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为了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颁布,组织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专项规划》的实施,我们于1991年6、7月间考察了陕西、甘肃、内蒙古、山西四省(区)的九个地区(市、盟)、16个县(市、旗)和四个水土保持试验站(所)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治理和科研工作,了解了四个重点治理区、试点小流域和治沟骨干工程进展情况;就当前水土保持工作形势、新鲜经验、发展中的问题、实施专项规划、进一步提高综合治理效益等问题,同各地领导和水保工作同志进行了座谈;到一些农户进行了访问。水保法颁布以后,同各地讨论了宣传、落实的问题。这次考察,得到了各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了解了情况,密切了同地方的关系,使我们受到很大启发和教育。 相似文献
2.
渭河流域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渭河是黄河上最大的一条支流,它贯穿陕西省全境,对沿河两岸城市人民的经济、社会和生活发挥着重大作用。由于渭河流域特殊的地质结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尤其是近年来人为的破坏,使得渭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情况不断恶化,已严重影响到沿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治理渭河流域已刻不容缓。在分析渭河流域水土保持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渭河流域水土保持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水土保持需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加快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工程的建设,防止水土流失进一步恶化;加强渭河流域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治理土地,提高对降水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根据渭河上游渭源等12县(区)国家基本(一般)气象站1971-2008年逐月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速等资料及北道水文站1971-2008年径流量资料,采用Mann-Kendall法、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了气候因子变化特征及与径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自1971年以来,渭河上游气温以0.3℃/10 a的倾向率上升,气温的突变年为1994年.降水量呈较明显的周期变化,突变点出现在1994年及2004年.潜在蒸散以23 mm/l0 a倾向率增加,突变点出现在1993年.月径流量与降水量基本呈同步变化.年径流量以2.57×l08 m3/l0 a倾向率减少,突变点出现在1991年.径流量与气温、潜在蒸散、降水量的相关性比较显著.气温升高,潜在蒸散增加,地表水支出增多;潜在蒸散加大,降水量减少,地表水收入减少,这是径流量减少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福建省建设生态省的大背景下,现阶段水土保持工作不仅是环保、水利、林业等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也是教育部门的一个工作重点。本文先简要介绍我省水土流失及治理情况,接着提出在中学开展水土保持教育响应生态省建设,最后阐述我校开展水土保持教育的情况,尤其是在地理课堂、研究性学习活动和主题日活动方面开展水土保持教育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汾河水库上游发展水土保持产业的实践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汾河水库上游发展水土保持产业的实践与启示李文银王志坚(山西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太原030002)1概况汾河水库是山西省最大的水库,担负着太原市和晋中地区防洪、供水、灌溉、发电任务,总库容72亿m3。水库自1961年投入运用到1987年,已淤积泥沙3?.. 相似文献
6.
汾河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成绩斐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汾河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是山西省委、省政府一项极具前瞻性的战略举措,它以大流域为单位规划,以小流域为单元治理,高强度集中投入,大规模连片推进,多措施综合治理,加快了水土流失防治步伐,起到了高效拦截泥沙、快速恢复生态、促进特色产业形成的重要作用。目前,汾河上游已形成数十处跨乡甚至跨县的综合治理片,正在快速形成一个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俱佳的水保大示范区。治汾工程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汾河上游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建议从2008年开始,实施第3个10年汾河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在今后的治汾实践中,还应注意解决好资金不足影响工程进度、资源无序开发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无节制放牧严重破坏新建植被等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7.
贾汉彭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3,(1):39-41
简要介绍了汾河上游干流两侧水土保持工程监理规划的编制内容:编制原则,项目概况,监理范围、工程划分,项目组织,有关建设单位分工等,并扼要说明了监理内容、方法和主要工作程序。 相似文献
8.
研究编制观音阁水库上游水土保持规划是为了保证水库的良好运行和水库上游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用水安全和水库安全。调查水库上游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和水土保持方面概况,分析流域内水土流失成因,诊断流域内对生态环境有威胁的各种因素。采取GIS等手段获取流域内土地利用分布情况,从而对流域进行分区。共划分成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和生态保护区3个区域,针对不同区域特点,有针对性的布设水土保持措施。按照规划要求治理完成后,流域内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0%以上,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80%以上,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并得到良好的管理;流域泥沙减少70%以上。 相似文献
9.
<正> 近年来,不少大城市上游修建了一些大型水库,作为城市工业和居民用水的主要来源。为了持续地保持这些水库的调节库容和防止污染,有的水库上游被列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有的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以长春市的新立城水库为例,对大城市供水水库上游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应采取的对策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11.
黄河中游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沙作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中游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沙关系黄河治理战略全局,对其进行回顾和展望,可为目前开展的黄河综合规划修编提供重要参考。结果表明:1960—1984年,平均每年拦蓄泥沙约5亿t,其中干流水库1.0亿t(19.6%)、支流水库1.2亿t(23.5%)、灌溉引沙0.6亿t(11.8%)、淤地坝拦沙2.0亿t(39.16%)、梯田拦沙0.3亿t(5.9%);到20世纪80和90年代,这种减沙构成略有变化,总体来看,水利措施减沙比例变化不大,而水土保持措施拦沙比例有所减小;70—90年代,黄河中游年均减沙3亿t左右,目前,水利水土保持措施现状减沙约3.5亿~4.5亿t。展望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沙作用后认为:近年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暴雨强度较小,实测来沙量资料不能作为黄河综合规划修编中水土保持现状减沙效果计算的主要依据;由于未来黄河中游来沙量变化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组合,因此,对未来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沙作用应持慎重和偏于安全的态度,并作为今后长期认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比较了天水地区红豆草等5种多年生豆科牧草的生育期、株高、生产量、产草量与适口性等试验现测资料,认为参试的牧草在该区都表现了抗逆性强的特点,均为当地优良牧草,但在生育期长短、草质优劣、产草量高低等方面有所差异,应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搭配种植,以发挥其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3.
区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模式及效果评价——以长江流域两当河上游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长江流域两当河上游的环境特点,提出了自然力与人工辅助相结合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及建设模式,包括退化林地修复模式、荒山荒坡修复模式、农地修复模式和生态辅助措施.并应用遥感技术和地面人工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生态修复模式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两当河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效果明显,农田退化系统恢复效果显著,植被盖度提高,种群数量增加,生态系统向良性演变.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空间发展问题突出,探索该区域土地使用结构和布局优化配置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该研究以黄河中上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该区域土地使用、社会经济等数据,运用多目标规划(multi-objective programming, MOP)和PLUS模型模拟了惯性发展、生态保护、经济优先和生态-经济均衡4种情景下研究区未来土地格局和变化趋势,并在平衡生态与经济的目标下提出最优土地使用结构和布局方案。结果表明:1)4种情景下,土地使用比例结构存在较大差异;2)均衡情景下的区域土地使用结构和空间布局方案为最优,其综合效益值最高且达到19481.01亿元,与生态保护情景相比其经济效益(12223.88亿元)增长了4.03%,与经济优先情景相比其生态价值(77257.12亿元)增长了2.32%;3)经济优先情景下综合效益值为20273.96亿元,是4种情景下最高的。研究可为黄河中上游区域未来土地使用规划编制和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嘉陵江中下游重点防治区水土保持规划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嘉陵江中下游重点防治区,包括46个县市,有严重水土流失面积697万公顷,占本地区总面积的63%,年平均土壤侵蚀总量3.21亿吨。在这个区域内,到处是石质裸露,红土遍山,是四川省生态环境恶性循环的突出地区。1988年7月提出规划,并论证了该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规划目标和最终效益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及各项措施布设的可靠性和增收的显著性,增强了治理水土流失的信心和决心。 相似文献
16.
以东江中上游6年生的山乌桕、枫香和南酸枣为材料,采用LI-COR公司L 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光合、蒸腾、水分利用效率等生理参数及其光响应过程,探讨3树种在自然生境条件下的光合-光响应特征。结果表明:3树种光合-光响应曲线均符合非直角双曲线模型(R2>0.98)和指数模型(R2>0.98);3树种表观量子效率和暗呼吸速率均表现为山乌桕>南酸枣>枫香,山乌桕在弱光下光合能力要高于枫香和南酸枣,但对光合产物消耗大;山乌桕最大净光合速率与枫香、南酸枣间差异显著(0.05);3树种介于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之间,山乌桕对强光的适应能力较好,对光照强度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和可塑性,具有较宽的光照生态幅,对弱光与强光的利用能力较高;3树种净光合速率光响应均值表现为山乌桕>南酸枣>枫香,耗水能力表现为山乌桕>南酸枣>枫香,而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枫香>山乌桕>南酸枣。 相似文献
17.
黑河中游绿洲不同质地土壤水分的入渗与再分布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该文利用双环入渗仪,通过定水头法研究了黑河中游绿洲地区玉米地和防护林地土壤水分的入渗过程,并利用Hydrus-1D模型和Trime-IPH手持式TDR分别对土壤水分的入渗和再分布过程进行了动态模拟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质地土壤水分入渗和再分布差异明显。土壤下部粘土夹层不仅对水分入渗起到显著的阻碍作用,而且具有较强的持水保水能力。统计分析表明,试验期间模拟土壤含水量的均方根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在0.02cm3/cm3和0.68%以下,模拟剖面储水量的均方根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在0.908 cm和0.9%以下,因此Hydrus-1D模型对绿洲地区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的运移模拟具有较高的精确度,这为该区域水分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以大别山区罗田县巴河上游自然环境结构的研究为基础,划分治理类型区,建立以优化农林结构为主的分层治理模式,并以水土保持为重点,论证了模式效益。 相似文献
20.
在阿什河上游光明沟小流域内,选取樟子松、红松、兴安落叶松、水曲柳及杂木林5种森林类型,采用传统土壤水分研究方法,研究不同森林类型间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除水曲柳林外,其他4种森林类型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为降低型;兴安落叶松林0~40cm土层土壤含水量最大,为32.91%,其次为水曲柳林(28.79%)、杂木林(25.99%)、红松林(23.64%)和樟子松林(18.76%);各森林类型土壤含水量在生长季内大致上遵循高—低—高—低的规律,与降雨量间存在较一致的对应关系,森林对该小流域内土壤含水量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