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先,对农民工群体性事件的网络机理进行了分析:网络中心点是农民工中间有影响力的核心人物;网络线路是争取共同利益的农民工参与者;网络连结点是参与诱因。其次,阐述了农民工集体行动的网络特征:趋同性强、异质性低;地缘、亲缘性突出;网络强度紧密。最后,提出了对策:拓宽渠道保障公民有效参与政府评估;构建第三方联系组织;完善危机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文化融入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根本标志。农民工的城市文化融入是一个长期且艰巨问题,可以通过多种路径实现农民工的城市文化融入。对农民工的阶层认定是其城市文化融入的前提;政府主导创新文化交流平台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形式;落实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和政治参与是其文化融入的重要保障;"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文化重塑是其文化融入的基础保障;以其他路径为补充促进农民工城市文化融入。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及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普遍发展趋势。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不仅关系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还关系到我国"三农"问题能否得到实质性解决。只有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探索建立政府、企业、农民工"三赢"的培训激励机制和第三方监督机制,强化企业参与农民工技能培训的责任,才能切实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及综合素质,推动其成功融入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4.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分布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其教育培训方式和内容也要进行新的调整和变革。然而由于培训机构、企业、政府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问题,其教育培训总是没有落到实处。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突出问题,除了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和新生代农民工要加强自我学习这两个前提之外,加强高等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路径。在具体实践中,要建立起共同策划、联合培训、协同管理、相互评价的体制机制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5.
在线教育的迅速发展,为农民工教育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基于自身的生存和职业发展,农民工对在线教育有着较强的需求。对农民工主要输出和输入地的调查研究表明,缺乏知识和技能、培训费用、工作时间、自主培训与农民工参与在线教育显著相关。政府、企业、其他组织应加强合作,从在线精品课程建设、在线教育落地、社区教育等方面着手,帮助农民工更好地参与在线教育,提升其人力资本价值,促使其顺利地融入城市,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新农业》2017,(21)
<正>产教融合的基本理念是构建政府、企业和学校、社会其他机构等各方新型关系,鼓励支持企业、社会其他机构以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在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为保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满足产业升级的需要,应建立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新格局,从而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体系。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备受关注,各地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来保障他们参加社会保险的权利,其实践类型概括起来可分为3类:扩面型、仿城型和综合保险型。结合这3神实践类型,提出了2种措施,并根据这些种措施提出了分阶段、分层次地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是兼顾农民工实际情况和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一条操作成本较低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社区融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四个发达地区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为例,调查其进城动机、居住状况、消费支出、交往人群、政治参与等。调查结果分析显示,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在积极改变自己来融入城市社区,如学说普通话、注重自身衣着打扮、关注城市政策变动等,但城市社区仍在经济、社会关系和制度方面排除她们,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仍处在一个与其父辈相似的尴尬状态。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应从政府、企业、市民和农民工自身四方面努力来推动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来自城市空间各个方面的屏蔽却规制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这两个异质群体之间的社会交往。于是,取决于广泛的群际之间交往状况的社会整合就受到极大挑战。笔者以美国社会学家布劳的社会交往理论为依据,探讨农民工的社会流动会对中国社会的整合提出怎样的挑战,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张梦茜 《甘肃农业》2013,(22):13-15
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推进城市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作者以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为切入点,分析了农民工医保的现状,指出目前尚存在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效力不足、相关配套机制不健全和地区间医保政策得不到有效统一等问题。提出了应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完善适合农民工工作特点和生活特点的医疗保障体系等具体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今新生代农民工也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更是当前产业工人中的生力军。要想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水平,就必须要重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开展,并制定完善的动力机制,从政府主导型培训模式、企业主体型培训模式以及市场依托型培训模式几个方向进行完善,真正有效的提升农民工培训效应,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文章通过对农民工培训模式进行分析,并对其动力机制进行研究,为农民工未来发展奠定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在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行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框架中,农民工的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社会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CLDS2016数据,构建多元无序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和社会互助对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和社会互助对农民工幸福感有正向影响,其中社会信任影响程度最大。受教育程度可以提升农民工的生活幸福感,但存在“倒U型”结构;在县内务工对幸福感是正向促进作用,女性的幸福感要显著高于男性。因此提出发展农村义务基础教育,鼓励农民工多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拓宽农民工的社会网络,提高员工的社会资本水平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企业文化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相结合,齐心协力、互相配合,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以助推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4.
双重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民工群体地位与我国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群体的出现使我国社会结构分层突破了原有的传统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演变为由农民工群体参与其中的"双重二元社会结构"。在这一社会结构下,农民工群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将担当密切城乡关系、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粘合剂作用。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密切关注农民工这一相对弱势群体,从长期来看,需要在改善农民工群体就业机会、注重职业教育培训和农村的基础教育方面促进粘合剂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周礼 《新农村》2009,(11):5-6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农民工作为介于城市居民和农民之间的特殊群体,队伍庞大,其社会保障问题的有效解决是当前各地政府面临的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进城农民工政治上处于弱势地位,主要表现在政治意识、政治权利、政治参与等方面。导致进城农民工政治上弱势地位的原因有户籍制度和选举制度不完善,一些具体政策不公平,进城农民工政治参与缺乏组织依托和进城农民工自身因素。为了改变进城农民工政治上的弱势地位,从政府层面来说,应改革户籍制度、完善选举制度;加强政治参与制度建设,拓宽进城农民工参政渠道;转变观念,为进城农民工提供相应政策支持。从社会层面来说,应充分发挥媒介作用,引导社会广泛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为进城农民工提供维护利益和表达诉求的平台。从进城农民工自身角度来说,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增强维权意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南京市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几大参与主体进行了分析,结论指出,农民工在主观上有较强的培训参与意愿,但在目前的培训供给条件下,实际需求量并不大;市场上培训的几大供给主体中,专业学校和用工企业培训供给不足,需要政府干预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企业文化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相结合,齐心协力、互相配合,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以助推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以"互联网+"条件下的农民工培训模式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我国农民工培训现状为主要依据,从积极转变培训理念、构建多途径培训投资制度、设计丰富的培训内容、构建多种网络培训模式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增强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有效性,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与技能。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过程中面临个人资本障碍、社会资本障碍、制度障碍等问题,针对上述困境,考察我国为农民工服务的社会组织发展状况及作用机制,指出重视社会组织力量的发挥,是解决障碍的有效方案之一。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整合社会组织力量,为农民工提供优质服务,强化社会组织与企业之间合作,更好服务于农民工等观点,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参与并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奠定有利平台,从而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