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辣椒枯萎病(附辣椒根腐病和水害根腐)黄绍岗(广西植保总站)辣椒枯萎病是广西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不论春、夏、秋、冬定植、水田旱地栽培的辣椒均难幸免。1症状识别辣椒枯萎病的症状主要发生于根部及根茎处。发病初期,根的基部及根茎处发生水渍状褐色...  相似文献   

2.
芝麻病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芝麻是咸宁市的油料作物之一,种植面积5310hm^2,主要病害有芝麻茎点枯病、芝麻枯萎病、芝麻青枯病、芝麻疫病等。1主要病害发生特点 1.1芝麻茎点枯病芝麻茎点枯病又称茎枯病、黑根疯等。主要为害芝麻茎杆、根部及幼苗。苗期发病,病苗地上部萎蔫枯死,根部变褐死亡。茎部受害后,病茎初呈黄褐色水渍状斑点,并迅速发展,变成环绕状斑点,至晚期病斑呈黑褐色,以后茎杆中空、容易折断。根部受害后,主根、支根逐渐变成褐色,根皮层内形成大量黑色菌核,致使根枯死。该病病菌以菌核在种子、土壤和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在田间借风、雨、气流传播,主要从植株茎基部、根部及叶柄处侵入为害。  相似文献   

3.
2007年夏初,昔阳县玉米苗枯病暴发流行。该病又称枯萎病,是由半知菌类真菌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sforme Sheld.)所致的病害。一般于5月中旬至6月上旬,植株4~7叶期发病。病株下部叶片呈青灰色或黄褐色枯死。主根坏死,次生根减少。  相似文献   

4.
亚麻枯萎病又称亚麻萎蔫病,在云南省亚麻产区均有发生,尤以滇东南部湿度较大的地区发病较重。文山州的西畴、马关、麻栗坡及文山等地重病田病株率20%~30%,严重的高达 50%以上。 1症状   本病以幼苗受害严重。其症状是幼苗植株萎蔫倒伏,根部有时细缢,叶上无病斑。成株期自茎顶端萎蔫,植株顶部初呈黄绿色,后变黄褐色,茎秆维管束变褐色,从而导致整株枯死,但茎仍直立。植株根部受病菌侵染后,根系受破坏变褐色,易自土中拔出。在潮湿生态环境条件下,茎基部生粉红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病原   亚麻枯萎…  相似文献   

5.
刺槐和油松根系密度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通过分层挖掘法,对20龄刺槐、油松林根系密度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主根和副主根粗壮发达,水平根系形成构架根;刺槐水平根极为发达,无明显主根.刺槐和油松根系重量、长度和体积密度的垂直分布趋势基本相同,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0~60 cm土层的根长和根重密度占总根量密度的70%以上,粗根(直径>3 mm)在上层所占比例比下层略大,细根(直径<1 mm)和较细根(直径1~3 mm)在各土层分布较为接近,总根量中粗根占较大比重.刺槐和油松林下土壤干密度随深度加深而增大,油松林下土壤含水量高于刺槐林,土壤干密度低于刺槐林.与刺槐林地相比,油松林地的土壤物理性质得到了明显改善,增强了土壤的抗旱、保墒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青藏高原共和盆地,乌柳和沙柳是丘间地造林的主要树种。文中通过剖面法比较了28年生两种柳树的不同径级的根系分布。结果表明:两种柳树是深根系植物,深度分别是1.2和1.1m。乌柳的根系总干重主要分布在0-80cm。乌柳的不同径级根系的干重和长度分布范围不同。它的粗根、中根和细根的干重分别主要分布在0-80、0-70和0-40cm,而长度分别主要分布在0-80、0-70和0-90cm。沙柳的根系总干重主要分布在0-70cm。沙柳的不同径级根系的干重和长度分布范围相同。它的粗根、中根和细根分别主要分布在0-50、0-70和0-70cm。乌柳的主根和细根向更深的土壤中生长,可以吸收更稳定的深层土壤水。沙柳的主根和细根相对较浅,主要吸收降雨补充的浅层土壤水。乌柳和沙柳根系分布的差异体现了它们对共和盆地半干旱气候的不同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7.
1 蓖麻枯萎病  蓖麻枯萎病 Fusarium oxysporium Schlecht f.sp.ricini( Wr.) Gordon是蓖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其病原菌为半知菌类尖孢镰刀菌。蓖麻苗期发病常全部毁灭 ,成株期发病也往往成片枯死。病原菌除危害蓖麻外 ,还危害黄瓜、辣椒、豌豆、蚕豆、菠菜、胡萝卜、麻类等多种作物。1 .1 蓖麻枯萎病症状  蓖麻从苗期到成株期 (直至花蕾期 )均能发病。苗期多从根部和茎基部开始发病 ,然后发展到整个茎部和叶柄、叶片。根部受害 ,初时只有少数变褐色 ,后来大部或全部变黑腐烂 ;茎基部和茎部的病斑初为水渍状 ,后纵向凹陷 ,暗褐色或…  相似文献   

8.
试验结果表明:戊唑醇(tebuconazole)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生防菌株B-916协同作用,对抑制蚕豆枯萎病病原菌Fusarium spp.菌丝生长和防治蚕豆枯萎病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通过B-916利福平抗药性标记回收法测定了戊唑醇和B-916复配后B-916在土壤中的定殖状况,结果表明:戊唑醇对B-916在土壤中定殖有促进作用,能减缓B-916群体数量大幅度下降,帮助B-916发挥生物防治作用。这可能是戊唑醇和枯草芽孢杆菌B-916协同作用的增效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9.
两种激素对葫芦种子催芽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勇 《植物医生》1996,9(1):30-31
两种激素对葫芦种子催芽试验史勇(海南省农科院植保所571100)采用西瓜嫁接换根栽培技术是防治西瓜枯萎病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其方法是用高抗枯萎病的葫芦苗作为砧木,以西瓜接穗进行嫁接,成活后再定植。但是,葫芦种子发芽率较低,而且出苗时间很不一致,使接穗与...  相似文献   

10.
苯甲酸和肉桂酸促进蚕豆枯萎病发生的生理生化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苯甲酸和肉桂酸胁迫促进蚕豆枯萎病发生的生理生化机制,在接种蚕豆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fabae的条件下,研究了苯甲酸和肉桂酸4个浓度处理对蚕豆枯萎病发生、植株抗氧化酶活性、膜质过氧化程度及病程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浓度苯甲酸处理下蚕豆枯萎病的病情指数提高了25.0%~362.5%;蚕豆根系和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别降低了15.7%~31.4%和21.3%~38.7%,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降低了37.7%~42.8%和28.4%~44.8%,丙二醛(MDA)含量分别提高了28.9%~42.6%和16.4%~45.0%,根系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降低了23.6%~39.4%和17.4%~38.7%。与对照相比,不同浓度肉桂酸处理下蚕豆枯萎病的病情指数提高了37.5%~350.6%,蚕豆根系和叶片中POD活性分别降低了17.1%~48.6%和13.4%~36.0%,CAT活性分别降低了15.6%~61.0%和18.5%~57.9%,MDA含量分别提高了24.5%~51.8%和42.0%~94.1%,根系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分别降低了29.1%~48.9%和21.3%~40.2%。苯甲酸和肉桂酸浓度高于50 mg/L时显著降低蚕豆抗氧化酶性能,加剧细胞破损程度,抑制病程相关蛋白表达,降低自身生理生化抗性,有利于病原菌入侵,促进枯萎病发生,其中肉桂酸的促进效应大于苯甲酸。  相似文献   

11.
王文  甄伟玲 《植物保护》1996,22(6):47-47
野西瓜嫁接打瓜防治西瓜枯萎病近年来,我国西北、内蒙古打瓜栽培面积成倍增加,栽培轮作期缩短,各种瓜类病害日益严重,特别是枯萎病,在老产区已成灾难性病害,轻者减产,重者植株死亡,颗粒无收。对打瓜枯萎病的防治,美国推行抗病育种,日本采用嫁接换根。我国以前实...  相似文献   

12.
豇豆立枯病和豇豆枯萎病是引起豇豆死株的两种较严重的土传病害。1990年从豇豆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种木霉(Trichoderma sp.),对豇豆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和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均有较强的拮抗作用。这种木霉用麦麸培养后加细土混合穴施,防治上述两种病害,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周汝鸿 《植物保护》1982,8(5):28-29
对于维管束病害的概念,目前还缺乏统一的规范。通常多认为是镰刀菌之类的病原物所引起的各种枯萎病,如棉花枯萎病(Fusarium vasinfectum Ark.),芝麻枯萎病(F.vasinfectum Atk.var.sesami Zap.),番茄枯萎病(F.oxysporum(SchL.)),西瓜萎蔫病(F.oxysporum(SchL.),蚕豆枯萎病(F.avenaceum(FR)Sacc.)等,有人认为应该包括菌核类的各种病害,如烟草和油菜的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  相似文献   

14.
怎样防治蔬菜苗期沤根病甘芳(湖北省洪湖市沙口农技站433205)蔬菜苗期沤根,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冬季和早春培育瓜果蔬菜苗时易发病。表现为幼苗出土后长期不长新根,幼根外部呈锈褐色,并逐渐腐烂,最后全株萎蔫死亡。防治抠根的主要措施是:一、保温。黄瓜幼苗适...  相似文献   

15.
应用嫁接技术防治西瓜枯萎病陈宁承,陈安琪(桂林市蔬菜研究所)枯萎病是西瓜连作栽培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害,采用轮作防病需经4~5年以上时间,在生产实践中难以推广。而应用嫁栽培技术将西瓜作接穗嫁接在抗枯萎病的瓠瓜、葫芦瓜等砧木上,进行换根栽培,则方法简而...  相似文献   

16.
1.蚕豆茎线虫 Dityleuchus dipsaci(1)症状:侵染蚕豆幼苗的首要症状是幼茎膨大变脆,叶柄、叶片扭曲变形。植株成熟时,茎杆膨大部分增大,由深棕色变成黑色。受侵部位是植株基部或较高的节间。寄主表皮变得特别地薄。荚果受侵后常导致种子感染,一般表现为种皮变色、破裂。(2)病害发展和防治:线虫由种子携带,因此只有使用健康种子才能阻止茎线虫 D.dipsaci 传入未被感染的地区。茎线虫在土壤中能存留好几年,因此轮作倒茬  相似文献   

17.
陈满文 《植物保护》1966,4(1):24-24
枯萎病是广东兴宁县蚕豆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农民称它根腐病或“末脚”。一般豆田产量损失10—15%,严重的达50—60%,甚至失收。 一、病状 枯萎病是由土壤内的镰刀菌侵染根部引起的,多在幼苗和开花结荚期发生。幼苗患病,茎基  相似文献   

18.
桑树根结线虫病是由线虫侵入桑根所引起。其表现症状为:根部有许多大小不等的根瘤,呈不规则的球形,大如豆粒,小如菜子,严重的桑根似念珠状,看不到细根,根瘤初形成时呈黄白色,较坚实,剖开根瘤,肉根可见乳白色半透明球状的雌成虫。后期根瘤渐变褐色,最后呈黑色而...  相似文献   

19.
人参锈腐病菌潜伏侵染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试验表明,人参锈腐病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Zinss) Scholten]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在1-5年生外观无病斑的参根内,是普遍带有潜伏的锈腐病菌,参根的带菌率和潜伏侵染点值,随根龄的增长而增高。3年生人参的根系中,主根对锈腐病菌的感染率最高。春季移栽3年生参根、盆栽鹿粪和50%禾穗胺600倍侵根,均对该病菌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青海省治沙试验站3 a、5 a、10 a、16 a和30 a生的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 Kuang et H. C. Fu)人工林细根生物量的测定分析,了解其细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周转速率。结果表明:① 中间锦鸡儿人工林约41%的活细根和39%的死细根分布在0~20 cm 的土层,38%的活细根和死细根分布在20~40 cm 的土层,21%的活细根和23%的死细根分布在40~60 cm 的土层。② 细根生物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性,活细根生物量峰值出现在6月和8月或者6月和9月,8月或9月达到最大值;死细根生物量峰值出现8月和9月,也是8月或9月达到最大值。③ 不同林龄人工林细根周转速率分别为:0.53、0.66、0.56、0.73、0.78次﹒a-1。细根生物量和周转率均随林龄增大而增加,随土层加深而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