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明确品种抗性和杀菌剂对赤霉病发生及呕吐毒素积累的影响,2022年对8个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和4种杀菌剂防治赤霉病和呕吐毒素进行防效评价。结果表明:在4月10日(扬花株率5%左右)和4月17日2次施药后,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 50 m L/667 m2+25%丙环唑SC 30 m L/667 m2、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 40 m L/667 m2对赤霉病的防效均在95%左右,25%吡唑醚菌酯SC40 m L/667 m2+27%戊唑·噻霉酮EW 35 m L/667 m2对赤霉病的防效在91%左右,480 g/L氰烯·戊唑醇SC 50 m L/667 m2对赤霉病的防效在84%左右;清水对照区的赤霉病自然发生程度、DON含量及药剂处理区的赤霉病发生程度呈现中感品种>中抗品种>抗性品种趋势。品种抗性和杀菌剂在防治赤霉病过程中存在交互作用,效应量依次为药剂>品种×药剂>品种。结论:利用品种抗性和杀菌剂能够有效控制赤霉病,其协...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氟唑菌酰羟胺SC、30%丙硫菌唑OD等几种杀菌剂配方及不同生育期施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0%丙硫菌唑OD 40 m L/667 m2+43%戊唑醇SC 20 m L/667 m2和20%氟唑菌酰羟胺SC 40 m L/667 m2+43%戊唑醇SC20 m L/667 m2这2个药剂配方于扬花初期、盛期各施药1次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最好,而且小麦色泽金黄,锈病和颖枯都几乎没有发生;其次是40%丙硫·戊唑醇SC 50 m L/667 m2和20%氟唑菌酰羟胺SC 70 m L/667 m2这2个药剂配方于扬花初期、盛期各施药1次,防效也很好;但在小麦扬花期间只施药1次的防效均较差。30%丙硫菌唑、20%氟唑菌酰羟胺减量后和43%戊唑醇复配均能提高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而且能兼治锈病。  相似文献   

3.
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赤霉病药效和保绿防衰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耕作制度调整等因素影响,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小麦赤霉病的流行频率上升,且赤霉病菌对多菌灵及其复配剂抗性增强。目前生产上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品种较多,防效差异大。本研究对市场上常用的8大类杀菌剂及其复配剂防治赤霉病的药效和保绿防衰效果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单剂中,用三唑类80%戊唑醇WP 22.5 g/667 m~2、三唑硫酮类25%丙硫菌唑SC 50mL/667 m~2的防效在70%以上;在复配剂中,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 60 mL/667 m~2、15%氯啶·戊唑醇SC 100 mL/667 m~2、75%肟菌·戊唑醇WDG 20 g/667 m~2、28%烯肟·多菌灵WP 100 g/667 m~2、15%丙硫·戊唑醇SC 120 mL/667 m~2这5个处理的防效在70%以上,同时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及其复配剂、三唑硫酮类杀菌剂丙硫菌唑表现出良好的保绿防衰效果,绿叶指数在80%以上,可延长小麦剑叶绿色时间2 d左右,千粒质量增加,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防治水稻稻曲病的高效药剂,同时验证在孕穗末期—破口初期施药对稻曲病的防效,2019—2020年连续2年开展了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稻曲病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9%啶氧·丙环唑SC 70 mL/667 m2、125 g/L氟环唑SC 50 mL/667 m2、40%咪铜·氟环唑SC 30 mL/667 m2、25%噻呋·嘧菌酯SC 40 mL/667 m2平均病指防效分别为89.95%、89.85%、87.05%、85.60%,体现了较高防效;75%肟菌·戊唑醇WG 15 g/667 m2,平均病指防效为81.30%,也有较高防效;而36%丙环·咪鲜胺SC 50 mL/667 m2平均病指防效仅为78.20%,防效稍差。前5种药剂可结合稻瘟病防治,在水稻孕穗末期—破口初期使用,能有效控制水稻稻曲病为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48%氰烯菌酯·戊唑醇、32%丙硫菌唑·戊唑醇、10%吡唑醚菌酯·戊唑醇等几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2%丙硫菌唑·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最好,而且小麦色泽金黄,颖枯很少;而生物制剂木霉菌和10%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差。10%井冈霉素对氰烯菌酯与戊唑醇的复配配方有一定增效作用,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 40 mL/667 m~2的防效略好于25%氰烯菌酯SC 100 mL/667 m~2+43%戊唑醇SC 20 mL/667 m~2复配的防效,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 60 mL/667 m~2的防效明显好于25%氰烯菌酯SC 100 mL/667 m~2+43%戊唑醇SC 20 mL/667 m~2复配的防效。另外,常规使用的配方40%多菌灵SC 130 mL/667 m~2+43%戊唑醇SC 20 mL/667 m~2和25%氰烯菌酯SC 100 mL/667 m~2+43%戊唑醇SC 20mL/667 m~2之间防效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6.
9种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田间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了9种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0%醚菌酯SC 40 m L/667 m2、22.5%啶氧菌酯SC 40m L/667 m2和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 15 m L/667 m2药后15 d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均较好,同时30%醚菌酯SC40 m L/667 m2和22.5%啶氧菌酯SC 40 m L/667 m2对白粉病的持效期也较长;其次为17.2%吡唑醚菌酯·氟环唑SC 50 m L/667 m2,药后15 d防效也达到88.29%。研究发现生产上常用的20%三唑酮EC 50 m L/667 m2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并不理想,药后15 d防效仅为49.44%,药后30 d下降至34.89%。推荐将30%醚菌酯SC 40 m L/667 m2和22.5%啶氧菌酯SC 40m L/667 m2作为三唑酮的替代药剂或与其他药剂合理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以来,江苏沿海地区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增加,发生危害程度加重,已成为小麦上一种常发性病害。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以多菌灵及其复配剂为主,小麦赤霉病抗性菌株比例上升,防效下降。对粉唑醇、环丙唑醇、氟环唑和戊唑醇混用进行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环丙唑醇SC 30 m L/667 m~2+80%戊唑醇WP 10 g/667 m~2,对小麦赤霉病的防病效果达89.66%,可进一步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8.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重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与品质。为了筛选出防治小麦赤霉病高效经济的新药剂,本研究对多种药剂进行了药效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喷施40%丙硫戊唑醇SC和25%氰烯菌酯SC各1遍及喷施2遍75%丙硫菌唑DF对小麦赤霉病防效较好。其中,40%丙硫戊唑醇SC(第1遍)+25%氰烯菌酯SC(第2遍)处理病穗率防效达94.50%,病指防效达95.93%;75%丙硫菌唑DF处理病穗率防效达83.96%,病指防效达95.79%。上述试验药剂均对小麦安全。  相似文献   

9.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高效新药剂,对5种杀菌剂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0 d,30%醚菌酯WP 30 g/667 m2、20 g/667 m2防效分别为78.57%和72.10%,防治效果优于其它药剂处理的防效;20%三唑酮EC 80 ml/667 m2和80%戊唑醇WP 15 g/667 m2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62.63%、54.40%;30%氟菌唑WP 20 g/667 m2和20%乙嘧酚磺酸酯ME 20 ml/667 m2处理对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分别为50.17%和44.99%。药后20 d,30%醚菌酯WP 30 g/667 m2和30%醚菌酯WP 20 g/667 m2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分别达到93.40%和83.53%,防效在各处理中最高,其次为20%三唑酮EC 80 ml/667 m2,防效为61.25%,以上3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对照及其他处理都达到显著性差异;80%戊唑醇WP 15 g/667 m2和20%乙嘧酚磺酸酯ME 20 ml/667 m2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2.60%和18.28%,30%氟菌唑WP 20 g/667 m2处理对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仅有5.90%。因此30%醚菌酯WP 30 g/667 m2和20 g/667 m2处理可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危害,且对小麦生长安全,可以作为三唑酮的替代药剂或与其他药剂合理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97%咪鲜胺原药、97%戊唑醇原药、95%苯醚甲环唑原药、95%噻呋酰胺原药、95%甲基硫菌灵原药和70.3%春雷霉素原药6种杀菌剂及97%咪鲜胺原药与97%戊唑醇原药5种配比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并对单剂和优选的复配制剂进行大田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上述单剂EC 50值分别为0.054 3、0.627 2、1.313 5、0.319 7、6.439 0和17.521 9 mg/L,其中97%咪鲜胺原药对赤霉病的抑制作用最强,显著高于其他5种杀菌剂;97%咪鲜胺原药与97%戊唑醇原药5种配比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97%咪鲜胺原药与97%戊唑醇原药以2︰1比例复配时的共毒系数最高,为136.61,增效作用最明显。田间药效试验表明,25%咪鲜胺乳油(187.5 g/hm~2)、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105.5 g/hm~2)、400 g/L咪鲜胺·戊唑醇水乳剂(150.0 g/hm~2)、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50.0 g/hm~2)、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60.0 g/hm~2)、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50.0 g/hm~2)和40%多菌灵悬浮剂(400.0 g/hm~2)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6.60%、70.97%、74.92%、66.62%、61.78%、64.95%和63.87%,其中按照2︰1比例加工的400 g/L咪鲜胺·戊唑醇水乳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最为突出,显著高于其他杀菌剂(P0.05)。因此推荐优先选用97%咪鲜胺原药、97%戊唑醇原药及其复配制剂防治小麦赤霉病。  相似文献   

11.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又名呕吐毒素,是由引起小麦赤霉病的镰刀菌属(Fusarium spp.)产生的一种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为研究不同杀菌剂及其复配制剂对小麦赤霉病及DON的防治效果,分别使用单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进行田间药剂试验,并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麦粒中DON的含量。2014年在江苏姜堰、建湖和六合3地进行的单药剂试验结果显示,25%丙硫菌唑悬浮剂(SC)、25%氰烯菌酯SC、30%戊唑醇SC和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WP)对赤霉病和DON均有防效,20%嘧菌酯可分散粒剂(WG)的赤霉病防效较差,对DON无防效。25%丙硫菌唑SC较其他4种药剂具有更好的防效,并且在3个试验点效果稳定。2015年在江苏姜堰进行的单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药效试验结果显示,75%百菌清·戊唑醇WP、25%丙硫菌唑SC、25%氰烯菌酯SC和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 4种药剂的赤霉病和DON防效较好,防治后的小麦DON含量均小于1 000 μg·kg-1,符合国家限量标准,与其他药剂差异显著(P<0.05),DON防效均大于70%,分别为76.3%、75.6%、73.6%和72.2%。病情指数、病穗率与DON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病情指数与DON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628,P=0.022),病穗率与DON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400,P=0.176)。  相似文献   

12.
为改善当前小麦赤霉病防治中多菌灵过量使用的现状,对市场上推广的几种杀菌剂进行了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28 d,除40%戊福120 m L/667 m2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病穗和病指防效低于40%多菌灵120 m L/667 m2处理外,其他处理防效均高于对照药剂,48%氰烯·戊唑醇80 m L/667 m2和60 m L/667 m2对小麦赤霉病病穗和病指防效均较佳,药后21 d防效在90%左右,药后28 d防治效果亦明显高于对照药剂。  相似文献   

13.
通过9%吡唑醚菌酯、75%肟菌酯戊唑醇、35%氟唑嘧菌酯等几种杀菌剂对水稻穗颈瘟的防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对水稻穗颈瘟的防效最好,而且水稻色泽明显好于其他处理;常规使用配方75%三环唑WP30g/667m^2效果表现最差,可能与其长时间使用而导致病菌抗性上升有关;稻瘟酰胺表现和三环唑相当,但和春雷霉素减量复配后效果均好于各自单剂的使用效果,建议复配使用。综合比较,25%吡唑醚菌酯SC60mL/667m^2、9%吡唑醚菌酯CS60mL/667m^2、35%氟唑嘧菌酯SC50mL/667m^2、2%春雷霉素AS100mL/667m^2+20%稻瘟酰胺SC100mL/667m^2以及75%肟菌酯戊唑醇WG20g/667m^2这5个药剂配方均可作为穗颈瘟的优选防治配方。  相似文献   

14.
以丰禾96母本为对象,研究包衣40%咯菌腈·氟唑菌酰羟胺(B)、喷雾硅(Si)和10%叶菌唑(Y)对玉米叶片代谢、茎腐病防治效果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包衣40%咯菌腈·氟唑菌酰羟胺20 mL/100 kg种子+10%叶菌唑1 000 mg/L喷雾+施硅2 000 mg/L喷雾(BY10Si)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叶绿素含量都最高,分别为19.80μmol/(m2·s)、4.10 mmol/(m2·s)和62.68,较CK(不喷施杀菌剂)增加32.9%、25.8%和17.8%;包衣40%咯菌腈·氟唑菌酰羟胺20 mL/100 kg种子+10%叶菌唑667 mg/L喷雾+施硅2 000 mg/L喷雾(BY15Si)的病情指数最低,防效最高,为47.2%。BY10Si处理百粒重和穗重都最重,分别为34.56 g和136.33 g;产量最高,为11 247.45 kg/hm2,较CK增产20.0%,且均与CK差异显著。玉米播种前包衣40%咯菌腈·氟唑菌酰羟胺,在玉米生长期喷雾可溶性硅和叶菌唑能有效降低茎腐病的发生程度,同时提...  相似文献   

15.
12.5%粉唑醇悬浮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有效控制了白粉病危害,在250 ml/667 m2剂量下的防病效果明显优于三唑酮240 g/667 m2。在小麦白粉病中等发生年份,用12.5%粉唑醇50 ml/667 m2(ai:93.8 g/hm2),掌握在发病初期施药一次,即能控制其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16.
在小麦生产中,倒伏对其产量影响较大。为达到控高及稳产的目的,选用3种常用的抗倒剂(25%矮壮丰、3%调环酸钙水乳剂、5%抗倒酯水乳剂)来探究其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对照R2(矮壮丰80 m L/667 m2)相比,在灌浆期(5月12日)前,其他抗倒剂处理下小麦的叶绿素含量大都低于对照,而灌浆期后下降缓慢,光合作用时间延长;抗倒剂处理下小麦的株高都低于对照且在R6(抗倒酯水乳剂60 m L/667 m2)处理下降至最低,且小麦的不同节间长度在抗倒酯水乳剂处理下都得到控制,在最高浓度(60 m L/667 m2)处理下都降至最低;调环酸钙水乳剂仅对小麦的第3、第5节间有控长作用,而抗倒酯水乳剂对小麦的大部分节间都起到控长作用。从产量方面来看,有效穗数在R6(抗倒酯水乳剂60 m L/667 m2)处理下达到最高,实粒数在不同处理下相差不大,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在抗倒酯水乳剂处理下都处于较高水平,但产量在常规对照R2(矮壮丰80m L/667 m2)处理下最高;其次是R6(抗倒酯水乳剂60 m L/667 m2)处理。因此,综合考虑控高效果、有效穗数和千粒质量提高及稳产等多种因素,推荐在小麦的分蘖末期喷施60 m L/667 m2的5%抗倒酯水乳剂,能达到控高且不会明显降低其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不同药剂对机插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纹枯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本文进行了几种不同药剂防治机插水稻纹枯病药效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机插水稻纹枯病发病初期施药,一次用药30%丙环·咪鲜胺EW 60 m L/667 m2、30%噻呋·己唑醇SC 25 m L/667 m2对机插水稻纹枯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且持续期达到20 d以上;40%嘧菌酯WP 15 g/667 m2、24%井冈霉素AS 30 m L/667 m2对纹枯病也有较好的效果,但二者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15%井冈·戊唑醇SC 50 m L/667 m2、40%酚菌酮EW 80 m L/667m2、30%苯甲·丙环唑EC 20 m L/667 m2不能有效地控制纹枯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早疫病在榆林市发生普遍,生产中长期使用固定几种农药,使得病原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变差。为筛选有效防治马铃薯早疫病的药剂,试验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马铃薯早疫病病原,通过柯赫法则确定病原,采用形态学和rDNA-ITS的分子系统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定病原,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榆林市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为Alternaria alternata;9种杀菌剂毒力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噁酮·氟噻唑(SC)异菌·氟啶胺(SC)苯甲·百菌清(SC)烯酰·吡唑酯(WG)氟菌·霜霉威(SC) 72%霜脲·锰锌(WP) 69%烯酰·锰锌(WP) 75%代森锰锌(WG) 70%丙森锌(WP);噁酮·氟噻唑(SC)、异菌·氟啶胺(SC)、苯甲·百菌清(SC)、烯酰·吡唑酯(WG)和氟菌·霜霉威(SC)的EC_(50)值分别为3.601,7.493,21.113,27.555和51.874μg/mL,EC_(95)值分别为124.987,489.168,1 338.277,3 011.257和2 325.134μg/mL,表明以上5种药剂抑菌效果较好,可供进一步田间试验施用;70%丙森锌(WP)和75%代森锰锌(WG)对A. alternata室内抑菌效率较差,EC_(50)值分别为3 969.600和1 525.580μg/mL,可见A. alternata已对这2种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研究为马铃薯早疫病田间防治筛选低毒高效药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试验结果表明,用24%戊唑·咪鲜胺WP 750 g/hm2(ai.180 g/hm2),在小麦扬花初期使用,对水450 kg常规喷雾,可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危害,对小麦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20.
对15%氯啶菌酯·戊唑醇悬浮剂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效果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黑龙江省试验环境条件下,杀菌剂15%氯啶菌酯·戊唑醇悬浮剂对水稻稻瘟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15%氯啶菌酯·戊唑醇悬浮剂在50、65 g/667 m~2用量下两次用药对水稻穗颈瘟的防效较好,为95.7%和97.3%,试验剂量对水稻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