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机肥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和有害生物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有机肥发酵过程中各种微生物和有害生物的变化规律,笔者利用平板稀释法研究了有机肥有氧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和有害生物的变化,并建立数学模型,以期为自然条件下条垛型积制有机肥发酵技术的完善及发酵时间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真菌、霉菌数量与发酵时间呈一元三次多项式方程曲线,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呈减少的趋势。细菌数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呈“下降—上升—下降”的一元三次多项式方程曲线。大肠杆菌值与发酵时间呈一元三次多项式方程曲线,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持续提高。蛔虫卵死亡率与发酵时间呈一元二次多项式方程曲线,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至110天左右达到最大值。在自然条件下,条垛型积制有机肥发酵时间宜掌握在100~120天之间。 相似文献
2.
以天津、北京、杭州等10个地区的葡萄园以及市场中的75份腐烂葡萄为研究对象,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葡萄表面微生物(细菌和真菌)多样性的核酸测序(包括16S区域扩增子和ITS区域扩增子)分析;同时基于次级代谢产物,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葡萄样本进行了21种真菌毒素的测定分析,以初步摸清主要风险危害,锁定风险菌株。结果表明,对表面微生物的核酸测序共获得细菌16S有效OTU信息732个和真菌ITS有效OTU信息4 336个,构建了葡萄表面菌相分子数据库,其中包括367种细菌和256种真菌,其主要病原菌为青霉、黑曲、链格孢菌、杂色曲霉、灰葡萄孢、炭疽和盾壳霉;通过真菌毒素测定分析,共检测出4种真菌毒素,分别为交链孢毒素AOH、交链孢毒素AME、交链孢毒素TeA和交链孢毒素TEN。 相似文献
3.
将遏蓝菜发酵30 d,每隔3 d从汁液中采样,利用MRS与PDA培养基进行分离纯化,获得6株菌株,其中1株酵母菌、1株未确定菌、4株乳酸菌。研究发现,遏蓝菜发酵过程中3~6 d优势微生物是酵母菌;之后优势微生物菌群为乳酸菌,6~15 d主要为乳球菌;15~30 d主要为乳杆菌,即植物乳杆菌、短乳杆菌。 相似文献
4.
开展不同初始水分物料在有机肥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研究,寻求有机肥发酵最佳物料水分。对3种不同初始水分物料进行有氧发酵,于3次翻堆和成品时取样检测微生物数量。不同处理发酵过程中真菌、霉菌、大肠杆菌和蛔虫卵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细菌数量在第2次翻堆前呈下降趋势,其后呈增加趋势;T3处理前3次分离到的真菌、霉菌数量明显大于T1和T2处理,而前2次翻堆分离到的细菌数量低于T1和T2处理。T2处理细菌数量在整个发酵期间维持相对较高水平;3个处理间蛔虫卵数量差别很小。发酵结束时,T2处理真菌、细菌含量最高,3个处理分离到的霉菌数量、大肠杆菌、蛔虫卵数量都很少,符合有机肥标准(NY 525-2012)。有机肥生产过程中,采用初始物料水分55%,在第1次翻堆时补足水分到65%,最有利于有机肥的发酵。 相似文献
5.
发酵普洱茶中微生物区系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倩楠 《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1):95-96
普洱茶是后发酵茶,经过渥堆发酵形成其特有的品质。综述了发酵普洱茶中微生物的种类,并研究其与特有茶品质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传统豆酱发酵过程中霉菌的形态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是以传统微生物学方法对自然发酵豆酱中的霉菌进行形态学分析,初步探究豆酱发酵过程中霉菌菌群的变化规律,探索在传统豆酱发酵过程中霉菌的组成及优势菌株,这对于豆酱发酵起到关键作用。对不同发酵时间的豆酱样品中的霉菌进行计数、分离,并通过载片培养法对其进行鉴定。利用传统分离培养的方法从传统发酵豆酱中分离得到6株具有代表性的霉菌,对每类中具有代表性的菌株进行进一步的真菌湿室培养法鉴定后,确定了其种属地位,分别为:米曲霉、大毛霉组、犁头霉属、总状枝毛霉组、雅致放射毛霉组和曲霉属,其中米曲霉是优势菌。本研究揭示了豆酱发酵过程中霉菌的菌相组成,这为将豆酱生产由传统制备转向工厂化生产提供了菌株基础。 相似文献
7.
《农产品加工.学刊》2017,(5)
鲍鱼价格昂贵、营养丰富,其废弃的内脏也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可以将鲍鱼内脏综合利用发酵酿制成鱼露。采用电渗析法对鲍鱼内脏鱼露进行脱盐,解决了自然发酵鱼露含盐量过高的问题,从而降低了食用人群患高血压疾病的风险。通过测定鲍鱼内脏鱼露在电渗析过程中不同电压、流量对脱盐率的影响,得出最佳脱盐的操作参数为电压20 V,流量10 L/h,初始盐质量分数5%(稀释5倍)。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学通报》2018,(8)
研究旨在有效利用低值鱼虾及其下脚料,探讨大规模生产品质优良鱼露的可行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稀醪低盐快速发酵生产工艺,并对产品理化指标和风味特征进行分析测定。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影响鱼露发酵进程的因素排序为米曲与红曲的比例加盐量加曲量。优化后的工艺确定为鱼糜稀醪加曲量15%,米曲和红曲的比例为4:1,40℃条件下发酵20天。分析产品的理化性质表明,鱼露氨基氮含量为0.92 g/100 mL,总氮含量为1.26 g/100 mL,盐分含量为15.21%,游离氨基酸总含量为53.98 mg/100 mL,达到市售一级鱼露的营养标准。GC-MS分析鱼露中挥发性风味成分有85种,主要为醇类、醛类、酯类及含氮化合物。该生产工艺不仅保证了鱼露的营养价值和主要风味特征,还大大缩短了生产时间,为鱼露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可供选择的途径,同时也为鳀鱼的利用增值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10.
研究旨在有效利用低值鱼虾及其下脚料,探讨大规模生产品质优良鱼露的可行方法。本研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了稀醪低盐快速发酵生产工艺,并对产品理化指标和风味特征进行了分析测定。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影响鱼露发酵进程的因素排序为米曲与红曲的比例>加盐量>加曲量。优化后的工艺确定为鱼糜稀醪加曲量15%,米曲和红曲的比例为4:1,40℃条件下发酵20天。分析产品的理化性质表明,鱼露氨基氮含量为0.92 g/100 mL,总氮含量为1.26 g/100 mL,盐分含量为15.21%;游离氨基酸总含量为53.98 mg/100 mL,达到市售一级鱼露的营养标准。GC-MS分析鱼露中挥发性风味成分有85种,主要为醇类、醛类、酯类及含氮化合物。该生产工艺不仅保证了鱼露的营养价值和主要风味特征,还大大缩短了生产时间,为鱼露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可供选择的途径,同时也为鳀鱼的利用增值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以新鲜毛竹笋为原料,研究不同处理方式对毛竹笋发酵过程中总酸、亚硝酸盐、pH、乳酸菌总数以及NaCl含量和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笋在发酵过程中总酸和NaCl含量逐渐增加,亚硝酸盐出现峰值,pH逐渐降低,乳酸菌总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挥发性风味物质总量有所增加。此外,竹笋经漂烫后采用乳酸菌发酵对毛竹笋品质的保持效果最好,发酵63 d后毛笋中总酸含量为5.39 g/kg;亚硝酸含量最低(0.45 mg/kg);pH较快趋于稳定;乳酸菌数总数最多,为0.89×106 CFU;NaCl含量最高,为7.46%;鉴定出65种挥发性化合物。从而说明,人工接种乳酸菌进行发酵可以有效缩短发酵时间,提高发酵食品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探究广东烤烟生产常用的有机肥发酵过程产生的有机营养物质的变化,为合理施用有机肥提供参考。采用室内培养法在恒温、恒湿条件下发酵,测定其产生的有机营养物质的种类、含量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花生饼肥在发酵过程可产生7种有机酸、18种氨基酸、C12~C20高级脂肪酸和阿魏酸。其中有机酸以乳酸(发酵50天可达80.0 g/kg)、苹果酸含量(40.0 g/kg)较高;乙酸含量(31.84 g/kg)次之;柠檬酸、琥珀酸、酒石酸含量在发酵过程中无显著差异;而草酸含量(0.32~1.83 g/kg)较低。花生饼肥和猪粪发酵过程产生的氨基酸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均以谷氨酸含量最高,天门冬氨酸、亮氨酸含量次之;花生饼肥发酵释放的氨基酸含量是猪粪发酵释放的氨基酸含量的2倍。花生饼肥发酵过程产生的高级脂肪酸以油酸(38.78%~44.46%)和亚油酸(37.0%~38.0%)含量较高,其次为棕榈酸(9.16%~13.22%),再次为硬脂酸(2.31%~3.08%)和亚麻酸(1.08%~1.58%),即以C18、C16酸为主,并且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明显高于饱和脂肪酸。花生饼肥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阿魏酸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发酵50天时达到15.23 μg/kg。 相似文献
1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更加全面有效地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笔者通过对于当前国内外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包括微生物稀释平板记数法、Biolog微平板法、PLFA分析法、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阐述,说明了几种方法操作性的优缺点,重点说明了在实验过程中应该选取的方法,为研究者选取研究方法时提供基本信息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3种小麦为原料,测定面粉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原料小麦清理前后微生物含量变化明显。小麦清理后,微生物的数量显著减少;润麦后微生物的含量又大幅上升,润麦是微生物增加的主要阶段;面粉及副产物中,微生物的含量按大麸、小麸、皮粉、心粉的顺序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15.
开展拉萨市林周县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以期探究不同农田类型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从林周县农田土壤分离细菌和放线菌,应用16S rDNA序列分析,并结合经典分类法对获得的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确定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细菌分属为6个属15个种,放线菌分属于13个种。出现频率和相对丰度显示,林周县白朗村农田土壤细菌优势种为Bacillus cereus和Bacillus simple,放线菌的优势种为Streptomyces pseudogriseolus、Streptomyces ciscaucasicus和Streptomyces flavogriseus。农作物类型对林周县白朗村农田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群落组成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为弄清外来入侵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实地踏勘及取样方法,对西安市郊区农田中生长的野燕麦根系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距离野燕麦植株不同范围内土壤的养分、酶活性、平均颜色变化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距离野燕麦根系越近的土壤中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受影响的程度越明显;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与土壤培育时间及距离根系土壤范围均有联系,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随培育时间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距离越近,总碳源利用率越高。且入侵植物野燕麦的生长对于土壤中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距根系土壤越近,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多样性、优势度越高,均匀度越小。 相似文献
18.
传统发酵豆制品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风味,因此受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随着现代化技术的进步,发酵豆制品中的微生物得到深度挖掘。简要综述了4种发酵豆制品生产中的关键微生物及在产品现代化生产中的工业改良,旨在为发酵豆制品中微生物的深入研究和优化产品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双季稻区稻田不同土壤类型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土壤微生物在地球化学循环、土壤有机质周转以及土壤肥力与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选取双季稻区6种主要的水稻土类型,应用磷脂脂肪酸(PLFAs)分析方法,研究土壤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的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不同的土壤类型中共检测出了21种不同的磷脂脂肪酸类型,其中紫色土磷脂脂肪酸总量最高,达到107.05 ng g-1干土,河沙泥磷脂脂肪酸含量最低,为59.75 ng g-1干土。从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及相互间的比值变化看,6种土壤类型间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可以解释总变异的76.7%,除C16:0外,大部分的非饱和脂肪酸和环式脂肪酸的变异可以在第一主成分中反映出来,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含羟基的脂肪酸变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