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2005—2006年8月在宁大路边坡植被建植试验,结果表明,覆盖度最大的组合为阳坡的苜蓿 扁穗冰草,可达95%,而阴、阳边坡赖草 柠条组合的盖度变化幅度均最大,从8%左右到80%,且物种多样性也最高。对不同物种在阴、阳边坡株高变化比较得出,沙棘在阴坡生长优于阳坡,而骆驼蓬和白刺阳坡优于阴坡,其他变化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在高寒地区,通过建植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来提高草地生产力的生产模式是可行且有效的。增施氮肥,均能达到增产目的。针对Ⅲ组分混播组合最佳施N量是113kg/hm2,对Ⅳ组分混播组合最佳施为N75kg/hm2。且该施肥水平下组合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Ⅳ组分混播组合优于Ⅲ组分混播组合,且施肥后效均显著。从产量角度看,组合:无芒雀麦+垂穗披碱草+扁穗冰草+冷地早熟禾(组合Ⅲ)的适宜刈割期为9月份,而其他组合应在8月份。  相似文献   

3.
在科尔沁沙地以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共3种禾本科牧草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按豆禾行数比1∶1、1∶2、2∶1和2∶2建植混播草地,分析了禾草种类和混播比例对二龄混播禾草、苜蓿及禾豆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禾草种类及混播比例对混播组分及群体产量影响显著(P0.05)。除第1茬禾草产量以苜蓿+虉草混播组合最高外,其余茬次及全年禾草产量均以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组合最高,苜蓿+垂穗披碱草混播各茬次及全年禾草产量最低。苜蓿+无芒雀麦和苜蓿+虉草1∶1混播全年禾豆总产量分别比单播苜蓿产量高25.70%(P0.01)和14.21%(P0.05),但禾草产量占比仅为16.10%和16.63%。豆禾1∶2混播全年禾草产量占比达到27.20%~37.57%,但禾豆总产量显著(P0.01)低于其他混播组合。在科尔沁沙地,苜蓿∶禾草1∶1混播短期内可获得最高的禾豆总产量,1∶2混播全年禾豆总产量最低,而禾草产量比最高。  相似文献   

4.
为了最大限度提高人工草地的地上生物量,并延长草地的使用寿命,试验采用6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的20种不同处理进行了人工草地群落优化配置研究。结果表明:建植第2年,无论是从越冬率、盖度还是地上生物量来看,两组分混播的垂穗披碱草+星星草,三组分混播的垂穗披碱草+星星草+草地早熟禾和垂穗披碱草+星星草+冷地早熟禾,以及四组分混播的垂穗披碱草+星星草+草地早熟禾+冷地早熟禾都能较好地适应青海湖严重退化的环境。说明不同高、矮禾草的合理配置可有效地优化人工植被的群落结构,遏制单一种建植的快速退化现象,几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的合理混播配置可能是严重退化草地进行人工建植恢复的关键技术,是一项快速稳定恢复严重退化草地植被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不同混播模式对牧草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本试验通过设置11种混播模式,即4个豆科牧草混播模式[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混播比例为1∶1∶1,1∶1∶2,1∶2∶1,2∶1∶1(Z1H1B1,Z1H1B2,Z1H2B1,Z2H1B1)],4个禾本科牧草混播模式[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混播比例为:1∶1∶1,1∶1∶2,1∶2∶1,2∶1∶1(W1P1B1,W1P1B2,W1P2B1,W2P1B1)]和3个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混播模式[杂花苜蓿+红豆草+百脉根+披碱草+无芒雀麦+扁穗冰草豆禾比为1∶3,1∶1,3∶1(L25G75,L50G50,L75G25)],分析研究不同混播模式对牧草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牧草混播模式下各牧草株高、密度、干物质产量均显著低于3种豆科牧草混播模式和3种禾本科牧草混播模式(P<0.05),且牧草粗蛋白含...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草原2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cv. caoyuan No.2)浸提液对4种牧草种子萌发的影响,探索利用生物检测法初步确定其与自身及其他3种牧草间化感作用。用草原2号杂花苜蓿根、茎、叶水浸提液处理草原2号杂花苜蓿、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L.) Gaertn.)和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 Scop.)的种子,测定其发芽率、苗高、根长,利用生物检测法确定草原2号杂花苜蓿对受体植物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草原2号杂花苜蓿的自毒性及化感作用存在浓度效应,即不同浓度的根、茎、叶浸提液对不同受体植物种子萌发、幼苗高度、根长影响效果不同,其叶浸提液对扁穗冰草和蒙古冰草种子发芽的抑制效应小于草原2号杂花苜蓿和红豆草;其叶、茎、根浸提液对蒙古冰草、扁穗冰草的苗高、根长的促进作用大于红豆草和草原2号杂花苜蓿;根据试验结果,初步认为草原2号杂花苜蓿与蒙古冰草、扁穗冰草混、间播效果要比与红豆草混、间播和单一连播杂花苜蓿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施肥对苜蓿+无芒雀麦混播草地的产量影响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探讨了科尔沁地区草原2号杂花苜蓿+Carlton无芒雀麦混播草地基肥和追肥中氮,磷和钾配施对草地群落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和钾合理配施有利于草原2号苜蓿和无芒雀麦生长。在配施中,草原2号苜蓿与磷肥效应最显著,无芒雀麦与氮肥和钾肥效应最显著。高钾组合与高氮组合显著降低了草原2号苜蓿产量(P<0.05)。对于春播的杂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为了保持混播群落组分种群的稳定性,较适宜的施肥组合是N2、P1、K2组合(基肥:尿素20 g/m2、过磷酸钙30 g/m2、氯化钾20 g/m2;追肥:尿素30 g/m2、过磷酸钙50 g/m2、氯化钾30 g/m2)。一年龄草地头茬草和二茬草中无芒雀麦产量组分比分别为44.47%和71.10%,占全年总产量的63.62%。二年龄草地三茬草中无芒雀麦产量组分比分别为39.23%,59.73%和37.76%,占全年总产量的46.64%。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高寒草甸天然草地补播乡土物种对草地群落稳定性的影响,本试验以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异针茅(Stipa aliena)、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溚草(Koeleria cristata)、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扁蓿豆(Melissitus rutenica)、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为试验材料,设置5种混播组合,于2017年在青海省贵南县天然草地上进行补播。试验采用方差比率法(Variance ratio,VR)、M.Godron贡献定率法(Contribution law)以及生物量稳定性分析方法,结果表明:5种组合补播后使得群落联结性降低、生物量稳定性增大,群落整体稳定性增强,正向着稳定方向发展;5种组合中,组合D (扁蓿豆+星星草+垂穗披碱草+异针茅+溚草)的生物量稳定性最大,是对草地恢复最有效的物种组合。本试验筛选出了对草地生态修复最有效的物种组合,为草地保护及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充分利用冬闲田解决家畜冬春季饲草料缺乏问题,本研究采用不同比例混播扁穗雀麦和光叶紫花苕,以分析不同刈割时期的最佳混播比例。结果显示:在12月刈割利用时,光叶紫花苕混播占比70%以上,产量最大;在3月初刈割利用时,光叶紫花苕混播占比50%左右最佳;在4月中旬刈割时,光叶紫花苕混播占比低于50%最佳。从三次刈割总产草量来看,50%光叶紫花苕+50%扁穗雀麦的混播比例为最优组合,分别比光叶紫花苕单播高出31.19%~54.23%,比扁穗雀麦单播高出3.28%~21.45%。混播既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又为家畜提供了充足的草料,是一种高效高质的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不同刈割方式对苇状羊茅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采用不同刈割高度和不同留茬高度处理对优良混播组合“苇状羊茅 +多年生黑麦草 +扁穗雀麦+白三叶”人工草地进行了刈割利用试验 ,结果表明 :该混播组合人工草地刈割利用时以草层高度40cm、留茬高度 5cm效果最好 ,可最大限度地发挥该草的生产性能和延长利用期  相似文献   

11.
青海湟源县山坡梯田退耕还林还草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湟源地区阴坡梯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连续9年样区定点观测,结果表明,在梯田栽植的杨树到第9年100%死亡,榆树的成活率只有8%,沙棘的成活率为87.3%,柠条的成活率达100%,但长势不旺。在样区以撂荒自然恢复形成的草本群落生长旺盛,形成了以赖草为优势种,冰草为亚优势种的群落。恢复的第3—4年草本群落干物质产量达550-650g/m^2,到第8—9年达820-880g/m^2。  相似文献   

12.
温明章  郭继勋 《草地学报》1996,4(2):103-109
本文根据东北退化羊草草地自然恢复的演替系列,即从盐碱斑→角碱蓬(Suaeda corniculata)群落→虎尾草(Chlaris virgata)群落→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群落→羊草(Leymus chinense)群落,从中选择代表前四个阶段的样地。探讨覆盖干草对草地群落在不同演替阶段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枯枝落叶地各演替阶段绋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盐碱斑的作用万  相似文献   

13.
旱作条件下新疆天山北坡中山带人工草地建植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疆天山北坡中山带选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等8种牧草,旱作建植豆禾混播、豆科及禾本科单播多年生人工草地。运用AHP和DTOPSIS分析法进行产量、营养品质、土壤养分综合比较,旨在筛选适宜于该区域及类似生态区域推广种植的旱作人工草地类型。结果表明:在本地区最适宜的混播人工草地类型是红豆草+无芒雀麦+冰草+苇状羊茅混播;最适宜的单播人工草地类型是红豆草。  相似文献   

14.
松嫩羊草草甸羊草、碱茅群落土壤酶活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0,他引:15  
研究了松嫩羊草草甸羊草,碱茅群落的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垂直变化规律,并对上述4种土壤酶活性与各理化因子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种群落的4种酶活性季节动态均呈单峰型曲线,并具有较强的规律性,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活性的高峰值出现在7、8月,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高峰值则出现在9、10月,并且作为优势群落的羊草群落,其各月份的土壤酶活性多数要大于碱茅群落,土壤酶活性一般是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递减的,只有碱茅群落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是呈现“高-低-高”的趋势,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呈正相关,而多酚氧化酶与其相关程度不大。  相似文献   

15.
几种牧草对河西走廊盐渍化土壤改土培肥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在河西走廊盐渍化土地上种植老芒麦、扁穗冰草、碱茅和紫花苜蓿4种优质牧草,对盐渍化程度均有一定的改良效果.其中碱茅对盐渍化土壤的改土培肥效果最好,建植3年后的碱茅,与对照比较,0~20 cm土层中自然含水量增加125.99 g/kg,总孔度增加16.14%,容重降低0.27 g/cm3,pH值由8.43降到8.10,全盐含量降低52.90 g/kg,脱盐率达到76.12%,有机质增加3.67 g/kg,碱解氮含量增加18.63 mg/kg,速效磷和钾亦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6.
17.
在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设置119个样地,确定群系序列,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最小差异法来对比分析不同群系0~30cm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差异,并分析了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和植被群系类型、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群落权重均值、地上生物量的关系。结果显示:(1)通过Canoco 5.0软件对119个样方进行PCA排序,结果确定出5个群系:羊草、大针茅、克氏针茅、苔草+委陵菜、冷蒿+冰草群系;(2)5个群系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范围为1.84~2.74 kg/m^2,平均值为2.41±0.84 kg/m^2,其大小关系为:羊草群系>大针茅群系>克氏针茅群系>苔草+委陵菜群系>冷蒿+冰草群系,其中冷蒿+冰草群系显著低于其他群系;(3)典型草原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与植被群系类型、地上生物量及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植被群系类型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退耕撂荒地的改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柴达木盆地退耕撂荒地进行封育+灌溉改良试验,结果表明,改良第1、2、3年地上生物量较改良前分别提高62.1%,148.3%,369.0%,草群中优良牧草比例由几乎为零上升到69.3%,群落组成由刺儿菜-苦苣菜-阔叶独行菜为主,演变为芦苇-星星草-刺儿菜为主,植物种类由改良前的4科4种增加到6科12种,植被盖度由15%上升到90%,生态和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9.
农牧交错带人工种草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郭彦军  倪郁  韩建国 《草业学报》2010,19(2):169-174
在北方农牧交错带,选择种植4年的多年生人工草地,即扁穗冰草、草地雀麦、无芒雀麦、羊草和紫花苜蓿草地,研究了人工种草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种草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接近天然草地水平,而人工草地土壤全磷含量、Ca-P含量显著低于天然草地,且速效磷含量均在3mg/kg以下。人工草地土壤无机磷占全磷的比例显著低于天然草地,且人工草地土壤O-P无法检测出含量(除扁穗冰草草地)。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速效磷含量与土壤各形态无机磷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在磷素较低的石灰性土壤中,各形态无机磷都是植物所需磷素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