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为研究岩溶区小流域土壤流失状况,以桂林寨底地下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区土地利用为基础,采用多元数据集成的方法,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相结合,估算岩溶区小流域土壤流失量。结果表明,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515.38 t/(km2.a),属于中度侵蚀,年均土壤流失总量为17 007.74 t,强烈及以上土壤流失面积仅占全流域总面积的10.05%,但土壤流失量却占流域土壤流失总量的79.75%。估算结果为岩溶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研究和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
西南岩溶区水土流失过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期岩溶作用导致的双层岩溶水文地质结构,使岩溶区的水循坏过程(含水的流失)和土壤侵蚀过程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且受到岩溶地质条件的影响。基于岩溶环境空间分异大的特点,在分析水循环、土壤侵蚀过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尺度区域水土流失的特点分别提出坡地、洼地(谷地)及流域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正> 江苏省东海县高山河小流域位于该县西部马陵山区,属沐河流域低山丘陵区。总面积20.5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7400亩(坡耕地占93.2%),疏林地10100亩,自然沟壑及水冲沙压地8200亩。全流域有支沟15条、毛沟42条、岗岭15座。这里的气候属暖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7℃,绝对最低气温-18.3℃,无霜期225天,年均日照时数2401.3小时,多年平均降雨量909.6毫米,冬春干旱少雨,降水量为全年的16.2%,夏末至秋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0.3%。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19.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95%。平均年侵蚀模数4874吨/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在面蚀同时伴有沟蚀,也有滑坡重力侵蚀。据调查全流域年流失泥沙总量  相似文献   

4.
我国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对我国岩溶地区近年来水土流失研究现状、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性评价的基础上,展望了今后的研究趋势并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岩溶地区水土流失有其特殊的形成机理,其影响因素众多,流失过程更为复杂;水利部颁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等规范、标准在岩溶地区有某种程度的不适宜性;目前对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引入地球系统科学等新的理论和方法,建立完善的水土流失监测研究平台,加强岩溶流域尺度上水土流失相关研究,是今后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和RS的巢湖流域水土流失评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汤丽洁  舒畅 《水土保持通报》2013,33(1):305-308,312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提取了巢湖流域地表覆盖、水土保持措施、坡度坡长、土壤可蚀性、降雨侵蚀力5个主要影响水土流失的因子,并运用修正的通用土壤侵蚀模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估算土壤侵蚀量,生成水土流失等级分布图,从而完成对巢湖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和空间分布特征的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巢湖流域水土流失主要为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93.87%和6.04%.此外,坡度和植被覆盖是影响流域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巢湖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及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赣江源区主要土壤抗蚀性能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江西省赣江源区内主要土类的抗蚀性能进行研究,测定各土类的有机质质量分数、密度、抗蚀指数、团聚度、团聚状况、分散率、分散系数、结构破坏率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等抗蚀性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的抗蚀性大小顺序为:山地矮林土(74.67)>黄壤(61.90)>山地黄红壤(47.26)>黄红壤(44.77)>紫色土(39.79)>红壤(28.34)。在红壤、紫色土区域不仅要预防以暴雨为主要侵蚀力的水土流失,而且需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加地被物覆盖度、减少人为破坏,以及通过施肥等措施增加土壤的抗蚀性,从而减少水土流失;山地黄红壤、黄红壤区域必须对民众做好宣传工作,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加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避免边治理边破坏现象一再发生;黄壤和山地矮林土地区,在综合利用时注意保持现有的良好生态环境,尽可能地避免有利于水土流失活动行为的发生;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团聚度、团聚状况是评价赣江源自然保护区土壤抗蚀性强弱的最好指标。  相似文献   

7.
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防治广西岩溶区水土流失问题十分必要。通过对江村小流域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监测,分析该区域治理后水土流失面积消长情况,总结小流域治理成效。结果表明,治理后的江村小流域水土流失状况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2020年水土流失面积较2016年减少了462.77 hm~2,土壤侵蚀强度降低了25.66 t/(km~2·a),江村小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得到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治理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8.
东北黑土区土层每年正以0.3~1.0cm的速度流失,40~50 a后大部分黑土层将流失殆尽,根据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和防治分区划分,松辽流域确定了水土流失严重的漫川漫岗区、低山丘陵沟壑区、农牧交错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9.
岩溶生态系统水土流失敏感性关键指标和评估模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能更合理地评价岩溶地区水土流失敏感性,以岩溶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模型(RUSLE)为蓝本,通过引入石漠化因子,对RUSLE进行修正;通过计算土壤侵蚀量、划分土壤侵蚀强度、水土流失关键因子影响评估,构建广西岩溶生态系统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空间叠加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空间主成分分析法3种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方法,利用遥感数据对多种评估结果进行验证与对比,选取最优评价方法对广西岩溶生态系统水土流失敏感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引入石漠化因子后的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模型(RUSLE)可以较合理地评价广西岩溶生态系统土壤流失空间分布状况;广西岩溶生态系统水土流失敏感性因子作用大小顺序为:气象>石漠化>植被>土壤>地形>人类活动,土壤流失影响率与大多数敏感性因子和土壤侵蚀强度均呈一致变化趋势;3种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方法对比以主成分分析法(PCAEI)评估结果最优,层次分析法和加权综合评价法(AHPEI)次之,因子叠加分析法(CMSEI)较差。广西岩溶生态系统水土流失敏感性以轻度、中度、高度敏感区为主,水土流失敏感性整体中度偏重,水土流失敏感性强度由东部向西部、由南部向北部逐渐增强,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河池市、百色市,不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桂林市、崇左市。  相似文献   

10.
<正> 海河(包括滦河)流域山区面积18.9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59.5%。全流域共分8个河系,呈扇形分布,各河系上游山区水土流失都很严重。据建国初期统计,流失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占山区面积的63%,各河系多年平均输沙量之和为1.75亿吨,其严重程度仅次于黄河流域。新中国成立40年来,海河流域的水土保持事业,在中央以及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从无到有,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截至1987年底止,全流域已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0%,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沂水县下位区的牛场子村,东、南、西三面环山,呈向北开口的簸箕形,自成一个小流域。这个小流域总面积292.4公顷,有山头14座,大沟13条。1979年以前,全村水土流失总面积233.4公顷,占全村山地总面积的80%,其中:剧烈流失面积为70公顷,占流失面积的30%;中度流失面积为133.4公顷,占57%;轻度流失面积为30公顷,占13%。每逢大雨,整个流域山洪翻腾,泥沙俱下。据计算,沙土流失每年平均在2万立方米以上。水土流失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造  相似文献   

12.
根据实地典型调查资料和实测水文资料,分析了泾河东川流域近期水沙变化对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响应成因。采用"指标法"计算了流域梯田、林地、草地、坝地和封禁治理等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量和减蚀量,提出了"水保措施拦沙减蚀量"的概念;首次对流域石油开采中井场及井场道路、陡坡耕种、公路建设和砖厂弃土等人为新增水土流失量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表明,(1)以面平均降雨量100mm为界,流域年最大场次降雨产洪产沙关系可以分为降雨产洪产沙低值区和降雨产洪产沙高值区2个区。高值区降雨产洪产沙关系非常密切,其单位毫米降雨产洪产沙量分别是低值区的29倍和38倍。(2)截至2013年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1 210万m3,减沙743万t,拦沙减蚀1 606万t,减水减沙作用分别为10.1%和21.8%。2009-2013年人为年均新增水土流失量224万t/a,占同期水土保持措施拦沙减蚀量的14%。人为新增水土流失量中石油开采年均弃土流失量居首位,其次为陡坡耕种年均增沙量。(3)2008年以来流域输沙量增加和连续出现高含沙洪水的原因主要是大暴雨频发导致洪水泥沙明显增加;石油开采、陡坡耕种等人为新增水土流失有增加趋势;近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力度不够,坝地配置比例低,同时对东川流域近期林草措施减水减沙能力、高含沙洪水成因和水土流失治理效果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成果对深化近期黄河水沙变化研究、继续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效治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福建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省,流失面积1984年发展到13560平方公里(2034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12.12万平方公里的11.2%。水土流失区大多是比较贫困的地区,由于水土流失,农业生态平衡遭受破坏,洪涝灾害频繁,土壤贫瘠,农作物产量低,农业收入少,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提高。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水土流失区的自然立地条件,努力发展水土保持速生经济林、果、尽快改变水土流失区贫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提取了松涛水库上游降雨侵蚀力、地形、土壤可蚀性、植被与经营管理和水土保持措施5个主要水土流失影响因子,运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估算该区域土壤侵蚀量,生成土壤侵蚀程度分布图。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水土流失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水土流失主要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8.43%和26.76%;坡度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因子,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坡度15°的区域;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人类干扰活动较强烈的草地、灌木林、速生林、热作园等地类上,其水土流失面积占到研究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9.64%。  相似文献   

15.
根据新时期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有关精神和要求,国家农发办安排专项资金,相继在一些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开展了农发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由此农发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逐步进入快速推进的发展时期。为加快滇黔桂岩溶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抢救滇黔桂岩溶区珍贵的土地资源,促进当地脱贫致富,在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实施滇黔桂岩溶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本文以云南省宣威市花果山小流域为例,对其作为滇岩溶区的自然状况及水土流失特点进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岩溶山区开展农发水保项目措施布设要点,为该地区开展农发水保项目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 野牛小流域位于河南省西峡县米坪乡,是老灌河的一条支沟。流域属伏牛石质山区,山高坡陡,沟道狭窄,总面积23.24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为400~1540米,年均降水量900毫米,年均温14℃,全年无霜期220天,日照时数1900小时。该流域25°以上山坡地面积1844公顷,占总面积的75.1%,林草覆盖率为80.67%,沟壑密度0.86公里/平方公里,侵蚀形式以面蚀为主,兼为沟蚀,年均每平方公里土壤流失量1000吨,属轻度流失区。  相似文献   

17.
<正> 蒙铺河系乌江上游三岔河的一条支流,位于贵州省普定县东北部,全长12.1公里,流域面积69.43平方公里。流域内多民族杂居,现有2519户,11858人,人均土地8.78亩。碳酸盐岩类在蒙铺河小流域分布面积占85%,岩溶十分发育,在这片裸露型的喀斯特地表上,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75.5%,属石灰岩强度流失区。 1983年,我们针对流域区内光、热、水的垂直分异特点,利用万分之一的航片,对山水田林路和农林牧副渔统筹安排,分别制订了治山、治水、改土和发展多种经营的综合治理规划,并组织实施。几年来,对所有林地、灌丛草地、新造林地、荒山草坡(除必要的放牧坡  相似文献   

18.
重庆南平镇岩溶槽谷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水土流失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研究岩溶区水土流失特征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岩溶地区水土保持,防止石漠化。通过在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布设9个径流场,利用2008-01-2010-08野外雨季的监测资料,得到岩溶区地表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速效钾在土壤中易被淋失,磷富集度平均值最低,全氮、水解氮、有机质富集度的平均含量居中。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富集度表现明显的是坡耕地(自然坡耕地强于移土培肥坡耕地),其次是林地,金银花地和草地富集度最低。根据相关系数可知淤泥养分含量与降雨强度呈极显著相关关系,淤泥养分含量与降雨量成正相关,但是相关性差。淤泥养分流失总量是通过泥沙量与淤泥养分含量来共同体现的。土壤侵蚀模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自然坡耕地>移土培肥坡耕地>草地>金银花地 >林地。岩溶区并不是每场降雨都要产生径流,主要是大雨尤其是暴雨才生产径流。岩溶区水土流失径流系数平均值在2.31%~14.72%。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岩溶区水土流失特征,为治理岩溶区水土流失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普定岩溶区水土流失与土壤漏失模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普定县是贵州省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0.8%,土壤年侵蚀模数高达4 422.3 t/(km2·a).通过现场调查,对该地区地形特征、岩性特点和水文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岩溶裂隙、落水洞及地下暗河发育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对岩溶区水土流失与土壤漏失模式进行了概化,探讨了水土流失过程中雨滴溅蚀、坡面侵蚀、落水洞漏失及地下暗河运移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分析了岩溶区水土流失的作用机理,对该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 一、流域基本概况 黑龙江省海伦县东风镇小流域,总面积116平方公里,土壤为黑土。1971年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54.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7.1%,其中坡耕地流失面积35.13平方公里,占总耕地面积的47.9%。全流域年流失土壤量为29.3万立方米,坡耕地上年剥蚀土层厚度为0.55厘米。粮食亩产由初耕期的150~200公斤下降到50~100公斤,有的年份不足50公斤。流域内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森林覆被率下降为3.4%,野生禽兽几乎绝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