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研究饥饿对小鼠胃肠道内嗜银细胞的形态和分布密度的影响,试验采用Grimelius银染法对饥饿组小鼠和正常喂食组小鼠胃肠道内嗜银细胞的形态和分布密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小鼠胃肠道内嗜银细胞形态相似,有圆形、椭圆形和锥体形等,正常喂食组小鼠嗜银细胞高峰位于胃和十二指肠,低谷位于回肠至直肠各段;饥饿组小鼠胃肠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高峰为胃,低谷位于盲肠与直肠。饥饿组小鼠胃肠道同一部位嗜银细胞数量与正常喂食组小鼠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各部位均是饥饿组小鼠低于正常喂食组小鼠,这可能与小鼠对于不利环境的适应策略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禁食对豚鼠(Cavia porcellus)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及分布密度的影响,试验采用Grimelius银染法观察和测定禁食组(禁食5 d)与对照组豚鼠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豚鼠消化道除食管外,其余部位均有嗜银细胞分布,嗜银细胞呈棕黑色或棕色;两组豚鼠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上有所不同,禁食组以锥体形和梭形细胞为主,对照组则以圆形和椭圆形细胞为主,两组都观察到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嗜银细胞;禁食组与对照组豚鼠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高峰均位于胃部,分布密度低谷则不同,禁食组位于回肠、盲肠和直肠,对照组位于盲肠、结肠和直肠;两组相比,回肠、结肠和直肠嗜银细胞数量有极显著差异,其中禁食组回肠和直肠嗜银细胞数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结肠嗜银细胞数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余部位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禁食对豚鼠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禁食对东方铃蟾(Bombina orientalis)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及分布密度的影响,试验采用Grimelius银染法观察和测定禁食组(禁食5 d)与对照组东方铃蟾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类型、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禁食组和对照组东方铃蟾消化道从食管至直肠都有嗜银细胞分布,对照组东方铃蟾空肠嗜银细胞数量最多,食管和十二指肠最少;而禁食组东方铃蟾消化道嗜银细胞密度分布峰值出现于十二指肠和回肠,贲门和胃中最少。禁食组与对照组相比,东方铃蟾消化道各部位嗜银细胞分布密度均有差异,除食管和十二指肠的嗜银细胞数量禁食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以外,其余6个部位均是禁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东方铃蟾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也有差异,对照组东方铃蟾消化道嗜银细胞大部分为AB型和B型,少部分为A型、NP型;而禁食组东方铃蟾消化道嗜银细胞则主要以B型和NP型为主,有少量的A型,但未见有AB型。说明禁食对东方铃蟾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有一定影响,且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以及细胞形态和位置与东方铃蟾消化道各部位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爬行动物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规律和形态类型,本文应用Grimelius嗜银染法对青海沙蜥消化道嗜银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嗜银细胞主要分布于胃肠道,多数分布于粘膜上皮和腺泡上皮之间;其中在胃幽门处分布较多,小肠处较少。形态有梭形、锥体形、椭圆形、圆形、多角形和不规则形等。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滑鼠蛇(Ptyas mueosus)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情况及其形态特点,试验通过Grimelius银染法对滑鼠蛇消化道中的食管,胃部,小肠的前段、中段、后段的组织进行染色.结果 表明:滑鼠蛇的胃部嗜银细胞分布密度最高,食管部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较高,小肠段分布密度较低而且越往后段嗜银细胞分布密度越低.嗜银细胞具有...  相似文献   

6.
石鸡是具有丰富营养价值的特种经济动物,人工养殖越来越多,目前石鸡组织学和细胞学方面的研究资料十分有限。为了解石鸡十二指肠结构和嗜银细胞的分布特点,通过石蜡组织切片和Grimelius嗜银染色方法,对十二指肠管壁内嗜银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其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十二指肠管壁内嗜银细胞呈棕黑色,主要分布于肠绒毛和小肠腺。十二指肠绒毛中的嗜银细胞位于固有层中,多呈长条形或纺锥形,靠近中央乳糜管;小肠腺嗜银细胞较多,多数位于腺上皮细胞之间或基底部,呈纺锤形、锥形或近圆形,常见细胞突起伸向小肠腺管腔。十二指肠嗜银细胞在小肠腺的分布密度大于绒毛处,且封闭型嗜银细胞数量多于开放型嗜银细胞。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乌苏里蝮蛇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试验采用Grimelius银染方法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乌苏里蝮蛇的消化道中嗜银细胞分布广泛,见于其全长;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高峰位于胃体,食管次之,直肠的分布密度最低。嗜银细胞形态多样,主要有锥体形、梭形、圆形等,广泛分布于上皮细胞基部、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乌苏里蝮蛇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特点与其各部位消化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花(Hemibarbus maculates Bleeker)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分布及密度,试验采用龙桂开银染色法与Grimelius银染法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花消化道内嗜银细胞形态主要为椭圆形、圆形、锥形、蝌蚪形、梭形,其分布于消化管各段的黏膜层及固有膜内,食道密度最小,前肠的分布密度最大,中后肠次之,分别为(40.22±10.47)个、(382.96±45.81)个、(316.04±31.59)个、(308.92±38.88)个。根据形态及分布规律分析,花消化道嗜银细胞具有内、外两种分泌方式。嗜银细胞类型及分布数量可能与其食性及消化道各部位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石鸡盲肠消化生理特点,采用石蜡切片和Grimelius嗜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鉴定石鸡盲肠嗜银细胞及其形态结构和分布规律.结果 表明:石鸡盲肠嗜银细胞呈棕黑色,嗜银细胞多分布于黏膜固有层结缔组织中,也有位于盲肠上皮细胞之间,形态多样,呈近圆形、锥形或长条形.近圆形嗜银细胞有的位于固有层,有的靠近肠腔,分别表现为封闭...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观察贵州小型猪(Sus scrofa domestica var.mino Guizhounensis Yu.)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试验应用改良的Pascual双重银染法显示贵州小型猪消化道黏膜的嗜银细胞。结果表明:除食管外,贵州小型猪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嗜银细胞的分布,主要位于固有层腺泡上皮细胞之间,黏膜上皮细胞之间很少;细胞分布密度以胃体最高,其次为贲门、胃窦,结肠最低;嗜银细胞形态以锥体形最常见,此外还可见圆形、卵圆形、梭形或不规则形等;细胞的突起可指向腺泡腔、腺泡上皮细胞或固有层的结缔组织。说明贵州小型猪胃肠黏膜内有分布广泛、形态多样的嗜银细胞,可能是贵州小型猪胃肠道强大而复杂的内分泌功能的组织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老龄贵州小型猪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特征,试验采用改良的Pascual双重银染、图像分析法观察老龄贵州小型猪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黏膜中嗜银细胞的分布和形态特征,并对比分析老龄和青年贵州小型猪消化道嗜银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老龄贵州小型猪除食道外,消化道其他部位均有嗜银细胞分布,胃体分布密度最高,胃幽门次之,结肠最低,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和分布规律与青年猪相似。嗜银细胞形态多样,主要有椭圆形、锥体形、圆形以及梭形,广泛分布于腺泡上皮细胞之间、肠黏膜上皮细胞之间或基底部。老龄贵州小型猪消化道嗜银细胞分布密度与青年猪相比,嗜银细胞分泌颗粒和细胞数量均减少,除回肠外其他部位差异均极显著(P0.01)。老龄贵州小型猪消化道嗜银细胞数量少于青年猪,其消化道内分泌功能减退,根据其分布和结构形态可以推测贵州小型猪消化道内嗜银细胞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两种以上的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麻雀(Passer montanus)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位置及形态,试验采用Grimelius银染法。结果表明:在麻雀消化道中除了食管、肌胃以外的其他部位均发现嗜银细胞,其分布密度在腺胃最多,空肠次之,十二指肠最少,嗜银细胞分布于腺泡上皮细胞之间、上皮细胞基部。麻雀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不一,以锥体形为主,还有圆形和梭形,根据细胞形态认为麻雀消化道嗜银细胞兼有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3.
应用Grimelius银染法,研究在冬眠期与非冬眠期蛤蚧消化系统(食道、胃体、幽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嗜银细胞的密度、形态及分布情况。试验结果显示:嗜银细胞广泛存在于消化道的黏膜上皮细胞之间,上皮细胞基部及腺部上皮细胞之间;冬眠期嗜银细胞的形态特征主要以不规则形、椎体形为主,非冬眠期嗜银细胞的形态特征主要以圆形、椭圆形为主;同一部位嗜银细胞在冬眠期的分布密度高于非冬眠期分布的密度,二者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4.
用嗜银染色法研究1、5、9日龄和成年红嘴相思鸟的消化道各段内嗜银细胞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嗜银细胞形态多样,呈蝌蚪形、圆形、锥形等;消化道中嗜银细胞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腺胃、直肠、回肠、空肠和十二指肠,且随日龄增长呈增加趋势。表明红嘴相思鸟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可能与其种属有关,根据其分布与形态推测其有内分泌、外分泌和旁分泌3种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滑鼠蛇(Ptyas mucosus)肠道黏膜组织结构以及杯状细胞和嗜银细胞的分布特点和规律,本试验制作肠道石蜡切片,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过碘酸-阿利斯新蓝(AB-PAS)染色和Grimelius嗜银染色方法阐明滑鼠蛇肠壁显微结构和特殊细胞型的分布特点。H.E.染色结果显示,滑鼠蛇肠壁结构分为4层,从内到外依次是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黏膜上皮主要由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肠皱襞发达,肠绒毛数量和长度在前肠、中肠、后肠呈递减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前肠肌层最厚,显著高于中肠和后肠(P<0.05),中肠与后肠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AB-PAS染色结果显示,杯状细胞镶嵌在柱状细胞之间,其数量在前肠、中肠和后肠中逐渐增加,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Grimelius银染结果显示,嗜银细胞形状多样,分布在黏膜上皮基部和上皮细胞之间,在各段肠壁内均有分布,其数量在前肠、中肠和后肠中呈递增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本试验结果可为滑鼠蛇消化生理学研究和野生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Fortana—Masson嗜银颗粒染色法研究了貉、蓝狐、银狐的胃及十二指肠内嗜银细胞的形态分布。结果表明:三种动物胃幽门腺中,嗜根细胞数量最多,呈锥状,嗜银颗粒较粗,密度大、染成深黑色。在胃底及胃贲门腺区、嗜银细胞数量少。在十二指肠部嗜银细胞呈蝌蚪形,嗜银颗粒细,呈黑褐色,密度较小。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在三种动物中具有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同性间动物体色的变异是一种普遍现象,在自然选择和性选择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与其采用的繁殖策略密切相关。为了检验雄性胎生蜥蜴腹鳞颜色的分化机制和影响因素,于2012年5—6月,选取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一个胎生蜥蜴种群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胎生蜥蜴种群雄性个体的腹鳞主要分为橙红、桔黄和淡黄3种颜色,且在个体形态上(除了前后肢和腹鳞数外)存在明显的差异,推测腹鳞颜色的分化与年龄有关。温度和光照对腹鳞颜色具有间接的影响,在低温或无光条件下,3种颜色的雄性胎生蜥蜴的体重显著下降,腹鳞的颜色变暗。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雄性胎生蜥蜴腹鳞颜色作为一种通讯信号所具有的潜在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捷蜥蜴消化道5-羟色胺(5-HT)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试验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捷蜥蜴消化道5-HT细胞的分布密度和形态学特点进行观察。结果表明:5-HT细胞分布于捷蜥蜴从食管至直肠的消化道全长,5-HT细胞在直肠的分布密度最高,回肠部次之,胃体部和食管部最低;细胞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三角形、锥体形和梭形,以锥体形为主,主要分布位置在上皮细胞之间、上皮细胞基部、腺泡之间和腺泡上皮细胞之间。5-HT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学特点是与其消化道各部位的生理功能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9.
断奶后10~15天是后天发育最关键的时期,此时兔胃肠道最容易受感染,死亡的风险最高。本文阐述了兔断奶时的详细信息,并对早期断奶(23日龄)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尽管研究报道很多,但早期断奶对幼兔的生长和发育以及母兔的生理状态影响的结果是相互矛盾的。本文详细阐述了断奶时兔消化道形态的变化—肠黏膜发育、绒毛高度、隐窝深度以及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同时还论述了断奶过程中家兔机体的一些功能变化:血液胆固醇,甘油三酯,α-淀粉酶,溶菌酶,补体,三碘甲腺原氨酸和甲状腺素浓度,以及哺乳母兔乳汁中表皮生长因子随时间变化的过程。根据我们以及其他作者已经发表的研究报告,我们建议,从生理学角度来看,目前早期断奶还不完全可行。然而,不断增长的兔肉市场需求使得早期断奶对兔农来说是有吸引力。因此,有必要对最优化的断奶策略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粗饲料在反刍动物消化道被吸收利用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养分所含能量的利用率主要取决于粗饲料的质量。劣质粗饲料同优质粗饲料相比,对消化道的刺激作用更加明显,促进消化道器官质量的增加,使这些器官的活动量增加,从而加戈了奶牛的维持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