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辽宁省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大豆供需矛盾突出,近80%的大豆依赖进口,开展玉米-大豆条带复合种植,即在不影响玉米产量的情况下,获得一定产量的大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本试验选用紧凑型玉米品种(良玉88、铁研58、东单6531)和耐荫型大豆品种(辽豆32、沈农8号、辽豆15)为试验材料,组配良玉88-辽豆32﹑良玉88-沈农8号、良玉88-辽豆15、东单6531-辽豆32、铁研58-辽豆32五个组合,进行带状复合种植,以期从中选择出适合于辽宁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品种组合方式。结果表明:良玉88-辽豆32组合玉米大豆总产量最高,其次为东单6531-辽豆32组合和铁研58-辽豆32组合。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中,应选择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有优势的大豆品种,选择穗行数和行粒数有优势的玉米品种。综合考虑玉米和大豆性状的组合,良玉88-辽豆32组合的综合性状较好,是适宜辽宁省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品种组合。  相似文献   

2.
带状复合种植对玉米和大豆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比较带状复合种植和清种种植模式下玉米和大豆光合特性以及产量的差异,2015年和2016年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玉米和大豆2∶4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及清种种植对玉米和大豆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清种玉米相比,对于高秆品种(垦丰41),带状复合种植提高了玉米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对于矮秆品种(垦丰40),2015年带状复合种植净光合速率等指标略小于清种玉米,但水分利用效率和胞间CO2浓度均大于清种玉米,有利于玉米籽粒内含物质的积累,而2016年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等指标均大于清种玉米;(2)对于高秆品种(垦丰41),除叶绿素含量略小外,清种大豆的各光合生理指标均大于带状复合种植;对于矮秆品种(垦丰40),带状复合种植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均大于清种大豆,且净光合速率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3)带状复合种植增加了玉米穗粒数、穗重、籽粒重,虽产量较清种略有降低,但总经济效益高于清种;(4)带状复合种植大豆较清种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均有所降低,且产量明显下降,但总体经济效益高于清种经济效益。综合分析认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增加了玉米光合生理特性,且对于增加玉米和大豆总产量和总体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应用先进种植技术。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大豆和玉米的整体产量,实现大面积增收,而且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属于集约型农业技术,可以在实现全面机械化的前提下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但是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随着黑龙江省大豆、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大豆与玉米种植争地的矛盾日益加剧。传统玉米大豆间套作通过集约利用土地和可持续发展得到了一定发展,但由于施肥技术不协同、病虫草防治技术缺乏、田间结构分布不合理、倒伏严重等瓶颈问题,难以高产稳产,不能融入现代农业。通过传承传统玉米大豆间套作生态可持续、集约利用资源的方式,创新解决低位大豆倒伏、光肥资源协同利用、间套作综合防控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5.
<正>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研究团队主要从事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套作的理论创新、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工作。目前共有在职人员16人,其中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岗位科学家1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1人、后备人选4人,教授4人、副教授12人,分别从事栽培耕作、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植物营养与施肥、农业机械、功能食品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该团队承担国家科技部"973"项目课题1项、农业部公益性行业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适合江苏沿海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玉米品种,以可在当地推广种植的21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2︰4种植模式(2行玉米+4行大豆为1个带幅),研究该模式下玉米品种的生长指标和产量形成差异。结果表明:玉米籽粒产量与株高、穗长、穗粗和行粒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位高、茎粗和百粒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叶夹角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空秆率呈显著负相关。玉米籽粒产量与株高、穗位高、倒折率、倒伏率、空秆率、穗粗、行粒数和百粒质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大。综合考虑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品种的产量和生产风险,采用聚类分析将21个玉米品种划分为3类:适宜型7个、中间型2个和不适宜型12个。  相似文献   

7.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3种药剂(A1:60%乙·嗪·滴丁酯、A2:60%乙·嗪·滴丁酯+48%灭草松、A3:48%灭草松)与清水对照组(A4)在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玉米、大豆苗期农艺性状、株防效及药害等级和成熟期作物产量,考察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除草剂除草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表明:3种除草剂对反枝苋、马唐防效好,对刺儿菜防效较差。药后15 d,A1与A2对杂草的防除效果最好,均在75%以上,其中A2对马唐的株防效达到了100%。药后30 d,各处理下的鲜重防效均在80%以上,A1对反枝苋的株防除效果最好为88.89%。玉米、大豆产量在A2处理下最高,分别较清水对照组高33.7%、39.4%。3种除草剂对玉米、大豆幼苗都有一定的药害症状,但药害等级均小于1,从株防效和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A2更适用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广西鲜食大豆品种的引进、改良、选育和生产,采用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对引进的8个鲜食大豆品种进行适应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所有品种均达到采摘标准,且能正常成熟收获种子;通过主成分分析,将8个品种的15个性状转换为4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累计贡献率为91.28%;各品种的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表明,综合得...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下大豆生长环境动态规律及产量变化,选用不同株型玉米品种与大豆带状套作,分析了光强,光质,空气、土壤温湿度及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豆与紧凑型玉米套作下其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和光谱辐照度在不同高度和不同时间都高于半紧凑和松散型。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群体土壤水分含量从大豆行间到玉米窄行间逐渐降低,大豆与紧凑型玉米套作群体不同空间位置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小,而半紧凑和松散型玉米变化幅度较大。对于空气温湿度,紧凑型玉米套作下的大豆冠层空气温度最高,湿度最低。此外,大豆与紧凑型玉米套作下不同空间位置土壤0~10 cm温度高于半紧凑和松散型套作。大豆与紧凑型玉米套作下其产量显著高于与半紧凑和松散型玉米套作,但紧凑型玉米产量最低。因此,在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群体不同配置相关研究中应当考虑玉米株型对大豆生长环境及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选用结荚习性不同的3个大豆品种(系),以大豆等行距单作和带状单作为对照,研究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下边际效应对大豆表型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下边际效应对大豆苗期和成熟期植株主茎长、平均节间长产生正向效应,对节数、茎粗、地上部生物量(或茎干重)产生负向效应;受综合边际效应—边际劣势影响,带状套作大豆的有效分枝数、主茎荚数、分枝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等性状均发生负向效应。在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中,大豆植株平均节间长和主茎荚数的边际效应指数(绝对值)大,表型可塑性强;就品种类型而言,无限型大豆较亚有限型和有限型大豆的边际效应指数(绝对值)更大,表型可塑性更强。相关分析表明,单株产量的边际效应指数与苗期平均节间长的边际效应指数显著负相关,与苗期地上部生物量及有效分枝数、分枝荚数、单株粒数等的边际效应指数显著正相关。在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中,玉米收后大豆的边际优势难以弥补与玉米共生期间(苗期)的边际劣势,因此,选用边际效应敏感度低、表型可塑性弱的大豆品种有利于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11.
大豆玉米“扩行增密”带状复种技术在山西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大豆玉米"扩行增密"带状复种技术在山西的增产效果及筛选适宜的大豆品种,应用大豆品种汾豆78与玉米品种大丰30研究了山西省传统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与大豆玉米"扩行增密"带状复种技术对比,应用大豆品种汾豆78、79、56、92及93与玉米品种大丰30进行了大豆新品种筛选。测定了大豆苗期、盛花期、结荚期的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积累,大豆成熟后的品质,大豆玉米成熟后的植株性状和产量。结果表明:大豆玉米"扩行增密"带状复种技术与传统套作模式相比,带状复种技术下大豆植株总叶绿素、籽粒蛋白质及油脂含量更高,蛋白质和油脂含量分别为42.28%和19.84%,大豆与玉米产量分别为531.0和9 514.5 kg·hm~(-2),分别增产6.6%和70.7%。大豆新品种筛选结果显示,汾豆93在植株生长后期干物质及叶绿素含量最高,植株性状最佳,成熟后籽粒的品质最好,蛋白质和油脂含量分别为44.08%和20.2%,玉米大豆综合产量最高,大豆和玉米的产量分别为894.0及10 550.7 kg·hm-2,比对照组分别增产了68.7%和10.9%。表明这种大豆玉米"扩行增密"带状复种技术适合在山西省生态环境条件下应用推广,汾豆93与大丰30是"扩行增密"带状复种模式较好的搭配品种。  相似文献   

12.
研究机械化条件下玉米-大豆间作的生产效益,为优化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提供理论基础.设置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M)、玉米大豆行比2:4间作(2/4I)和玉米大豆行比4:4间作(4/4I)种植模式,分析不同种植模式的作物产量、经济效益和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结果表明,2/4I和4/4I模式均具有间作优势,土地当量比分...  相似文献   

13.
不同轮作系统中作物根渗出物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作物根渗出物对大豆种子的化感作用,用滤纸法研究了6种轮作系统中5种作物根渗出物对大豆种子发芽及芽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种子在大豆连作(S…SS) 12年区土壤中种植后,在其根渗出物中大豆种子的发芽率为63.3%,与玉米-大豆-玉米(CSC)轮作区相比(发芽率96.7%),对大豆种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小麦-大豆-小 麦(WSW)、大豆-小 麦-玉米(SWC)和玉米-大豆-玉米(CSC)轮作区种植甜菜后,与相应轮作系统中种植其它作物相比,大豆种子在甜菜根渗出物中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几乎最低,且在所有供试轮作系统中种植甜菜后均不利于下茬大豆种子发芽后的芽生长;而在所有轮作系统中种植亚麻后,其根渗出物更好地促进了下茬大豆种子发芽,且芽长势良好.玉米除了在小麦-大豆-小 麦(WSW)轮作区外,在其它轮作系统中种植后对大豆种子发芽影响不大.在玉米-大豆-玉米(CSC)、大豆-小麦-大豆(SWS)和裸地(Nudation)中小麦根渗出物利于大豆种子发芽和芽生长.总之,同一作物在不同轮作系统中种植或不同作物在同一轮作系统种植后,作物的根渗出物对大豆种子发芽和芽生长的影响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一、生产现状 红薯、大豆和玉米是零陵、郴州地区(下简称湘南)主要旱粮、饲料作物。据统计,“七·五”前期(1986年—1988年,下同)年平均种植面积140.6万亩,占本区同期旱粮种植面积的79.9%;总产1.55亿公斤,占同期旱粮总产的84.2%。“七·五”期间,三种作物种植面积均比“六·五”后期(1983年—1985年)有所扩大,其中红薯种植面积80.3万亩,大豆44.8万亩,玉米15.5万亩,分别比“六·五”后期扩大0.7%,  相似文献   

15.
《玉米科学》2001,9(1):2
我国玉米市场在持续几年的低迷走势后 ,2 0 0 0年一反疲软走势 ,呈现强劲反弹 ,价格上涨时间之长 ,幅度之大 ,为近几年所罕见。玉米市场价格不断走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产量大幅度减少 ,拉动玉米价格盘出底部。(1)种植面积减少。由于近年来大豆产品市场活跃 ,种植大豆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而种植玉米的经济效益下降 ,因此国家对种植结构进行了合理的调整 ,实行“大豆—玉米”轮作计划 ,对种植大豆给予补贴 ,从而刺激了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 ,减少了玉米的播种面积。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提供数据 :我国2 0 0 0年玉米播种面积由 1999…  相似文献   

16.
高温热害对夏玉米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高温热害是影响盐城市夏玉米生产的不利气候因素之一。夏玉米生殖生长阶段正处炎热夏季,太阳辐射强,地面吸收和累积的热量多,因此,常出现高温天气,对花粉传播授粉受精影响很大。我们根据2013年罕见的夏季持续高温对夏玉米生产影响情况的调查,总结了应对高温热害的对策,以供生产借鉴。1盐城市2013年玉米高温热害受灾调查1.1 2013年盐城市夏玉米产量情况2013年盐城市玉米种植面积为9.78万hm2,  相似文献   

17.
粮豆间作——中国大豆面积恢复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紧凑型玉米间作耐荫高产型大豆,可使玉米和单作相比并不少收而又多收大豆。经试验示范,西南地区四川农业大学的玉米宽窄行2:2模式,黄淮豆区开封农科院的玉米四行密带状栽培4:4模式和东北地区吉林农科院的垄播2:2模式,都可使亩间作田玉米达600—700&-斤和大豆70~100公斤的产量水平。模式应用于生产可使土地效率大幅度提高,有效解决粮豆争地矛盾和大豆面积恢复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玉米-大豆间作栽培集成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玉米-大豆间作内容展开分析,通过论述间作复合群体生态多样性的特征表现,对生物特性与生产条件管理内容进行研究,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提高作物种植产量,并对具体栽培技术进行探讨,为该技术的大田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关于发展南方间套作大豆生产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大豆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其中,东北地区常年大豆面积稳定在500万hm^3左右,种植面积增长空间有限。近年来.因种植玉米的比较效益好于大豆,凡是可以种植玉米的地方,大豆面积呈波动下降趋势。以前大豆面积较:穴的辽宁省近年大豆种植面积已降至20万hm^2左右,吉林省规模化大豆生产基本上限于东部山区,黑龙江省南部也已成为玉米主产区。  相似文献   

20.
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全程机械化迈上新台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是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的集约农业技术,但在机械收获方面,难度较大。介绍了根据西南丘陵区特点和玉米间套生产特点联合研制的4YZ-2450玉米联合收获机。机具研制成功使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全程机械化迈上了新的台阶,实现了西南地区玉米机收零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