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为筛选出适合阿克苏地区推广的高产优质复播谷子新品种,在果粮间作模式探索配套生产技术,特筛选5个复播谷子新品种进行对比试验。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材料在国家谷子新品种区域试验华北区和西北区早熟组品种中,选择以下5个品种参加试验:冀谷206058、小香米、张掖杂交谷、新谷1号、冀谷19号。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多熟立体种植模式、效益和发展意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塔里木盆地光热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多熟立体种植。其种植模式主要有:(1)粮食套种复播模式:如小麦、套种玉米“一年两收”吨粮田,小麦、地膜复播玉米“一年两收”吨粮田,小麦、玉米套种复播“一年三收”超吨粮田,麦稻“一年两收”吨粮田等;(2)提高经济效益模式:如麦棉套种、玉棉套种、麦瓜套种、棉花套种小茴香、芝麻、大蒜、葡萄长廊、葡粮间作、毛渠栽桑、粮桑间作等;(3)提高土壤肥力模式:如粮豆间作、粮肥间作,林带及林带过苜蓿等。塔里木盆地发展多熟立体种植有广阔的前景和较大的潜力,是加速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其措施是:(1)搞好塔里木盆地多熟立体种植规则;(2)抓好多熟立体种植的配套栽培技术;(3)努力实现农业机械化;(4)抓好示范,搞好宣传。  相似文献   

3.
与小麦蔬菜或大豆等一年两作的传统种植模式相比,小麦青贮玉米一年两作更容易增产增收。收集了14个青贮玉米品种进行套种和复播2种不同种植模式试验。初步筛选出适宜在山西中部与小麦套种的青贮玉米品种有豫青贮23和金岭青贮10;适宜在小麦收割后复播青贮玉米品种有豫青贮23和金岭青贮67;套种模式比复播模式更易获得高产。该研究为山西中部小麦青贮玉米植模式提供理论基础,为农民种植多样性和增产增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正>棉花—小麦间作套种突出小麦早熟、棉花早收"双早"技术。10月下旬晚播小麦预留棉行,下年4月下旬晚春套种中早熟棉花品种。1品种选择小麦品种选择边行优势强、优质、高产、抗病的基础上且适合晚播、早熟品种,一般选用邯6172、邯农1号等抗旱节水品种;棉花选择高产潜力大、抗逆性强中后期长势强的中早熟杂交种或中早熟常规种如:邯686、超早1、2号短季棉花等品种。2田间模式棉麦套种,145厘米为一条带,采用"5—2式"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果农间作模式下冬小麦收获后复播经济作物的途径,2016年引进并开展了复播食葵示范,取得成功。食葵667米~2产量156.96千克,经济效益1 100元。本文总结了莎车县果农间作模式下,冬小麦收后复播食葵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若羌县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枣树地一年能间作前茬种植小麦、后茬种植黄恰玛古生产,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起到促进种植业的增值增效作用,有利于实现优势资源转化。在以瓦石峡镇为重点,推广枣树地间作小麦"顶凌播种"和复播黄恰玛古,能提高有限耕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单位面积增加值,实现了主导产业枣树地间作顶凌播种小麦和复播黄恰玛古三不误、大丰收。  相似文献   

7.
博乐市小麦复播油葵栽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该模式总收入达2.223万元/hm^2,经济效益显著,适合博乐市小麦种植区。  相似文献   

8.
博州小麦-油葵复播栽培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 引言 小麦-油葵复播试验示范安排在博乐市青得里乡顾里木图二村,小麦地面积为12(667m2),复播油葵面积为6(667m2).冬小麦2007年9月24日播种,2008年6月28日收获,复播油葵2008年7月1日播种.冬小麦品种为唐山号.复播油葵选用早熟、高产、高油品种LD1003(矮大头).  相似文献   

9.
0引言 小麦——两瓜复播试验示范安排在博乐市青得里乡顾里木图二村,小麦面积12(667m^2),复播两瓜面积5(667m^3。冬小麦2007年9月24日播种,2008年6月28日收获.复播两瓜7月1日栽植。冬小麦品种为唐山号。复播两瓜选用早熟、高产的品种冠龙王.生育期85d。  相似文献   

10.
该文对桐麦间作系统中小麦各部分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内外小麦种子生物量差异显著,系统外的小麦生物量高于系统内;同一间作模式内生物量分布受距树行远近影响,处于模式中央的小麦各部分生物量都是最大的;影响小麦生物量的主要因子为小麦品种和穗密度,间作模式和距树行远近对小麦种子生物量有一定影响,但对小麦总生物量影响较小.桐麦间作系统内外小麦种子单穗生物量的差异较总生物量的差异小;影响小麦种子单穗生物量的主要因子为小麦品种,其次为距树行远近,而间作模式和小麦穗密度对其影响甚小;不同小麦品种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一致,在桐麦间作系统麦田东边,豫西832各部分生物量都有比西边减小的趋势,秸秆生物量平均减少5%;矮早各部分的生物量都有比西边增大的趋势,秸秆生物量平均增大6.5%,小麦种子生物量平均增大3.5%.  相似文献   

11.
翼城县南梁镇东郑村村民聂国强是远近有名的“科技迷”,2002~2003年在自家的667平方米耕地上采用“小麦间作菠菜复播西瓜间作棉花复种大白菜”立体种植模式,生产小麦310公斤、菠菜540公斤、西瓜3150公斤、皮棉45公斤、大白菜4500公斤,一年五作收入3500元,除去各项投入,纯收入2500元以上,其成功栽培的关键技术有6条。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技术规程模式介绍了小麦复播加工番茄栽培技术适合的地区、品种、种植模式、移栽时间及麦后移栽加工番茄栽培管理的程序性技术环节和关键性栽培技术要点。一、适用地区本技术适用于准噶尔盆地南缘乌苏至昌吉一线和南疆塔里木盆地四周年有效积温在3 700~3 800℃及以上的地区。二、品种选择小麦选新冬20号、22号、33号、38号等早熟、特早熟冬小麦品种;加工番茄选里格尔87-5、屯河8  相似文献   

13.
库尔勒地区光热条件可以满足一年两熟小麦、复播玉米的积温需要,其复播青贮玉米栽培要点主要有:一、选用良种中南2号、新玉9号等品种生育期90天左右,株型较紧凑,具有丰产、早熟的特点,十分适合密植和复播。另外,由于青贮玉米收获期在籽粒乳熟后期至腊熟前期,全株玉米即茎秆、果穗一起收获,生育期可适当延长,可选择生育期100天左右的品种,如  相似文献   

14.
进行了小麦与大麦、小麦与蚕豆间栽和不同小麦品种混播,研究不同栽培技术在控制病害中的作用。选用不同的抗小麦锈病品种,与生产上常用的大麦品种和蚕豆品种进行间栽和混播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间栽和混播技术都能持续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小麦条锈病的危害。在小麦全生育期,间栽对小麦条锈病的控制有效率在28.02%~65.5%之间,并推迟条锈病的发生3~25d;小麦混播对条锈病的控制有效率在40.94%~62.57%之间,推迟14 d发病。小麦与蚕豆间栽,蚕豆叶斑病的病情指数下降,控制有效率在29.3%~57.9%之间。间作和混播对作物产量也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冬春小麦与白菜复播和多熟制种植模式进行研究试验,掌握小麦复播冬菜种植技术,因地制宜、合理水肥管理,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为农民增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分析甜玉米的高效栽培模式及效益。将迪甜6号当作试验材料,探究甜玉米和蔬菜(辣椒与马铃薯)间作、小麦复种甜玉米、1a2茬与1a1茬几种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甜玉米的栽培模式按照经济效益高低依次排列为1a2茬、甜玉米间作辣椒、甜玉米间作马铃薯、小麦复播甜玉米和1a1茬,获得收益分别为95246.29、68142.2、66508.65、56723.5和35882.06元/hm~2,而且不同模式间的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一年两茬模式的总效益比1a1茬高61364.23元/hm~2;小麦复种甜玉米的效益比小麦单种高出39086.5元/hm~2。甜玉米的几种不同的栽培模式获得的经济效益差异较大,农户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间套种模式,使甜玉米的栽培效益提高。  相似文献   

17.
晋中地区小麦黑穗病近年有流行趋势,个别地块发病率达37.6%,严重威胁小麦生产。主要原因是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和带菌种子;复播麦田增加,小麦播期不断推后。主要防治对策是培育多抗品种,留种田和大田都要进行种子处理,以减少发病,对复播小麦的前茬作物采取措施,提早成熟,以保证小麦适期播种。  相似文献   

18.
山西中部地区小麦套种青贮玉米种植模式比传统单一种植小麦、玉米更容易实现增产增收。在该种植模式下,选择山西省审定的水旱兼用小麦新品种长麦251作为小麦配套品种,在小麦产量得以保证的前提下,青贮玉米品种的选择以及适宜的套种种植密度和播期是实现小麦玉米双增产的关键因素。试验结果显示,大京九26在所有参试青贮玉米品种中产量位居第1,是比较适合小麦套种的青贮玉米品种;大京九26在该套种模式下的最佳种植密度是75 000株/hm2,其最佳播期5月22日。  相似文献   

19.
2012年,27团种植小麦800公顷,小麦收获后,为提高种植效益,复播了17公顷加压滴灌移栽玉米和7.3公顷恰马古、6.6公顷雪里蕻,探索小麦高产高效、滴灌小麦一年两熟栽培模式,提高小麦种植效益。现就滴灌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复播效益分析如下:一、小麦栽培技术1.适期早播  相似文献   

20.
该文对桐麦间作系统中小麦各部分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内外小麦种子生物量差异显著,系统外的小麦生物量高于系统内;同一间作模式内生物量分布受距树生近影响,处于模式中央的小麦各部分生物量都是最大的;影响小麦生物量的主要因子为小麦品种和穗密度,间作模式和距树行远近对小麦种子生物量有一定影响,但对小麦总生物量影响较小,桐麦间作系统内外小麦种子单穗生物量的差异较总生物量的差异小;影响小麦单穗生物量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