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生产机械化综合技术是以多项先进适用的农机化工程技术措施与先进适用的水稻生产农艺技术措施结合的综合性技术推广项目。农机化技术有机耕、稻种机械破胸催芽、农机联合抗旱、农机联合植保、农机脱粒、撩穗收割、田间运输、机械施肥等等,农艺技术有早、晚雨季杂交良种,地膜育秧、测土配方施肥、虫情测报、微肥、中产田改造等等。该项目列为湖南省农机局及湖南省丰收计划指导委员会1990年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主办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农业行业分会承办 ,中国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农业部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中国农机化报、中国农机安全报协办的中国水稻机械化生产国际研讨会于 2 0 0 0年 4月 1 0~ 1 1日在北京顺利召开。日本、韩国、印尼、法国等国家的专家应邀参加了会议 ,印度、越南等国的专家寄来了论文进行书面交流。有关省区的农机管理部门、推广单位、有关研究单位、大学和生产企业的 1 0 0多位代表与会。张宝文副部长、牛盾司长、东北农业大学蒋亦元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曹崇文教授、韩国国家农业机械化研…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化农业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机推广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基于此,简要介绍水稻机插秧综合技术要点,并对水稻机插秧综合技术的推广措施进行了重点分析,以期进一步增加我国水稻种植面积,降低劳动强度,促进水稻生产的机械化,并为其他农机的应用与推广提供参考,进而促进我国整个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机械化种子生产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该文回顾分析了国内外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发展概况,提出中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经历了杂交水稻制种繁种的经验摸索和积累阶段(1973~1980年)、杂交水稻制(繁)种的技术提高和完善阶段(1981~1990年)和杂交水稻制(繁)种的超高产技术研究与推广阶段(1991~至今)等3个发展阶段;国外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应用与与制种技术研究还在进行之中。认为要提高中国杂交水稻种子质量和种子生产效益及种子生产技术竞争力,今后必须应用推广杂交水稻机械化种子生产技术。至今已进行了除草剂敏感基因导入父本法、抗除草剂基因导入母本法和稻壳颜色标记法的杂交水稻混播机械化制种技术;杂交水稻机械采粉贮粉与授粉制种技术;利用雌性不育系的机械制种技术等。其中杂交水稻混播机械化制种技术已获得小面积成功应用,其余方法还在试验与研究之中。因此,今后需要水稻育种家与农机专家密切合作,进一步深入开展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应用工作。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快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应用逐渐成为有效提高水稻种植效率、减少人工成本消耗的有效手段。在农业生产逐渐向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的新时期,推广全新的水稻插秧机技术,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能够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通过对农机与农艺融合问题进行研究,针对性提出优化措施,促进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6.
《农业工程学报》1998,14(2):253-254
机械化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技术研讨会时间:1998年4月3日~5日地点:陕西省长安县会议概况:会议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办,并得到了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陕西省农机管理局的大力支持。来自北方12省(区、市)农机管理局领导同志和专家、教授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农业信息探索》2011,(6):30-30
目前,农业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意见》,提出了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45%,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80%。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率先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相似文献   

8.
截至2012年底,重庆市区县级农机推广机构有38个,其中,设有独立站18个、综合站20个,在编172人;共设有乡镇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900个,有农机人员2020人。重庆市农机装备总动力达1162万kW,其中,稻麦联合收割机4483台、水稻插秧机11507台、拖拉机11390台;农产品初加工动力954500台(328万kW),初加工机械1085640台;耕整地机械480341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3.05%,比2009年增长56.78%。取得了"农业机械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新机具推广工作扎实开展,农机新技术应用实现新突破;社会服务化组织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新型力量不断涌现;农业机械化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农机技术力量得到有力加强"等成绩。分析当前重庆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系建设发展的机遇和展望,提出了加强体系建设发展的对策或建议。  相似文献   

9.
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了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广西发展甘蔗生产机械化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并提出了加快制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作用、加快示范基地建设、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和农机经营者的素质、加大农机科技开发和推广力度等对策措施,以推进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0.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技术是采用规范育秧、机械化插秧的水稻移裁技术,可以降低劳动强度,实现水稻生产的高产稳产、节本增收。结合生产实际,介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和田间管理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1.
该文对日本水稻生产机械化系统的试验进行了分析。该水稻生产机械化系统分为两个系列:全程机械化系列(乘式系列)和半机械化系列(走式系列)。详细分析了水稻生产机械化系列的各个作业项目的田间作业量、负担面积、作业费用及成本指数等,这些作业项目的内容包括耕地、插秧、除草、植保和收获作业等。同时也分析了每个系列的每公顷机器使用总费用。在分析日本水稻生产机械化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作业成本分析表明,中国的农业生产机械化系统不能完全照搬日本模式,中国的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道路只能有序列的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2.
随着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的不断提高,稻麦秸秆直接还田越来越常态化。针对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小麦机条播生产技术在生产应用中,存在秸秆还田不匀、机械还田作业质量差、小麦播后发芽出苗率低、根系发育不良和冬春季节极易发生干冻死苗等问题,通过将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改进秸秆还田机械和播种机械,优化田间种植管理技术,实现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小麦机械匀播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大米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食之一,因此水稻生产显得尤为重要。推广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机插育秧又是水稻机  相似文献   

14.
张海玲 《南方农业》2022,(2):220-222
作为当前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基本生产要素,农业机械化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完善农业机械化管理方面可确保农业机械有效供给.探讨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对内蒙古自治区现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持续强化政策支持、推动农机结构性转变、全面构建农机技术性转化机制、加强农机科研队伍建设、注重农机法律政策与标准...  相似文献   

15.
北方山区水稻生产机械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北方山区虽然不是水稻主产区,但是由于其独特的生态环境,水质良好,气候适宜,生产出的稻米具有优良的品质,深受国内外青睐.如辽宁省本溪市已被列为国家优质稻米生产基地.由于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块小而分散,地块之间落差较大,土地瘠薄,使得机械化水平难以提高,严重影响了水稻产量、农民增收和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建设.本文结合北方山区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实践,论述了北方山区水稻生产特色、自然条件、田间作业机械化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提出北方山区水稻生产机械化要以中小型为主,一机多用,性能可靠,价格低廉,节本增效,走具有山区特色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业机械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农机管理体系。由此,主要分析了目前基层农机管理队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在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水稻机械化的大力推广使用,有助于提高水稻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益,但水稻机械化栽培有其技术及方法上的特殊要求。对此,分析水稻机械化的栽培技术操作要点及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8.
发展水稻机械化生产的今天如何发挥机械效能,提高标准化栽培技术水准,使水稻生产效益最大化,是目前水稻生产的首要问题。经过这几年的生产实践及经验教训,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存在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探索与总结完善。  相似文献   

19.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继品种和栽培技术更新后的一项技术革命,具有省工、省力、高产和高效等优点。抓好水稻机械化插秧及大田管理,是实现水稻优质、高产和稳产的必要条件。笔者通过近年对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实践和探讨,介绍水稻机械化插秧及大田管理技术,以期指导大田生产。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水稻机械化生产现状,并分析了水稻机械化高效植保作业技术类型及优势,总结了高效植保作业技术实践问题,提出技术合理化运用的有效建议。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实现水稻机械化与高效植保作业技术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