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西瓜枯萎病生物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离纯化得到西瓜维管束内的镰刀菌8种,以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茄病镰刀菌(F.solani)为优势种群。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的FO-1菌株致病力最强,属于西瓜专化型病菌(F.oxysporum f.sp.niveum),FO-3菌株致病最弱,茄病镰刀菌的FS-1菌株致病力弱,FS-2菌株致病力较强,其余镰刀菌种的致病力弱或无致病力。用孢子浓度为10~6个/ml的FO-3、FS-1菌液分别注射接种2真叶期的西瓜苗,间隔不同时间后再接种强菌株FO-1,可减轻枯萎病的发生,其中以接种FS-1菌株5天后或接种FO-3菌株15天和再接种强菌株FO-1的交叉保护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杧果蒂腐病可可球二孢(B.theobromae)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及评价杧果品种的抗病性,为杧果蒂腐病防治技术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室内人工接种的方法,对124个B.theobromae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并针对11个杧果品种进行抗病初步测定。【结果】B.theobromae菌株之间致病力有较大差异,强致病力菌株占28.23%,中等致病力菌株占66.93%,弱致病力菌株占4.84%。同一品种资源分别接种5个不同菌株,抗病性存在较大差异;但是,通过接种B.theobromae后的平均病情指数进行抗性分级,对多个菌株的抗病性进行综合评价发现,‘象牙’为高感(HS)材料,而其余10份材料均表现为感病(S)。【结论】杧果可可球二孢是引起杧果蒂腐的优势病原菌,强致病力和中等致病力菌株在海南分布广泛;供试11份杧果材料中没有对B.theobromae菌株表现抗病的杧果品种。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研究从不同地域和寄主组织来源的荔枝胶孢炭疽菌的生物学特征,采用离体果实直接接种法和离体叶片针刺接种法在不同品种的荔枝上对11个菌株的致病性进行了验证,发现菌株的致病性存在较大差异。从中选取致病力差异较大的强致病力菌株0977-19-2和弱致病力菌株09619-1-1进行研究,发现二者在菌丝生长速度、菌落形态和颜色等方面很相似,但二者在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盘形态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强致病力菌株0977-19-2的产孢量约为弱致病力菌株09619-1-1的3.2倍;培养6 h后强致病力菌株0977-19-2的分生孢子萌发率约为弱致病力菌株09619-1-1的3倍;这些差异可能是导致2个菌株致病力不同的部分原因,对研究荔枝胶孢炭疽菌的致病机制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多主棒孢菌在黄瓜、番茄和茄子寄主上致病力的分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从山东、辽宁和北京蔬菜栽培地采集的黄瓜、番茄及茄子发病组织上分离的31株多主棒孢菌,和从海南橡胶上分离的10株多主棒孢菌,采用喷雾接种的方法,测定其在盆栽黄瓜、番茄和茄子上的致病力。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来源菌株的致病力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寄主来源同致病力分化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从而证明多主棒孢菌的种内菌株存在寄主专化性的特征。相同寄主和相同地理来源的病原菌群体中致病力也存在强、中、弱的差异,说明多主棒孢菌具有明显的致病力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栗疫菌弱毒力的转化及转化菌株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配对转化和室内、大田接种的方法研究栗疫菌低毒力的传递和生防潜力。从12个配对菌株中得到了6个转化菌株,不同的dsRNA供体菌和受体菌配对转化的效率不同,转化率从0到100%不等。室内枝段接种和大田接种测定的毒力表明,6个转化菌株、12个供体菌株、6个不能转化的受体菌+供体菌、6个转化菌株+供体野生型菌株处理的相对毒力都在80%以下,4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比12个受体菌和12个供体野生型菌株的毒力都低,表现弱毒力或中等毒力。前4者与后2者的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而供体野生型菌株的毒力(相对毒力72.73%-108.69%)与受体菌的毒力差异不显著。实验表明低毒力菌株的生防潜力比预期的高。  相似文献   

6.
我国梨腐烂病病原菌的初步鉴定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对我国梨腐烂病病原菌进行初步鉴定和序列分析,【方法】从我国15个省(市)梨产区采集腐烂病样品并观察其田间危害症状,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获得168份梨腐烂病菌分离株,从中选取72份进行单孢纯化,共获得79份梨腐烂病菌纯化分离株;观察在PDA、25℃黑暗条件下病原菌菌落形态以及产孢体形态,并对其在梨枝条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器徒手切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构特征和分生孢子形态;采用菌丝块接种法测定梨腐烂病菌在‘翠冠’梨离体枝条上的致病力。对部分菌株rDNA-ITS进行PCR扩增、测序,利用BLAST软件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序列相似性分析,并用MEGA 4.1和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根据梨腐烂病菌各分离株在PDA上的菌落形态特征可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菌落类型,不同梨腐烂病菌分离株在PDA上产生多种类型的产孢体,不同梨腐烂病菌菌株在离体梨树枝条上的致病力存在差异,我国梨腐烂病菌的rDNA-ITS核苷酸序列一致率为99.98%~100%,与苹果腐烂病菌分别聚在同一亚组的两个分支。【结论】我国梨腐烂病病原菌存在不同的菌落类型,其rDNA-ITS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均为V.mali var.pyri。  相似文献   

7.
 从合肥、蚌埠、长丰、和县等地采集的番茄、辣椒、草莓、葡萄等发病组织上分离鉴定获得23个灰葡萄孢菌株, 采用菌丝块创伤接种法, 分别测定了这些菌株对草莓果实和叶片的致力。结果初步表明, 所有供试菌株接种草莓果实和叶片后均引起发病, 但病斑的平均直径有显著差异, 并在不同草莓品种上表现也有差异, 显示灰葡萄孢菌株间对草莓果实和叶片的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分化。按照在草莓果实和叶片所致病斑的平均直径大小可将供试菌株划分为致病力较强、中等和较弱3种类型。总体来说, 来自草莓和番茄的菌株对草莓果实和叶片的致病力较强, 来自辣椒的菌株对草莓果实和叶片的致病力较弱, 但来自相同寄主的菌株间致病力也存在差异, 菌株致病力差异与菌株地域来源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8.
以山东省寿光市保护地栽培蔬菜上分离的30个灰霉病菌菌株为试材,采用菌落培养性状观察和菌饼活体接种法,研究灰霉病菌的菌系划分及对黄瓜叶片的致病力差异。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划分为菌核型、菌丝型和孢子型3个菌系,不同菌株对黄瓜叶片的致病力分化显著,致病力强弱与寄主植物无显著相关性;强致病力菌株以菌核型为主,菌丝型和孢子型菌株致病力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CcTLS2基因在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以强致病力菌株HG14102524为研究对象,通过克隆多主棒孢菌CcTLS2基因,构建Cc TLS2敲除株,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致病力测定、差异表达分析等方法,初步确定了CcTLS2对多主棒孢菌致病的影响。与野生型菌株相比,CcTLS2基因敲除菌株致病力丧失,菌落生长速度变慢,产孢量显著减少。多主棒孢菌G蛋白信号途径相关基因(A7125、A1402、A0835、A8311和A2529)在CcTLS2敲除株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结果表明,CcTLS2可能通过G蛋白相关途径影响多主棒孢菌的产孢机制、菌丝生长和致病力,在多主棒孢菌致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甘肃省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致病力分化情况。【方法】采用平板培养法和离体枝条接种法对Valsa mali两变种的培养性状和致病力进行了研究。【结果】Valsa mali在PDA上有褐色类群和乳白色类群,褐色类群为Valsa mali var.mali菌株,乳白色类群为Valsa mali var.pyri菌株。Valsa mali var.mali不同菌株之间存在致病力分化,菌株PL-1致病力最强,第7天病斑面积为9.54 cm2,菌株TS-5致病力最弱,第7天时病斑面积为4.7 6cm2。Valsa mali var.pyri不同菌株之间也存在致病力分化,菌株WW-1致病力最强,第7天病斑面积为2.72 cm2,菌株WW-2致病力最弱,第7天病斑面积为1.40 cm2。Valsa mali在不同品种间致病力不同,在‘新红星’致病力强,在‘富士’致病力弱。Valsa mali不但侵染苹果树还可以侵染梨树和桃树,Valsa mali var.pyri菌株在梨树上的致病力强于Valsa mali var.mali。【结论】Valsa mali两变种间致病力差异显著,褐色类群菌株Valsa mali var.mali致病力强于乳白色类群菌株Valsa mali var.pyri,Valsa mali两变种内各菌株之间也存在致病力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黄岩地区几个常栽荸荠品种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可可 《长江蔬菜》2013,(18):130-132
对桂林荸荠、安徽荸荠、本地荸荠3个荸荠品种的植物学性状、商品性、品质、产量、产值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安徽荸荠与本地荸荠在植物学特性方面具高度相似性,但安徽荸荠经济性状方面较优;桂林荸荠肉质细嫩,化渣爽口,是优质的水果型品种,而安徽荸荠产量高、球茎大、糖度高、耐贮运,农户应根据当地市场的消费需求与习惯,合理安排种植品种和种植比例。  相似文献   

12.
形态学性状的聚类分析把供试的24个荸荠品种分为2个类群。第一类群只有野生荸荠1个品种,第二类群为23份地方栽培的荸荠品种,第二类群中又可分为5个亚类。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野生荸荠与23份地方栽培种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远,而23份地方栽培种间的遗传距离较小,这与从形态上难以鉴定品种的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3.
双孢蘑菇菌落形态和产质量性状间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以一双孢蘑菇菌株及其同一子实体上不同菌落形态的单的为材料,研究双孢蘑菇生长发育全过程中菌落形态和子实体产质量性状间关系,探讨其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同一子实体上菌落形态不同的单孢分离物间及其与出发菌株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菌落形态和了实体产质量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从而为双孢蘑菇菌种的遗传改良和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赵鹏 《蔬菜》2019,(6):40-42
近几年随着新型连栋玻璃温室的推广,荸荠这一江南广泛种植的、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南方水生蔬菜也开始出现在北方的观光温室中。为了适应荸荠喜温暖、爱湿润、不耐寒的特性,满足北方农业观光种植全年换茬的要求,为大型温室种植荸荠奠定坚实基础,在传统苗床育秧法及稻草覆盖法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一种改良的荸荠催芽技术,解决了传统的低温条件下荸荠不出芽的问题。改良后的催芽技术可实现北方冬季或者低温条件下荸荠的快速发芽,在不增加其他投入的情况下,大大缩短催芽时间,提质增效显著,且操作简单,易于实现,为荸荠在北方温室的推广种植,以及南菜北种技术创新,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荸荠是广西贺州市传统栽培的水生蔬菜。选用广西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育成荸荠新品种桂蹄2号进行试种示范和大面积推广,种植结果表明,该品种农艺性状稳定,抗病性较强,产量高、大果率高、耐储存、商品性好,非常适合在我区及桂东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针对北京市栗蘑生产和销售实际需求,根据鲜食栗蘑特点,参考相关行业标准,以"迁西一号"栗蘑为试材,通过测定分析盛产期栗蘑的大小和质量,总结分布规律,结合销售特点对栗蘑分级指标进行初步设计,结果表明:以子实体直径和菇叶长度为划分依据的栗蘑大小等级划分标准适合整朵和单菇叶销售方式,适用于栗蘑鲜品流通、贮藏、销售需要;建议的质量分级标准更便于栗蘑生产者应用,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17.
中国板栗地方品种重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巢式设计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中国10个省份90个板栗地方品种叶片表型、坚果表型及品质12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板栗12个农艺性状在群体内和群体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其在群体内和群体间均存在广泛变异;(2)叶片表型性状、坚果表型性状及坚果品质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7.7%、4.4%和6.8%,表明坚果表型性状遗传稳定性高于叶片表型及坚果品质性状;(3)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VST均值为23.42%,远远小于群体内变异(76.58%),群体内变异是其主要的变异来源;(4)利用群体间最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将10个板栗群体分为4大类,反映不同地理群体板栗表型多样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利用林业废弃物板栗蒲,采用添加板栗蒲粉部分替代杂木屑栽培高温香菇,经过2年的重复试验,结果表明添加15%~20%的板栗蒲,对香菇栽培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菌丝生长速度加快,出菇基本同步,产量与对照相等或略有增加,板栗蒲可以作为高温香菇栽培的原料进行利用。  相似文献   

19.
谢鹏  郭素娟  熊欢  李广会  吕文君 《园艺学报》2012,39(12):2369-2376
 以6年生板栗‘3113’为试材,采用比色法对果实发育过程中可溶性总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果实横、纵径生长规律呈双“S”型,单苞质量呈“S”型曲线。可溶性总糖含量呈上升趋势,蔗糖含量呈下降趋势;淀粉含量呈单峰曲线。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在花后60 d达到峰值,之后趋于下降,与蔗糖含量变化趋势吻合;ADPG焦磷酸化酶(AGPPase)、水溶性淀粉合成酶(SSS)、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BSS)的活性均呈单峰曲线,但最高峰的时间略有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可溶性淀粉与可溶性总糖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78;SS和SPS活性与蔗糖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5和0.892;可溶性淀粉含量与SSS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GBSS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64和0.8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