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曲病病粒数对水稻产量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以千重浪为试验品种研究稻曲病病粒数多少对水稻产量损失和病穗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稻曲病的发生对每穗总粒数及离病粒较远的健粒影响较小,病粒的多少与单穗实粒重、产量损失率有较大的相关性,病粒的存在强烈影响着接近主轴粒的健粒千粒重,并使病穗空秕率上升,千粒重下降,最终影响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2020,(1):41-44
连续4a对湖南省水稻主栽品种稻曲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以感病品种湘晚籼13号为材料,研究钾肥不同施肥水平和不同施肥方式对稻曲病发生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湖南省稻曲病发生总体偏重,主栽品种基本不抗病;在总氮量保持相对一致的情况下,随着钾肥施用量增加,稻曲病发病率、病粒率和病穗率下降,与对照相比,产量总体保持增加趋势;钾肥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条件下,随着化学肥料施肥水平增加,稻曲病发病率呈现加重趋势,但是产量差异不明显。研究结果为田间合理使用钾肥,协同调控稻曲病发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稻曲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水稻新品种抗病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调查稻曲病病粒数对水稻秕谷率和产量损失率的影响,同时采用自然诱发方法测定62个水稻新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单穗稻曲球病粒数的增加能引起水稻秕谷率和产量损失率的增加;当单穗病粒数在5粒以上时,引起产量损失率可达36%以上;62个水稻品种中表现中抗稻曲病的品种有7个,占供试品种数量的11.29%,表现中感稻曲病的品种有22个,感稻曲病的品种有33个,分别占35.48%和53.23%。  相似文献   

4.
根据单穗稻曲球数和单穗病粒数的不同,分别计算与穗质量损失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单穗稻曲球数和单穗病粒数与穗质量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以单穗稻曲球数为分级标准,0~5级的各级稻曲球数分别为0、1、2、3、4~5、6以上;以单穗病粒数为分级标准,0~5级的各级单穗病粒数分别为0、1、2~3、4~6、7~13、14粒以上。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在稻曲病病情调查时使用以单穗稻曲球数为标准的病情分级方式,在试验示范项目中使用以单穗病粒数为标准的病情分级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晚稻成熟期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整片调查稻曲病发病情况,通过多种分布型的理论次数计算和适合性测验,初步明确了稻曲病的田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中的奈曼分布型。用常规的田间抽样方法进行遴选,确定了平行跳跃式抽样法是最适合该病的田间抽样方法。  相似文献   

6.
稻曲病的接种方法及其效果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水稻孕穗期于傍晚用注射法人工接种培养的稻曲病菌,发现病菌菌丝碎段与孢子混合可引起水稻严重发病,最高穗发病率可达100%,最多穗病粒数达106粒,最大病情指数达85.5。不同菌株引发的病情差异很大;病菌在不同品种上引发的病情也差异悬殊;病情指数与穗发病率之间及病情指数与穗平均病粒数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初步发现菌株 品种之间存在专化互作现象。  相似文献   

7.
水稻品种(组合)与稻曲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稻曲病又名青粉病 ,是由病原真菌Ustilaginoideavirens(Cke)Tak.引起的一种水稻后期谷粒病害 ,常在水稻收成好的年份发生 ,农民认为是丰年征兆 ,故称它为“丰收果”[1]。稻曲病多发生在单季中稻 (北方 )和连作晚稻 (南方 )上 ,杂交稻制种田近年也有加重的趋势 ,双季早稻一般较少发生。一、稻曲病发生特点一般年份稻曲病的发生不会很严重 ,穗发病率多在1%以下 ,每穗病粒数1~2粒 ,如果以这种发病程度而论 ,稻曲病对水稻产量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水稻稻曲病在水稻上可说是一种“富贵病” ,凡是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高产的气候条件 ,如中…  相似文献   

8.
经6块甜菜田的聚集度指标测定结果表明,草地螟幼虫在甜菜田属聚集分布。经Iwao回归拟合,(,P<0.01),式中的组合说明草地螟幼虫在田间的分布属聚集分布中的奈曼分布,结果和聚集度指标测定结果相吻合。4种取样方法与抽样总体比较,以双对角线抽样法误差最小,代表性好,宜在大田调查时采用。草地螟幼虫不同虫口密度所需最大抽样量由:给出。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大豆田黄蓟马的空间分布型及理论抽样数,以指导田间取样。采用6种聚集度指标、Iwao回归分析法和Taylor幂法则分析了黄蓟马成虫、若虫和整个种群(成虫和若虫)在大豆田间的空间分布型,并且进行空间分布型适合度卡方检验,确定所属空间分布型,对聚集因素作出分析,根据Iwao的理论抽样数模型确定最适理论抽样数。结果表明,黄蓟马成虫、若虫和整个种群在大豆不同生育期的空间分布型均为聚集分布,Iwao回归分析法显示黄蓟马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份是个体群聚集分布。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黄蓟马成虫、若虫和整个种群聚集度依赖密度,且随着平均密度的升高聚集程度越强。卡方检验的结果也为聚集分布。黄蓟马的种群集数λ均大于2,说明黄蓟马种群的聚集原因可能由其生活习性或其本身的聚集行为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黄蓟马成虫的理论抽样方程 ,若虫的理论抽样方程 ,黄蓟马整个种群的理论抽样 。本文结果为黄蓟马田间取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田间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分析法及Talor幂指数法对茶跗线螨在茶园中的空间分布型、理论抽样数技术进行研究,同时根据1wao的理论抽样数模型确定了茶跗线螨的最适理论抽样数。结果表明:茶跗线螨在茶园中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个体群在茶园中呈聚集分布。同时其聚集程度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强。根据各项聚集度指标得出茶跗线螨田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D2(12.557/m+0.340).本研究结果为茶园茶跗线螨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6个对稻曲病抗感程度不同的水稻品种(组合),调查稻曲病发病率、严重度并计算损失率。同时测量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及着粒密度等穗部性状,并考察剑叶角度、剑叶长和株高等株型性状。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认为稻曲病的发生存在着显著的品种间差异,发病率与穗部性状关系密切,相关性大小为着粒密度>每穗粒数>二次枝梗数,发病率与穗长、剑叶角度、穗弯曲度、剑叶长度呈极显著或显著的负相关。提出在株型育种中应注意选择一次枝梗数较多的偏散穗、长弯穗型,避免选用二次枝梗数过多的资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频次分布X~2检验法、Taylor幂指数法、Iwao回归法以及七种聚集度指标等分析了油菜潜叶蝇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油菜潜叶蝇幼虫的田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以个体群形式存在;聚集的原因主要是自身行为的结果;采用Iwao理论抽样数模式,得到了该虫的理论抽样数模式和序贯抽样模式。  相似文献   

13.
王昌勇 《北方水稻》2012,42(2):61-62
稻曲病属真菌性病害,在我国各大稻区均有发生。随着一些矮秆紧凑型水稻品种的推广以及施肥水平的提高,此病发生愈来愈突出,病穗空瘪粒显著增加,发病后一般可减产5%~10%。为降低其危害程度,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必须进行及时综合防治。介绍了水稻稻曲病的危害症状、发病规律及流行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为水稻生产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稻曲病属真菌性病害,在我国各大稻区均有发生。随着一些矮秆紧凑型水稻品种的推广以及施肥水平的提高,此病发生愈来愈突出,病穗空瘪粒显著增加,发病后一般可减产5%~10%。为降低其危害程度,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必须进行及时综合防治。介绍了水稻稻曲病的危害症状、发病规律及流行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为水稻生产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甘蓝型和自菜型油菜田间调查,测定了油菜菌核病株的田间分布型,结果均符合Neyman分布和负二项分布(个别田块同时符合Posson分布)。从聚集度部分指标测定说明,油菜菌核病株在田间呈聚集分布,不同油菜类型、不同发病程度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其聚集程度随着病情的发展加重而增大。计算理论抽样数结果表明,在每样方(10株)病株平均数(X)为1左右,允许误差(D)在0.2时,理论抽样数为340株左右。  相似文献   

16.
疑难解答     
《北方水稻》2007,(5):78-78
问:碱式硫酸铜能否用来防治水稻的稻曲病等真菌性病害?(江苏马波)答:在稻曲病病粒刚开始长出小菌块时喷施27.12%碱式硫酸铜悬浮剂,能使菌块脱落,减轻对周围健康稻粒的影响。但对感染稻曲病的病粒没有治疗作用。稻曲病关键在水稻破口前7d左右开始预防,错过这个时机,防效将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7.
水稻发生稻曲病不仅造成产量损失,而且对人畜健康产生威胁。根据多年来对江苏稻区稻曲病的调查研究,阐述稻曲病的发生危害特点,提出适合江苏稻区稻曲病的农业和药剂防控措施,重点介绍穗期防控稻曲病的时间和药剂品种,并对稻曲病的发生规律进行分析及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茶细蛾幼虫主要分布在芽下一、二叶上(占76.06%~93.46%).本文应用多种聚集度指标测定结果表明,该虫幼虫在一切密度下都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份为个体群,且聚集程度随种群密度升高而增加.聚集原因由成虫选择嫩叶产卵、幼虫的习性和茶园环境中任一因子引起的.应用Iwao的抽样模型建立了茶细蛾幼虫的田间理论抽样数公式:N=1/D2(1.7958/m+0.3107),给出了不同密度下、不同误差要求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导了对甘蓝夜蛾卵的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的研究结果。用扩散系数(C)、扩散指标(I_δ)、Taylor的幂法则(S~2=a(?)~b)及M与(?)的回归关系对调查数据分析表明:甘蓝夜蛾卵在田间随密度的升高,其聚集度增强;利用M—(?)回归式得出的α、β值,按Iwao提出的理论抽样数计算公式得出了甘蓝夜蛾不同虫口密度下的抽样数;得出“Z”字型随机取样方法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20.
茶细蛾幼虫主要分布在芽下一、二叶上(占76.06%-93.46%)。本文应用多种聚集度指标测定结果表明,该虫幼虫在一切密度下都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份为个体群,且聚集程度随种群密度升高而增加。聚集原因由成虫选择嫩叶产卵、幼虫的习性和茶园环境中任一因子引起的。应用Iwao的抽样模型建立了茶细蛾幼虫的田间理论抽样数公式:N=1/D^2(1.7958/m 0.3107),给出了不同密度下、不同误差要求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