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黄河中游区牧草种植对土壤养分和物理性状的影响。种植牧草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氮的含量,并可改善土壤容量、孔隙度等物理性状。土壤类型不同,种草效应差异明显,土壤养分、含水量等的提高等与牧草种植年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西南桦人工林对土壤的适应性及土壤养分特征,揭示土壤养分状况与立地生产力的关系,为其造林地选择及人工林养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在广西大青山林区西南桦人工林内设置47块600 m2的典型样地,调查常规测树因子,采集土壤样品,测定10项常规土壤化学性质指标;按照土壤养分分级标准评价土壤养分状况,基于立地指数将样地分为高产和低产组,进一步比较分析两组立地间各养分指标的差异性,探讨土壤养分对立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广西大青山西南桦人工林地土壤绝大部分为强酸性,有机质、有效N、全N含量中等偏上,有效P甚缺,其它养分含量中等偏下。高产和低产立地间土壤有机质和全K含量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有效N含量差异显著(P0.05)。[结论]西南桦对于低pH值、低P含量的土壤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有机质、全K和有效N含量是影响广西大青山西南桦人工林立地指数的关键土壤养分因子。  相似文献   

3.
以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内2种林龄的3种典型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有机质、全N、全P、水解N、有效P等土壤化学性质,同时测定了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等3种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0~30 cm土层土壤养分各指标含量在不同林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从高到低的顺序为:樟树+马尾松混交林>樟树林>马尾松林;在不同林龄阶段,全N、水解N、有效P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机质、全P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从中龄林(24 a生)到成熟林(45 a生),除有机质外,其他指标含量均有下降的趋势;3种土壤酶活性在不同林型(或林龄)间的表征特性与土壤养分各指标含量类似。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因素间密切相关,3种酶能指示土壤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4.
了解亚热带天然林土壤养分对物种分布的影响,确定不同土壤养分梯度下的指示种,对评价森林土壤肥力和管理森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对康禾自然保护区样地胸径1 cm以上的植被进行每木调查,采集每个小样方的表层土壤,通过Spearman R.分析和多响应置换过程分析发现,影响康禾自然保护区样地物种分布的主要土壤养分元素是全氮、全钾和土壤有机质;样地中含量较低的全磷与物种分布呈极显著正相关,含量偏高的全钾与物种多度和均匀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含量处于中等水平的全氮对物种分布影响不显著,在典范对应分析取得的结果中也得到了验证;对各土壤养分元素的指示种分析结果发现,全磷的指示种最多,而全氮和碱解氮没有达标的指示种。这些结果表明,全磷、全钾及土壤有机质是天然林植物种类组成与分布的限制因子,与南方砖红壤缺磷和有机质的状况相吻合;而氮素并不缺乏,不成为天然林植物物种组成和分布的限制因子,可能与氮沉降对氮素的持续补充有关。  相似文献   

5.
红心杉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红心杉林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的红心杉林分,其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均存在差异,林分年龄与土壤类型的交互效应均极显著。pH和有效磷、有机质含量在林分年龄和土壤类型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碱解氮、全氮、速效钾含量在林分年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在土壤类型间无显著差异;全磷含量在林分年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在土壤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红心杉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在20、40年生的变化很小,而根际土壤的全氮、全磷、速效钾含量差异仍然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林分空间结构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揭示影响土壤养分含量的主导空间结构因子,为以改善森林土壤养分含量为目标的森林空间结构优化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亚热带人工针叶纯林、人工阔叶纯林、人工阔叶混交林、人工针阔混交林、天然次生林和竹林6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在比较其空间结构与土壤养分含量差异的基础上,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法分析林分空间结构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天然次生林的林分空间结构在整体上最优,其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含量也最高,其他5种人工林分的空间结构和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的优劣排序随着指标的改变而改变,没有呈现出规律性;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林分混交度、角尺度和林层指数均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含量显著正相关(P0. 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结果显示混交度和林层指数是影响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的主导因子,而影响土壤全氮含量的林分空间结构主导因子只有混交度;典型相关分析表明第一组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为0. 951,属于强相关(P0. 01),说明林分空间结构与土壤养分整体上相关程度极显著;典型载荷分析进一步表明在对土壤养分的整体影响力上,混交度和林层指数起着决定作用。【结论】从数量有限的样地调查结果来看,研究地点的林分空间结构显著地影响着土壤养分含量,对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含量及土壤养分整体水平起决定作用的均是混交度和林层指数,而对土壤全氮含量水平起决定作用的只有混交度。因此,欲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含量水平或土壤养分含量整体水平,应采用调整林分树种结构和林层结构的综合经营措施;而要提高土壤全氮含量,只需选择调整树种结构的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土壤养分和地被层凋落物养分含量的差异,为马尾松人工林营林措施及地力维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鼎湖山两种典型林型(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黧蒴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0~6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及地被层凋落物养分含量的差异,探索凋落物质量如何影响土壤养分。【结果】1)林型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硫酸根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土壤全磷、交换性K+、Ca2+和Mg2+有极显著影响(P<0.01),混交林土壤养分含量(除硝态氮含量和交换性H+含量以外)均高于纯林。2)相同林型不同土层间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递减,且主要聚集在0~10 cm土层,表聚效应十分明显。3)纯林凋落物有机碳、全氮、C/N和全磷等含量高于混交林;相同林型不同分解层凋落物有机碳、全钙和全镁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均表现为未分解层>半分解层>腐殖质层。4)土壤养分与地被层凋落物质量的RDA分析表明,0~10 cm土层土壤养分与腐殖质层有机碳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腐殖质层C/N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10~20 cm土层,土壤养分与腐殖质层有机碳呈极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纯林的土壤养分低于混交林的主要原因是纯林凋落物具有较高的C/N和有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8.
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中碳和养分循环的基础,有关植物入侵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通常通过叶片凋落物性状差异来预测,并且普遍认为外来入侵植物分解更快,并籍以促进入侵地养分循环从而有利于其进一步入侵。然而,植物入侵还可能影响分解者的活性或改变分解者的功能多样性,从而改变凋落物分解,其机制尚不清楚;而且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其影响可能会有所不同。毛竹由于其克隆生长的特性,在缺乏管理的情况下往往会向邻近森林群落扩张,其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广受诟病。不过,其对生态系统影响是否符合外来入侵植物生态范式仍值得商榷。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存在毛竹扩张的7个地区建立84个观测样地,通过在受侵和未受侵群落开展凋落物分解实验研究,同时考虑了土壤分解者功能群的贡献及凋落物混合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分解者功能群多样性的增加,尤其是大型土壤动物的存在,凋落物碳和氮的循环以及分解的气候敏感性均相应增加,但分解者的氮利用效率降低。凋落物混合效应加速其分解(9.5%)和氮素循环(28.9%),但不依赖于分解者功能多样性。相反,被毛竹入侵的样地分解速度减缓,分解者氮利用效率降低,但在排除了大型土壤动物的作用后,这种负效应则被逆转,毛竹入侵降低了分解者尤其是大型土壤动物的气候敏感性。上述结果表明,分解者的功能多样性能够调节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凋落物分解受植物入侵的影响。同时,上述现象不完全符合外来入侵物种的"养分促进"假说,意味着毛竹扩张从凋落物分解层面或许难以像外来入侵物种那样形成正反馈。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将分解者功能群(尤其是大型土壤动物)及其与凋落物性状的交互效应纳入相关模型,与以往基于植物功能性状的框架相比,有利于更加可靠的预测植物入侵对生态系统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在互助北山林场,选择4个典型的青杄(Picea wilsonii)纯林,研究了不同发生层的深度、土壤持水性能、土壤pH值、有机质和养分状况,以及土壤性质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剖面的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淀积层发育完整。土壤腐殖质层和土层厚度的变化范围分别在7~14 cm和51~68 cm之间。林地土壤疏松,质地为粉砂壤土,土壤密度低于1 g/cm~3,毛管孔隙变动在44.67%~63.33%,与毛管孔隙的比值范围为1.56~4.04。林分50 cm土层的饱和蓄水量和毛管蓄水量分别为294~313 mm和225~235 mm,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动范围为54.86~86.87 g/kg,林分之间的有机质全氮含量差异显著。土壤pH值呈碱性或强碱性,且土壤含有大量碳酸钙含量,可能影响磷的生物有效性。由于土壤养分的表聚现象明显,且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有显著的正相关,注重林地土壤有机质的保护和管理对维持林地养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是原产于北美的恶性入侵植物,目前在辽宁省已广泛分布,主要分布于河流湿地周边,对原生植被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河流湿地的豚草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豚草优势群落和本土植物优势群落呈镶嵌分布格局;豚草的入侵对本土植被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是有明显的不利影响,生物多样性指数平均下降34.3%;豚草对物种均匀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在人为干扰较重的区域豚草与原生先锋植物竞争中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对丽水地区的油茶林土壤养分变化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丽水地区油茶林土壤pH值较为稳定,为弱变异性.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达到中等变异性程度;不同土壤层次的养分含量不同,表层养分含量最高,向下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抚育措施对油茶林土壤养分含量有一定的影响,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垦复林地>劈山林地>未抚育林地,但垦复和劈山对土壤pH值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蒙自断陷盆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喀斯特断陷盆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含量本底特征,以蒙自断陷盆地内林地、农地、园地以及荒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固定样地,采集0~10、10~20、20~40、40~60、60~80、80~100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pH以及机械组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土壤质量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显著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其次为农地和林地,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土壤全氮含量差异显著,农田土壤全氮含量较高,其次是草地与林地,果园最低。林地土壤全钾含量最高,而全磷含量最低,草地土壤全磷含量最高,而全钾含量最低。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偏酸性,pH变化范围5.82~6.67。土壤质量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肥力质量较为接近,林地土壤肥力质量最好。研究结果以期为喀斯特断陷盆地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范围以及土壤养分现状提供依据,并为评价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改良土壤效应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间作类型对土壤养分含量和新造泡桐林生长的影响,以湖南省湘阴县新造泡桐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泡桐与西瓜、白术、射干间作及对照4个处理,分析间作类型对泡桐林生长及其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各间作处理均能显著降低0~20 cm土层土壤的养分含量(p0.05),其中间作白术降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钙、镁、铁、锰、铜和锌等养分的含量最为显著(p0.05),分别降低了32.76%、7%、6.91%、12.97%、23.93%、31.72%、16.74%、34.65%、19.37%、19.03%、31.68%和56.82%。间作对20~40 cm土层土壤的养分含量影响不显著。与对照处理相比,各间作处理新造泡桐林胸径和树高的生长量(p0.05)均为显著降低,其中间作白术的泡桐林胸径和树高的生长量减少最为显著,分别减少了29.25%和24.32%。泡桐林的生长量与土壤有机质、全磷、有效磷、速效钾、锰、铜的含量显著相关(p0.05),泡桐生长受有效磷和锰含量的影响更大。综上所述,泡桐与西瓜、白术、射干等浅根作物间作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养分的含量,且显著影响了新造泡桐胸径和树高的生长;间作白术降低土壤表层养分含量最为显著。间作类型对20 cm以下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影响不显著。因此,建议新造泡桐林不进行间作,当泡桐林吸收根系生长到土层20 cm以下时才开始开展间作工作。  相似文献   

14.
林下养鸡对林地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下养鸡为创新农作模式之一,可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探讨林下养鸡的可持续性,在荔枝、芒果及速生桉林下设置养鸡区和未养鸡区,研究了林下养鸡对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养分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等3个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林下养鸡模式使林地土壤容重降低,总孔隙度变大,非毛细管孔隙度与毛细管孔隙度的比例变大;土壤养分含量提高,而pH值降低;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在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细菌及真菌数量上,3种树种的养鸡区与未养鸡区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这表明林下养鸡对林地产生了良性影响,不仅改善了林地土壤性质,而且还提高了土壤肥力,对林木的生长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15.
黎丽娟 《热带林业》2023,(3):32-35+31
对文昌市5种森林类型不同层次(0相似文献   

16.
乐昌外来植物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乐昌市1986—1988、2002—2003、2006—2013年共3次植物资源普查资料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乐昌市2006—2013年外来植物种类与1986—1988年相比增加了近40%,且增速有加快的趋势;外来植物种群数量也呈现较快增长,尤其是危害性较大的入侵植物,如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毒麦(Lolium temulentum)等。分析认为,乐昌市外来植物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该地交通条件的改善;经贸、旅游活动及引种活动的增加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为降低外来入侵植物对乐昌市的危害,应作出如下应对:一是尽快建立外来入侵植物防御体系;二是开展调查,广泛宣传;三是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系统;四是建立外来物种入侵爆发快速反应系统。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平欧杂种榛产量与园地土壤养分及树体营养元素含量间的关系,对不同产量园地土壤养分及树体叶片营养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含量与园地产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树体叶片营养元素含量与产量没有显著相关性。园地土壤有效养分与树体叶片营养元素含量没有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为榛子园肥力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油松低效林改造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选取大同市云冈林场油松近熟低效林,设置3个处理,对比分析低效林改造后各处理0~20 cm土层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各处理间0~20 cm土层土壤pH、全磷含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T1组(抚育间伐)土壤全氮、水解氮、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T2组(林下清理)和对照组(P<0.05);T2组土壤有机质、全钾、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T1组和对照组(P<0.05)。在进行油松低效林改造过程中,抚育间伐有助于提高土壤氮磷含量,林下清理则有助于提高钾素和有机质含量。所以,为进一步改善油松低效林土壤养分状况,应采用抚育间伐与林下清理相结合的改造方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乐昌市1986—1988、2002—2003、2006—2013年共3次植物资源普查资料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乐昌市2006—2013年外来植物种类与1986—1988年相比增加了近40%,且增速有加快的趋势;外来植物种群数量也呈现较快增长,尤其是危害性较大的入侵植物,如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毒麦(Lolium temulentum)等。分析认为,乐昌市外来植物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该地交通条件的改善;经贸、旅游活动及引种活动的增加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为降低外来入侵植物对乐昌市的危害,应作出如下应对:一是尽快建立外来入侵植物防御体系;二是开展调查,广泛宣传;三是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系统;四是建立外来物种入侵爆发快速反应系统。  相似文献   

20.
对江西省方竹林地土壤主要营养元素有效态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对土壤营养元素有效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江西省方竹林土壤整体上呈弱酸性,不同养分元素间含量差异较大,有效锌、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较丰富,有效磷和速效钾缺乏;土壤pH值与有机质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小;土壤元素有效态含量随着pH值的增大而逐步增加,在pH值为7.0左右达到峰值,随后呈下降趋势;有机质和pH值对各元素有效态含量的影响大小基本一致,有效锌和有效磷之间的相关性最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而速效氮和速效钾之间的相关性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