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以穗型直立的紧凑型水稻品种沈农07425和穗型弯曲的松散型水稻品种秋光为材料,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研究两种株型水稻品种的根系还原力和产量。结果表明,紧凑型沈农07425与松散型秋光的根系还原力均遵从N3>N2>N1的关系,即随着供氮水平的增加两个品种水稻根系还原力也随之增加,施用氮肥能提高根系还原力。灌浆前根系还原力受品种株型与施氮水平互作影响较大,齐穗后受品种株型影响较大。两个品种的产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且三个施氮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PK处理,极显著高于CK处理。产量受施氮水平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受品种株型与施氮水平的交互作用影响显著。进一步相关分析表明,拔节孕穗期的根系还原力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筛选高产水稻品种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以穗型直立的紧凑型水稻品种沈农07425和穗型弯曲的松散型水稻品种秋光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两种株型水稻品种土壤还原性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紧凑型品种沈农07425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松散型品种秋光高氮处理的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明显低于中氮或低氮处理。沈农07425土壤活性还原物质含量随施氮量的提高而增加,而松散型品种秋光低氮处理的土壤活性还原物质含量明显低于中氮和高氮处理。品种与施氮水平互作对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活性还原物质含量产生一定影响,但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活性还原物质含量受施氮水平因素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3.
以穗型直立的紧凑型水稻品种沈农07425和穗型弯曲的松散型水稻品种秋光为材料,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研究两种株型水稻品种的根系活力。结果表明,紧凑型沈农07425与松散型秋光的根系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均符合高氮中氮低氮的关系,其中总吸收面积受施氮水平影响较大,而活跃吸收面积受品种与施氮水平交互作用影响较大。两个品种水稻根系氧化力随着供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施用氮肥能提高根系氧化力。  相似文献   

4.
以穗型直立的紧凑型水稻品种沈农07425和穗型弯曲的松散型水稻品种秋光为材料,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研究两种株型水稻品种的N_2O排放通量。结果表明,不同株型品种间N_2O排放通量差异显著,紧凑型沈农07425的N_2O排放通量远小于松散型秋光。不同株型品种N_2O排放通量随施氮量的变化存在差异。沈农07425的N_2O排放通量随着施氮量提高而增加,高氮处理下N_2O排放通量最大,秋光的N_2O排放通量则在中氮处理下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5.
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北方超级稻沈农265为材料,研究了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纯氮210kg/hm2,且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6∶4时,由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较其他处理提高2.4%~21.1%,致使产量提高3.3%~20.2%;同一基蘖肥与穗粒肥施用比例下,随施氮量的增加,沈农265的总吸氮量呈上升趋势,而氮素利用率有下降趋势;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穗粒肥比例增加有利于总吸氮量和氮素利用率的提高;适宜施氮量和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能为水稻整个生育期提供比较平衡的氮素供应,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协调产量构成因素,从而提高产量,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6.
在常规栽培条件下,采用盆栽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土壤脲酶活性和碱解氮含量在不同施氮水平下随水稻生长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加,高氮处理的含量最高;而脲酶活性则表现为中氮处理的整体水平高于高氮处理,施氮量在0~214.65 kg/hm2的范围内,脲酶活性随着氮素水平的升高而增强,两种水稻品种相比较,弯穗型不抗倒伏的秋光对氮素的敏感程度显著高于直立穗型抗倒伏的07425。  相似文献   

7.
以杂交籼稻内5优5399为材料,研究了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杂交籼稻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前中期秸秆离田处理的各器官的氮素积累显著高于秸秆还田处理,后期叶的氮素积累、氮素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每穗总粒数秸秆还田处理显著高于秸秆离田处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各个时期的器官的氮素积累均有增加的趋势,氮肥偏生产力、氮肥生理利用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有降低趋势,氮素农学利用率、氮收获指数及产量有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秸秆还田和施氮量150kg/hm2条件下,杂交籼稻产量最高,达9758.02kg/hm2,较秸秆离田和不施氮组合增产18.9%,可为该地区水稻的增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以北方超级稻沈农265为试材,分析了不同氮素水平对其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惯用施纯氮量210 kg/hm2相比,降低30%的氮素水平(147 kg/hm2)可以使沈农265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别提高4.7%和2.4%,产量、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分别降低4.9%、2.4%和2.5%,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不同生育时期沈农265叶、茎和穗的含氮量和吸氮量均有所下降,但氮素收获指数、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偏生产力都上升,表明氮素向穗的运转率提高。生产上要适当降低施氮量使穗、粒、重结构达到最优化组合,减少水稻植株"奢侈"耗氮现象的发生,进而增加产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氮肥运筹对北方超级稻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超级稻品种沈农265和铁粳7号为试材,研究了氮肥运筹对北方超级稻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沈农265和铁粳7号的总吸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氮素回收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呈降低趋势,铁粳7号的氮素生理利用率以中氮水平最高。前氮后移处理下,不同品种间总吸氮量、氮素回收率、氮素收获指数及氮素生理利用率的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氮肥调控对土壤供氮特征及花生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氮肥调控对土壤供氮特征及花生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大田条件下,以不施氮肥为对照,研究了氮肥基施、基施加追施、速效氮缓释氮配施3种氮肥调控方式对土壤硝态氮含量、植株氮累积分布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相比,增施氮肥土壤0~60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增加;等氮量条件下,氮肥基施生育前期硝态氮含量高,成熟期低;而基施加追施和速效氮缓释氮配施两种处理,生育前期土壤硝态氮含量低,成熟期维持较高的水平。与氮肥基施相比,成熟期速效氮缓释氮配施处理中,氮向叶片中的分配比例显著降低,而在荚果中的分配比例呈增加趋势,荚果产量、氮农学效率和氮偏生产力显著提高。因此,速效氮控释氮配施处理可以维持花生生育后期耕层土壤的氮素供应,显著提高花生氮素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不同年代水稻品种产量形成与氮素利用间的差异,于2018年早稻季在湖南永安镇进行大田试验,比较了两个年代水稻品种广陆矮4号(1960S)和中嘉早17(2000S)在5个施氮水平0(N0)、50(N50)、100(N100)、150(N150)和200(N200) kg/hm~2下的产量、产量构成、干物质与氮素利用率。结果表明:(1)两个年代水稻品种间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氮素积累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吸收利用率、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氮素生理利用率均无显著差异。(2)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两个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干物质量、氮素积累量和产量均呈增加趋势,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氮素生理利用效率、氮素农学利用率均呈下降趋势,但上述各指标(除氮素积累量外)在N150与N200间的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综合考虑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在本试验条件下两个品种的适宜施氮量均为150 kg/hm~2。  相似文献   

12.
为给江苏淮北麦区小麦高产栽培中氮素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淮麦19和烟农19为材料,在高、中、低三种肥力土壤上研究了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小麦品种各生育时期植株的吸氮量在各土壤肥力水平下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且与施氮量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氮肥利用率和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随土壤肥力的提高表现为上升趋势;氮素的吸收效率和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均以不施氮处理最高。在高、中、低土壤肥力条件下,施氮量分别为202.5、270和337.5 kg·hm-2时,两个小麦品种氮肥利用率和籽粒产量均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3.
以北方粳型超级稻沈农265为试材,对不同氮肥运筹模式的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氮水平下(12.5kg/667m^2),穗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为正相关显著水平,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正相关但不显著;在高氮水平下(14.5kg/667m^2),穗数、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正相关显著水平,但与低氮水平相比,穗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绝对值有所下降。相同施氮水平条件下,按不同生育时期施用氮肥的“三段五次”、“稳前、攻中、优后”模式产量均显著高于前期集中施用的“一头轰”和“长效一次性”。深入分析表明,“三段五次”施氮模式充分发挥了沈农265的穗数优势,特别是在低氮水平下产量优势更为明显;“稳前、攻中、优后”施氮模式则具有高穗内因素(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优势,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明显提高。此外,这两种施氮模式在施氮总量为14.5kg/667m^2时均实现了超高产量(〉11thm^2)。从氮肥利用率上看,“稳前、攻中、优后”施氮模式的吸氮量、氮肥表观利用率较高,但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施氮物质生产力(施氮颖花生产力、施氮物质生产力、施氮表观生产力)低于“三段五次”施氮模式。“一头轰”和“长效一次性”施氮模式由于施氮时期过于集中,氮素流失严重,氮素供需矛盾突出,尽管技术轻简,但由于不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因而不适于高产品种的集约强化栽培。  相似文献   

14.
以大穗型杂交中稻蓉18优1015和多穗型杂交中稻内6优103为材料,于2018年在四川泸县开展试验,研究稻鱼共生模式下不同施氮量(N0,不施氮;N1,减氮66.6%;N2,减氮33.3%;CK,常规施氮,施氮量135 kg/hm^2)对杂交中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干物质、收获指数、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穗型杂交中稻产量以N2处理最高,较CK增加2.8%;多穗型杂交中稻产量以CK最高,较N2、N1处理分别增加5.3%、20.4%;随施氮量的增加,杂交中稻有效穗数、干物质量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结实率、收获指数则呈下降趋势,减量施氮对杂交中稻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大穗型杂交中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N2、N1处理较CK分别增加63.2%、45.6%,多穗型杂交中稻氮肥农学利用率N2处理较CK增加了27.4%;随施氮量的增加,杂交中稻氮肥偏生产力呈显著下降趋势,与CK相比,N2、N1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74.6%和48.2%。可见,在稻田养鱼模式下,综合考虑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杂交中稻的适宜减氮量为33.3%。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品种氮肥利用率和农艺性状的影响,以适宜黄淮稻区的18个粳稻品种为材料,田间种植,设置4个施氮水平(0、225、300和375 kg/hm^2),研究各品种氮肥利用率和农艺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下,各品种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及其农艺性状差异显著;株高、有效穗数和全生育期与施氮量呈正相关关系;结实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与施氮量呈负相关关系;穗长、每穗粒数、千粒重、单株谷重和氮肥农学利用率随氮肥的施加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隶属度函数和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综合评价氮肥利用效率最高的3个品种为连粳16117、连粳15号和新粮12号.  相似文献   

16.
《杂交水稻》2017,(6):50-54
为明确杂交籼稻Y两优886的需肥特征,测定了不同施氮水平下Y两优886的产量、稻米品质和氮肥吸收利用指标。结果发现,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产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垩白粒率、垩白度、氮素吸收总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增加呈下降趋势,以施氮量390 kg/hm~2处理的稻谷产量最高、米质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7.
以重穗型杂交稻德优4727和轻穗型常规稻五山丝苗为材料,设置4个施氮量(0、120、165、210 kg/hm~2,分别记为N0、N120、N165、N210)和3种移栽密度(25.0、19.1、12.5丛/m~2,分别记为D1、D2、D3),于2016年在四川德阳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重穗型杂交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水稻品种的适宜移栽密度均为25.0丛/m~2,在此移栽密度下,重穗型杂交稻德优4727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以N165处理产量最高(10.90 t/hm~2),轻穗型常规稻五山丝苗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升高趋势,以N210处理产量最高(10.21 t/hm~2);相同移栽密度下,参试水稻品种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移栽密度的增加,参试水稻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呈增加趋势。可见,提高移栽密度,减少施氮量可兼顾水稻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其最佳肥密组合为施氮量165 kg/hm~2、移栽密度25丛/m~2,即低氮密植可作为重穗型杂交稻高产高效栽培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机插株行距和氮肥施用对杂交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机插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常规手插株行距处理相比,2个试验点(沙洋、荆州)机插株行距条件下各施氮处理水稻产量均有增加趋势,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但每穗实粒数减少、结实率下降。2个试验点水稻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各施氮处理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显著增产。机插株行距下,沙洋(丰两优9号)、荆州(广两优476)2地水稻最佳氮肥用量分别为173.2和176.4 kg/hm2。与常规手插株行距处理相比,2个试验点机插株行距处理水稻氮素吸收量增加,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提高。适宜的氮肥用量条件下,机插株行距可以提高群体的有效穗数,协调产量构成因素,较常规手插株行距在减少氮肥投入的同时能获得更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施氮量对高沙土地区机插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世峰  刘蓉蓉  周宇 《中国稻米》2012,18(3):47-49,53
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江苏高沙土地区机插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该地区机插水稻产量,施氮量为330 kg/hm2时,产量最高,达9 664.5 kg/hm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素收获指数、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土壤氮素依存率呈显著下降趋势,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农艺利用率随施氮水平提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缓释尿素对滴灌玉米农田土壤无机氮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不同基施比例的缓释尿素与滴灌玉米土壤氮素供应、氮素吸收利用以及农田氮素平衡的相互关系,明确缓释尿素在滴灌玉米上作基肥施用并探讨其施用的适宜基施比例。结果表明,基施缓释尿素对比普通尿素增加了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缓释尿素处理土壤无机氮积累量表现为富集现象,不施氮处理则表现为负积累效应;土壤氮素含量随基施比例的增加而降低。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随缓释尿素基施比例的增大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氮素表观损失量和氮素盈余量随基施比例的增大均先降后增。以缓释尿素50%作基肥的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较高,土壤氮素表观损失量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