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根据品种志和选育报告(1923~2007年)分析了吉林省大豆育种产量品质进展.结果表明:吉林省85 a间共育成323个大豆品种,随着年代推移育成品种数量逐渐增加,2000年以后育成125个大豆品种;品种区域试验的平均产量由加世纪50年代前的1 549.7 kg·hm~(-2)提升到2000年以后的2 777.8 kg·hm~(-2),60、70、80、90年代和2000年以后,产量增幅分别达45.2%,5.2%、5.0%、4.5%、15.3%.育成含油量超过22%的品种45个,吉育89含油量达到24.61%;蛋白质含量超过45%品种12个,吉育101蛋白含量达47.94%;不同年代育种贡献表明,2000年以后育种进展最大.  相似文献   

2.
叙述了吉林省20世纪50~90年代各阶段高粱播种面积、产量、品种等生产情况,并针对高粱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吉林省高粱生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水稻是吉林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在吉林省粮食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从吉林省水稻播种面积、水稻产量、水稻流通和水稻加工等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吉林省水稻产业发展的现状。从播种面积和产量状况来看,水稻一直是吉林省第二大粮食作物,但是吉林省水稻流通方式仍然比较传统,加工品种比较单一,缺乏深加工产品,影响了吉林省水稻产业的发展。对此,选择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等9个主要稻作生产区,选择每667 m2种子用量、人工成本费、水稻产量等相关变量为基础,构建吉林省水稻C—D生产函数,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吉林省水稻生产效率影响因素测算,深入分析影响吉林省水稻生产效率的相关因素,提出了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水利设施利用效率、提高水稻综合效益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吉林省1958-2005年间育成的25个粳稻品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粳稻品种的改良,产量呈线性增加。根据回归方程计算,产量由1958年的6 198.68 kg/hm2增加至2005年的12 682.8 kg/hm2,平均每年增加137.96 kg/hm2,增长率为2.23%。每穗粒数、结实率、单穗重和总穗数随育成年代推移显著增加,并与产量呈正相关,其中每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r=0.85**)。株高随育成年代推移显著降低,茎叶夹角显著减小,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增加,抽穗期推迟。结果表明,产量的增加主要与品种改良过程中总库容的扩大有关,其中每穗粒数的增加是关键。  相似文献   

5.
对吉林省1923~2007年以来育成大豆品种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含黑龙江和辽宁省血缘品种(品系)进入吉林省最早,并且较多,20世纪50年代以前就开始应用,1923~2007年以来引入黑龙江和辽宁品种(品系)分别29个、15个;其它省份引入血缘品种较少,总计9个品种(品系);外国品种在吉林省应用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应用,但引入速度较快,90年代以后有19个外国品种被引入吉林做亲本,含有外国血缘品种占其育成品种38.5%。随着年代推移,含有外来血缘品种比例越来越大,表明吉林省一直在努力拓宽大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玉米产量波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0~2009年吉林省玉米产量的统计数据,应用波动理论分析吉林省玉米产量波动规律,考察吉林省玉米产量波动的历史过程和数量特征。结果表明,2000年前吉林省玉米产量波动具有短周期波动特征,2000年后具有长周期波动特征,产量波动主要是受农业政策变迁、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水稻生产概况及优质稻米发展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从20世纪50年代至现在,吉林省水稻面积和产量的变化,并从恢复发展时期、盲目发展时期、稳步发展时期、快速发展时期、停滞发展时期和巩固发展时期6个时期阐述了吉林水稻生产的发展历程。介绍了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改进育苗技术和插秧密度、推广小井种稻等技术经验。并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展多种模式的产业化基地,加强品种选育,完善优质稻米栽培技术体系等吉林省水稻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对1923~2008年间育成的吉林省主推的57个大豆品种按中早熟、中熟和中晚熟品种进行分类,研究了不同熟期组品种各冠层农艺性状和叶片部分光合特性指标的演化趋势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熟期品种的产量、百粒重、株高、单株叶面积、叶柄长、始粒期的光合速率和SPAD与育成年代均成正相关,单株分枝数与育成年代成负相关;单株荚数、单株荚重、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单株茎重、始粒期SPAD与产量成正相关,其中单株荚重与产量显著相关。总体上看,中早熟和中晚熟品种各性状的演化趋势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较相似,它们的百粒重、株高、单株粒数、单株叶面积、叶柄长、始粒期光合速率及始粒期SPAD与育成年代及产量都成正相关;始粒期SPAD在所有性状中表现最稳定,在各熟期组中与育成年代及产量均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以吉林省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3个不同年代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遮雨棚土柱栽培试验,研究长期水分亏缺对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光合特性及干物质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水分亏缺使老品种(1970s和1990s)果穗叶净光合速率(Pn)、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降低幅度大于当代品种(2010s)。水分亏缺下,当代玉米品种叶片和茎鞘干物质转运率高于老品种,与对照相比,2010s、1990s和1970s玉米品种叶片和茎鞘干物质平均转运率分别提高了48.9%、47.7%和33.8%。水分亏缺下,玉米花前贮藏同化物转运对子粒产量贡献率随着年代的推进而降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产量贡献率则随着年代的推进而提高。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某些农艺性状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两年来对吉林省1923~2005年生产上主推的16个大豆品种的生物量、产量、收获指数以及种子蛋白质、脂肪含量的研究表明:大豆植株的生物量从苗期到R6期逐渐增加,R6期达到最大值,然后下降,老品种比现代品种下降速度快。大豆品种的生物量、产量和收获指数均随育成年代呈线性增加,其中产量和收获指数平均每年分别增加14.84kg/hm2(1.27%)和0.23%。种子脂肪含量随育成年代增加,平均每年增加0.04%;而蛋白质含量随年代降低,平均每年下降0.06%。产量与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种子脂肪含量呈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但不显著。本文结果表明,大豆育种工作者以高产为选择目标的同时使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得到提高。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可以作为高产品种选育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70年代初开展新型栽培种筛选工作以来,已选育出150余份抗病、高产、综合经济性状好的亲本材料,这些有价值的种质资源极大地丰富了马铃薯的基因库.以普通栽培种(S.tuberosum)做母本、新型栽培种做父本是获得优良品种和高产实生薯群体的有效组合方式.新型栽培种与普通栽培种杂交后代不仅在产量上具有杂种优势,而且在品质上也较现有品种好,特别是在抗晚疫病和淀粉含量方面,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现有品种.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Tai模式和方法分析了南充地区1987年区域试验中六个花生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种的两种产量稳定性参数值均有较大差异,反映了各品种在本地区夏播条件下有不同的遗传稳产性和适应性。产量与两种稳定性参数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有的品种表现高产、稳产和适应性广而且稳产性好的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一般也表现稳定。通过分析比较,认为这种分析方法是研究品种的稳产性和适应性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加工专用型花生品种适宜栽培因子及加工属性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进行了品种(A)、穴粒数(B)及种植密度(C)三因素正交试验,同时进行品种加工属性研究。结果表明,品种和穴粒数的极差R′较大,其次是种植密度。泉花538的加工成品率和一级品率分别比对照高4.4和9.7个百分点,泉花627的加工成品率和一级品率分别比对照高5.3和9.3个百分点,这两个品种的产量分居第一、二位,而且加工属性较佳,适宜加工咸酥花生。另外还就各因素对产量影响以及最优处理组合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以云南烟区种植的津引品种KRK 26和美引品种NC 297初烤烟叶作为材料,对两个品种烟叶的外观质量、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和评吸质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KRK 26中部叶外观质量与NC 297相当,上部叶比NC 297稍差,烟叶氧化钾含量显著高于NC 297,总植物碱和总氮含量低于NC 297,多酚类化合含量高于NC 297。总体上看,KRK 26外观质量稍差于NC 297,评吸质量与NC 297差异不大;KRK 26烟叶具有氧化钾和多酚化合物含量高、总植物碱和总氮含量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大豆推广品种脂肪、蛋白质含量地理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刘忠堂 《大豆科学》2002,21(4):250-254
系统地分析了黑龙江省1951-2000年50年200个育成大豆品种的脂肪、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脂肪含量最高的是60年代和70年代,分别为21.67%和21.20%,最小为90年代为20.03%。200个品种平均脂肪含量为20.74%,蛋白质含量平均为40.25%。进一步分析1951-2000年不同生态区育成的172个品种认为,脂肪、蛋白质含量有明显地理分布现象。西部干旱区为高脂肪区,北部高寒区为低脂肪区;高蛋白质区在南部黑土区和东部低湿区,低蛋白区在西部干旱区。这种明显的地理分布现象为大豆优质品种的区域化种植和专业化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冯其虎  张复宁 《大豆科学》1991,10(3):172-178
本文通过对江苏淮北地区50~80年代先后推广的16个夏大豆代表品种的产量及有关性状变化的研究,看出本区大豆品种更替过程中,品种产量潜力的提高主要变化因素为:百粒重与每荚粒重的增加、收获指数的大幅度提高和生物量的稳步增长;植株矮化、节数和分枝数减少;全生育期缩短,而以鼓粒期为主的生殖生长期有所延长。本区今后大豆高产育种应在现有百粒重的基础上,协调好粒重、粒数和荚数三者关系,适当提高株荚数和每荚粒数,同时注意增加生物量,提高收获指数;生育期不宜再缩短,注意长鼓粒期的选择;进而提高育成品种的增产潜力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水稻新品种产量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2014年审定的10个水稻新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析了黑龙江省第二季温带水稻新品种产量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供试的10个品种中,绥粳16的产量受环境影响较小,稳产性好;龙粳42的产量受环境影响较大,产量不稳定,但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获得高产;参试品种在4个试验地点的表现有很大区别,不同品种在延寿县的表现较好,在方正县的产量差异较大,但是在适宜条件下能获得高产。参试的10个品种中有7个品种其亲本来自2个骨干亲本绥粳3号、绥粳4号,形成2条主干系,由这2大干系参与育成或者衍生出的水稻品种占了供试品种的70%,这7个品种稳产性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8.
以抗活性氧活力单位、抗超氧阴离子活力单位和总抗氧化活力单位为指标,研究了白皮花生、红皮花生、黑色花生、彩色花生、花育16号等不同品种花生籽仁各部位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花生品种的抗氧化性存在显著的品种差异,籽仁各部位的抗氧化能力品种间有很大差异。花育22号子叶抗活性氧活力单位最高为22.61 U/mg,花育17号子叶总抗氧化能力最高;白沙1016胚的抗活性氧活力单位最高为22.37 U/mg,抗超氧阴离子及总抗氧化能力则以黑色花生、彩色花生和花育22号较高;种皮的抗氧化能力以红皮花生、黑色花生、白沙1016、花育23号和鲁花12号较高,说明黑色花生、彩色花生、白沙1016和花育22号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以辽宁省最新育成的水稻品种(品系)为试材,把参试品种分为高产品种、中产品种和低产品种三类,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水稻品种穗部性状及其结实特性,结果表明,高产品种具有较高的每穗粒数、二次枝梗粒数、一次枝梗粒数、以及较高的二次枝梗粒率,具有较高的结实率、二次枝梗结实率、一次枝梗结实率,具有较高的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使穗粒结构得到较大程度的协调,以致其产量处于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为鉴定杂交籼稻组合在云南干热籼稻区种植的产量潜力,研究不同产量水平水稻产量形成规律及群体质量指标,选用大面积生产应用的6个杂交籼稻品种为材料进行了比较试验,并根据当地水稻生产特点制定了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结果显示,广优1186、德优4727、两优2186、宜优673、两优2161、宜香3003产量分别为15.65、15.29、15.19、15.18、14.89和13.95 t/hm~2。为更好的分析水稻高产形成规律,将6个品种产量划分为高产(13.0~14.0 t/hm~2)、更高产(14.0~15.0 t/hm~2)、超高产(15.0~16.0 t/hm~2)3个不同产量水平。超高产水稻较更高产水稻有效穗数提高10.25%,较高产水稻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分别提高32.13%、35.69%、12.50%;超高产水稻高峰苗数较更高产、高产水稻分别低10.32%和30.02%;成穗率随着产量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超高产水稻齐穗期总LAI为7左右,高效叶面积率70%左右。颖花量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超高产水稻实粒/叶、粒重/叶较高产水稻分别增加20.00%和25.54%。超高产水稻齐穗期、成熟期、齐穗至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较高产水稻分别提高11.70%、11.96%和12.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