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7):203-2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但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的需要,沿海一带很多产业都向中东部地区转移。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因为经济发展缓慢,迫切需要承接转移的产业,加快本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关系,以及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2.
国际金融危机使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遭受重创,但也催生了从沿海到内地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文章从后危机时代产业转移的主体、对象、范围、方式、动因和结果等方面阐述了其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以安徽的承接实践为例,对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进行了剖析,指出中西部地区应抓住这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清除障碍,采取灵活的承接策略,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努力从低端的加工组装向高端制造乃至“创造”攀升,实现产业升级,摆脱落后地位。  相似文献   

3.
欠发达地区"民工荒"及劳动力的有效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富而又低廉的劳动力资源,这本是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一个比较优势.然而,近两年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民工荒“正在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蔓延.探究欠发达地区“民工荒“出现的原因,分析其对欠发达地区的影响,对于破解“民工荒“难题,建立有效的劳动力供求机制,保证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的劳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5):198-2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经济迅速发展,但随着政策导向的改变、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市场需求结构改变、市场竞争加剧等,东南沿海一带的部分产业逐渐向广大中西部地区转移。河南地处中原,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却呈现各地承接产业转移不平衡、三次产业承接不均衡、转移主体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独资化倾向加剧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产业梯度转移背景下,随着承接产业转移进程的加快,中西部许多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时都面临着较大的潜在环境风险。课题首先分析了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潜在风险的内在关联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各地在产业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各种环境问题频出的相关原因,最后在综合各种原因分析和国内外应对经验的基础上,以安徽省滁州市为例,提出了承接产业过程中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农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出发,探讨了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农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表明:欠发达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种内生性要求;对于农业转型升级而言,承接非农产业转移具有"拉动效应",承接农业产业转移具有"推动效应"。相应地,欠发达地区应积极构建承接产业转移和农业转型升级之间的互动机制,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农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199-202
随着要素成本上升、环境压力加大和资源约束增强,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会逐渐失去比较优势,大规模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劳动力转移与产业转移有着密切的联系,产业转移不仅影响着劳动力区域流动与分布,更影响着产业承接区域和农村的发展。从当前产业转移和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现状来分析其产生的影响,进而提出促进产业转移与劳动力区域流动有效结合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8.
2003—2017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Tobit模型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并且制造业和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对绿色经济效率也具有促进作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显著推动了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而中部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因此,东部地区需积极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有效带动中部和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提高其产业结构层次,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应主动选择性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绿色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9.
根据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间存在着高梯度产业地区和低梯度产业地区,高梯度地区的产业会自发地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我国经济发展依据这一理论,将我国经济区域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通过非均衡发展使东部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而1999年西部大开发政策出台后,西部地区迎来了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本文通过对1999年西部大开发进入实际阶段以来东、西部整体经济和各项经济要素的分析,发现东西部经济与东部经济的差距并没有缩小,西部经济的扩散效应和东部经济的极化效应明显,梯度转移迹象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技术革命的浪潮中,我国东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转移,从而为皖江城市带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本文先简述产业转移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形成与发展过程,再引出皖江城市带近年来的产业发展状况,本地区有发展机遇但也存在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文章提出皖江城市带纵深方向承接产业转移的方法建议,皖江城市带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发展以带动整个中部地区经济繁荣,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11.
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安徽靠近江、浙、沪等国内最发达的地区,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地理优势。江、浙、沪、皖四省市经济发展和产业演进的差距是基础,产业竞争力、区域产业相似度、相对产业转移等指标是条件,安徽对接江、浙、沪产业转移应该选择优势产业是方向,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是关键。安徽要抓住国外产业引进和国内产业转移加快的历史机遇,用好用足国家首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促进承接江、浙、沪三省市产业转移有序进行,地方政府要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2.
江西加工贸易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对于优化江西投资和产业结构,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其也是一把双刃剑,对江西加工发展有积极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负面影响,如果忽略了这些负面影响,非理性的承接转移产业,江西将难以在产业竞争性对接中取得预期的成效。只有针对性地采取趋利避害的对策,才能使江西更科学地应对产业转移中出现的问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秀香  冯馨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312-11314
分析了江西承接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虽然江西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存在着区位、低成本、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但仍然存在着盲目承接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性产业,相关产业的配套系统不够完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逐渐丧失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观念、机制、体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产业转出地和承接地沿着何种路径完成产业转移与承接,一直困扰着学者和实践工作者。金融危机的外在压力和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使得沿海地区率先探索产业转移的新路,共建园区成为一种趋势,以园区合作为载体,在资源、产业、科技、人才、管理、体制等多领域形成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局面。借鉴发达地区通过共建园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须更积极尝试选择共建园区应对承接潮流。  相似文献   

15.
一、现有基础 1.经济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确立成都在西部的核心地位成都市位于天府之国核心地带,是西部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是"长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区的重要城市,是我国西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并向西南、西北两翼腹地延伸辐射的重要城市.  相似文献   

16.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支撑,对相关产业的承接有利于农村生产的发展.农村资源环境优势、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日趋完善,都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产业承接提供可能性.文章分析了农村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和承接的可行性,并从现状出发,给承接地政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及社会的现实情况分析,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必须加快小城镇建设,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农业现代化,拉动区域内需,以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就现阶段安徽在承接浙江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特点进行了探讨,试图为中部地区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有力依据和有效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一、植桑养蚕在洛宁县推广示范的背景与优势(一)桑蚕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我国实施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东桑西移工程,对中西部地区发展桑蚕业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蚕桑基地,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丝绸产品是我国传统的重要的外贸出口商品,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与外交流的重要  相似文献   

20.
国家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保障产业项目落地,必将对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及类型产生深远影响,也对土地监管提出新要求。该研究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为背景,阐述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分析规划实施的土地驱动机制,构建和完善土地监管体系,以期为保障皖江规划实施及提升区域土地监管实效提供技术支撑及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