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避雨和露地栽培蓝莓采后贮藏品质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避雨栽培与露地栽培蓝莓果实贮藏品质差异,采用避雨和露地两种栽培方式种植‘蓝丰’、‘北陆’蓝莓,采后用PET盒分装后放入聚乙烯(PE)袋中,0℃下预冷24 h后扎口冷藏,对比分析冷藏期间两种栽培方式蓝莓果实品质变化。结果表明,避雨栽培蓝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露地栽培,可滴定酸含量、果实含水量和花色苷含量显著低于露地栽培,在采后0℃贮藏期间,避雨栽培果实相较露地栽培更能有效地抑制好果率的下降和果实质量损失率的升高,延缓果实水分含量、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总黄酮含量的下降,使可溶性糖含量维持在更高水平。因此,相对于露地栽培,避雨栽培蓝莓在采后低温贮藏期间能维持更好的果实品质和贮藏效果,果实贮藏期延长,这为采前避雨栽培措施调控蓝莓采后贮藏保鲜提供了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辽宁是我国鲜食葡萄生产大省,2002年全省葡萄栽培面积已近7万hm2,产量78万t,其中巨峰葡萄品种占90%.辽宁中北部地区(辽阳、沈阳、铁岭、抚顺等地)气候昼夜温差大,适宜栽种巨峰等中、早熟葡萄品种,2002年该地区葡萄栽培面积已达到2.8万hm2,占全省葡萄栽培面积的40%,其主栽品种为巨峰,占总量的95%以上.  相似文献   

3.
探究不同浓度一氧化氮(NO)和冷藏处理对巨峰葡萄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以巨峰葡萄作为试验材料,用不同浓度NO溶液浸泡处理葡萄果实,在0,25℃条件下恒温贮藏,研究不同浓度NO和冷藏处理对巨峰葡萄采后果实硬度、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蛋白浓度、可溶性糖含量、活性氧含量、丙二醛含量及脯氨酸含量等物质含量的变化。相比5,30μmol/L NO处理,15μmol/L NO处理有效地保持了采后葡萄果实的果实硬度,推迟了果实中可溶性蛋白浓度、可溶性糖以及维生素C含量的降低时间,抑制了活性氧含量和丙二醛含量的升高,提高了采后葡萄果实的脯氨酸含量,使葡萄果实在采后储存过程中能较长时间保持果实风味,延缓腐败时间并提高果实抗逆性。而0℃冷藏能有效保持采后葡萄果实的果实硬度,抑制了果实中的丙二醛含量和活性氧含量的增加,从而大大减缓了采后葡萄的腐败时间,提高了葡萄果实采后的可运输性。5μmol/L NO处理对采后葡萄果实各生理指标的影响并不明显,30μmol/L NO处理对葡萄果实表现出轻微毒害作用。15μmol/L NO和冷藏能有效地保持采后葡萄果实的果实硬度,推迟可溶性糖、维生素C等各营养品质指标的降低时间,抑制活性氧含量和丙二醛含量的增加,从而保持果实风味,提高果实抗逆性。  相似文献   

4.
正福建省地处亚热带,背山面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有效积温高,有利于葡萄生长发育和提早成熟;冬季气候寒冷,低温充足;早春回温快,春季平均气温17℃,葡萄进入生长期早;夏秋气温高、昼夜温差大(10℃),光合作用强,有利于光合产物积累并向果实输送,葡萄品质优于周边区域。一、福建省葡萄发展现状福建省于1984年引进巨峰葡萄试种成功,1990年开始应用设施避雨栽培,随后葡萄生产迅速发展,全省葡萄种植规模现已超过14万亩,  相似文献   

5.
避雨栽培对‘赤霞珠’葡萄果实品质影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采用避雨栽培的方法改变‘赤霞珠’葡萄果实生长小环境,通过对比测定露地及避雨栽培赤霞珠葡萄果实的糖、酸、酚类等指标,研究避雨栽培条件对赤霞珠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从而为改善葡萄生长期间的栽培管理,培育优质酿酒葡萄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避雨栽培条件有利于糖分的积累、有机酸的分解及多酚物质的形成,但由于避雨棚对光照的影响,却不利于花色苷的形成。因此,避雨栽培条件下改善光照条件,将对提高果实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赵燕明 《种子科技》2023,(13):93-95
兴安县位于广西南部,以农业为主,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岭南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和林业发展。农业以种植水稻、柑橘、葡萄等为主,同时还发展果树、花卉等特色产业,当地的葡萄品种主要有巨峰、温克、夏黑、阳光玫瑰等。避雨栽培的主要目的是减少雨淋、防治病虫害、提高葡萄品质与产量以及降低管理成本。但是,南方葡萄避雨栽培技术也存在着资金和劳动力投入大、对环境的依赖性强以及需要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等劣势。文章从栽培方式、适宜品种、优势、劣势和应对策略等方面,分析了南方葡萄避雨栽培技术的优缺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低温(0±0.5℃)贮藏期间巨峰葡萄在塑料薄膜和箱式自发气调过程中的品质和生理的变化。结果表明,与箱式气调相比,塑料薄膜气调能够形成比较稳定的适宜葡萄贮藏的气体环境(CO2浓度4%左右),可有效地延缓可滴定酸(TA)及抗坏血酸(VC)含量的下降和醇糖比的升高,抑制PG活性及原果胶的分解,较好地保持了葡萄果实的硬度和咀嚼性,提高葡萄的耐贮性,维持采后良好的商品性。其中聚氯乙烯膜(PVC,厚度0.06 mm)的贮藏效果好于聚乙烯膜(PE,厚度0.03 mm);而箱式气调会形成较高浓度的CO2气体环境,引起葡萄高CO2气体伤害,导致果实失水、脱粒、酒化和褐变,不利于葡萄的长期贮藏。  相似文献   

8.
为克服避雨栽培局域潜在不利气象因子对梨生长发育的影响,采取定点观测记载的方法,分析梨周年避雨栽培主要物候期气象因子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与露地栽培相比,避雨栽培全年及梨树各主要物候期的日均温偏高、昼夜温差趋大;休眠期≤7.2℃时数累积减少5.57%,差异显著;开花期最低温、≥25℃高温时数提高0.5℃和17.72%,差异均极显著;果实发育中前期和中后期≥35℃超高温、夜间≥25℃时数分别增加25.76%、25.93%和38.73%、37.72%,差异均极显著。避雨栽培下空气湿度偏低且趋稳,开花期(<60%)、果实发育中前期和中后期(<50%)的较低相对湿度的累积时数分别减少3.36%、8.53%、10.56%,其中后2个时期的差异水平显著;而处于100%相对湿度时数分别减少42.78%、56.14%、77.11%,差异均极显著。避雨栽培光照弱化严重,果实发育期<2000 lx光补偿点光强时长增加8.64%,而≥2000 lx光补偿点光强时长减少3.61%。梨周年避雨栽培可改善花期授粉受精条件,创造不利病害发生的生态环境,但会提高梨树因休眠期需冷量不足而出现生长发育障碍的概率,加剧形成光照不足、高温和超高温等不利果实发育的气候环境,应注重选择适宜梨品种,采取合理避雨栽培方式,选用透光率高覆盖材料与高光效整形修剪方法,以及应用地面铺设反光膜、棚内安装补光装置等措施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9.
不同保鲜方法对新疆木纳格葡萄贮藏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新疆木纳格葡萄为试材,研究和田地区常规贮藏方法(悬挂式贮藏和纸箱包装冷藏)和自发气调(MA)贮藏方法(PVC或PE膜包装+保鲜剂冷藏)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采后木纳格葡萄采用PVC或PE保鲜包装+保鲜剂冷藏,能够有效抑制果实贮藏期间可溶性固形物和水分含量的下降,保持果梗的绿色,显著抑制腐烂与脱粒现象的发生,在(0±0.5)℃条件下,贮藏90 d的好果率可达95%左右,脱粒率<6%,保鲜效果极显著(P<0.01)好于和田地区的常规贮藏方法。  相似文献   

10.
库尔勒香梨采后特征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库尔勒香梨贮藏在0℃、5℃、10℃、15℃、20℃,相对湿度:90~95%的环境中,测定香梨在贮藏过程中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果皮色泽的变化,采用数值的极差及变异系数,研究采后库尔勒香梨的特征品质。结果表明:香梨采后贮藏于不同温度下,其硬度随着果实的成熟均呈现下降趋势,低温贮藏对硬度的下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溶性固形物在不同贮藏温度下降不明显,特别是低温贮藏;果品色泽在各贮藏温度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成熟度增加,有显著的变化。比较香梨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色差的在整个贮藏期间的变化差异,色差的数值变化最为明显,对香梨采后品质及衰老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可作为评价香梨果实采后品质变化的特征指标及采后衰老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气调透湿袋和多效抗菌纸对葡萄在常温下的保鲜效果,在室温条件(26℃和相对湿度(RH)70%)下使用PE保鲜袋(PE袋)、自制的透湿性薄膜袋(A袋)以及A袋内加入自制的乙烯吸附复合抗菌纸(A-P)3种被动气调(MA)保鲜方案,并研究包装顶空气氛、顶空相对湿度以及乙烯吸附纸对‘巨峰’葡萄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A-P组建立的气调气氛(11.5%CO2、14.5%O2和RH78%)下‘巨峰’葡萄的果梗褐变率、落粒率和霉变率均最低,可滴定酸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水平较高;A袋的顶空气氛(9.17%O2、25.4%CO2)抑制葡萄的褐变及霉变较为理想,但是由于相对湿度较高导致落粒;PE袋中较高O2(18.5%)和较低CO2(2.2%),特别是高湿度(RH 99%)环境导致葡萄大量霉变与褐变,货架期仅3 d,裸放的CK组3 d时产生大量褐变,失去商业价值。综上,自制抗菌纸与透湿性薄膜的组合有利于葡萄的常温贮藏,延长货架期。A-P包装为葡萄的常温保鲜提供了新...  相似文献   

12.
臭氧与保鲜剂处理对巨峰葡萄保鲜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预冷中通入臭氧化气体处理和在低温贮藏中结合CT2葡萄保鲜剂处理的巨峰葡萄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在预冷期间采用浓度为0.4mL/m3的臭氧化气体并结合CT2葡萄保鲜剂处理的巨峰葡萄保鲜效果最好,在-1~0℃的冷库中贮藏105天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4.6%,可滴定酸含量保持在0.46%,呼吸强度为6.28mg(/kg·h),乙烯生成速率为3.42μL(/kg·h),硬度为0.76kg/cm2,具有较好的商品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葡萄采后果串的整体贮藏品质,研究了不同浓度一氧化氮(NO)对采后贮藏期间葡萄果梗和果粒品质的影响。以新疆无核白葡萄为试材,采用11种浓度的NO气体熏蒸处理样品,在(0±0.5)℃,相对湿度90%±2%的贮藏条件下,通过监测葡萄的表观、理化品质和贮藏特性,获得有效作用浓度。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NO不仅能显著降低葡萄失重率、落粒率和腐烂率,而且能减缓葡萄果粒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但延缓果梗褐变的作用因NO浓度高低存在较大差异,其中NO浓度为400~600 μL·L-1时抑制效果明显,尤其是500 μL·L-1,而低于300 μL·L-1时作用有限,高于700 μL·L-1时有不同程度的伤害作用。由此得出,适宜浓度的NO熏蒸处理保鲜葡萄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以克瑞森无核葡萄品种为试材,采用重组几丁质酶对接种灰霉菌的葡萄果实进行处理,研究重组几丁质酶对葡萄果实腐烂的抑制及其诱导抗病作用。结果表明:在25℃条件下,重组几丁质酶处理能诱导采后葡萄的抗病性,不仅增加了葡萄果实中POD、PPO和PAL的酶活性,而且降低了丙二醛含量,诱导了果实中酚类物质含量的积累;在不同程度上延缓了葡萄的发病时间,降低了发病指数,贮藏至第6天时,对照的发病指数已达到100%,而重组几丁质酶处理的发病指数仅为47.8%。总的来看,重组几丁质酶处理可以提高葡萄采后抗病性,在贮藏初期抑制由灰霉引起的葡萄腐烂。  相似文献   

15.
巨峰与红地球葡萄贮藏特性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从果实解剖结构、呼吸特性、采后主要理化指标以及果实对SO2的忍耐性等多方面,对巨峰和红地球葡萄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红地球葡萄与巨峰葡萄比较,前者角质层和表皮厚度大,亚表皮细胞和果肉细胞平均直径也大,微管束数量多,呼吸强度低;还原糖、粗纤维、总果胶含量和果柄耐拉力显著高于巨峰葡萄,但PG酶活性、果肉组织电导率、果实对SO2的忍耐力显著低于巨峰葡萄。室温下短期存放,红地球的耐藏性明显好于巨峰葡萄,但由于红地球生长期抗病性相对差,贮藏期对SO2很敏感,所以低温下长贮的效果并不一定优于巨峰。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控制鲜食葡萄采后灰霉病的发生,通常对其采用二氧化硫进行处理。本文通过以不同浓度(0~10 000μL·L-1)的臭氧熏蒸不同时间(0~2h)来评价臭氧对鲜食葡萄采后灰霉病的抑制效果。研究发现,浓度为2500或5000μL·L-1的臭氧熏蒸1 h对鲜食葡萄采后灰霉病均具有同样的作用效果,两种浓度臭氧处理使接种灰霉菌的汤姆森无核(Thompson Seedless)葡萄在15℃贮藏7 d后的发病率降低了50%。另外,将红提葡萄以浓度为2 500或5 000μL·L-1的臭氧熏蒸1h后于0.5℃下贮藏28d,结果表明,两种浓度的臭氧处理均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但不如10 000μL·L-1浓度臭氧处理效果好。臭氧对于熏蒸前刚刚接种和接种后15℃下放置24 h的葡萄灰霉菌同样具有抑制活性,尽管果穗穗轴发生轻微伤害,但果粒并未表现伤害症状。设计三种浓度和时间的处理组合对接种灰霉菌的鲜食葡萄进行臭氧熏蒸处理,即分别以10 000μL·L-1熏蒸0.5 h,5 000μL·L-1熏蒸1 h及2 500μL·L-1熏蒸2 h,每个组合的处理浓度×处理时间的乘积(c×t)均是一个定值,即5 000μL·L-1×h,结果表明三种处理组合具有相同的抑菌效果。在一个商业用的臭氧舱内,以浓度为5 000μL·L-1的臭氧对接种灰霉菌的鲜食葡萄熏蒸1 h,然后于0.5℃下贮藏6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臭氧处理使秋无核(Autumn Seedless)和黑色无核(Black Seedless)两种鲜食葡萄灰霉病发病率降低了50%,使红提葡萄灰霉病发病率降低了65%。对采后鲜食葡萄单独以浓度为10 000μL.L-1的臭氧处理1 h,结果表明,臭氧处理使环酰菌胺、嘧菌环胺、乙胺嘧啶及吡唑醚菌酯类杀菌剂残留量分别降低了68.5%、75.4%、83.7%和100.0%,但异菌脲和啶酰菌胺类杀菌剂残留量却没有显著降低。尽管臭氧处理还不太可能代替二氧化硫在传统葡萄贮藏生产中的地位,除非它的作用效果有进一步提高,但它在葡萄有机生产和销售中却是一种可为人们所接受的采后处理技术,而二氧化硫保鲜剂在这时却是被禁止使用的。  相似文献   

17.
亚洲百合种球冷藏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4种亚洲百合种球采后在冷藏(-1.8~-2.1℃,湿度80%~85%)条件下生理生化变化及贮藏效果进行研究与观察.结果表明,其中3种百合种球在贮藏过程中葡萄糖含量略有上升,过氧化物酶活性随贮藏天数的增加而明显下降,其贮藏后栽培产花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贝莱斯芽孢杆菌对葡萄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为提高葡萄果实采后贮藏稳定性,延长贮藏期提供科学依据。以“玫瑰香”葡萄为试材,用拮抗菌溶液(TP-1)处理葡萄果实,以无菌水处理作为对照,处理后将果实分别置于25 ℃与4 ℃条件下贮藏,测定葡萄果实贮藏期间腐烂率、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对电导率、硬度、果皮色度、VC含量以及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整个贮藏期间,贝莱斯芽孢杆菌TP-1处理可以有效降低葡萄果实腐烂率,常温贮藏25 d时,腐烂率仅为42%,低于其他处理组;葡萄果实失重率在贮藏期内大幅上升,但贝莱斯芽孢杆菌TP-1处理果实失重率均低于对照组,在常温贮藏25 d时,效果最明显;葡萄果实硬度在贮藏期内逐渐下降,常温贮藏15~25 d果实硬度下降最快,贮藏25 d时,贝莱斯芽孢杆菌TP-1处理组果实硬度最高,为1.21 kg/cm2。此外,贝莱斯芽孢杆菌TP-1处理还可抑制葡萄果实相对电导率的上升,维持果皮色度和较高水平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延缓可滴定酸和VC降解。贝莱斯芽孢杆菌TP-1处理组能有效维持葡萄果实贮藏品质。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延迟栽培条件下科学合理的人工补光技术,以5年生‘巨峰’葡萄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补光时间对延迟栽培巨峰葡萄生长发育及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补光均促进新梢生长,缩短了新梢节间长度;显著提高了果实品质;补光提高了叶片的净光合,最大净光合速率依次为:补光Ⅰ补光Ⅲ补光ⅡCK;在叶绿素荧光参数方面,补光处理明显提高了叶片Fm、Fv/Fm、Fv/Fo;且补光Ⅰ补光Ⅲ补光ⅡCK。补光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反季节栽培上光照的不足,在延迟栽培生产中通过人工补光来调节树体的生长发育,是实现葡萄栽培高产、优质和高效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温度为3℃,相对湿度分别为70%、80%、90%、100%条件下,比较双孢菇采后贮藏过程中感现、失重率、褐变、呼吸强度以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环境相对湿度的增加,双孢菇失重减少,褐变程度与PPO活性降低.在相对湿度为100%条件下,双孢菇在贮后第8天表面发粘,严重影响其感官品质和商品价值.综合考虑各指标,双孢菇采后贮藏最适相对湿度为93%~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