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职院校是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中培养和向社会输送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涉农专业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高职涉农专业的学生的创业压力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而自主创业成为了当前高职涉农专业学生的一条重要出路.因此,在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与能力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工作的一个重点.基于此,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创业困难的基础上,探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具体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创业意向,分析涉农专业创业教育特点,探讨创业教育的方法,通过制定创业教育促进机制、引进和培养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创业实践场地、构建多种形式创业实践平台等措施,增强学生创业认识,锻炼学生创业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涉农专业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伍亚华  王永斌  许晖  石亚中 《安徽农业科学》2014,(13):4148-4149,4151
围绕地方应用型涉农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了地方应用型涉农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重点就创业教育的开展提出了建议,认为地方应用型涉农院校应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着力构建健全实用的创业能力培养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从而拓展毕业生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界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中国对于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逐渐提 高,创新已经占据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伴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问 题引起了社会高度重视,高等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已然 成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心。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从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四个心理维度对华中农业大学涉农专业的200名大学生的专业认同状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涉农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不高。涉农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主要受到选择专业的缘由、专业课程设置、实习次数、学习兴趣、专业的社会重要性判断、就业前景预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大批既懂专业技能又懂信息技术、农副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然而,涉农专业中职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涉农工作的却很少,这是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为了解决涉农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渴求,以及涉农中职生不愿从事农业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改变中职生涉农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改变教学思想,着眼于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笔者以高职园艺技术专业为载体,基于浙江省农业行业自主创业环境和涉农专业大学生自身特点,结合多年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构建农业自主创业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树立了创业教育的目标,归纳出了能够有效促进高职涉农专业大学生农业自主创业率的创业教育模式,即面向农业行业,扎根农业产业,整合多方资源,实施双层次多平台创业教育模式,进而从创业意识模块、创业素质模块、创业能力模块和创业教育实践模块细分了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农类中职学校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主要阵地之一,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创业型涉农专业毕业生,对于促进“三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家和各级政府大力倡导创业实践、不断给予政策扶助青年创业的背景下,中职学校应该对涉农专业中职生开展创业教育,建立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和服务体系,把涉农专业中职生培养成为“有文化、有技能、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毕业生。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创新能力在生产实践中越来越重要,高等农林院校应特别关注本科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利用参加"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调查"的随机抽样数据,通过因子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教育性因素比先赋性因素对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通识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大学生在就业、创业中存在缺乏人文素养,缺乏成熟心智,缺乏创新能力等问题。通识教育的开展,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知识素养,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创新精神。为此,应以通识教育目的调整专业课程计划,以通识教育理念引导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以通识教育内容丰富大学生德育教育,以利其更好地就业、创业。  相似文献   

11.
以提高高职涉农专业服务能力为立足点,讨论通过做实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等内涵建设,提高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引领当地农民快速致富,提高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为涉农专业依靠自身优势和特点引领新农村建设探索道路.  相似文献   

12.
部分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部分涉农专业就业压力有加大的趋势。国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一段时间内被闲置,这无疑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通过对影响就业的社会经济制约条件的分析,笔者认为,应采取深化体制改革,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理顺用人制度;建立全国联网的人才信息库;各地、市、县成立专门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在过渡时期,对农科毕业大学生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学校应为毕业生就业打好基础,创造条件;加强毕业生择业指导;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的择业市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等对策以缓解涉农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伴随全球科技革命和特色产业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各国竞争的重要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新态势,也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然而,近年来不稳定的国际局势导致的经济发展缓慢,让世界重新回到了乌卡时代(VUCA)。国际贸易受阻、大量失业给创新与创业带来阻碍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的生力军。如何帮助大学生清除就业阻碍、抓住创业机遇,是高等学校开展创新与创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文章采用完善教育体系和创新教育模式的方式,通过高效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创建新型多元化教学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渠道,探索VUCA时代涉农高校创新与创业教育实施与完善的路径,为同类研究提供科学借鉴和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难点是创业实践教育体系不完整、不合理、不重视,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建立初期就面临理念滞后、目标不明的局面,并且未能主动融入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实践教育与创业能力培养出现脱节。为此,在分析淮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创业能力结构的基础上,从教育主体、教育层次和保障机制3方面来构建融入创业能力培养的商科类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将有力增进创业导师与教育对象的教学互动成效,提升商科类大学生的创业活跃水平。  相似文献   

15.
农村大学生在外语专业的学生中是占有很大比重的一个群体,他们具备许多优秀品质,然而由于受到农村生存环境的制约,他们的创业素养亟待提升.专业外语教学应在充分发挥农村大学生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及课外学习、完善考试制度等途径,全面提升农村大学生创业素养.  相似文献   

16.
兽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兽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培养途径,并结合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所做的探索,指出兽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渠道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屈松林 《乡村科技》2019,(11):37-38
新时期,我国大学生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国家层面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农村将迎来政策支持,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到农村创业与就业的环境。构建大学生农村创业与就业能力模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升大学生的农村创业能力与就业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大学生农村创业能力与就业能力构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分析大学生农村创业能力与就业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再次分析大学生农村创业能力与就业能力模型构建,最后尝试探索大学生农村创业能力与就业能力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问卷调查,提出政府应从优化创业环境、营造创业舆论氛围、搭建创业服务平台,高校应加强教育引导、改革教育教学、完善服务职能,大学生应着重加强创业认知、善借外力、培养素质等角度探讨了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19.
树立创业意识,传授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和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能力特征,对该专业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应注重创新创业课程的设计,注重实践锻炼,加强校企合作培养,科学使用校内外教师资源,有效提供校内外环境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高等学校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开展创新思维教育,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搭建政府参与的多层次创业实践活动平台,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