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川区建设占用耕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临川区2006~2015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评价成果构建了脱钩模型并分析其脱钩状态及原因。结果表明:临川区建设占用耕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脱钩关系并不稳定,呈现出波动变化趋势,耕地保护压力较大。鉴于此,建议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进一步推进土地集约化利用以及区域分工。  相似文献   

2.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临川区20062015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评价成果构建了脱钩模型并分析其脱钩状态及原因。结果表明:临川区建设占用耕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脱钩关系并不稳定,呈现出波动变化趋势,耕地保护压力较大。鉴于此,建议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进一步推进土地集约化利用以及区域分工。  相似文献   

3.
借鉴物理学的脱钩理论,采用1994—2013年广东省相关数据研究了经济增长与耕地占用之间的关系,结论如下:(1)广东省及4个区域非农经济增长与建设耕地占用之间的脱钩关系基本由建设占用耕地变化量来决定。(2)广东省及4个区域非农经济增长与建设耕地占用总体呈现"理想—畸形"的波浪形周期变化。(3)东翼、西翼、北部山区非农经济增长与建设占用耕地之间呈现"畸形"的概率更大。(4)脱钩机理分析表明,资本、劳动力、技术已逐渐成为拉动广东省经济增长的生力军,广东省经济增长对耕地依赖程度逐渐减弱,保耕地红线和保经济增长不矛盾不冲突。最后基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长株潭(长沙、株洲、湘谭)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化及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启动,长株潭地区是否会启动新一轮的耕地占用高潮。通过过去十几年长株潭地区发展过程中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分析,来发现长株潭耕地占用的发展趋势。同时,通过对长株潭地区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发展趋势的研究,来预测长株潭地区未来的变化,为经济增长过程中如何避免耕地的大量占用及土地集约化利用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介绍成都市2005~2014年耕地变化,采用一系列社会经济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成都市耕地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找出驱动因子,能为成都市耕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成都市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就是经济发展、人口变化、农业生产三类,耕地变化主要与经济发展因素有关,并与人口、农业生产因素显著相关。2成都市耕地面积变化处于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2007年处于相对稳定阶段,第二阶段2008~2009年处于上升阶段,第三阶段2010~2014年再次处于下降但相对稳定阶段。3尽量不要占用耕地,促使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改变农业结构,耕种高经济作物,维持耕地面积。  相似文献   

6.
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同志指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必须正确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切实保护耕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田凤山同志认为:我国未来5年耕地保护的主要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用地得到有效保障,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基本实现,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1.3亿hm2。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中国要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任何时候都只能立足于自力更生,靠中国的地养活中国人。今后5~10年是中国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也是用地需求持续增长的时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等,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按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今后10年,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平均每年只有12.7万hm2左右,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为实现耕地保护目标,中国必须始终坚持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要正确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积极为经济建设提供用地保障;依法落实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实行鼓励挖掘建设用地潜力的政策。 (本刊辑)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计算了河南省1978~2012年能源足迹,选取修正后的人均GDP和能源足迹作为分析指标,利用脱钩分析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能源足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1978~2012年能源足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历了扩张负脱钩、扩张链接、弱脱钩、弱强脱钩状态这4种状态,总体呈现"扩张链接-弱脱钩-弱强脱钩"的可持续变化趋势;根据脱钩弹性曲线变化趋势将研究期划分为4个阶段,即发展初期(1978~1991年)、工业化初期阶段(1992~1996年)、发展缓滞期(1997~2002年)、工业化中期阶段(2003~2012年),各个阶段脱钩状态的变化都有各自的原因;研究结果及产生脱钩的原因与河南省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对河南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活动关系密切。耕地作为土地的精华,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规律性。通过分析我国经济成熟区、经济成长区和经济欠发达区经济差异特征的基础上,以1999年~2002年耕地面积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相对指标(耕地减少率、耕地非农化率)和绝对指标(耕地建设占用总量和人均占用量)考察耕地减少状况,然后将各经济区域与耕地减少状况进行空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减少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不显著,而耕地非农化率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关系,经济成熟区的耕地非农化率最高;耕地建设占用总量和人均占用量也表现出经济成熟区>经济成长区>经济欠发达区的特点。耕地建设占用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向变化趋势。建立土地优化配置机制、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代换是实现耕地非农化库兹涅茨曲线转化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定量分析江西省耕地的动态变化、耕地的空间差异以及耕地数量与经济发展区位关系的基础上,剖析江西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度,最后提出正确处理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对策,探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和谐发展,保障地区间公平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85~2015年的耕地面积与三次产业产值数据,采用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方法,研究了广东省耕地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演进关系。结果表明:耕地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不同产业发展对耕地资源数量影响的方向、程度各异,就广东省目前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而言,控制耕地数量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经济发展;第一、三产业的发展是以消耗耕地面积为代价的,而耕地面积减少对三次产业发展的影响均不显著。鉴于此,建议从产业集聚、产业结构、节地技术、闲置土地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减少经济发展对耕地的依赖,提高土地利用质量,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路燕  路晓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772-6774
以河南省为例,分析了近10年来河南省城市化发展与耕地变化的关系,并采用回归分析法进行建设占用耕地数量预测,进而研究提出了在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阶段,如何克服大量耕地非农化,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兰州市1999-2007年的统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现阶段兰州市耕地变化特征。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起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土地生产力和政策因素是影响兰州市耕地数量变化的4大驱动力。针对耕地变化的驱动力,提出加强耕地保护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是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传统发展方式下的快速城镇化模式以占用大量耕地为代价,如何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实现耕地的有效保护,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之一。本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着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发展不均衡、城镇建设占用耕地数量与所占比例均呈上升趋势等凸出问题。优质耕地空间分布与城市扩展区、工业园区存在空间"重叠",面临着坝区耕地保护与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占用的"两难困境"。基于此,从设置耕地保护"规模红线"与城镇用地"扩展红线"2个方面提出了贵州省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耕地数量保护的策略与措施;从提升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合理管控农村宅基地规模2个方面明确了贵州省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应强调城乡建设用地内涵式管控方向。同时,加强坝区耕地高标准整治,通过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促进坝区耕地高效利用;通过合理配置坡耕地种植模式,稳步提升坡耕地生态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主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建设占用耕地对广东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特点及4个经济区域的差异。借鉴经济增长理论,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利用广东1978—2014年间的有关数据,分阶段、分区域定量分析建设占用耕地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分阶段分析结果表明:与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4年)的平均数相比较,1994—2014年建设占用耕地与广东经济增长之间不具有显著相关性,资本、技术对广东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资本投入的贡献由0.286%上升到0.356%,技术进步的贡献由0.196%上升至0.233%,表明耕地占用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减弱,二者之间出现长期脱钩是必然的,广东保耕地红线和保经济增长不矛盾也不冲突。分区域分析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建设耕地占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为0.379%,均小于东西两翼的0.677%、0.422%,北部山区建设占用耕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明显。因此,在严控耕地红线前提下,广东经济发达区域应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经济欠发达区域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提高全省单位土地资源上的产出能力,力促广东区域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脱钩理论,构建脱钩模型,测算三台县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安全胁迫指数两者的脱钩弹性系数,划分两者间的脱钩状态。研究表明,三台县2006—2018年城镇化水平稳步上升,耕地安全胁迫指数总体上呈波动式下降趋势;三台县的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安全胁迫指数脱钩态势主要呈强负脱钩、强脱钩、扩张负脱钩、弱负脱钩4种,且呈动态交替变化;从脱钩-耦合关系来看,近13年的脱钩状态变化虽然部分年份存在较消极的状态,但大致上表现为从畸形向理想状态的转变;脱钩状态呈现阶段性特征:2007—2011年,该阶段脱钩状态表现出由极不理想状态逐步改善的趋势,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安全两者间的协调关系表现为前期不合理逐渐优化调整;2012—2018年,该阶段整体表现出脱钩状态振荡稳定在合理状态与较消极状态,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安全两者耦合关系也基本稳定在协调与较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16.
基于哈长城市群2009—2016年面板数据,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分析,在碳排放量测算的基础上,从经济和生态两方面探讨各城市碳排放公平性,并运用Tapio脱钩模型对土地利用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6年哈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各城市间存在一定差异;总碳排放量由8762.71×10~4t增至9222.99×10~4t,省会城市哈尔滨、长春碳排放量最高,牡丹江、辽源受地理位置和城市发展程度等影响,碳排放量较低;ECC值南高北低,ESC值西北低东南高,平均耦合度大于0.6,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较为协调;内部各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与碳排放强度关系主要呈现出弱脱钩、强脱钩两种,截至2016年,除个别城市外基本实现脱钩,今后还需更多行之有效的政策与经济手段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度,控制碳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17.
人口与耕地变化及其耦合是当前土地管理研究的热点。基于2011年、2015年广西人口总数、耕地面积数据,运用脱钩指数模型对人口与耕地进行耦合分析。结果表明:(1)广西人口变化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总人口、男性人口、女性人口、出生人口均正增长,而死亡人口出现负增长。(2)广西耕地增加了552.58千公顷,粮食产量增加了108.22万吨,各地级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有上升。(3)广西耕地面积与人口变化呈现同向增长。  相似文献   

18.
目前,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土地供求矛盾,给基本农田保护带来了较大压力。按照现今经济快速发展、建设用地需求居高不下的趋势,土地规划安排的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将会被突破,势必加剧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使基本农田保护政策与经济发展呈现不相协调性。文章浅析了当前基本农田规划存在的问题及修编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发展农业耕地被大量占用,如何协调耕地与经济变化发展,是当前乡村振兴、土地整治领域研究的热点。基于脱钩理论及模型,本文运用2011年、2014年北部湾经济区耕地面积、农业生产总值、农村居民纯收入、地区生产总值数据,运用脱钩指数模型对其耕地与农业经济变化关系进行脱钩分析。结果表明:(1)2011—2014年北部湾经济区耕地面积增加了147.76千公顷,南宁市、崇左市的耕地呈增加上升趋势,而北海市、防城港市、钦州市、玉林市等的耕地面积则出现下降,耕地变化空间差异大。(2)北部湾经济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增加了2159.66亿元,变化率为40.90%。(3)各地级市的农业生产总值均增加,其中南宁市等的农业生产总值增幅较高,而防城港市、崇左市增加幅度较小。(4)北部湾经济区各地级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出现增长,其中防城港市、玉林市增加幅度较大。(5)北部湾经济区耕地面积与农业生产总值呈双向变化,北海市、防城港市、钦州市、玉林市的耕地面积与农业经济变化分别呈强脱钩关系,南宁市的呈弱脱钩关系,崇左市呈扩张负脱钩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湖北省耕地、建设用地变化趋势,其中,1988~2003年是耕地面积减少时期,2004~2007年是耕地增加时期;1998~2002年是建设用地缓慢增长时期,2003~2007年是建设用地增加时期。基于1988~2007年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运用SPSS软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定量对比分析了湖北省耕地、建设用地变化的人文驱动力影响的异同。结果表明,各驱动力因子对耕地面积变化呈负向驱动作用,对建设用地面积变化呈正向驱动作用,且各驱动力因子对耕地、建设用地驱动作用强弱差异明显;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政策以及城乡生活水平差距是构成影响耕地、建设用地变化的3个主分量,但3个主分量对耕地建设用地变化的敏感性程度不同,且作用方向相反,其他一些因子驱动能力相对较弱,这些因子对建设用地驱动作用一般强于对耕地的作用。提出湖北省应从促进土地利用集约节约、加强规划政策约束以及提高农业和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上考虑,对土资源实行合理配置,科学合理使用,以期保证耕地安全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