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根据防护林带的林学特征和气象学特征(透风系数为主),将林带划分为三类四种:一、紧密结构林带(透风系数小于0.4),二、疏透结构林带,(透风系数0.41—0.60),三、稀疏结构林带,包含:(一) 稀透结构林带(透风系数0.61—0.80),(二) 通风结构林带,(透风系数大于0.81)。本文以吉林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部分地区为例,划分出:一、干旱防护林区;二、大风防护林区;三、风沙防护林区。  相似文献   

2.
漆树(Rnus Verniciflud Stokes)为漆树科漆树属中的一个植物种。依据我省漆树的分布现状,可划分为鄂西南山系漆树区、鄂西北山系漆树区和鄂东大别山系漆树区三个中心分布区。前两区分别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北亚热  相似文献   

3.
试验于1987~1988年在泰县蔬菜试验站进行。供试的辣椒品种为早丰一号,1987年设6个处理:(1)覆盖银灰膜,(2)覆盖银灰膜加喷敌杀死,(3)覆盖透明膜,(4)覆盖透明膜加喷敌杀死,(5)喷口针油和敌杀死混合液,(6)对照区不喷药、不盖膜。1988年增设喷敌杀死处理。小区面积为30m~2,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株行距和田间管理与生产田相同。辣椒  相似文献   

4.
梁河县位于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高黎贡山西南迎风面,境内海拔860~2 672.8 m,光、热、水资源丰富,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雨量1 075~1 868 mm,多数年份在1400 mm左右;年均温18.3℃,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2.9℃,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0.9℃;年日照时数为2 083~2 524 h;适宜发展多种冬季农作物生产,近年来已发展成为云南省冬玉米、冬马铃薯主要产区之一.  相似文献   

5.
来稿须知     
《中国农业教育》杂志改版一年以来,得到全国广大作者、读者厚爱,今年我刊已正式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为便于入编收录,请投稿者注意以下要求:1来稿务请论点明确,事件真实,数据可靠,文字精炼,篇幅一般不超过6000字(含图表)。2来稿一律采用计算机打印稿,欢迎附寄WPS或WORD等格式磁盘稿。来稿打印时请参照以下版式:题名、作者单位及姓名、邮编、正文、主要参考文献等;标题请采用标准4级分法:一,(一),1,(1)。3来稿请附联系电话并自留底稿。凡本刊采用稿件,一般在本刊收到稿件之日起2个月内发出用稿通知,…  相似文献   

6.
<正>一、选苗及栽培阶段的管理(一)选择合适的苗木由于黑龙江属于寒温带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如果从南向北按照温度的指标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中温带和寒温带。如果是从东向西按照干燥的指标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主要的特征为:在春季气温低,气候干燥,在夏季夏多雨,在秋季容易发生旱涝,冬季寒冷时间比较长,低于气候的差异非常大。所以在该地区栽培棚室葡萄,为了更好的提高葡  相似文献   

7.
【目的】根据中国弄蝶的分布特点划分生物地理区并推断弄蝶现代分布格局的成因。【方法】统计得到中国328种弄蝶及其分布;将中国地图划分成2°×2°的经纬网格,总计294个,依据地形、植被和弄蝶分布的特点将294个网格进一步汇总为28个大小和形状不一的区域,采用特有性简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中国弄蝶的分布包括10个主要区,即中部地区(B1)、南部地区(B2)、台湾地区(B3)、中北部地区(C2)、西部地区(C3)、北部地区(D2)、秦巴山区(D3)、东北地区(D4)、西南地区(E1)和西藏地区(E2),其中台湾和西藏分别自成一支。通过比对地质板块与弄蝶的分布格局,表明弄蝶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区、藏东南地区、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南部地区。中国弄蝶的分布区与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的对比结果显示,两者有5个区基本相符,分别为中部地区(B1)、南部地区(B2)、西部地区(C3)、北部地区(D2)和东北地区(D4)。【结论】中国弄蝶的分布区和中国地质省区的划分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稻纵卷叶螟的迁飞规律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为害水稻的有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和显纹纵卷叶螟(Susumia exigua Butler)。前者遍布全川稻区,后者主要分布在盆地内的平原、丘陵、河谷地区。 稻纵卷叶螟各虫态在四川盆地均不能越冬。每年初次虫源均由南方稻区随气流迁飞而来,常年4—8月有5次明显的迁飞过程。4—7月主要随“川东低涡”气流和东南气流从东南向西北扩迁,8月份则由东风气流从东向西(或西南)扩迁。发生期和发生量均有从东南向西北逐渐推迟和减少的趋势。 根据迁飞和发生特点,本研究将四川盆地划分为三个区域:盆地东南边缘五代区;盆地东南部四—五代区(本区又划分为盆东长江沿岸中稻受害亚区、盆南长江沿岸晚稻受害亚区和盆东北轻发亚区)和盆地西北部——三代区。 研究认为四川稻区稻纵卷叶螟测报和防治的重点应放在重发区(一区和二区的1、2亚区)的主害代上。  相似文献   

9.
造林绿化树种资源调查研究是当前石灰土分布区造林和溶洞风景区绿化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本文在木本植物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初步选择了适宜浙西北石灰土分布区自然条件的280个造林绿化树种,分析了树种资源的基本特点,并根据造林目的、用途把造林绿化树种划分为5类,即(1)用材树种,(2)经济果木树种,(3)薪炭树种,(4)防护树种,(5)特种用途树种。最后,提出了树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镍钛手用锉 (NiTiFLEX)与不锈钢K型锉 ,K Flex锉预备塑料块中的弯曲管的成形能力。方法 :3 6个内含相似弯曲根管的塑料块分为 3组 :( 1)镍钛手用锉组 ;( 2 )不锈钢K Flex锉组 ;( 3 )不锈钢K型锉组。均以逐步后退法预备根管 ,叠加根管预备前后的扫描图像 ,分析根管弯曲部分的形态变化。结果 :( 1)组基本维持原根管曲线 ,根尖 1/3平均角度偏移为 ( 1.2 8°± 0 .73°) ,( 2 )组、( 3 )组根管直化较明显 ,根尖 1/3平均角度偏移分别为 ( 10 .76°± 1.17°)和 ( 12 .5 8°± 1.0 9°) ,与 ( 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2 )组与 ( 3 )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 (P <0 .0 1)。根管轴心偏移在弯曲部分向内 ,在根尖区向外 ,偏移量 ( 1)组最小 ,( 2 )组次之 ,( 3 )组最大 ,( 1)组与另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除根尖处外 ,( 2 )组较 ( 3 )组的偏移量差异亦存在显著性 (P <0 .0 1)。 ( 2 )组、( 3 )组预备后的根管较 ( 1)组显著增宽 ,两组间只在距根尖 4mm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且均有根尖拉开和肘部形成。 ( 1)组无根尖拉开及肘部形成。结论 :镍钛手用锉较不锈钢手用锉能保持原根管曲线 ,形成良好的根管形态  相似文献   

11.
秦岭西段小陇山林区气候要素及其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陇山森林生态站2008-2010年的气象观测数据为依据,进行了流域尺度的森林小气候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秦岭西段小陇山林区气温年较差为51.5℃,气温随季节变化比较明显;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3.2%;相对湿度随降水量变化比较明显,降水量多的月份相对湿度较大;年平均风速变化在0.7~1.3m.s-1之间,盛行北风和西南偏南风;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气候变暖对小麦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然而,中国不同气候区小麦生长发育对温度升高的响应程度仍未系统量化。因此,急需阐明不同气候区增温及不同时段增温对小麦产量及发育期持续时间的影响程度,揭示小麦产量及发育期对增温的响应规律。【方法】本文搜集了1990-2017年间已发表的关于中国小麦全生育期田间持续增温条件下小麦产量变化的21篇文献,运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量化田间不同增温幅度及不同时段增温对中国小麦产量及生育期的影响程度,系统阐明其在不同气候区的差异及规律。【结果】(1)亚热带季风区增温(0-3℃)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千粒重和穗粒数,其平均增幅分别为8.2%、6.3%和4.7%;温带季风区增温(0-3℃)显著增加小麦产量、穗粒数和穗数,其平均增幅分别为6.8%、3.9%和5.5%,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增温(0-3℃)显著降低小麦产量、千粒重和穗粒数,其平均降幅分别为10.2%、5.9%和8.3%。其中,亚热带季风区增温0-2℃,小麦产量显著提高了8.5%,而增温2-3℃时,小麦并未增产;温带季风气候区小麦增产愈为明显,当增温2-3℃时小麦的增产幅度达14.5%;相反,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增温0-2℃和2-3℃时,小麦分别显著减产10.1%和15.9%。(2)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增温(0-3℃)小麦全生育期持续时间分别缩短了3.3%和7.1%,相反,在温带季风区,增温并未明显改变小麦全生育期持续时间;与此同时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的生殖期持续时间并无明显变化,而亚热带季风区小麦生殖生长持续时间却显著增加(8.7%)。(3)总体来看(季风气候区所有独立研究结果)夜间增温0-2℃和2-3℃对小麦产量有显著影响,小麦分别增产10.5%和15.0%。【结论】田间增温会显著影响中国粮食主产区小麦产量以及发育期持续时间,但不同气候区及不同时段增温对小麦生长和发育的影响不同。本研究结果可为未来气候变化新态势下中国粮食主产区种植制度优化与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山西省小麦生产概况、气候条件及其小麦生长发育特点的分析 ,明确了山西省水地小麦产量达 75 0 0kg hm2 的难度 ,探讨了水地小麦的产量潜力 ,提出了山西省水地小麦产量达 75 0 0kg hm2 的策略及应采取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文中列出了陕西省天蛾65种和亚种的学名及中文名,讨论了地理分布,订正了一些错误的或值疑的鉴定。考察表明:1.发生在山区的种类比平原或高原地区多,陕北风沙区的种类最少,这和当地植物相有关。2.白眉天蛾属 Celerio 4种,均发生在秦岭北部地区,其适应自然环境有一定局限性。3.秦岭在阻隔大多数天蛾在其南北麓的分布上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陵水、三亚、乐东三县(市)是各类水稻(包括转基因水稻)冬季南繁的主要基地或中心。计算并绘制海南南繁区乡镇尺度水稻基因飘流的最大阈值距离图,为南繁水稻育种设置合理的隔离距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已建立的水稻基因飘流模型和阈值分析方法,依托南繁区自动气象站资料,计算了该区域乡、镇尺度向不育系和栽培稻基因飘流的最大阈值距离(the maximum threshold distances of gene flow,MTDs),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子。参照中国农业部有关水稻种子生产的质量标准,阈值分别设为1%和0.1%。【结果】南繁区向不育系的MTD1%平均值为(110±31)m,最短为53 m,最长为195 m。向不育系的MTD0.1%平均值为(169±44)m,最短为75 m,最长为271 m。向栽培稻的MTD1%均小于1 m;MTD0.1%平均值为(3.4±1.1)m,最短为0.6 m,最长为5.8 m。向不育系和栽培稻的MTD0.1%两者相差近50倍。南繁区MTDs有2个高值区和4个高值点,3个低值区和5个低值点。以陵水、三亚、乐东为主体的南繁区,地处热带,三面临海,北面有五指山为屏障。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春季和初夏盛行南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因此,南繁区的沿海陆地平原大都风速较大;沿海陆地与五指山区之间为中、低山丘陵地带,丘陵的走向和高度决定了该区的风向和风速;五指山南坡附近的丘陵地区,风速会因屏障效应而明显减小。【结论】地形特征和大气环流影响风向和风速,决定了南繁区MTDs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该地区的东翼、西翼和南部沿海平原;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五指山南麓的屏障区域。  相似文献   

16.
蓝藻是生物土壤结皮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迄今为止,黄土高原地区生物结皮中藻类的种类组成及分布鲜有报道。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观察、培养、鉴定,对黄土高原水蚀区、水蚀风蚀交错区、风蚀区的生物结皮中蓝藻的多样性及优势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3个侵蚀类型区生物结皮中蓝藻门植物共发现4科10属54种,其中丝状种类约占87%,占绝对优势;Shannon-Weiner 多样性指数水蚀风蚀交错区最高,水蚀区次之,风蚀区最低,依次为2.22,2.20和2.14。水蚀风蚀交错区和水蚀区蓝藻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但均与风蚀区差异显著。3个侵蚀类型区的生物结皮中蓝藻的种类组成及优势种均有所差异,但均以颤藻科(Oscillatoriaceae)为优势科。水蚀风蚀交错区蓝藻种类最多(39种),以阿氏鞘丝藻(Lyngbya allorgei)为第一优势种;水蚀区次之(26种),以含钙席藻(Phormidium calciola)为第一优势种;风蚀区最少(20种),以颗粒颤藻(Oscillatoria granulata)为第一优势种。黄土高原不同侵蚀类型区生物结皮中蓝藻的多样性差异可能与土壤质地、土壤pH值、气候环境等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土壤呼吸速率是反映生态系统对胁迫的敏感程度和响应模式的重要参数之一,生态恢复过程可引起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研究地震灾区不同生态恢复方式的土壤呼吸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准确认识灾害干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的区域性碳循环特征至关重要。方法选择干旱河谷气候区(汶川县威州镇)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绵竹市汉旺镇)的生态恢复示范区为研究区,以受损治理区(DTA)、自然恢复区(NRA)和未受损区(UA)为处理样地,于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对土壤呼吸速率(Rs)、5 cm深土壤温度(T5)、5 cm深土壤湿度(W5)、近地面温度(T0)及近地面湿度(W0)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土壤呼吸的动态特征及其对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响应。结果(1)日尺度Rs最高值出现在11:00—15:00,最低值出现在10:00或18:00,在2个气候区总体上均表现为UA > DTA > NRA,且表现为明显的单峰曲线,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季节尺度Rs夏秋季最高,冬季最低,不同季节Rs总体上表现为UA > DTA > NRA。(2)干旱河谷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壤湿度分别 < 27%和 > 16%时,土壤呼吸主要受土壤温度调控;相对于单因素模型,Rs与T5和W5的双因素模型回归关系更好,T5和W5对Rs的解释量(R2)均有所提高且大于0.762。(3)干旱河谷气候区DTA、UA和NRA的温度敏感系数Q10分别为2.34、1.95、2.78,亚热带季风气候区Q10则分别为1.99、1.25、2.90,表现为NRA对土壤温度变化最为敏感。结论与UA比较,干旱河谷气候区DTA与NRA土壤呼吸速率分别降低41%和50%,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则分别降低21%和23%。   相似文献   

18.
江南红壤丘陵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南部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农业气候的基本特点有(1)水热资源总量丰富,光资源总量偏低;(2)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春季和初夏雨涝,伏秋干旱,水热同季不同步,光温降水不协调;(3)光温降水的年际变率大,气候灾害多,农业生产波动性大春季。春季和初夏持续过量的阴雨洪涝对春播作物的立苗和生长不利,亦是导致该区冬季农业薄弱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北部地区樟子松引种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山西北部地区15年来引种樟子松的情况与现状作了全面调查。结果表明,引种地区与原产地的现实生态条件基本上是接近的。惟年蒸发量与降水量相比,较原产地高出1—2倍,使其成为我省北部引种樟子松的主导生态因子。因此,在引种樟子松育苗造林时,采取复土防寒,防止生理干旱,是引种成败的关键技术措施。樟子松在山西北部地区生长发育正常,高生长比原产地大17—90%,部分植株在10年生试花结果,根系极为发达,适于干旱地区生长。因此,樟子松在山西北部引种是成功的,对丰富我省树种资源和绿化北部干旱风沙和黄土丘陵区以及解决土石山区阳坡造林均有一定意义。引种的技术,除了必须进行复土防寒外;应避免在过碱性的下湿地种植;并且勿施碱性肥,以免加重土壤碱化;在育苗翌春,换床稀植,培育壮苗,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有效措施。引种种子来源的产地不明,应立即进行系统种源试验,为进一步发展樟子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次采用流域调查法研究晋西黄土地区流域侵蚀地貌,即以流域为单元对流域侵蚀地貌特征进行调查和量算,并在此基础上,详尽分析了影响侵蚀地貌形成的地质、地面组成物质、沟道纵坡、降雨、风及人为等因素,探讨了晋西黄土地区流域侵蚀地貌的分异规律(据水平分异规律划分四个区,据垂直分异规律划分了五个带),为该区域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