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采用室内人工接种法,对前期筛选出的25个油用樟树无性系进行炭疽病抗性测定,为抗病无性系的选育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不同油用樟树无性系对炭疽病存在一定抗性差异。其中高抗无性系有3个,分别为LL002(芳樟醇型)、BL508(龙脑型)和711(邻伞花烃型);抗病无性系有GLC95(芳樟醇型)、LL001(芳樟醇型)和LL004(芳樟醇型)等14个;中抗无性系有LLT11(芳樟醇型)、CN001(柠檬醛型)和SA001(黄樟油素型)等5个;中感、感病和高感无性系均为1个,分别是CA627-1(桉叶素型)、LR201(右旋芳樟)和SA002(黄樟油素型)。 相似文献
2.
3.
4.
樟树籽核油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以樟树籽为原料进行核脂肪油提取的初步试验,分析了油脂的理化常数及化学组成,进行了毒性、毒理学评估,提出其核脂肪油可作为一种木本食用油的樟树籽综合利用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本县油用牡丹适宜区域内进行对比试验,通过对紫斑牡丹的抗逆性、花瓣数、结实率、遗传稳定性及产量、百粒质量、出油率等综合性状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出适宜高海拔易旱区推广的适应性广、生长势强、抗寒抗旱等抗逆性强、瓣化程度低、结籽量大、出油率高、油质好的油用牡丹优良品种,在自然条件相近的周边县及全市范围内具有推广栽培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樟树是提取重要香料芳樟醇的主要树种,但苗木质量不规范导致林分质量普遍不高,生产力低。以樟树优株为研究对象,通过组培、扦插、嫁接方式繁殖的苗木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不同繁殖类型苗木对樟树幼林生长及出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木类型显著影响了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表现为:组培苗≈扦插苗>嫁接苗。从幼林树高、地径及冠幅生长量来看,整体上以组培苗表现最佳,嫁接苗最差,但造林2~3年时,扦插苗与组培苗生长无显著差异;造林1~3年,以组培苗幼林的生长量最大,其次扦插苗,嫁接苗最小,且植株各器官生物量分配以枝占比最大,地上部分生物量占比以组培苗最高达86%;苗木类型对得油率、含醇量及芳樟醇、樟脑含量无显著影响,但在造林第3年三种类型苗木幼林的得油率明显增加;3种类型苗木芳樟醇产量大小为:组培苗>扦插苗>嫁接苗。研究结果还表明,樟树造林宜优先选择组培苗,其次为扦插苗。 相似文献
7.
肉桂枝叶蒸油过程的出油率和桂油主要组分的浓度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水蒸汽蒸馏法从肉桂枝叶中分离桂油的出油率和过程主要组分浓度变化规律,回归馏出水量与桂油浓度之间的数学关联式,定量分析过程的最大桂油浓度和受经营成本制约的最大出油率,指出工业生产得油率低于出油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10.
11.
本研究对云南省马关县的6年生云南红豆杉人工林进行了采收主干及其上部枝叶、保留主干采收其上部枝叶、保留主干采收其下部枝叶3种采收方式下3个采收强度的试验,通过1年的持续观察,以不采收枝叶的植株为对照,分析了枝叶采收对云南红豆杉叶构件数量及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采收方式均有随着采收强度的增加落叶量增多的现象,同时老叶落叶率随时间的推移呈递增趋势;采收可以促进新叶数量的增加,但是采收上部枝叶比采收下部枝叶对促进新叶数量增加的效果更明显;采收降低春叶密度,提高秋叶密度,新叶总体密度并没有随采收处理的不同而表现出显著差异;叶净增加量随3种采收方式的采收强度增强而增加。为收获更多的枝叶,提高来年枝叶的叶净增加量,采收主干及上部3/4树冠长度的枝叶和保留主干采收上部3/4树冠长度的枝叶较好,叶净增加量分别是对照的2.96倍和3.00倍。为使人工林持续发展,采收主干及上部3/4的枝叶处理是最佳的枝叶采收方案。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目的]对不同采收时期所得香椿复叶的粗蛋白、类黄酮、总硝酸盐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比较,确定饲用香椿复叶的最佳采收时期。[方法]以5月15日至11月1日逐月采收的香椿复叶为材料,测定其粗蛋白、类黄酮及总硝酸盐含量,并利用ORAC、DPPH、FRAP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综合营养及保健活性分析,筛选最适饲用采收时期。[结果]不同采收期,香椿复叶粗蛋白、类黄酮、硝酸盐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差异显著(P0.05)。其中,复叶粗蛋白含量(全采收期13.17%~22.65%)随其成熟度增加而呈下降趋势,除10月中旬后的样品外,其余采收期复叶粗蛋白含量均大于15%,远高于常规粮食饲料,具有高蛋白的饲用优势;类黄酮含量突出(全采收期均值15.87 mg·g~(-1)),远高于蓝莓等常见果蔬,且随复叶成熟而持续积累,并于10月达到最高27.02 mg·g~(-1);ORAC、DPPH、FRAP法测定结果均表明香椿复叶具有突出的抗氧化活性,且随复叶成熟而持续增加,并与其类黄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香椿复叶大量富集硝酸盐(全采收期2 306.39~7 346.80 mg·kg~(-1)),且随其叶片成熟呈"V"形积累,7—8月中旬采收的香椿复叶硝酸盐含量处峰谷阶段,此间均值为2 603.78 mg·kg~(-1),相对适于进行饲用采收。[结论]不同采收期香椿复叶的饲用品质差异显著,综合考虑其营养价值及保健功效, 7—8月中旬是对香椿复叶进行饲用采收的最适采收时期。 相似文献
17.
生态因子和人为因素对油茶出油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茶果实和种子的脂肪含量和出油率,不仅与油茶的品种质地有关,而且与油茶生长的立地因子和气候因子有关,通过人工控制和改造生态环境,可以促进油茶产量的提高,有利于油脂的合成与积累,提高油茶的出油率。采收后的油茶果实和种子,仍在继续进行生理生化变化,不同的处理,对油茶的出油率出会产生影响,人为因素可以提高油茶的出油率。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为给南方地区油用牡丹高效栽培种植技术的完善提供理论参考,以四川湿润气候区的油用牡丹‘凤丹’品种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基肥的施用对牡丹结实情况和籽脂肪酸组分及含量的影响。【方法】共设置了油枯(0.1、0.5 kg/株)、牛粪(0.1、0.5 kg/株)、牛粪(0.1、0.5 kg/株)+复合肥(0.1 kg/株)6个基肥处理,观测不同基肥处理下油用牡丹结籽性,采用索氏抽提法测定油用牡丹籽粗脂肪含量,采用气相质谱法(CG-MS)对油用牡丹籽单体脂肪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在单株施牛粪0.1 kg+复合肥处理下,油用牡丹的单籽质量(0.470±0.029) g,籽长(10.452±0.266) mm,籽宽(8.660±0.056) mm,均好于其他施肥处理。油用牡丹籽粗脂肪含量在不同基肥处理下差异不明显,但单体脂肪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经GC-MS分析,在油用牡丹籽油中检测出13种单体脂肪酸,其中有8种饱和脂肪酸(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榆树酸和木蜡酸),3种单不饱和脂肪酸(棕榈烯酸、油酸和顺-11-二十碳烯酸),2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其中亚麻酸的含量最高(40.27%),其次为亚油酸和油酸,分别为29.02%、22.03%。【结论】单株施牛粪0.5 kg+复合肥处理对促进油用牡丹籽亚麻酸含量提高的效果最佳,在该处理下亚麻酸含量可达(45.97±0.01)%。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不同配方施肥对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无性系人工林生长的影响,采用正交设计进行施肥试验,为樟树人工林建立合理的施肥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显示,施肥处理对樟树无性系人工林的株高、地上部分鲜重和枝叶鲜重影响极显著,其中处理7的地上部分鲜重较对照提高了47.16%,枝叶鲜重提高了59.09%;5种养分元素对枝叶鲜重的影响为N>P>Zn>B>K,最优组合为N2P3K4B4Zn2,即每株施108.70 g尿素+555.56 g钙镁磷肥+250 g氯化钾+54.55 g硼砂+8.70 g硫酸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