、绵阳11号等系列抗病品种取代当时高感病的阿波小麦以来,至90年代后期以前局部发病都很轻.80年代中后期根本见不到条锈病,90年代后期发生逐年加重.2002年全县流行大发生,发生特点是:发生早,11月底多点发病;蔓延快,发病面积11月底调查占12%,2月底调查上升到47.6%,3月下旬调查上升到86.6%,4月上旬调查所有小麦田全部发病,无一品种,无一田块幸免.经大力防治后,大面积发生为害损失仍较重.4月中旬调查,全县9.7万亩,小麦病指10以下的1.8万亩,占18.8%;病指10~30的2.9万亩,占30.2%;病指30~60的3.0万亩,占30.4%;病指60以上的2.0万亩,占20.6%,其中损失率40%以上的面积0.03万亩,占0.3%.  相似文献   

14.
小麦梭条花叶病又称小麦黄花叶病,上世纪80年代初期.该病仅在我市少数镇部分田块零星发生,近年来,发病面积逐年增加,发病程度不断加重,一般田块减产20%~30%,重病田块减产50%以上,严重田块甚至绝收,严重影响我市的小麦产量,给农民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笔者于2004~2006年通过生产实践和多点试验示范,初步摸索出一些有效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小麦梭条花叶病是由小麦梭条花叶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又名土传花叶病毒病,小麦是它的唯一寄主.土壤真菌禾谷多粘菌是传播媒介. 一、发病规律 该病在我区一般2月初5℃左右始病,7~10℃盛发(2月底至3月初),15℃以上逐渐隐症.梭条花叶病毒的侵染循环是:病田土污染水源,水源引起再侵染.发病条件充分是该病流行的一个重要方面,如秋种时期温度偏高,而春季气温持续5~15℃的时间又长可导致该病流行.  相似文献   

16.
小麦梭条花叶病又称小麦黄花叶病,是通过土壤中禾谷多粘菌为介体传播的病毒病。80年代初,该病在我市少数镇部分田块零星发生,近年来,发病面积逐年增加,发病程度不断加重,一般病田减产20%~30%,重病田块70%~80%麦株发病,有时甚至绝收。该病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给农民造成重大经济损  相似文献   

17.
 小麦白粉病在高县常年发生3~4万亩,占种植面积四分之一,流行年达5~6万亩,一般损失产量10%左右,重病年达20%~30%,最重麦田可达50%以上.笔者于1981~1985年对其初次侵染源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 我省小麦病害种类较多,其中以条锈、叶锈、白粉和赤霉病等发生危害较普遍和严重。此外,如小麦腥黑穗病、散黑穗病、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叶枯病、纹枯病和根腐病等,在局部地区或年份发生、流行,造成不同程度损失。近年来小麦白粉病年发生达一千万亩左右,锈病也有一至二千万亩,赤霉病于1985年全省大流行,发病面积约及四千多万亩,仅此三种病害造成小麦损失就达五至十亿公斤.  相似文献   

19.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自2008年开始,小麦全蚀病在故城县麦田有加重发生趋势,主要表现在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重,每年发生面积在10万亩左右,占小麦种植面积的20%~30%。由于小麦全蚀病前期危害症状隐蔽,小麦将近成熟时,田间出现枯白穗,呈条带状干枯死亡,老百姓开始疏于防治,等有危害症状后再防治已晚,造成小麦减产严重,严重地块减产30%以上,有些农户甚至因为小麦全蚀病连年严重发生而不敢再种植小麦,小麦全蚀病的重发生成为影响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小麦梭条花叶病是通过土壤中禾谷多粘菌为介体传播的病毒病,自90年代以来,该病在我市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程度日趋严重。据调查,全市发生面积约850hm^2,占小麦种植面积5%左右,一般田块减产20%~30%,重病田减产达50%以上。为此,笔者对该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进行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