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力哲 《植物保护》1986,12(2):38-39
一、北京十字花科蔬菜种传黑斑病的检验 被检验样品分别采自北京不同蔬菜产区,均为1984年收获。共收集11种十字花科蔬菜的28个品种和39份样品。 方法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十字花科作物种子健康检验技术《国际种子检验规程》(1979)。在0.2%2,4—二氯苯氧基乙酸钠盐溶液里浸透的3层吸水纸放在培养皿中(抑制种子发芽),被检验种子不经过表面消毒直  相似文献   

2.
检验向日葵霜霉病种子带菌的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肇蕙  严进 《植物检疫》1992,6(2):119-120,123
前言由 Plasmopara halsteelii 引起的向日葵霜霉病是一系统性、毁灭性病害,它可侵染向日葵植株的根、茎、叶、花和果实,并可通过种子携带病原菌进行远距离传播,使病菌在新区定植、蔓延,造成为害。  相似文献   

3.
侯天爵 《植物保护》1997,23(2):24-25
经鉴定胡卢巴灰斑病病原菌为尾孢属真菌CercosporatraversianaSacc.,该病及病原真菌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文中简要描述了病害症状及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用吸水纸法对发病田播种用的种子及当年病田所产种子进行样品检验,带菌率分别为15%和48%。初步认为种子带菌是病害发生的重要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4.
大豆疫病种子带菌检验操作规程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肇蕙  严进 《植物检疫》1998,12(4):216-217
大豆疫病种子带菌检验操作规程的建议周肇蕙,严进(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北京100029)由PhytophthorasojaeKaufmann&Gerdemann(PhytophthoramegaspermaDrechslerf.sp.glycinaeK...  相似文献   

5.
为检测不同地区谷子种子携带白发病菌Sclerospora graminicola的情况以及种群多态性,以我国谷子不同主产区收集的95份代表性谷子品种种子为材料,提取种子基因组DNA并作模板,利用白发病菌28S rR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将所获得的PCR产物测序后与白发病菌28S rRNA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特异性引物Sg-28S-403-F/Sg-28S-1221-R对白发病菌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扩增出819 bp的特异性目标片段,有效检测灵敏度为0.125 ng/μL。在95份谷子种子中,26份种子检测出特异性扩增条带,所有扩增条带对应序列与白发病菌28S rRNA序列的相似性达98%以上,并且带菌种子全部来自春谷区。分析26份阳性样品的28S rRNA序列,得到58个变异位点和34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SG2出现频率最高,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和辽宁省区的白发病菌都具有该单倍型,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白发病菌28S rRNA序列存在差异,SG2为优势单倍型。  相似文献   

6.
茭白胡麻叶斑病发生普遍且严重,已成为茭白的常见病害。为了明确病原菌,先后从茭白主产区采集胡麻叶斑病病叶,各产区分离纯化5~10株病原菌。通过对菌株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H基因、延伸因子EF-1α基因的序列进行分析。结合形态学观察、致病力测定等方法对茭白胡麻叶斑病病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茭白胡麻叶斑病病原菌为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与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一致。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茭白胡麻叶斑病的防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大豆疫病的检疫研究——种子带菌及检验技术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周肇蕙  严进 《植物检疫》1996,10(5):257-261
本文通过人工接菌和对自然条件下的大豆疫病种子的研究,证实大豆疫病可以种子带菌,并以卵孢子和菌丝体存在于种子的种皮、胚和子叶里,且卵孢子只产生于种皮。提出大豆疫病种子检验只需检查种皮,以种皮里大豆疫病卵孢子存在与否为标准。采用MTT染色法测定种子带菌卵孢子活性,检查出存放3年的病种子里活性卵孢子占30%。  相似文献   

8.
徐觉民 《植物保护》1966,4(2):54-54
塑料薄膜保温育秧法是培育壮秧的好经验,但是它所造成的特殊环境条件,对于有些病害会发生一定的影响。1964年我们在农村蹲点时,观察了膜内和露地秧苗被胡麻叶斑病为害的情况。 一、膜内秧苗与露地秧苗感病情况:据在各地观察结果:膜内秧苗比露地秧苗的病害严重,如范家山区老龙潭大队露地秧苗病林占16.7%,(叶片有病斑的  相似文献   

9.
在1962—63年的盆栽秧苗捕捉孢子的結果中发現了:(1)空中孢子飞散数量,白天极显著的比晚间多;(2)晴天极显著的比雨天多,降雨量之大小与孢子飞散的函数关系为指数曲綫方程式:S=a·P~(-b)。当降雨量在4公厘以下时,雨时与孢子飞散无一定关系;当降雨量在4公厘以上时,两者成負相关,其迴归方程式为:logS=a—blog T;(3)孢子飞散与田間病害消长的函数关系为:logD=a blog S。  相似文献   

10.
采用加乙醇和河沙在试管中振荡30秒钟的方法汰除了自美国引进的1474个向日葵种质品种所带锈菌孢子,而对种子萌芽率及幼苗生活力无影响,成熟种子也不带锈菌.此法可用于检疫汰除和种子检验.  相似文献   

11.
12.
黄萎病菌生长缓慢,使用普通方法作带菌分析,常因镰刀菌茂密生长而不易看到,仇元等的种子检验法操作程序复杂,我们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探索。由于病原菌能以棉籽上生活,如果具备一定温湿度,利用种子内的养分使其生长估计有一定的可能性。据此我们设计了用流水直接冲洗棉籽、湿室进行培养的方法。试验方法:1963年4月22日取1962年在当地采得的黄萎病株种籽50粒,放入500毫升三角瓶中,瓶口用纱布罩紧,流水(系用本所自流井)冲洗24小时后,放入无菌室内,再用灭菌水振洗三次,以备接种。  相似文献   

13.
新疆小麦根腐病的种子带菌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新疆小麦根腐病的种子带菌分析李福祥(新疆奇台县农技站831800)贾菊生,王江生,马德英,马俊华,郭辉(新疆农业大学植保系)小麦根腐病(Bipolarissorokiniana(SaccetSorokin)Shoen)是新疆小麦产区重要病害之一。奇台...  相似文献   

14.
棉花黄萎病种子内部带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1966三年共分离采自严重黄萎病株下部的尚未开裂成铃种子11505粒,平均内部带菌率<0.026%。系统分离棉铃各部位,其带菌率的趋势为:铃柄>铃托>胎座。从已吐絮的成熟铃内种子内部带菌分析结果看:1964年共分离外部带菌率约为5%的种子1557粒,全部未长微菌核。1966年分离病铃内成熟种子4049粒,只有一粒在种壳上长出了微菌核,带菌率为0.025%。用浓胞子液在田间灌注接种初裂铃,依受病程度不同,种子内部带菌率为0.93—2.4%。青铃注射接种的内部带菌率为10.40—70.40%。新吐絮铃喷洒接种,虽保湿1—2天,种子内部未分离到病菌。说明在菌量大,营养及温、湿度条件非常适宜时,病菌也可自种壳侵入内部,使有相当高的带菌率。通过三年的试验,作者肯定在自然情况下黄萎病菌主要附着在棉籽短绒上。内部带菌率极低。在轻病或无病棉株上选收正常吐絮铃内种子,内部基本不带菌。  相似文献   

15.
向日葵霜霉病种子带菌的荧光检验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霜霉病Plasmopara halstedii(Farlow) Berl.et de Toni是向日葵的毁灭性病害,也是世界性的检疫病害。病原菌随带菌种子和病残体远距离传播,但带菌种子难以检测,需开发准确可靠、简单易行的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黄瓜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近年来发生蔓延较快,种了带菌是传病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于1976—1979年对种子带菌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道如下: 一、病株种子带菌试验 1.病株种子分离:1977年对病株混收种子,进行6期抽样检验,方法是在无菌室内,把受检种子逐粒摆于加入0.01%制霉素和25PPM氯霉素眼药水的马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对1985、1986两年自北美进口之西洋参种子带菌检验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8.
水稻胡麻叶斑病(Cochliobolus miyabeanus)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在昭平县一直是轻发生,2004年后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已逐年上升为当地水稻的主要病害.晚稻受害程度明显重于早稻,2008年晚稻在全县范围内普遍发生,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为近20a罕见.  相似文献   

19.
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其分生孢子呈褐色,直立或弯曲,脐部稍突出,表面光滑,纺锤形或圆柱形,有5~10个假隔膜;分生孢子梗褐色,弯曲,部分有分枝。分子鉴定得出病原菌ITS区序列与稻平脐蠕孢有性态(Cochliobolus miyabeanus)序列相似程度达到99%。确定该病原菌为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生长最适条件为光暗交替、酸碱度中性、25℃、碳氮源为可溶性淀粉和甘氨酸。  相似文献   

20.
为科学合理选用防治水稻胡麻叶斑病的杀菌剂,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 测定了13种杀菌剂对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的毒力, 对毒力较好的药剂开展盆栽防效试验?结果表明:测试的13种药剂中, 70%丙森锌WP?325 g/L苯甲·嘧菌酯SC?75%肟菌·戊唑醇WG?23%醚菌·氟环唑SC?50%福美双WP?400 g/L氯氟醚·吡唑酯SC对病原菌菌丝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不同浓度处理的抑制率均达到60%以上, 最高可达100%; 各药剂对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的毒力差异显著, 325 g/L苯甲·嘧菌酯SC对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的毒力最高, EC50为0.000 1 μg/mL; 毒力较高的药剂有23%醚菌·氟环唑SC?75%肟菌·戊唑醇WG?50%咪鲜胺锰盐WP?70%丙森锌WP?50%福美双WP?9%吡唑醚菌酯CS?30%苯甲·丙环唑EC?400 g/L氯氟醚·吡唑酯SC?250 g/L嘧菌酯SC, EC50为0.017 1~2.027 0 μg/mL; 15%井冈霉素SP?40%稻瘟灵EC?75%三环唑WP的毒力较低, EC50为11.265 4~88.283 5 μg/mL?人工接种盆栽防效试验结果显示, 70%丙森锌WP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的预防效果最好, 使用剂量945~1 575 g/hm2 的防效均在72.00%以上; 325 g/L苯甲·嘧菌酯SC的治疗效果最好, 使用剂量195~292.5 g/hm2的防效均在74.00%以上, 这两种药剂可作为目前水稻胡麻叶斑病田间应急防控的首选药剂, 二者作用机制不同, 建议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