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6 毫秒
1.
以盐城市主推品种扬麦23作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播期(10月31日、11月5日、11月10日、11月15日、11月20日),播期推迟1 d播种量增加0.5 kg/667 m2,比较扬麦23不同播期播量的生育期和部分农艺性状。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播种到出苗时间加长,最短7 d,最长19 d,播期对最终成熟期影响不大,10月31日、11月20日2个播期最终成熟期相差3 d左右;随着播期推迟,株高、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最终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均呈下降趋势,其中11月10日与11月15日2个播期最终产量由488.7 kg/667 m2极显著下降至455.4 kg/667 m2。生产上扬麦23在盐城地区适宜在10月31日—11月10日完成播种,宜控制基本苗在18万~20万株/667 m2。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新疆北部地区播期对青贮大麦产量、青贮原料品质和青贮品质的影响,以3个大麦品种(系)(垦啤麦13、P13-3和甘啤4号)为材料,分别于3月18日、4月2日、4月17日播种,对其青贮农艺性状、干草产量、青贮原料营养成分和青贮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青贮大麦生育期大幅度缩短,4月17日播种时生育期较3月18日缩短22~23 d。晚播会显著降低大麦干草产量,晚播(4月17日)时3个品种(系)干草产量比早播(3月18日)降低15.2%~24.2%,其中垦啤麦13降幅最大。推迟播种使垦啤麦13和甘啤4号茎、穗的干物质分配比例下降,叶的干物质分配比例上升。晚播使P13-3和甘啤4号洗涤纤维含量(中性和酸性)和粗脂肪含量分别显著上升和下降,显著降低P13-3的粗蛋白含量,提高甘啤4号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播期对青贮品质影响因品种(系)而异,晚播降低了甘啤4号青贮的pH值、氨态氮含量,提高乳酸含量,对其他品种(系)无显著性影响。总体来看,新疆青贮大麦在外界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适当早播。  相似文献   

3.
不同播期与播量对大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大麦在江苏省淮河以南地区的适宜播期与播量,以2个大麦新品系2B11-5172和2B12-549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大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产量的影响极显著,表现为在一定范围内,播期越早、产量越高;播量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播期与播量的互作对产量的影响也不显著。本研究中,早播以10月25日播种、播量为16万粒/667 m~2的组合较合适,晚播以11月4日播种、播量为24万粒/667 m~2的组合较合适。  相似文献   

4.
为给小麦新品种中麦895的推广提供技术支撑,2013-2015在关中中部灌区,采用二次D饱和最优设计方法研究了播期与播量对中麦895产量及品质的效应。结果表明,播期和播量显著影响中麦895的产量,其高产适宜的播期为10月12日-19日,适宜的播量为170.2 kg·hm-2~206.5 kg·hm-2。不同处理之间成穗数、千粒重和产量差异极显著,穗粒数差异显著。播量为185.5 kg·hm-2时,达到最高产量的适宜播期为10月14日-22日;播期为10月14日时,达到最高产量适宜的播量为130.5 kg·hm-2~207.3 kg·hm-2。播期和播量可显著影响中麦895的蛋白质含量和容重,对加工品质和拉伸品质没有显著影响;适期偏晚播种有利于提高中麦895的成穗数和千粒重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5.
试验采用4个播期T1(10月31日)、T2(11月5日)、T3(11月10日)、T4(11月15日)和4个播量Q1(187.5 kg/hm^2)、Q2(225.0 kg/hm^2)、Q3(262.5 kg/hm^2)、Q4(300.0 kg/hm^2),研究不同播期播量对苏引麦3号苗用及啤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麦苗利用为目的的大麦生产,在当地生产条件下,播期为11月5日、播量为300.0 kg/hm^2的条件下,苏引麦3号的麦草鲜质量和干质量产量达到较大值,分别为40 720.35、4 840.80 kg/hm^2;以籽粒利用为目的的大麦生产,则在播期为10月31日、播量为262.5kg/hm^2的条件下,苏引麦3号的籽粒产量达到最大,为6 536.46 kg/hm^2。  相似文献   

6.
播期播量对国审小麦新品种漯麦9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小麦品种漯麦9号的最佳播期和适宜播量,进行了播期、播量双因子裂区试验。结果表明,漯麦9号的最佳播期为10月14日,适宜播期为10月7~14日;最佳播量为基本苗210万/hm2,适宜播量为165万~255万/hm2。  相似文献   

7.
播期和播量对滴灌冬小麦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给滴灌冬小麦种植选择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 以两个冬小麦品种新冬22号和新冬27号为材料,设置2个播期(9月27日和10月7日)和3个播量(150、225和300 kg·hm-2),通过大田裂区试验研究了播期和播量对滴灌冬小麦的群体性状、产量以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前总茎数、返青后总茎数、成熟期收获穗数和主茎穗比重均随播量的增大而增加,且不同播量间差异显著;播期推迟,出苗数、冬前总茎数和返青后总茎数均降低。各处理均在孕穗期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且孕穗后10月7日播种的冬小麦叶面积指数下降比较慢。适当晚播有利于花后同化物和花前贮藏同化物在花后向籽粒的转运。播期和播量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影响显著性,在10月7日播种、播种量为225 kg·hm-2处理下产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8.
刈割期对多棱饲料大麦饲草及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大麦饲草与籽粒双收的适宜刈割期,以六棱皮大麦皖饲麦2号为材料,设不刈割(T0)及分蘖期(T1)、拔节期(T2)、孕穗期(T3)分别进行一次刈割4个处理,比较了两年度不同刈割期大麦饲草、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随刈割期后移,皖饲麦2号饲草产量显著增加;饲草粗蛋白、粗灰分、钙、磷含量显著下降,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增加,即饲草品质显著下降。籽粒产量受刈割期影响大,与T0相比,两年度T1期刈割籽粒产量无显著变化,T2、T3期刈割则籽粒产量显著下降;而品质受影响小。说明T1期刈割,可达到饲草与籽粒双收目标,且饲草品质好;在生产中要保障一定的籽粒产量,T2期后应停止刈割。  相似文献   

9.
苏U啤5号是以盐98-3179为母本,苏啤3号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配组,经多年连续选择,于2014年3月1日获植物新品种权证书。采用以选单株为主的系圃选育,籽粒性状应从早代到高代针对籽粒大小、色泽、饱满度和品质进行定向选育。该品种试验示范平均产量达517.2 kg/667 m2;籽粒外观品质较佳,酿造品质佳,麦芽品质优于国家优级麦芽品质标准;综合农艺性状较好,株高较矮,抗大麦黄花叶病。  相似文献   

10.
播期和密度对襄麦D31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小麦新品种襄麦D31对播期和密度的反应规律,于2015-2016年度在湖北省襄阳市农科院进行了不同播种期和不同播种密度的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在2015年10月14日至11月8日间,播期对襄麦D31的穗粒数影响不显著,播期因为对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作用显著而对籽粒产量产生显著影响,以10月29日播种的平均产量最高,达7 329.5kg·hm~(-2)。在180万~315万·hm~(-2)范围内,播种密度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随播种密度的增加分别呈现显著提高和显著下降的趋势;播种密度对籽粒产量影响不显著,以180万·hm~(-2)密度时的产量最大。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等品质指标对播期和密度反应趋势不同。综合各项试验结果,为争取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襄麦D31(2015年)适宜播期为10月24日至11月3日,适宜密度为180万·hm~(-2)左右,以10月29日播种产量和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1.
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尧麦16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确定高产小麦尧麦16的适宜播期和播量,采用田间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播期和播量对该品种群体性状、产量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营养生长期缩短,成熟期却不推迟。同一播期下,播量对小麦生育进程无影响;早播增加冬前至拔节期总茎数,而对生育后期总茎数无影响。增加播量可显著增加各生育时期总茎数;随着播期推迟,同一播量水平的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降低。相同播期下,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随播量的增加而递增;相同播量下,随着播期的推迟叶面积指数降低。小麦叶面积指数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先升高后下降,在抽穗期达到最大。随着播量增加,产量和有效穗数逐渐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与播量相比,播期对尧麦16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较大。尧麦16的最佳播期为10月7日,播量为300×10~4粒·hm~(-2);9月27日至10月2日播种,播量为225×10~4粒·hm~(-2),10月12日至10月17日播种,播量为375×10~4粒·hm~(-2),也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豫麦49-198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为给豫麦49-198大面积推广选择适宜栽培措施,设置播期和密度各3个水平,通过大田裂区试验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该品种群体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播期和密度变化可以调控群体性状,最高群体茎数随播期推迟和种植密度减小而下降,早播(10月5日)的最终成穗数较少;最大叶面积指数随播期推迟而下降,孕穗后早播的叶面积指数衰减较快;就花后干物质积累而言,播期间适播(10月12日)>晚播(10月19日)>早播(10月5日).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对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并且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大于播期.3个播期中,适播的产量显著高于早播,但与晚播的差异不显著;密度间以中密度(195万/ha)产量最高,低密度(120万/ha)最低,两者差异达显著水平,但中密度与高密度(270万/ha)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根据本试验结果可以得出,豫麦49-198维持最大叶面积指数9.5和干物质积累量21 000 kg/ha左右时,籽粒产量可以突破9 000 kg/ha,相对应的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为10月中旬和195万~270万/ha.  相似文献   

13.
播期、密度和氮肥运筹对瑞华麦520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立抗病小麦品种瑞华麦520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管理措施,在大田研究了播期、密度、施氮量及氮肥基追比对瑞华麦520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籽粒产量和品质均有明显影响,不同施肥量间差异显著,且播期效应大于密度和施肥效应。播期与密度试验中,10月10日播种、基本苗2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10月10日后随着播期的推迟籽粒产量下降;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均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随密度增加而降低,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受密度影响不大。氮肥运筹试验中,施氮量180~270kg·hm~(-2)范围内,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快速增加,施氮量超过270kg·hm~(-2)后产量增长缓慢;氮肥基追比7∶3时产量最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上升。综合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10月10日播种、基本苗225万·hm~(-2)、施氮量270kg·hm~(-2)、基追比7∶3时瑞华麦520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4.
不同栽培措施对青贮玉米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和“3414”最优回归设计,研究青贮玉米不同种植密度、收获期和施肥水平对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收获期和施肥水平均极显著影响青贮玉米的产量和营养品质。其中,氮肥对青贮玉米的鲜、干生物产量的提高及青贮玉米营养品质、饲用价值的提高贡献最大,其次是磷肥,钾肥的影响较小。建立了氮、磷、钾肥和青贮玉米鲜、干生物产量,蛋白质产量,中、酸性洗涤纤维产量,脂肪产量的回归数学模型。得出了青贮玉米新饲玉14号在海南中等肥力土壤上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0~9.00万株/hm2;最佳收获期是籽粒乳熟中期; 预测出了获得青贮玉米最大鲜、干生物产量,蛋白质产量,中、酸性洗涤纤维产量,脂肪产量时所需氮、磷、钾肥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15.
在大田条件下,以强筋小麦品种郑麦9023和豫麦34、中筋小麦品种豫麦18以及弱筋小麦品种豫麦50为试验材料,采用10、15和20 kg/667m2三种施氮水平,研究了氮肥用量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施氮处理中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过程均呈“S”型变化,但模型参数因氮肥用量而不同。郑麦9023和豫麦18的各项灌浆参数均表现为15 kg/667m2>20 kg/667m2>10kg/667m2;豫麦34籽粒灌浆持续期、理论最大粒重、最大灌浆出现时间、有效灌浆持续期、有效灌浆持续期增加值、有效灌浆持续期灌浆速率均表现为15 kg/667m2>20 kg/667m2>10 kg/667m2,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表现为20 kg/667m2最大,15 kg/667m2次之,10 kg/667m2最小。豫麦50籽粒灌浆持续期、有效灌浆持续期以20 kg/667m2最长,15 kg/667m2次之,10 kg/667m2最小;最大籽粒灌浆出现时间、最大灌浆速率、有效灌浆持续粒重增加值、有效灌浆持续期灌浆速率以15 kg/667m2最高(早),20 kg/667m2次之,10 kg/667m2最低(晚);而理论最大粒重、平均灌浆速率则表现为10 kg/667m2>15 kg/667m2>20 kg/667m2。同时,郑麦9023、豫麦18和豫麦34粒重与各灌浆参数均呈正相关,郑麦9023粒重与籽粒灌浆持续期、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与有效灌浆持续期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豫麦18粒重与最大灌浆速率和有效灌浆持续期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与平均灌浆速率之间达显著水平;豫麦34粒重与籽粒灌浆持续期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豫麦50粒重与籽粒灌浆持续期呈负相关,与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有效灌浆持续期和有效灌浆持续期灌浆速率均呈正相关,差异均不显著。豫麦18和豫麦34在15 kg/667m2下产量最高,且差异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郑麦9023和豫麦50在20 kg/667m2下产量最高,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排列试验设计,通过比较不同播期和播量对晋麦86号生育期变化、群体动态、产量构成要素及单产水平等的影响,总结提出晋麦86号适宜的播期为9月25-30日,适当的播量是基本苗25万/667m2。  相似文献   

17.
通过4因素5水平的正交试验,明确了大麦品种蒙啤麦1号在兴安盟井灌区的肥料配比与播期的最佳方案。结果表明:在密度35万株/667 m2条件下,施纯氮9.0 kg/667 m2,纯磷9.0 kg/667 m2,纯钾5.0 kg/667 m2,播期4月21日时,将获得最高理论产量478.4 kg/667 m2,籽粒蛋白质含量达11.6%。  相似文献   

18.
沿淮稻茬小麦播期推迟是生产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探究播期和品种对稻茬麦产量和产值的影响,2017-2019年度小麦生长季选用20个品种,按照裂区设计,设置10月30日、11月14日、11月29日3个播期,定量解析了播期、品种对小麦产量和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度、播期、品种及品种和播期间互作对稻茬小麦产量、产值的影响均显著。随着播期的推迟,稻茬小麦产量和产值呈下降趋势,10月30日后播种时,播期平均每推迟1 d产量下降24.81 kg·hm~(-2),产值降低48.19元·hm~(-2)。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对播期的响应不同,11月14日之前播种时半冬性品种产量、产值总体高于春性品种,11月29日播种时半冬性品种产量、产值总体低于春性品种。晚播对产量、产值的影响与气候有关,灾害年份晚播影响更大。有效穗、群体库数量和库体积降低是晚播小麦产量、产值下降的主要原因,品种间籽粒库质量(容重)差异也是引起产值差异的重要因子。供试品种中荃麦725、安农0711、皖西麦0638、紫麦19、涡麦9号、宁麦13、扬麦20、苏麦188等8个品种的产量、产值较烟农19均增加3%以上。  相似文献   

19.
扬农啤7号(原名苏B0505)由扬州大学农学院于2005年育成。2010年2月江苏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通过,鉴定编号:苏鉴大麦201001。该品种于2010年由江苏申川种业有限公司引进,上海市川东农场种植业中心并在第一、二、五、七作业区进行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1产量表现2010年秋播,七区播期10月30-31日,667m2播量9.25kg,播种面积29.48hm2;一区播期11月2-5日,播量11.5kg,播种面积46.23hm2;二区播期11月6日,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晚播条件下盐城地区小麦适宜的播种期和密度,本研究以苏麦8号为试验品种。设置11月12日、11月18日、12月5日3个播种期,播种量分10.0、12.5、15.0、17.5、20.0 kg/667 m~2共5个水平,研究不同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小麦磨粉品质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推迟明显降低小麦的磨粉品质和产量,因此11月中旬大面积播种时,播种量控制在17.5 kg/667 m~2较为适宜;12月初过晚播种,播种量控制在20 kg/667 m~2以上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