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6年以来,我县水稻白叶枯病发生面积迅速扩大,为害日趋严重。从1986年前的年发生面积666.7hm~2以内,上升到目前的年发生面积1.2万hm~2以上。已成为我县水稻上第二大病害。 1986年以来,白叶枯发生面积逐年增多。1986年发病6600hm~2,1987年7333.3hm~2,1988年8466.7hm~2,1989年6733.3hm~2,1990年1.207万hm~2。1986年仅四湖水系内6个乡发生,到1989年所有乡镇都已见白叶枯病。白叶枯病造成损失1987年量重达600t,其它年份有病无灾。白叶枯病在我县  相似文献   

2.
《植物保护》1980,6(3):14-15
白叶枯病是水稻上为害较重的一种细菌性病害。1972年起,我们在水稻白叶枯病重病区——绍兴县皇甫公社,搞综合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试点和样板,同时还在其它病区  相似文献   

3.
新洲县1996年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湖北省新洲县植保站(431400)操守三朱盛南韩灵杰水稻白叶枯病自70年代初在我县早稻上暴发成灾以来,20余a(年)已经成为我县常发的主要病害之一,特别是中、晚稻发病受害严重。近10a(年)3级发病以上的...  相似文献   

4.
水稻白叶枯病综防初探(四川省开县农业局植保站)郑持炎,熊良新,郑贵芳水稻白叶枯病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是我县水稻上的一种新病害,70年代后期随种子调运传入我县,78年首次在海拔160米的厚坝镇发生,83年蔓延到江、东、浦三里稻区,随着杂交水稻种植面...  相似文献   

5.
纹枯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以下简称细条病)是水稻主要病害,发生面积逐年扩大,为害加重。我县防治纹枯病主要应用井岗霉素,防治白叶枯病与细条病主要是叶青双等。因使用年久,现各地反映,效果下降。为开发新型药剂,我们对新植霉素等药剂  相似文献   

6.
水稻白叶枯病是危害水稻的重要细菌性病害之一,病原为稻生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 (Xoo).近10年来云南省水稻白叶枯病的危害向高海拔粳稻区扩散,在海拔2200m的剑川县,白叶枯病已成为最严重的水稻病害[1-2].开展高海拔粳稻区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的鉴定、分布和分化研究,对云南高海拔粳稻区稻作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水稻白叶枯病 1956年勉县从南方某地调回稻种3万斤,当年在种植该批稻种的勉县黄沙管区前进大队发生白叶枯病1·7亩。这是在陕西首次发现。1957年扩大到5亩,1958年扩大到100亩。59年传到邻近社队。1961年由于相邻社队串换有病种子和秧苗,病害传过褒  相似文献   

8.
水稻白叶枯病是我县主要病害之一,在沿河低洼地区发病普遍,损失严重。为了提高白叶枯病药剂防治效果,我们于1979—1981年在老病区石鼻乡古楼村用噬菌体法进行发病预测,现将结果简报如下。一、噬菌体数量与病害发生关系1.当测得每毫升田水中噬菌体数量为 400个左右后约过一星期田间可以出现中心病株,此时,田水中噬菌体数量增至每毫升800个。田间始病后,噬菌体数量随病害的发展而增加。此地晚稻有两个发病高峰,第  相似文献   

9.
稻瘟病是我县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无论山区、丘陵和平原公社,在种植的水稻品种中,年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稻瘟病发生.特别是山区、丘陵的新江、五斗江、左安、盆珠等公社发生频繁,受害比较严重,流行年份有成片发病,严重的一般要减产5-7成,也有的全田毁灭,颗粒无收.  相似文献   

10.
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近年来二病发生和为害面积不断扩大,严重威胁水稻生产。本研究以细菌性条斑病的为害损失为重点,与白叶枯病相比较,以探明在自然条件下细菌性病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为制订防治指标和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水稻纹枯病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纹枯病是我县早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1980年我们在涵江公社埭里等20个大队,建立早稻万亩综合防治水稻纹枯病示范片,取得了良好效果。全社早稻施用农药量比1979同期减少20%,平均每亩降低农药成本0.45元,早稻37,000多亩,平均亩产793斤,增产增收。其主要技术是:  相似文献   

12.
水稻条叶枯病Cercospora oryzae Miyake 又名狭窄条病。褐条病,是我省过去未引起人们注意的一种病害。此病在我县于1979年首先发现在县农科所的早稻田里,发生面积达200亩,严重田块,每亩减产2—3成。发病后曾采用多种杀菌剂进行防治,均未见效。1980年,全县近万亩早稻发生了条叶枯病,以广陆矮4号发病面积最  相似文献   

13.
来鸿     
编辑同志: 目前植物检疫工作,有些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已流于形式,其影响危害极大。如我县是新稻区,随着调入“金刚州”稻种后,水稻白叶枯病迅速传播和蔓延。小麦腥黑穗病原来只零星发生,由于引种“扬麦一号”、“武麦一号”没有严格进行种子处理,使小麦网腥黑穗病传遍每个公社。又如毒麦,由于外国品种的盲目引进,使我县遭受其害。还有棉花黄、枯萎病等仍继续蔓延。特此向贵刊反映,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水稻生育后期遇台风大雨后,导致白叶枯病重复侵染年份的药剂防治策略,1981-1982年开展了以下试验工作。一、试验方法(一)大田病情普查 1982年9月1-2日受十四号台风影响,我县有九万三千余亩中晚稻发生了白叶枯病。病情稳定后,10月21日在新塘公社的老病区,对24丘成片连晚农虎六号进行了逐丘考查,所得数据通过数理统计,求其发病相关性。(二)人工盆栽接种 1982年7-10月,对原丰早(籼稻)、农虎六号(粳稻)、双糯四号(糯稻),汕优六号(杂交稻)等四个品种,进行了36期共72盆人工剪叶接种。每一品种从幼穗分化  相似文献   

15.
1990年以来,水稻条纹叶枯病 (Rice stripe virus)在江苏发生逐年加重, 2000年、 2001年连续 2 a严重发生,有的田块基本失收,已对水稻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和造成了重大的产量损失.灰飞虱数量逐年增加和感病品种广泛种植是水稻条纹叶枯病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传毒媒介昆虫灰飞虱的种群转移扩散规律及其控制技术对减轻水稻条纹叶枯病害的发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县是江淮丘陵南部以双季稻为主的稻区,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Dow- son)是我县双季晚稻(下称双晚)上的主要病害。目前我们对双晚白叶枯病的预报主要是于天气状况的超前预报目前尚不过关,因而影响了双晚白叶  相似文献   

17.
一、白叶枯痫发生情况 白叶枯病是我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1962年中稻发病比常年早半个月左右,6月底始见发病中心;7月中、下旬普遍见病;8月初正值水稻抽穗破口时期,碰上8级台风及暴雨(46.4毫米),病害迅速蔓延,无论是沿江、沿山、平原或山区都有发病。不仅中稻发病,就是晚稻、籼稻发病亦重,但受害面积与程度,仍以中稻最为严重。 此病直接影响水稻抽穗灌浆,致使千粒重大大  相似文献   

18.
为系统全面地掌握我国水稻病害的发生形势,为我国水稻病害分区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2010—2020年《全国植保专业统计资料》为主要依据,重点分析了我国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病毒病、稻曲病、白叶枯病和恶苗病的发生及防控情况,并对水稻五大产区间病害发生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是我国水稻的三大病害,广泛发生于我国水稻主产区。我国水稻五大产区病害发生为害情况不同,华中稻区和华南稻区以水稻纹枯病为害最重,造成产量损失占病害造成总损失的比例高达73.13%和69.26%,西南稻区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造成的产量损失接近,东北稻区稻瘟病造成的产量损失高于水稻纹枯病,华北稻区稻瘟病造成的产量损失低于水稻纹枯病。我国水稻三大病害不同年份间的防控产量损失挽回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且相对稳定,而水稻病毒病、白叶枯病和恶苗病的产量损失挽回率在不同年份间展现出一定波动。其中,水稻白叶枯病是挽回损失率最低的病害。  相似文献   

19.
张学博 《植物保护》1990,16(4):51-51
稻瘟病(Pyricularia oryzae)和白叶枯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是我国水稻的两个重要病害,常同田发生,培育和筛选双抗品种,为兼治两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作者1975年从国外引进452个品种(系),经病圃和人工接种鉴定,初步筛选出75个抗叶瘟和穗颈瘟的品种,后经8年对稻瘟和白叶枯病的抗性鉴定及株选,至1984年选出抗两病的中迟熟品种12个(称“双抗品种”)。1985年从中选出7个参加全国水稻  相似文献   

20.
晚稻白叶枯病流行程度的通径分析及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nas oryzae pv.oryzae)是广东省化州市晚稻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的发生流行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年度间流行程度的波动,在品种基本一致、耕作栽培模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气象条件是决定该病流行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探索晚稻白叶枯病流行因子的相互关系及主导因子,给流行趋势预报及防治对策提供重要信息,作者通过整理1985~2007年田间系统调查资料和根据气象资料,分别对晚稻白叶枯病流行程度与主要气象因子进行了通径分析和回归模型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