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按照龙胜里骆林区森林生态定位研究计划的要求,1979—1980年秋我们对当地植被进行了全面的系统调查,以供进一步研究的参考。本文专就人工杉木林的群落类型进行报道。里骆林区属龙胜县里骆林场所管辖。其中杉木林是1957—1959年在荒山上采用实生苗穴植,经二至三年抚育后成长起来的,分布在300—1300米间。调查所设样地面积一般为400米~2,定位观察样地则为800米~2。乔木层进行逐株实测,灌木、草本层采用多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广西龙胜县里骆林区24~28年生杉木林林内和林外降水的养分含量及其变化。林外雨的元素含量,以kg/ha·a表示,N是12.972,P 0.289,K 7.249,Ca 9.154,Mg 3.676。乔木层的元素淋溶量,以kg/ha·a表示,N是10.715,P 0.249,K 9.420,Ca 8.675,Mg 9.574。N,P,K的淋溶量与它们在杉木冠层中的积累量呈直线相关;K,Ca,Mg的淋溶量与林内降水量呈直线相关。降水淋溶是K和Mg归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里骆杉木林区十二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分布、立地变化、季度变化以及杉木中各种元素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是强烈积聚钙、磷、锰的,属于N>Ca>K(Mn)型树种。林下植物的营养水平比杉木高得多,特别是钾。在二十四年生杉木中,每公顷贮存的元素公斤数是:氮277、磷29、钾196、钙263、镁53、铁24、锰11、锌0.66、铜0.22、硫22、氯55、硼0.23,元素总量近一半集中于林冠,树干占32%,树根占19%。杉木这十二种元素总贮存量相当于土壤0~80厘米土层相应的可给态元素总量的80%,杉木中的氮、磷、氯占的比例比土壤的速效氮、磷和水溶性氯的大得多,微量元素比土壤相应的可给态元素小得多,其它元素相差不大。同一山坡的土壤中、下中坡的大多数可给态元素显著高于上坡,夏春显著高于秋冬。同一山坡1~2年生杉木枝叶中,大多数元素差异不显著,但下中坡的钙和硼非常显著地高于上坡,夏春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显著高于秋冬。当土壤养分供应较好,杉木衰老枝叶向1~2年生枝叶转移的元素量多时,1~2年生枝叶元素含量高,各种元素比例比较协调,杉木生长较好。杉木中的钾、钙、镁、锰、氯、硼彼此之间以及氮—钾、氮—钙、锌—铜之间等都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里骆林区杉木纯林土壤微生物的分布、数量和种群的组成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纯林微生物以细菌占优势,其次为放线菌,真菌最少,而且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群受季节、剖面深度和土壤理化性状等因素的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根据调查,里骆林区森林昆虫种类相当丰富,存在不少灾害性的害虫种类,如松毛虫、松毒蛾、油茶毒蛾、松天牛、皱鞘双条杉天牛等;其中食叶害虫没有成灾,蛀干害虫特别是天牛类为害相当严重;另外也发现一些罕见的严重为害的种类,如檫木网蝽、樟树盾蝽等。本文还初步探讨了该林区害虫的发生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为林区害虫治理工作提出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6.
里骆林区的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垂直带谱中出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两者的分界约在海拔高1300米。由于地形变化,生境差异,出现与之相适应的各类群系;加上人为生产活动的影响,出现一系列的次生林、灌丛、草丛和人工林,更使群落类型繁多而复杂,但可归纳为两个不同的演替系列。掌握各群落之间的演替规律,便可采取不同措施,控制各群落的发展,以达到预期的目的。里骆林区为县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龙胜县的人工林生产基地,今后应分别情况,加强保护原生性森林,注意抚育次生林,科学地管理人工林;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当地优良速生树种,营造各类人工林;还应开展木材加工业和林副业经营。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里骆杉木人工林区的土壤蛋白酶、蔗糖酶、过氧化氲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强度及其与土壤某些肥力指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蛋白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对环境因子的变化表现较敏感,而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较稳定。2.土壤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等土壤肥力指标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1977年冬在广西龙胜县里骆林场选三个样地采集杉木试材共10株,作为木材解剖及材性试验材料。 10株试材胸径15—24cm,树高10.6—17.4m,树龄20—23年,生长于低山坡地,坡向西南,为腐殖质山地红壤。里骆杉木管胞平均长度3159μ,直径30μ,壁厚:早材4.0μ,晚材11.0μ;长径比105。一般树木在20—30年以内,纤维以很快速度增长,过后增长渐缓,而达到最大长度,材质最佳,这是成熟阶段。里骆杉木管胞长度已接近融水成熟杉木管胞长度,这是里骆杉木解剖分子的优越性。里骆杉木材性:密度0.350g/cm~3;干缩系数(%):弦向0.289,径向0.122,体积0.427;弦径干缩比中等;生长轮宽0.57cm;晚材率24.2%。木材质量系数均值为中质量,其中因为样地Ⅱ试材密度最小,质量系数为中质量,与高质量有较大差距,以致样地Ⅰ、Ⅲ试材的高质量为均值所掩盖。由于当地杉木尚未达到成熟阶段,影响材性偏低。总的看来,里骆杉木的材质是好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明里骆林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发展简史与地貌发育过程,以及影响地貌发育的其他因素。在这基础上划分五个地貌区:(1)东面低山侵蚀阶地区;(2)中山槽形谷区;(3)西面低山凸形坡山地与峡谷区;(4)低山马蹄形凹坡区;(5)断裂河谷区。并分别对各区的地质基础、地貌特征及其成因、自然面貌、利用情况等作了不同程度的阐述,为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地质地貌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里骆森林生态研究站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林内外对比方法,着重对杉木林和常绿阔叶林的气温、降水、蒸发、湿度和地温进行分析。其中对气温在四季中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变化的特点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对空气湿度和土温也作了图解分析。从而阐明这两种林分小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阐明它们在调节和改善气候环境的作用和意义,并指出常绿阔叶林的作用更显著。对于发展林业,合理开发利用中亚热带山地的热量资源,保持生态平衡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龙胜里骆成熟杉木林群落草灌层氮、磷、钾、钙、镁5种营养元素循环的研究结果表明,草灌层5元素的最大积累量179.6kg/ha;年存留量142.1kg/ha.a;总归还量25.3kg/ha.a;吸收量167.4kg/ha.a。此外,还分析了枯叶分解失重变化及其养分元素的释放过程;植物营养元素的含量、积累和分布等。  相似文献   

12.
抚育管理对于杉木的生长有十分积极的影响,既可以增强其自身的抵抗力,为杉木生长创造优良的环境,同时还可以提高杉木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增加杉木种植数量的同时,也要加强杉木林的抚育管理。根据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杉木林的实际种植情况,分析抚育管理对于杉木林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抚育管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杉木是一种常见的用材树种,其生长速度较快,而且材质良好,用途广泛,是我国南方林区经常种植的树种,在为我国提供大量木材的同时,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林业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部分杉木林总体产量较低,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较多。基于此,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杉木林低产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造措施,为进一步提高杉木产量提供支持,从而有效保证杉木的供应,满足市场需求,并促进我国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广西田林老山林区同一杉木成熟林样地(800m~2)内,选用1株平均木和14株加权平均木的方法,分别对树干茎流进行了比较测定研究。结果表明:(1)用1株平均木测定法,具有简便易行、节省人力、财力的特点;与14株加权平均木测定法相比较,平均测定精度达到98.2%。(2)杉木成熟林开始产生树干茎流的时间比降雨开始的时间推迟8~50min,树干茎流终止的时间比降雨终止的时间延续47~140mim;一次树干茎流过程的总持续时间比降雨过程的总持续时间延续24~65min。(3)树干茎流位与降雨量呈直线相关;树干茎流开始产生的时间与茎流产生前时段的降雨强度呈对数函数相关;树干茎流的终止时间与降雨终止前20min时段的降雨强度呈幂函数相关。一次树干茎流过程的总持续时间与降雨过程的总持续时间呈直线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建瓯木荷和杉木人工林林冠截留的观测,分析了二者林冠截留差异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研究表明木荷林的年截留量为379.04mm,平均截留率是21.96%,杉木林的年截留量为259.54mm,仅为木荷林的68.5%,平均截留率是16.31%,比木荷林低5.65%。两林分截留率大小随降雨特征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在雨季,木荷林的截留能力明显高于杉木林;随雨量的增大,两者的截留量与截留率的差异有增加趋势,这主要与两种林分结构特征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6.
杉木人工林和阔叶杂木林土壤养分平衡因素差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李昌华 《土壤学报》1981,18(3):255-261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lata)是我国南方重要造林树种,人工林分布面积很大。在多年的林业实践中,发现杉木人工林,特别是速生的林分在连续栽植之后,一代不如一代,地力逐渐衰退。因此,连栽二、三代之后,就使其轮荒恢复杂木林。而阔叶杂木林则有恢复土壤肥力的作用,因而杉木一般以在常绿阔叶林或阔叶杂木林砍伐后第一次植杉的土壤上生长为最好[1]1)。  相似文献   

17.
27年生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土壤肥力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27年生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及杉木纯林的土壤肥力研究表明,混交林的孔隙状况、水分状况、团聚体结构和养分含量均比纯林有所改善。混交林0~20cm土壤的非毛管孔隙比纯林的大3.68%。最大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有效含水量分别比纯林高出8.56%、4.92%和8.892%;0~20cm土层中大于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比纯林增加了7.86%;结构体破坏率为30.03%,比纯林的降低了15.69%;土壤养分含量如有机质、全N、全P等也有不同幅度的升高,说明混交林具有较强的培肥土壤功能,有利于杉木人工林的地力维持。  相似文献   

18.
选取会同县不同林龄(3年生、8年生、18年生、26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全磷(TP)、有效磷(Bray1-P)、微生物量磷(MB-P)、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揭示各土壤磷素因子和理化因子对MB-P影响较大的优势因子。结果显示:(1)4种不同林龄杉木林土壤MB-P含量的平均值为6.90mg/kg。TP和Bray 1-P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20.71mg/kg,1.77mg/kg,均属低水平。(2)不同龄林各因子对MB-P的影响:3年林,Bray 1-P,Al-P对MB-P的影响较大;8年林,N/P,LO-P、土壤含水率(W)、MRO-P对MB-P影响突出;18年林,Fe-P,N/P,AlP,Bray 1-P对MB-P的作用明显;26年林,Fe-P,TP对MB-P的影响较大,Ca-P,pH,P%,MLO-P直接或间接地对MB-P产生较大影响。综上,不同林龄各因子对MB-P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9.
在对广西杉木林生产力与环境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杉木林生产力的地理空间模型、气候模型和气候与土壤的综合模型,为广西杉木生产的宏观布局与区划提供了直观、简捷的定量模型。  相似文献   

20.
XU Jian-Xin  XUE Li  SU Zhi-Yao 《土壤圈》2016,26(3):408-416
During January–February 2008, a severe ice storm caused significant damages to forests in southern China, creating canopy gaps and changing soil nutrient availability and enzyme activity.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ap size, changes in the soil environment and the effects that these changes have on soil processes,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gap size on soi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in the forest gaps in a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stand in northern Guangdong Province, southern China. Ten naturally created gaps, five large(80–100 m~2) and five small(30–40 m~2), were selected in the stand of C.lanceolata. The large gaps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light transmission ratio and air and soil temperatures and a decline in soil moisture, organic matter,N and P compared with the small gaps and the adjacent canopy-covered plots in the 0–10 cm soil. The differences in organic matter and nutrient levels found between the large and small gaps and the canopy-covered plots may be related to changes i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is indicated rapid litter decomposition and increased nutrient leaching in the large gaps. Moreover, the lowest levels of catalase, acid phosphatase and urease activities occurred in large gaps because of the decline in their soil fertility. Large forest gaps may have a region of poor fertility, reducing soil nutrient availability and enzyme activity within the C.lanceolata st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