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1.0~3.0 kg/尾的鲢为材料,通过滋味活性值(taste active value,TAV)和味精当量(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2种滋味表征方法,研究加热对不同体质量鲢肌肉的游离氨基酸和核苷酸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体质量鲢肌肉游离氨基酸以牛磺酸(Tau)、组氨酸(His)、甘氨酸(Gly)为主,加热导致鲢肌肉中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鲢肌肉中组氨酸(His)贡献的苦味明显,谷氨酸(Glu)对鲜味有所贡献,甘氨酸(Gly)和丙氨酸(Ala)对甜味有所贡献.不同体质量鲢肌肉中的核苷酸类物质以肌苷酸(IMP)和肌苷(HxR)为主,加热对鲢肌肉中核苷酸类物质含量影响显著.加热导致鲢肌肉中肌苷酸(IMP)和一磷酸腺苷(AMP)的TAV均有所下降,而次黄嘌呤(Hx)的TAV有所上升,但对鲜味贡献明显的仍是IMP.熟鲢肌肉的EUC随着体质量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0kg时达到最大为31.57 g MSG/100 g.  相似文献   

2.
以鲢(Hypohthalmichthyx titrix)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 extraction,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研究冷藏和加热对鲢肌肉中主要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鲜鲢肌肉中总共检测到26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包括5种醇、7种醛、3种酮和11种碳氢类化合物,1-辛烯-3-醇和乙醛分别为主要的醇类和醛类风味活性物质。鱼肉在5℃冷藏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逐渐减少。新鲜鱼肉在100℃加热30min后,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明显增加,共检测到58种挥发性物质,其中包括15种醇、19种醛、9种酮、13种碳氢类化合物、1种酸和1种杂环类化合物。鱼肉冷藏不同时间后再加热,挥发性物质含量在冷藏3d内较缓慢下降,在第5天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3.
以4种酵母抽提物(KA66、FA28、KU012、FA01)为原料,通过分析其金属离子、游离氨基酸、总氨基酸和核苷酸的组成,以滋味活度值(TAV)和味精当量(EUC)为指标分别评价各滋味成分对酵母抽提物滋味的贡献程度和鲜味物质间的协同增鲜作用;并将其加入到鱼糜制品中,通过感官评价和电子鼻分析探究其对鱼糜制品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酵母抽提物KU012中谷氨酸、丙氨酸、5′-IMP、5′-GMP等滋味物质含量最高,TAV值最大,而FA01中丙氨酸、5′-IMP、5′-GMP含量最低,TAV值最小;FA28中总氨基酸含量最高,谷氨酸含量最高;KU012的EUC值最高,1g KU012产生的鲜味强度相当于125.22g单一味精(MSG)所产生的鲜味强度,为125.22gMSG/g;感官结果表明,酵母抽提物可显著改善鱼糜制品的滋味,对腥味也有一定掩蔽作用,KU012感官评分最高;电子鼻的结果表明,加入不同的酵母抽提物后,鱼糜制品的挥发性成分区别较大。  相似文献   

4.
不同月份刀鲚鲜味物质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刀鲚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月份刀鲚鲜味物质的变化规律。在熟制状态下,利用分光光度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对比1—12月份刀鲚的鲜味物质的组分变化规律并计算其滋味强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和味精当量(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研究不同月份刀鲚各鲜味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规律与鲜度的变化规律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各鲜味相关物质含量变化规律较一致,除大部分无机离子含量1—3月由于洄游脱盐降低以外,全年呈现先增高,3月后骤降,4—5月降低趋缓,10月后又回升的趋势;EUC变化规律同大部分鲜味相关物质一致,在3月呈现峰值(即刀鲚在3月味道最鲜)。综合其理化指标及其生长规律结果推断分析,3—5月刀鲚性腺发育至成熟,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导致鲜味物质等骤降,之后刀鲚进行洄游,此过程中无进食体能消耗大,导致部分鲜味物质被消耗;10月份刀鲚到达生殖场后开始进食,并为下次洄游做准备,促使刀鲚肉中的滋味物质含量开始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5.
研究水中Ca~(2+)质量浓度对龙井茶冲泡茶汤滋味品质的影响。通过分析冲泡后茶汤的滋味品质、主要滋味物质的含量及Ca~(2+)对主要滋味物质呈味特性的影响,探讨Ca~(2+)对龙井茶冲泡茶汤滋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中Ca~(2+)质量浓度的增加,茶汤香气和滋味品质都显著下降,茶汤鲜爽度、醇度和苦味强度显著下降,而茶汤涩味强度显著增强;主要儿茶素、咖啡碱和氨基酸的浸出受Ca~(2+)影响较小,当Ca~(2+)质量浓度达到20 mg·L-1时才略有下降,不足以解释冲泡茶汤滋味品质的变化;Ca~(2+)对主要滋味物质的呈味特性有明显影响,Ca~(2+)可增强EGCG、咖啡碱和茶氨酸的涩味,降低EGCG和咖啡碱的苦味、茶氨酸的甜味和鲜味。本研究表明Ca~(2+)对龙井茶滋味物质浸出的影响相对较小,主要通过影响茶汤中滋味物质的呈味特性来改变茶汤整体滋味品质。  相似文献   

6.
腌干有助于提升水产品风味,且与干燥方式密切相关。通过对比冰温真空干燥(–0.5℃)、低温真空干燥(12℃)、热风干燥(30℃),且冰温(–0.5±0.4)℃、低温(12±0.4)℃、常温(30±0.4)℃腌制储藏,探讨不同腌干储藏方式对草鱼鲜度和滋味的影响。结果显示,冰温、低温、热风腌干储藏的货架期分别为90、40和15 d,游离氨基酸总量增幅分别为36.65%、26.06%、和20.52%,储藏末期肌苷酸(IMP)含量分别134.71、89.96和84.34 mg·100 g~(-1)。30和12℃储藏末期味精当量分别为0.135和0.396 g·100g~(-1)(MSG);冰温条件下鱼肉味精当量(EUC)增长较快,最高达0.682 g·100g~(-1)(MSG)。冰温腌干储藏草鱼货架期最长,游离氨基酸、IMP和EUC含量最高。因此,冰温腌干储藏草鱼片鲜度最高,滋味最好,货架期最长。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冰温酶解贮藏过程中蛋白质降解、呈味核苷酸及其关联物变化对低盐脱水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滋味的影响,以牡蛎肉(去壳质量为25.0 g±5.0 g)中注射25 U/g风味蛋白酶(F组)和中性蛋白酶(Z组)作为试验组,以注射等量蒸馏水作为对照组(D组),脱水后进行冰温贮藏(-2.0℃±0.5℃),每3 d测定一次理化指标(pH、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K值、Ca2+-ATPase活力、总巯基含量、TCA-可溶性肽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呈味核苷酸含量,并结合电子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牡蛎冰温贮藏过程中,F和Z组在18 d内满足鲜度要求,D组在24 d内满足鲜度要求;与D组相比,F和Z组蛋白质降解明显,TCA-可溶性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游离氨基酸味道强度(TAV)值上升;肌苷酸(IMP)积累与鲜味氨基酸协同增鲜使得F和Z组味精当量(EUC)与D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电子舌分析显示,F、Z和D组滋味差异能被有效区分且酶解前期和后期滋味差异明显.研究表明,冰温酶解能提高低盐脱水牡蛎的多肽及游离氨基酸含量,影响呈味核苷酸降解,对低盐脱水牡蛎起到增鲜作用,其中中性蛋白酶优于风味蛋白酶,本研究结果可为高附加值海珍品加工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四川绿茶的滋味品质现状,为四川绿茶品质提升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四川省内主要茶区68个绿茶样品为调查对象,系统分析其主要生化成分(水浸出物、茶多酚、可溶性糖、没食子酸、咖啡碱、儿茶素组分、氨基酸组分)的含量及其滋味贡献度,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PLS-DA)研究不同等级绿茶之间的滋味差异,并结合感官审评结果,绘制滋味风味轮。【结果】分析各生化成分的滋味贡献度,筛选浓度阈值比(Dove-over-threshold, Dot)大于1的物质,发现γ-氨基丁酸、咖啡碱、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 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allocatechin gallate, 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 ECG)是四川绿茶苦味的主要贡献成分;EGC、EGCG、GCG、ECG是涩味的主要贡献成分;谷氨酸是鲜味的主要贡献成分。通过OPLS-DA模型,没食子酸(Gallic acid, GA)、半胱氨酸、儿茶素总量、可溶性糖等1...  相似文献   

9.
基于游离氨基酸组分的白茶滋味品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游离氨基酸组分对白茶滋味品质的影响及通过氨基酸组分实现白茶品类的判别,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白茶主产区46个白茶试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白茶游离氨基酸总量为16.19~51.00mg·g~(-1),平均含量为39.36mg·g~(-1),不同品类白茶氨基酸总量由高至低依次为贡眉(45.78±8.39)mg·g~(-1)、白毫银针(38.15±6.12)mg·g~(-1)和白牡丹(34.01±9.16)mg·g~(-1)。2白茶的茶氨酸含量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52.90%,是构成白茶鲜爽味的主要组分;脯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和苏氨酸是白毫银针甜味的贡献物质之一;亮氨酸、组氨酸和蛋氨酸对其苦味具有一定的影响;脯氨酸、缬氨酸、天冬氨酸和丙氨酸是贡眉甜味的贡献物质之一;苯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缬氨酸对其苦味具有一定的贡献;谷氨酸可能是白毫银针与贡眉鲜酸味物质的主要贡献氨基酸。3在基于游离氨基酸组分白茶不同品类分析中,对品类判别的回判正确率均达到100%,采用该模型对27个市售样品分别进行预测,3种白茶的品类判别正确率分别为100%、88.89%、88.89%。白茶中的氨基酸构成依据品类的不同存在各自的典型特征;依据茶汤中4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并结合PCA和LDA分析法能够实现对白茶品类的高准确率判别。  相似文献   

10.
在栽培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测定了'L808'和ww808(子实体无香菇香味)2个香菇菌株子实体的粗蛋白、水解氨基酸、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醇)、有机酸和5'-核苷酸的组成及含量,并分析其营养成分和呈味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L808'和ww808菌株的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分别为88.98和87.69,'L808'菌株的蛋白质营养价值高于ww808菌株;'L808'菌株可溶性糖(醇)及鲜味氨基酸含量高于ww808菌株,有机酸、甜味氨基酸以及鲜味核苷酸含量较ww808菌株低。综合各种呈鲜成分,'L808'和ww808菌株的等鲜浓度值(EUC)分别为38.70 g MSG/(100 g)和53.38 g MSG/(100 g),ww808菌株鲜味呈鲜效果较'L808'菌株更突出。  相似文献   

11.
渔光一体养殖模式是一种采用水下养殖、水上发电的新兴环保养殖模式。本研究比较渔光一体(PM)与普通池塘养殖模式(CM)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基本营养成分、感官评价、滋味品质等方面的差异。测定了体肉中的游离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计算滋味活度值 TAV及味精当量 EUC,并与人工感官、智能感官的评测结果关联,对滋味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PM组雌蟹体肉中粗蛋白、粗脂肪显著高于CM组 (P<0.05),雄蟹则无差异;PM组雌蟹体肉具有较强的鲜味、甜味强度,CM组雄蟹体肉具有较强的咸味、鲜味强度;PM组的总游离氨基酸、甜味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CM组 (P<0.05);PM组中华绒螯蟹体肉中味精当量均大于CM组。渔光一体养殖模式能使中华绒螯蟹体肉具有更好的营养及鲜甜滋味。  相似文献   

12.
采用离子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别对7个工厂化栽培的不同杏鲍菇菌株子实体中的非挥发性风味成分组成、含量进行分析,并利用等鲜浓度值对其鲜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工厂化栽培的杏鲍菇菌株可溶性糖及糖醇总量、游离氨基酸总量、有机酸总量、碳水化合物、粗脂肪、粗蛋白、还原糖含量均有显著差异,不同菌株间的呈味核苷酸总量、灰分和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根据等鲜浓度值(EUC)计算得出150菌株呈鲜效果最明显,100 g干物质EUC值为40. 96 g MSG。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枸杞利用率,促进枸杞产品精深加工,测定了枸杞原浆营养品质指标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枸杞多糖、甜菜碱、黄酮、总酚及氨基酸含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采用氨基酸评分法(AAS)、化学评分(CS)、氨基酸比值系数(RC)、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评价枸杞原浆的氨基酸营养价值,采用味道强度值(TAV)评价氨基酸呈味特征。结果表明,影响枸杞原浆的主要营养成分是氨基酸、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主要活性成分是枸杞多糖、黄酮和总酚。品牌1的AAS、CS、RC、SRC值评分最高,氨基酸营养价值最高。品牌2的AAS、CS、RC、SRC值分别为8.200,30.200,0.328和54.300,必需氨基酸含量均衡。Cys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呈味氨基酸组分特征差异明显,Ala、Val、Arg、Asp、Glu对枸杞原浆呈味有显著贡献,以鲜味氨基酸Asp、Glu贡献最大,苦味氨基酸Val、Arg次之,体现了枸杞原浆鲜甜味夹杂苦味的口感特征。品牌2的鲜味突出、品牌1的甜味和苦味和芳香味突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阐释鸡肉卤煮过程中的风味形成规律。【方法】应用电子舌和高效液相色谱仪,联合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卤煮鸡肉与鸡汤滋味和游离氨基酸的变化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在高温(95℃)和低温(85℃)卤煮下,除低温卤煮鸡汤的咸味和苦味外,鸡肉和鸡汤的电子舌滋味强度均发生显著变化(P<0.05)。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都将样品分为2类,鸡肉游离氨基酸含量先升高后降低,鸡汤游离氨基酸含量逐渐升高。特定氨基酸均对鸡肉与鸡汤中鲜味和咸味的电子舌响应值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鸡肉和鸡汤中鲜味和咸味与氨基酸的灰色关联系数回归方程。其中,鸡肉中鲜味和咸味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65 3和0.855 0,鸡汤中鲜味和咸味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依次为0.958 0和0.793 0,表明回归方程均具有较高的拟合度。【结论】电子舌对卤煮鸡肉与鸡汤滋味有较好的区分效果,游离氨基酸与卤煮鸡肉和鸡汤的鲜味和咸味高度相关,可采用特定氨基酸评价鸡肉与鸡汤的鲜味和咸味。  相似文献   

15.
以鲢脊骨为原料,采用高温蒸煮、酶解、真空浓缩、灌装、灭菌等工序制备鲢鱼骨汤,并研究了4种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风味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对鱼骨汤的氮收率、基本组成、蛋白肽含量、外观、色度和滋味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样品(未加酶)相比,酶解制备鱼骨汤的氮收率、游离氨基酸含量、钙含量和分子质量小于3 ku的蛋白肽含量显著增加(P0.05),其中采用风味蛋白酶制备鱼骨汤的这4项指标最高,分别比空白样品(未加酶)增加了46.61%、3 478.82%、233.40%和56.25%。外观与色度结果表明,风味蛋白酶制备鱼骨汤颜色为深黄色,b~*值最大(3.24),其次为其他3种蛋白酶制备的鱼骨汤(1.72~2.86),空白样品(未加酶)的最低(-1.78)。电子舌结果表明,风味蛋白酶制备的鱼骨汤鲜味最强,苦味最弱。综上所述,风味蛋白酶制备的鲢鱼骨汤的营养、外观和滋味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散养模式下清远麻鸡鸡肉水解液和熟鸡肉(含鸡汤)中的氨基酸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鸡肉水解液中的游离氨基酸种类与熟鸡肉(含鸡汤)的基本一致,但氨基酸含量要明显高于熟鸡肉(含鸡汤);鸡肉水解液中呈苦味的氨基酸(Arg、Lys、His、Met和Val)含量较高、TAV较大,熟鸡肉(含鸡汤)中呈鲜味氨基酸(Glu)比例较鸡肉明显提高,鸡肉水解液和熟鸡肉(含鸡汤)中主要呈甜味氨基酸均为Ala,但含量和TAV均较低。  相似文献   

17.
鲢肌肉在保藏中的生化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淡水鱼鲢为对象,研究其在5℃、10℃、和20℃保藏时鱼肉的pH值、ATPase活性、糖原、乳酸含量变化,肌原纤维蛋白的变性和降解情况及鱼体的感官变化。实验结果表明:(1)鲢肌肉糖原含量低(8.2μmol/g),并在3~6h内迅速降解。(2)鲢肌肉乳酸含量也低,在低温保藏下乳酸易于积累。(3)新鲜鱼肉的pH值为6.97左右,接近中性;保藏过程中pH值下降的幅度小,最低可下降到6.6左右。(4)5℃  相似文献   

18.
以淡水鱼鲢为对象,研究其在5℃、10℃、和20℃保藏时鱼肉的pH值、ATPase活性、糖原、乳酸含量变化,肌原纤维蛋白的变性和降解情况及鱼体的感官变化。实验结果表明:(1)鲢肌肉糖原含量低(8.2μmol/g),并在3~6h内迅速降解。(2)鲢肌肉乳酸含量也低,在低温保藏下乳酸易于积累。(3)新鲜鱼肉的pH值为6.97左右,接近中性;保藏过程中pH值下降的幅度小,最低可下降到6.6左右。(4)5℃  相似文献   

19.
短时间微流水处理对异育银鲫肌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流水系统处理池塘养殖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测定不同处理时间(0~9 d)鲫肌肉的主要营养成分、滋味特征、气味特征和挥发性成分等参数,研究微流水处理对鲫肌肉品质的提升作用。结果显示,微流水处理对养殖鲫肌肉中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的影响不大(P0.05),但对鱼肉中灰分、肌糖原和总糖含量及滋味、气味及感官评分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微流水处理时间延长,鲫鱼肉中肌糖原、总糖含量显著下降,灰分明显增加(P0.05)。电子舌和电子鼻检测结果显示,微流水处理可显著改变鲫肌肉的滋味特征、气味特征。随着微流水处理时间延长,鲫肌肉中异味挥发物含量明显减少、鱼肉自身代表性风味物质含量明显增加,且蒸熟后鱼肉的气味、滋味、质地和总分等评分明显升高,微流水处理7 d的鲫肌肉的感官评分优于0、1、3、5 d样品的,而与微流水处理9 d的样品无差异。综上可见,短时间微流水处理(≤7 d)不影响鲫鱼肉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但可显著改善养殖鲫肌肉品质,其适宜处理时间为7 d。  相似文献   

20.
该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研究了盐水鸭加工过程中的滋味成分变化.盐水鸭加工过程中大部分小肽含量具有减少的趋势.在煮制前的加工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而风味核苷酸含量减少,煮制过程中两者的含量均显著减少.干腌后鸭肉含盐量最高,但经其后工序加工后含量降为适宜食用的3%左右.重要的滋味成分盐水鸭含量均高于对照鸭肉.风味核苷酸和鲜味氨基酸对盐水鸭的滋味具有重要贡献.盐水鸭加工过程中复卤工艺对鸭肉滋味成分作用显著,是构成盐水鸭美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