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确定城镇搬迁地绿化有效土壤厚度,本研究通过对比城镇搬迁地原地土壤和传统农业土壤的差异,基于土壤、杂填土、建筑垃圾和土体等基本概念,对城镇搬迁地土壤厚度进行了定义;基于建筑垃圾层位置和园林绿化种植土相关标准定义了城镇搬迁地绿化有效土厚土壤厚度的内涵;并以上海市世博文化园和三林楔形绿地建成前城镇搬迁地为例对进行了土壤厚度划分方法的应用。结果表明:城镇搬迁地土壤厚度是城镇搬迁地内土壤剖面所有的土壤物质层厚度之和;城镇搬迁地绿化有效厚度为在城镇搬迁地中位于地下水之上,自身理化性质符合或者经过改良后符合地方规定的园林绿化种植土标准的土壤物质层厚度。上海市世博文化园建成前城镇搬迁地土壤厚度为2.4~4.5m,但由于土壤理化性质不符合园林绿化用土标准,绿化有效土厚为零,绿化种植土均需采用客土。三林楔形绿地建成前城镇搬迁地土壤厚度大于1m,土壤经过改良均可作为园林绿化种植土。但由于地下水层的存在,城镇搬迁地绿化有效土厚为1m。 因此,城镇搬迁地绿化有效土壤厚度划分方法可为城镇搬迁地原地土壤和客土用量的快速估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技术的黑龙江省典型土壤有效土层厚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典型黑土层厚度一直是诸多生态学者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在水利部《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潜在危险程度研究》技术框架下,通过土层厚度影响因子归类调查法,在GIS环境下建立黑龙江省典型土壤土层厚度的评估数据库,系统分析了全省典型土壤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厚度量级指标,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辽宁土壤土层厚度与抗蚀年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的土层厚度是计算土壤慢年限重要依据。应用已有的土壤调查成果将全省的土层厚度进行分级,统计,再用遥感普查中的侵蚀模数计算出不同7层厚度之区域的抗蚀年限,为土壤侵蚀的预测预报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5.
论水土流失防治区的划分标准及有关问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七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第六条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水土流失的具体情况,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按国家、省、县三级划分,具体范围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同... 相似文献
6.
<正> 目前,国内关于“四荒”的涵义及分类尚无统一标准,分类划级十分混乱,同一类型各地命名也不尽相同,从而给“四荒”的统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也影响了“四荒”资源的综合治理与高效开发利用.对“四荒”土地资源类型进行确定与分级,是科学、合理、有效治理开发“四荒”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在对全省“四荒”资源进行综合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提出的荒地类型,结合我省具体情况,经过全面分析筛选,确定“四荒”的研究对象为:荒山、荒丘、荒沟、荒滩(“四荒”也包括荒地、荒坡、荒沙、荒草和荒水等),并对“四荒”资源进行了类型划分和适宜性分级. 相似文献
7.
农村宅基地用地类型划分与用地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制定出一套符合大多数农户生产、生活以及发展需要的宅基地标准,是当前开展新农村建设、土地增减挂钩和土地整治规划工作的迫切要求。该文首先在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采用K-Means Cluster聚类分析方法将170户被调查农户分成3类;其次,在农户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参照国家和省级各种技术规范,根据被调查农户的宅基地用途和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分析出各类型农村宅基地用地标准。通过聚类分析可将被调查农户分成务工型、半工半农型和务农型3种类型;并分析得出这3种类型农户的宅基地用地标准分别为42~45m2、48~50m2和52~55m2。该文尝试找到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宅基地用地标准,并为同类型地区城乡建设用地空间规模和空间布局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9.
<正>矿渣中的碱性物质可使土壤中的土粒变得松散,减少土壤中空隙的尺寸,限制了土壤中空气和水分的流动,梅里尔等人 相似文献
10.
11.
应用土壤-景观定量模型预测土壤属性空间分布及制图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以土壤-景观定量模型为基础的土壤制图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研究。本文在皖南宣城的丘陵地带内选择研究区,从该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中获取景观信息:地形因子,定量地分析了土壤属性与地形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建立基于该关系的线性土壤-景观定量模型,最后应用该模型来预测土壤属性在空间上的分布并制图。结果表明:土体厚度和表层有机质含量与地形因子之间有着显著相关性;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分别能解释土体厚度、表层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的32.2%和35.3%;依据该模型预测的土体厚度和表层有机质含量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并能制图表达土壤属性在空间上的自然连续性。 相似文献
12.
岩溶高原地区小流域土壤厚度的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厚度是制约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的重要因子。在贵州省金沙县乌箐河小流域,通过实地调查土壤厚度,结合地统计学和经典统计学方法,研究岩溶高原地区小流域中3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厚度的空间变异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厚度总体呈中等强度空间变异,个别样地属强度变异,具有良好的半方差结构,其变异趋势大致为随着坡位的降低而逐渐减小,而土壤厚度随坡位的降低逐渐变厚。坡耕地土壤厚度空间相关性相对较好,存在一定的连续性;荒山和意大利杨树林地土壤厚度的空间变异程度均较大,斑块状分布明显。除个别样地可以用高斯模型和球状模型拟合外,其余样地均可用指数模型拟合,且拟合效果较好(R^2≈0.8)。研究结果加深了对岩溶高原地区土壤厚度的认识,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合理布局和土地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耕层厚度对华北高产灌溉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10
针对华北平原长期少免耕可能导致的耕层变浅、变紧的问题,通过人为设置不同耕层厚度试验,采用等质量土壤有机碳库储量和层化比的研究方法,研究了4种耕层厚度(10、20、30、40 cm)水平下0~50 cm土壤有机碳的变化。2 a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耕层厚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著差异,与2007年试验开始时相比,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都不同程度下降,下降幅度为22%~48%。利用等质量计算方法表明20 cm耕层厚度的处理土壤有机碳储量最高。通过层化比的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20 cm的耕层厚度层化比最高,其 相似文献
14.
15.
基于电阻率断层扫描技术探测林地土层厚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土层厚度对林地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是评价林地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对林地土壤的土层厚度进行调查,该文应用电阻率断层扫描技术对林地土壤土层厚度进行了研究,对其可适用性做出评价。通过在野外试验点对土壤电阻率的实地断层扫描,将其结果与实际测定得到的基岩特征电阻率相结合,预测土层厚度,并将预测值和实地基坑开挖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层厚度多在小于2 m的范围内,电阻率断层扫描技术估测结果与实测结果相符(均方根误差为0.2678),初步表明该技术在估算林地土层厚度方面具有良好的适用性。该研究结果为土壤学方面相关研究提供重要手段,也将对土壤质量评价和土地利用等相关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沟垄覆膜聚水改土耕作措施对小南瓜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针对冀西北高原砂质栗钙土干旱、粗骨、土层薄等限制农业稳产和高产的障碍因子,该文通过田间试验,以稀植经济作物小南瓜为试材,研究了沟、垄不同覆膜方式和积聚不同厚度熟土(聚土)措施的聚水保墒与增产作用。结果表明:沟覆膜方式聚集降水和保蓄土壤水分的作用好于垄膜处理,收获后1 m土体贮水量比播前盈余56.79 mm。与垄膜处理相比,沟膜平均少耗水51.61 mm,水分利用效率平均高16.42 kg·mm-1·hm-2。垄膜条件下,聚土处理的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沟膜条件下,聚土40 cm与60 cm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以沟膜+积聚40 cm厚度熟土+N60P45处理产量最高,达到9812.5 kg/hm2。该技术可作为冀西北高原旱砂地农田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一种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7.
黑土区土壤侵蚀厚度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及其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了研究黑土区土壤侵蚀厚度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人为剥离黑土表层0、5、10、15、20、25和30 cm土壤以模拟侵蚀厚度不同的耕层土壤,分析土壤侵蚀厚度对土壤理化性质、大豆生物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的影响。并对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模型进行改进,用于评价侵蚀厚度不同的土壤的土地生产力。结果表明:土壤全N、碱解N、全P、速效P、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田间持水率均随侵蚀厚度的增加而递减,土壤容重随侵蚀厚度的增加而递增。土壤侵蚀厚度对大豆生长有显著影响,随着侵蚀厚度的增加,大豆减产率呈"S型"曲线递增,产量、耗水量呈"Z型"曲线递减,水分利用效率呈指数曲线关系递减。改进的TOPSIS模型对不同侵蚀厚度下土地生产力的评价结果较为理想,计算的土地生产力指数随土壤侵蚀厚度的变化呈"Z型"曲线,与大豆产量的变化趋势相同,且二者呈指数函数关系,决定系数达0.996,均方根误差为0.65。研究结果可为黑土区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Zachary W. Gates Lakshman W. Galagedara Susan E. Ziegler 《Soil Use and Management》2023,39(4):1289-1303
Forest soil properties must be observed with the appropriate resolution by depth and landscape area to understand biogeomorphological controls on soil carbon (C). These observations, particularly in boreal forests, have been limited because of the poor resolution and unavailability of physical soil sampling results, especially for soil bulk density measurements.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non-destructively and continuously estimate forest soil properties required in Cstock estimates, such as soil horizon thickness and soil bulk density, across small spatial scales and shallow depths. Yet, successful small-scale forest GPR approaches represent a potential opportunity to obtain soil property estimates at relevant resolution and depth across forest landscapes, enabling improvement to much needed soil mapping and stock estimates. 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existing soil property studies that utilize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 and explores how the adaptation of GPR methodology can contribute to investigating soils in forest landscapes. We have identified common GPR surveying practices, data processing steps and interpretation methods employed in multiple studies. These approaches have proven effective in obtaining higher-resolution estimates of important soil properties, such as bulk density and horizon thickness, within small-scale forest plots. By applying relevant findings in this review to our own boreal forest investigation across an 80 m hillslope transect, we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on how to tailor GPR methodology for landscape-scale estimates of soil horizon thickness and bulk density to examine forest soil property distribution. These findings should enable the future collection of soil datasets inform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 C stock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landscape features, and thus their controls and responses to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相似文献
19.
20.
基于温波传递理论的日光温室土墙体蓄热层及墙体厚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为研究日光温室土质墙体蓄热层变化规律和墙体最适厚度,测试分析了北墙(厚330 cm)水平方向不同深度温度,结果表明:随墙内深度的增加墙体两侧温波昼夜变化幅度趋于缓和,由内向外温度逐渐降低;从温波振幅看,墙体内50~230 cm温波振幅接近0,基本处于稳定状态,0~50和280~330 cm变化幅度都较大,证实日光温室北墙体存在波动层、稳定层和保温层;提出了利用室内最低气温和墙体内温度确定每日蓄热层厚度的方法,得到试验期间温室墙体蓄热层厚度在55~200 cm之间;同时提出了一种利用墙内温波传播速度计算墙体厚度的方法,对探讨日光温室墙体厚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