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对鲜食甘栗真空包装后在不同温度下贮藏时感官品质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为鲜食甘栗的商品化流通方式提供部分技术参考。将冷杀菌后的鲜食甘栗进行真空包装,分别于4、20、30℃下存放,定期检测其感官品质、水分含量、总淀粉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总蛋白质含量、灰分含量、VC含量,模拟品质变化与贮藏时间的数学模型,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贮藏期间,鲜食甘栗的水分含量均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并且与感官评分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贮藏时间与感官评分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总蛋白质含量变化不明显。根据所拟合的不同贮藏温度下鲜食甘栗品质指标与货架期的回归方程计算得出,真空包装鲜食甘栗于4℃下存放,可保持食用品质约27.62 d,20℃下约12.41 d,30℃下约7.03 d,验证试验结果与计算预测结果相近,说明此方程可用于预测不同温度下鲜食甘栗品质的保持时间。  相似文献   

2.
测定“新新2号”去青皮鲜核桃冻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为鲜核桃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鲜核桃在整个贮藏期间(180 d)维持了较好的感官品质;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鲜核桃坚果和种仁含水率均下降,种皮色差增大,种仁含油率下降;通过电子鼻检测,根据鲜核桃中油脂风味物质变化情况分为0~60、90、120~180 d 3个阶段,风味物质在不同阶段间差异较大,在同一阶段内差异不明显;随着鲜核桃贮藏时间的延长,鲜核桃中油脂饱和脂肪酸含量上升,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油脂酸价和过氧化值均增大。由上可知,“新新2号”去青皮鲜核桃在-10 ℃条件下贮藏180 d仍具有较好的贮藏品质。  相似文献   

3.
以杏鲍菇为原料,为探索不同真空油炸时间(0~14 min)对杏鲍菇条水分分布、油脂变化规律及其品质的影响,分别测定了杏鲍菇条含油量、水分含量、色差、硬度、脆度及T2驰豫时间.结果表明,随着油炸时间的增加,杏鲍菇条的含油量和脆度显著增加,含水量显著降低,硬度先降低后上升,色泽没有显著变化.通过低场核磁共振及成像技术可知:在油炸过程中杏鲍菇条T2弛豫时间均向左迁移,峰总面积不断减小,含水量越来越少,油脂含量越来越高,分布在边缘壳层的油脂含量始终高于其他位置.  相似文献   

4.
苏翠1号梨在不同温度下的贮藏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砂梨新品种苏翠1号的贮藏特性,研究了不同贮藏温度(25 ℃和4 ℃)对苏翠1号梨的采后生理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苏翠1号梨表现出呼吸跃变型果实的特征,采后有呼吸高峰和乙烯释放高峰;常温(25 ℃)贮藏条件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果皮叶绿素含量、果肉硬度、可滴定酸含量逐渐降低,果实失重率、果肉褐变度、过氧化氢含量、超氧阴离子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电解质渗透率逐渐升高,14 d后果实品质开始明显下降;低温(4 ℃)贮藏延缓了果皮叶绿素含量、果肉硬度、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60 d内仍维持着较好的感官品质。低温显著延缓果实衰老,可有效延长苏翠1号梨的贮藏期。  相似文献   

5.
以0℃冷库中贮藏85 d后的白罗莎里奥葡萄果实为试材,进行常温(25℃)货架试验,研究不同褐变程度(1、2、3级)葡萄果实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货架期的延长,葡萄果皮由原来的鲜绿色逐渐转变为红褐色,原红褐色则逐渐加深;果实表皮褐变度和色差a*值均呈增加趋势,但不同褐变程度变化差异较大;果实硬度呈缓慢下降趋势;可滴定酸含量呈缓慢增加趋势;各级果实VC含量均呈下降趋势;1级果实丙二醛含量随货架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2级和3级果实随货架时间延长而降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不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葡萄表皮褐变度与各生理和品质指标之间存在一个二次方程关系,且大部分有较高的拟合度。  相似文献   

6.
水分胁迫对花生种子萌发过程中贮藏物质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花生种子萌发过程中水分胁迫对种子主要储藏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PEG渗透溶液,进行不同品种发芽出苗阶段的水分胁迫试验。结果表明,花生种子萌发出苗过程中,随萌发时间延长,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均表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且随胁迫浓度的增加其含量逐渐提高,胁迫处理均高于无胁迫处理。脂肪虽是花生的主要储藏物质,但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其变幅很小甚至有的品种略有升高。花生萌发出苗过程中水分胁迫,致使种子中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淀粉和脂肪等主要贮藏物质降解速度和强度降低,影响萌发出苗。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采后处理对水晶蜜柚品质的影响,对成熟采收的柚子进行撞击、套袋、保鲜和贮藏4个因素的试验,研究不同采后处理对‘水晶蜜柚’贮藏期间果实品质的动态变化,并对果实感官品质进行评分,探讨不同处理下柚子内在品质与感官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果实失重随试验时间延长而加剧,失重率1.7%~35.7%,相对于撞击处理和清水浸果处理,非撞击和咪鲜胺浸果处理可减少柚子损坏率,0.01 mm聚乙烯膜套袋处理和冷库低温贮藏可降低柚子失重。随贮藏时间推移,果实内在指标变化趋势总体一致,表现为可溶性固形物先略微增加再降低,可滴定酸先降低再增加再降低,Vc逐渐降低,木质素含量先降低再增加,且不同处理柚子可溶性固形物在19~40天达最大、木质素含量达最低。套袋和保鲜较未套袋和清水浸果处理分别增加柚子可溶性固形物133.8%和72.3%;撞击和冷库贮藏柚子可滴定酸含量较未撞击和常温贮藏处理分别增加82.4%和86.3%;套袋和冷库贮藏Vc含量分别增加17.6%和15.9%;撞击方式处理木质素含量增加85.0%,套袋、咪鲜胺保鲜和冷库贮藏处理分别降低柚子木质素34.3%、33.3%和51.7%。不同处理柚子果实感官评分随着试验时间延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撞击加速柚子感官品质降低,较未撞击处理增加12.9%,套袋、咪鲜胺保鲜和冷库贮藏减缓柚子感官品质的降低,较未套袋、清水浸果保鲜和常温贮藏增加2.5%、7.7%和10.5%。柚子感官评价与果实内在品质存在高度一致性,随着贮藏时间的推延柚子感官评价和内在品质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采后1个月左右柚子品质最佳。综合而言,采取轻拿轻放、0.01 mm聚乙烯膜、咪鲜胺浸果和冷库贮藏组合处理(T1)可保持柚子的新鲜品质,并延长货架期。  相似文献   

8.
以藁城、黄骅、沾化冬枣为试材,研究了不同产地冬枣采后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藁城、黄骅、沾化冬枣的冰点分别为-3.5℃、-4.2℃、-3.9℃;在0℃贮藏条件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不同产地冬枣硬度均随着贮藏期的延长而下降,VC含量逐渐减少,可滴定酸含量在贮藏过程中整体上呈下降趋势,沾化冬枣酸含量最高,藁城冬枣还原糖含量最小,在贮藏过程中变化较大.贮藏结束后各地冬枣硬度差异极显著(P<0.01),VC含量差异显著(0.01<P<0.05),可滴定酸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还原糖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黄骅地区土壤中平衡的氮、磷、钾配比,适宜的气候条件,导致黄骅冬枣耐贮性优于藁城、沾化冬枣.  相似文献   

9.
不同包装方式下常温贮藏效果研究表明,经真空包装的红枣水分含量、色差、褐变度、总糖含量、感官品质都较好地保持了包装前的特性,在真空包装中加入吸潮剂效果不明显;采用保鲜袋包装对红枣水分含量、色差、褐变度、总糖含量、感官品质的变化起到了一定抑制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持续时间较短,贮藏后期的红枣营养成分和感官品质均下降、货架期缩短。结果显示,真空包装是红枣常温贮藏较为合适的包装方式,适用于在红枣干燥后贮藏。  相似文献   

10.
以不同促成栽培草莓品种果实为试材,测定其品质和果实采后生理变化,为引进新品种和延长草莓货架期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甜查理”品质和适应性最好,耐贮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果实硬度逐渐下降,腐烂指数逐渐增大,各品种果实呼吸速率第3d后明显增强(P<0.05), Vc含量与SOD活性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MDA含量以及O2&#8226;-代谢速率与腐烂指数呈线性正相关,这也表明了果实腐烂与O2&#8226;-以及MDA积累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钟静  金宁  李浩杰 《粮食储藏》2012,41(4):39-41
对不同产地的菜籽油在常温储存条件下的水分及挥发物含量、酸值、过氧化值、色泽及脂肪酸组成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常温储存的100d内,水分及挥发物含量、色泽随储存时间的延长几乎没有发生变化,亚麻酸含量有微量的减小;酸值随储存时间的延长增长幅度很小,增长率仅为6.3%;而过氧化值随储存时间的延长增长很明显,平均增长率为27.2%,过氧化值是表征菜籽油在储存过程中品质变化的一个最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2.
选取羧甲基纤维素(CMC)、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海藻酸钠、卡拉胶、罗望子胶、果胶6种多糖基材对面团进行涂膜处理,考查其在-20℃下冷冻贮藏7 d期间的品质及加工特定变化。结果表明,冷冻面团在贮藏中逐渐失水、硬度降低、弹性增加,油炸后面饼咀嚼性与硬度下降、含油率提高。涂膜能够延缓面团冷冻时的水分损失、改善冷冻面团和油饼质构、降低油饼吸油率,其中海藻酸钠效果最好,HPMC和CMC效果次之。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高冷冻面团产品的贮藏品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丙烯酰胺是一种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的物质,且具有潜在的致癌性。油炸马铃薯制品被证实为丙烯酰胺含量最高的食品之一。自2002年在热加工食品中发现高含量的丙烯酰胺以来,减少丙烯酰胺的产生及其控制措施成为国际研究热点。研究表明,马铃薯品种、贮藏条件、加工温度、加工时间、浸泡液浓度、浸泡温度和浸泡时间、水分含量、pH值、食品添加剂、非还原糖等因素都会影响油炸马铃薯中丙烯酰胺的生成。对油炸马铃薯中丙烯酰胺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进行概述,为在各类油炸食品的工业化生产中控制丙烯酰胺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臭氧对鲢鱼鱼丸贮藏过程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臭氧对鲢鱼鱼丸贮藏过程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鱼丸的菌落总数、TVB-N值、TBA值、硬度均呈上升趋势;Ca2+-ATPase活性、总-SH含量和弹性均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臭氧能有效延长鱼丸的贮藏期。建立的动力学方程可准确预测贮藏期间鱼丸的品质变化。  相似文献   

15.
南瓜富含糖类、维生素、常量元素、微量元素、蛋白质、脂肪及多种氨基酸,是一种天然健康富含营养物质的食品。以南瓜为主要原料,通过切片、护色热烫、浸渍、冷冻、真空油炸等工序工艺调控,研制一款低脂南瓜脆片。首先以南瓜脆片的硬度和感官评分为试验指标,分别选择切片厚度、热烫时间、壳聚糖浓度、冷冻时间进行单因素试验,然后以感官评分和脂肪含量为试验指标进行正交试验设计。最终确定低脂南瓜脆片的最优加工工艺条件为切片厚度3.5 mm,热烫时间80 s,壳聚糖质量分数2.0%,冷冻时间1.5 d。最后,用该加工工艺制作真空油炸南瓜脆片,测定营养成分,并对新鲜南瓜、切片南瓜、热烫南瓜、浸渍南瓜及真空油炸南瓜脆片的总糖、维E、胡萝卜素及肌醇含量进行比较分析。所制作的南瓜脆片水分和脂肪含量分别为7.68%和11.98%,其形态完整、无破损、外观为金黄色、非常酥脆、口感无油腻、有油炸风味和南瓜香气,是一款低脂且耐贮藏的南瓜产品。  相似文献   

16.
荞麦收获经贮藏后,感官品质和营养品质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褐变是最明显的品质劣变特征,很大程度上影响加工和食用的品质及商品价值。围绕荞麦色泽变化、品质劣变、控制措施展开讨论,分析了国内外荞麦褐变过程中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荞麦贮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贮藏方式对鲜食核桃在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以“清香”核桃鲜果为试材,分别采用青果贮藏((0±1) ℃、相对湿度70%~80%)、去青皮的湿果贮藏((-7±1) ℃、相对湿度70%~80%)及湿果真空贮藏((-7±1) ℃、相对湿度70%~80%)3种方式贮藏,每15 d对其品质指标进行观察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所有贮藏方式处理的鲜食核桃的感官品质和营养成分均呈一定的下降趋势。其中,青果贮藏能较好地保持核仁的含水量,维持粗脂肪、蛋白质及可溶性糖含量的稳定性,贮藏后种皮色泽较好,核仁容易剥皮、风味较好,但果壳容易产生霉变;湿果贮藏和湿果真空贮藏可以减轻鲜核桃的霉变,延长了鲜核桃贮藏期,但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湿果贮藏核仁水分散失较快,粗脂肪、蛋白质及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较大,使得种皮色泽降低,核仁剥皮困难、风味下降。  相似文献   

18.
当前,油炸类食品因其独特的味道和酥脆的口感,已成为消费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遣品,但油炸食品在货架贮藏期间内很容易发生变质,进而会影响人体健康。因此,抗氧化剂在油炸食品贮藏保鲜过程中的应用与研究是油炸食品安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主要探究影响油炸食品品质的因素、不同抗氧化剂在油炸食品贮藏保鲜中的作用及应用等。  相似文献   

19.
不同贮藏温度对蓝莓果实贮藏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温度下不同品种蓝莓果实的贮藏特性,以天津蓟州区主栽的8个蓝莓品种为试材,分别在10、4、0、-1℃贮藏条件下比较了果实的5个贮藏特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4种贮藏温度下,温度越低,蓝莓果实好果率越高,失重率越低,硬度及可溶性糖含量的下降率越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保持越好。在10℃贮藏过程中,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好果率逐渐降低,失重率逐渐增加,贮藏至14 d时,蓝莓的好果率在23.33%~85.33%,失重率在13.37%~27.40%;4℃贮藏过程中,好果率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而失重率逐渐增加,贮藏至至21 d时,好果率在19.67%~69.50%,失重率在21.74%~35.66%;0℃和-1℃条件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贮藏至70 d时,好果率在57.60%~95.67%,失重率在4.98%~17.72%,硬度较初值下降了20.69%~57.67%,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初值下降了1.82%~61.71%,可溶性糖含量较初值下降了14.12%~42.17%。隶属函数综合分析不同贮藏温度条件下耐贮藏品种为布里吉塔、蓝金、莱克西。综合比较各指标发现,不同品种蓝莓在-1~0℃下贮藏均可维持较好的果实商品性(好果率和失重率)和果实品质(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及可溶性糖含量)。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黄金百香果采后品质变化规律,本试验测定常温贮藏果实内外观品质指标及挥发性风味组分含量及差异。结果表明,常温贮藏过程中,果面逐渐转为金黄色,果汁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略有下降,而VC含量略有上升。GC-IMS技术共鉴定出18种酯类、8种烯烃类、6种醇、4种酮、1种醛类、2种硫醚和1种呋喃类挥发性化合物,其中33种化合物在贮藏4 d后才检测到,且多数物质的含量随贮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有4种烯烃类和2种酯类在贮藏4 d后一直保持高水平含量。黄金百香果有8~10 d的常温保鲜贮藏期,果实内外观品质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在贮藏4 d后出现明显变化,贮藏时间对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最为显著,本研究鉴定的大部分风味化合物是不同贮藏时期百香果挥发性风味差异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