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底栖生物是生活于水域底下和底内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统称为底栖生物。凡能被孔宽为0.5mm套筛网目所阻留的生物,称为大型底栖生物。近年来,对海洋底栖生物的调查与研究有很多,涉及不同类型的底栖生物调查。本文综述了海洋大型底栖生物调查的技术要求、调查要素、采样设备、海上采样、样品分析和资料整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洋底栖生物,尤其是人工鱼礁生态系统中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的过去和现状进行了总结,剖析了我国人工鱼礁系统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存在的不足及与国际研究的差距,为制定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鉴于传统阿氏拖网等海洋底栖生物采集装置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研制了一种新型采样装置,试验研究表明该装置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有效采集栖息在海底表面或底泥表层内的底栖生物;二是有效解决完成采集后,在拖网装置往上拉起的过程中底栖生物由拖网装置的端口脱离的问题;三是有效保证在采集洋底栖生物的过程中,拖网装置中至少有一部分网孔保持畅通,从而有效采集底栖生物。  相似文献   

4.
廖维敏  龙举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4):69-71,75
2019年12月对浙江马迹山附近进行水质、沉积物和海域生态环境现状(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水质除个别站位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外,其他站位及其他评价因子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质量保持在良好的水平,各监测指标(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铜、铅、锌、镉)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浮游植物40种,以硅藻门为主,占比77.50%;大型浮游动物30种,以桡足为主,占比50.00%;大型底栖生物8种,以多毛类为主,占比50.00%;潮间带生物12种,以软体动物为主,占比66.67%,种类和生物量较少.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偏低.  相似文献   

5.
大亚湾海洋牧场低碳渔业生产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基于人工鱼礁为构建主体的大亚湾海洋牧场为研究实例,以2007年4月和2009年5月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海洋牧场在资源养护和提高海域碳汇能力等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型海洋牧场建设提高了海域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栖息密度以及渔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增加,渔业资源优势种中的优质经济鱼类的数量增加。根据海域叶绿素浓度的提高进行计算,海洋牧场建设使海域碳汇增加了937.40kgC,相当于3.44tCO2。如果同时考虑通过渔业生物收获从海域中移出碳而增加的海域碳汇能力,则其起到的海域碳增汇能力将更高。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海洋牧场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渔业生产模式,有利于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增殖,也是生物碳汇扩增的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陵水新村湾海草场大型底栖生物的调查,对新村海草场的大型底栖生物结构构成及海草生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新村湾海草场大型底栖生物构成种类以双壳类为主,占总体的43%,其次为腹足类,占总体的26%,重要门类构成在季节中变化不大,总数呈现夏秋2季较多,冬春2季较少的趋势。春季以纵带滩栖螺(Batillaris zonalis)为优势种;夏季、秋季以海蚯蚓(Arenicda cristata)为优势种;冬季以厚鳃蚕(Dasybranchus caducus)为优势种。全年生物量变化呈现出夏秋2季较大春冬2季较小的情况,并出现由海草床区域向外递减的趋势。不同海草生境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栖息度及生物量有所不同,在各类海草生境中泰来藻生境的栖息度、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指数H'指数最高,各类海草生境中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及种类均匀度指数呈现夏秋2季较高,春冬2季较低的情况。聚类分析表明,调查海域内的二药藻生境、喜盐草生境、小喜盐草的生境有着相似的大型底栖生物群落。  相似文献   

7.
春季闽北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环境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16年春季闽北近岸海域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和环境资料,分析了其群落结构特征,并采用Shannon-Wienener多样性指数(H')、多变量AMBI指数、M-AMBI指数对底栖动物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8大类62种,种类组成以环节动物(34种)和软体动物(10种)为主,主要优势种为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双腮内卷齿蚕(Aglaophamus dibranchis)以及棘刺锚参(Protankyra bidentata)。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类、生物密度偏低,出现小型化和低质化现象,生态群落等级以底栖生物敏感种(EGI)、惰性种(EGII)、耐受种(EGIII)和第二级机会种(EGⅣ)物种为主。底栖环境是影响底栖生物生态质量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根据H'、AMBI以及M-AMBI的评价结果,闽北近岸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偏低,环境质量基本处于良、中、差状态,3种指数对福建北部近岸大型底栖生物评价结果不完全一致,结合调查数据与群落结构特征,H'、M-AMBI指数评价结果的合理性高于AMBI指数。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现状,分别于2014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对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生物量、丰度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3个航次共采集到大型底栖生物种类6门(环节动物、棘皮动物、甲壳动物、软体动物、腔肠动物和鱼类)92种,其中,甲壳动物种类最多(31种),其次为鱼类(28种)和软体类(27种),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呈现北部海域(54种)南部海域(32种)中部海域(30种)的特征,优势种类主要有伶鼬榧螺Oliva mustelina、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马氏刺蛇尾Ophrothrix marenzelleri、沙蚕Nereis succinea、毛蚶Scapharca kagoshimensis和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3个航次大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为6.33 ind./m2,时空分布为春季南部海域中部海域和北部海域,夏季为南部海域北部海域中部海域,秋季为北部海域南部海域中部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3.22 g/m2,时空分布为春季和夏季南部海域北部海域中部海域,秋季为中部海域南部海域北部海域;以季节和海域为双因素对物种数、丰度、生物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丰度不同海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他各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与历史资料相比,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减少,优势种类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广东省南澎列岛附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调查采获的大型底栖生物标本共46科64种,以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出现的种类最多,三者占了总种类数的86%。大型底栖生物总平均生物量为102.08 g/m2,总平均栖息密度为201.67个/m2。各类群生物中,平均生物量以软体动物居首位,栖息密度以多毛类居首位。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分布范围在2.58~3.41,平均为2.99,属较高水平;均匀度(J)为0.86~0.96,平均为0.93。  相似文献   

10.
“大洋一号”调查船于2005年7月在太平洋结核区中国合同区东、西小区调查中共进行了12个站位的小型底栖生物的取样.研究表明:调查区域小型底栖生物共有13个类群.东、西两小区小型底栖生物平均密度分别为(104.4±20.48)个/10 cm2,(40.26±25.84)个/10 cm2,线虫平均生物量分别为(5.25±0.99)(μg·干重)/10 cm2,(1.68±0.77)(μg·干重)/10 cm2,东小区小型底栖生物平均密度、线虫生物量明显高于西小区.线虫是绝对优势类群,分别占东、西小区小型底栖生物总密度的93.13%和91.36%,其它优势类群有桡足类,多毛类,介形类等.小型底栖生物密度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其数量的75%以上分布在0-2 cm层,东小区深层的小型底栖生物所占比例比西小区要大.与环境因子相关分析表明:调查区域的小型底栖生物密度,线虫密度,线虫生物量,桡足类密度,多毛类密度与经、纬度呈显著负相关,与脱镁叶绿素呈显著正相关,与沉积物微型生物生物量相关性不显著.小型底栖生物密度,线虫密度,线虫生物量,多毛类密度与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桡足类与叶绿素a相关性不显著.脱镁叶绿素与沉积物微型生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滦河口-北戴河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  陈武军  张臻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049-13054
2011年春季和夏季分别对滦河口-北戴河海域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调查,对比分析春季和夏季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丰度和生物量、优势种和多样性指数的差异。采用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多维排序尺度(MDS)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春季和夏季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结果显示,春季可划分为3个群落,夏季可划分为4个群落。通过运用丰度生物量和AMBI指数法,分析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受干扰程度。结果表明,AMBI指数更能准确地评价滦河口-北戴河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健康状况。滦河口-北戴河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均未受到或轻微受到干扰。  相似文献   

12.
海洋渔业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发展以现代海水养殖和捕捞为主的海洋渔业是开发利用海洋、拓展海洋农业空间的战略举措,是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渔业设施与工程装备是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对河北省祥云湾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区生物群落结构和能量流动过程进行量化分析,基于2020年对祥云湾海洋牧场区和对照区4个季节的生物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海洋牧场区及对照区生态通道模型(Ecopath),其中,海洋牧场区模型包含功能组21个,对照区包含18个。结果表明:海洋牧场区分数营养级为1~4.04,对照区为1~4.35,两个区处在食物链顶端的分别为头足类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生物群落间的能量流动主要集中在较低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沿食物链逐级降低,海洋牧场区第1、2、3营养级的能量流通量占系统总能量流通量的比例分别为58.09%、38.73%和2.82%,对照区分别为72.93%、24.25%和2.41%;海洋牧场区来自碎屑功能组和初级生产者功能组的物质数量占系统总物质来源的比例分别为37.7%、62.3%,对照区分别为39.6%、60.4%,海洋牧场区生物群落的能量流动通道受到牧食食物链主导更为明显,海洋牧场区系统连接指数(CI)和杂食指数(SOI)分别为0.34、0.24,对照区分别为0.30、0.21,海洋牧场区与对照区系统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  相似文献   

14.
海洋疏浚物对连云港局部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考察海洋疏浚物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2014年3月对连云港倾倒区及附近海域17个站位的水质和11个站位的沉积物以及海洋生物进行了调查采样。调查将所研究海域划分为倾倒区、倾倒外围区、养殖区,对这3个区域的水质、沉积物中污染物等指标的水平差异及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的群落现状和差异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全面评价了海洋疏浚物对该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海水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为倾倒区倾倒外围区养殖区,疏浚物为倾倒区重金属的重要污染源,且在扩散作用下对倾倒外围区海域有一定影响;(2)各海区间叶绿素a和浮游植物多项指标差异不大,倾倒活动对浮游植物的影响尚不明显;(3)海区间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差异性大,倾倒区底栖动物种类、密度、多样性指数等降低,表明倾倒活动可能导致环境变化从而对底栖动物产生了显著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不同粒度疏浚物掩埋对于海洋底栖生物的致死效应影响,采用长江口地区的疏浚物模拟不同粒度、不同厚度掩埋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以及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并研究其存活情况。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和双齿围沙蚕掩埋后为了生存表现出垂直迁移行为,不同粒度疏浚物掩埋深度在一定范围内与菲律宾蛤仔的死亡率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粒度为63~125μm时,菲律宾蛤仔96 hLC50为6.8 cm(95%置信区间为2.8~10.7 cm);粒度为63μm以下时,菲律宾蛤仔96 h-LC50为11.1 cm(95%置信区间为4.2~18.0 cm);而掩埋深度与双齿围沙蚕死亡率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粒度疏浚物掩埋对于不同底栖生物致死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地考察走访一些沿海地区,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探讨围海造地工程对海洋底栖生物、咸鱼、鱼卵和仔鱼、浮游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围海造地工程不但挤压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而且使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生物资源大量衰减.  相似文献   

17.
生态系统健康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即时间上可保持其组织结构、自我调节能力、胁迫恢复能力.该文阐述了应用广泛的底栖生物指数对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底栖生物指数(指示物种、AMBI指数、BENTIX指数、群落多样性指数、M-AMBI指数)的原理以及适用的生态环境状况,探究5种底栖生物指数的内在联系,建立针对不同生态环境的底栖生物指数体系.  相似文献   

18.
海底油气管道多相流动中的若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孝轩  宫敬 《油气储运》2007,26(12):1-7
分析了海底混输管道多相流动中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这些技术问题是,天然气凝析液输送技术、油水(稠油/水)输送、油气水三相流动规律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海底管道流动保障技术(气体水合物、结蜡等固态物控制)、海洋立管中严重段塞的形成和控制方法、天然气/凝析液清管技术、多相计量和增压设备和技术等。指出了在对多相管流研究的基础上,以流动安全技术作保障,应用先进的多相计量和增压设备,采用高度自动化控制系统,建设长距离、大口径、高压力油气混输管道,可以为我国的海洋油气田向更深水海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2013年5月对普陀山附近海域的水质、沉积物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水质、沉积物监测项目中的无机氮、磷酸盐和锌部分站位超标,水质富营养化严重。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较低,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种类较丰富。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珠江口浅海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增殖的生态背景,为开展南海近海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基于2011~2014年珠江口浅海的调查资料,对鳓鱼(Itisha elongata)、银鲳(Pampus argenteus)、乌鲳(Fornio niger)、斑点马鲛(Scomberomorus guttatus)、线纹舌鳎(Cynoglossus lineolatus)、宽体舌鳎(Cynoglossus robustus)、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三线舌鳎(Cynoglossustrigrammus)8种经济鱼类样品的食物关系、营养级、食性类型的季节性差异和营养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珠江口浅海8种经济鱼类可分为3种食性类型:以浮游生物为主,兼食底栖生物和小型游泳动物的食性类型有鳓鱼、银鲳和乌鲳;以底栖生物为主,兼食浮游生物和小型游泳动物的食性类型有线纹舌鳎、宽体舌鳎、三线舌鳎和半滑舌鳎;以小型游泳动物为主,兼食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的食性类型有斑点马鲛.在营养级方面,珠江口浅海8种经济鱼类按食性可归属于3个营养级:杂食性鱼类属于第二营养级(鳓鱼),低级肉食性鱼类和中级肉食性鱼类属于第三营养级(银鲳、乌鲳、线纹舌鳎、宽体舌鳎、半滑舌鳎和三线舌鳎),高级肉食性鱼类属于第四营养级(斑点马鲛).[结论]桡足类、糠虾类、长尾类(细螯虾)、磷虾类和小型游泳动物(包括幼鱼)在珠江口浅海经济鱼类食物网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作为该海域中心渔场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