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性治理方略。从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历史进程入手,从宏观角度探讨了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意义。从政府、社会力量及农民主体等多个维度研究了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困境,主要表现为政府认识缺位、村民主体意识缺失、乡村文化振兴产品缺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缺血、乡村文化队伍缺阵等。提出了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五大路径:即完善政策体系、建立监管机制、强化价值引导、发挥人才优势、带动产业发展等。以期为全面提升乡村文化振兴质量、推动后扶贫时代促进政府治理思想创新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治理主体多元化是当今乡村社会治理的主要特征之一。传统治理主体在功能定位、职责权限、治理能力等方面存在诸多现实困境。宗族组织、民营组织以及乡村草根组织等社会力量、组织的兴起与参与,又因价值取向、文化水平、自身利益等催化了乡村治理失衡。乡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核心,以其显著的乡土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为多元主体提供了主体认同;以其文化意识形态功用,内化民众的思想,促进乡村社会有序发展和自治调控;以其独特的秩序意义助推乡村社会矛盾整合、多元主体价值观趋同以及各阶层利益归一,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以乡土文化提升乡民的文化自信和公德意识,通过“文化+产业”模式推动经济、文化双赢,实现乡土社会的良性共治。  相似文献   

3.
浊漳河两岸的民间信仰,涵盖了深深的地域特色与文化传统,成为晋东南区域社会的重要构成,成为理解民众生活的基点。进入新时期,民间信仰又表现出时代的特点,民众通过讲述故事体现着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各种力量在对不同民间信仰的诠释过程中,折射出社会在思想引导方面的缺失,体现了他们的心理和需要。这些都给政府提供了新的机遇,只有重视这些信息,加强对民众的引导,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4.
乡村治理与乡村发展是党和国家持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为探讨并发挥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助力乡村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对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时代价值进行探讨,并对现阶段乡村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做出分析。研究表明,在乡村治理工作中有效引入乡贤文化,能促进乡村人才回流,实现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地域文化方向标。应从深刻理解乡贤文化内涵发挥乡贤文化作用;构建以乡贤文化为导向的乡村治理体系,以乡贤文化为指引优化乡村治理环境基础等方面着手,实现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是提高和保障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建成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促进农村体系健全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秦安县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村生活娱乐单一、农村治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破解阻碍秦安县农村社会治理发展的瓶颈,需要加快推进"三化"建设,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培育生态环保意识、健全环境监管体系,让农村环境生态化;发展和弘扬乡村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让农村生活丰富化;充分结合自治、法治、德治,发挥三者的功能和作用,让农村治理体系健全化。达到将秦安县乡村建设成一个农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美丽乡村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完善乡村治理的法治化建设,为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有力的物质基础和法治保障,促进乡村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法治乡村工作中暴露出乡村立法不足并且滞后、乡村执法工作缺乏规范性、乡村司法人才流失、村民缺乏法律知识和信仰等问题。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多元主体,实现传统乡村和现代法治相结合,运用法治手段为乡村治理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3):232-233
"新乡贤文化"一经提出便引发众论,对乡村政治经济社会的构建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乡村治理中亦具备较多优势。其核心作用在于完善乡村治理体制、资源配置,亦能促进乡村社会发育,弘扬乡土文化。利用现代化精神与价值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乡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乡村文化建设中应当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利用。社火在关陇地区拥有深厚的民众基础,是乡村文化建设中可资利用的重要文化资源。社火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休闲娱乐、人际交流、团结民众、体育锻炼、精神信仰、劝世教化、抵制恶习、自尊自豪等方面。民间社火组织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非正式组织。政府因对社火发展的缺位而未能发挥管理和引导作用。乡村文化建设为社火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9.
政府推动下的乡村社会发展面临诸多冲突,应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机遇,坚持优先发展和融合发展两大原则,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发展,从法律制度上通过健全治理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发挥关键作用、加强文化建设等规范乡村社会治理,从而实现以村民权利表达为中心的乡村社会治理状态。  相似文献   

10.
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科学决策,同时也需要凝聚全社会振兴乡村的强大合力,扩大市场和社会参与。由于社会组织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因而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尤其是服务农村发展的社会组织就成为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红色文化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结构变动中乡村振兴的精神思想动力,是实现乡村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多样性不可取代的媒介。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乡村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城市文化冲击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当前部分乡村仍存在主体流失、价值迷茫、开发受限、治理薄弱之困,立足乡村红色文化现状,深挖红色文化育人价值,延长文化产业链,有利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赋予乡村全面振兴不竭动力源泉,实现城乡物质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2.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墨守传统的思维与运作模式容易造成政府职能"越位"与治理资源碎片化等尴尬局面。协同治理视角下乡村自治的实现有助于明确权责,构建多元主体共治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既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又是保障基层民主实现的有益探索。在对协同治理的可行性及价值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乡村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进而将协同治理理念嵌入乡村基层民主建设之中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促进基层民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贺秋晗 《乡村科技》2021,(4):13-14,17
新乡贤作为目前乡村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可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本文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分析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现代化发展需要重视乡村非农化发展的社会事实,才能制定并执行更有效的乡村振兴政策举措。非农化发展在乡村社会、农民生活与农业发展等层面均有不同状态的事实呈现并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正负双向功能。非农化发展的政策价值主要是推动党建引领的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农业生产再组织化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治安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性组成要素,也是国家与社会发生最直接互动关系的领域。本文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依据,构建"主体-理念-体制"的系统性框架,探讨实现乡村治安的韧性治理的路径选择。当前乡村治安存在主体分割、理念僵化、体制不畅、方式失范、资源单薄等困境,应构建多元化的治理主体格局,推动治理理念由"硬管理"向"软治理"转型,促进国家与社会力量相互赋权,推进治理方式规范化,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实现跨领域的治安合作模式,实现"治安社会化、社会治安化"。  相似文献   

16.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振兴是未来"三农"工作的重点。脆弱性治理适时转向韧性治理,提升脱贫地区乡村系统主动、有效应对风险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基于此,本文在分析韧性治理理论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契合性基础上,探讨韧性治理模式的内在机理,并以浙江省云和县黄处村的乡村韧性治理实践为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抵抗多因素扰动是乡村韧性治理模式得以顺利运行的基础前提;实现多主体协同管理,调和政府、社会与农户多方利益,推动形成"参与式共享"的管理模式是组织保障;协调多维度耦合互动,提升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韧性能力,从内部解决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模式落后等问题是重要抓手。展望未来,脱贫地区乡村治理应实现多主体参与与多维度协同的统一,从"源"头控制扰动,加强"流"的管理,建立"长"效互动机制,增强乡村韧性,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2):166-167
城乡一体化实现了城乡间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为乡村经济建设带来机遇。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乡村社区的治理转型,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培育和发展民间社会组织,教育和培养民众的现代公民精神,积极引导公民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厘清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农民的内在关系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界定和分析乡村社区治理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索行之有效的乡村社区治理路径,旨在为当下乡村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推动乡村治理创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蕴,乡村治理创新的目标与社会工作价值取向 具有紧密的关联性,成为推动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格局创新的突破点。社会工作具有 高度专业性,在基层治理中可以提供技术层面的硬件支撑,在“三治融合”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 用。作为一项职业、一种制度、一项社会治理工程的社会工作扮演着服务式救助者、福利的传递者、政 策的推动者和弱势群体的使能者的角色,将会在乡村社会中发挥提升村民参与意识、扶持弱势群体、 推动乡村社会实现有效治理和实现乡村社会的有效整合的正功能。  相似文献   

19.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新时代"送法进乡"活动也随之不断升级与创新,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现了政策结构协同合作、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等社会先进治理理念的高度契合.它的治理价值主要体现在保护村民基本权益、促进乡村法治、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然而,当前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在实际建设中仍面临着环境、体制、主体等多个维度的挑...  相似文献   

20.
民间信仰是民俗文化的根本。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民间信仰在当代社会获得了一定的合法性。然而"文化"的标签却淡化了其"信仰"的本质。丢掉了信仰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的信仰就失去了活力。于今,民间信仰的境遇面临着两种尴尬,作为文化遗产,其文化的特点在商业化过程中不断减退;作为"信仰",其信仰的低俗化使其难登大雅之堂。这恰恰是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境遇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