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PEG6000渗透胁迫对藜幼苗叶片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了探讨藜的耐旱机理,为藜的人工栽培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藜幼苗长到六叶期时,浓度分别为0、5%、10%、20%的PEG6000进行渗透胁迫处理,分别处理01、、35、、7和9 d后从植株上部第3~5叶片功能叶片进行各项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在5%PEG胁迫下,藜幼苗叶片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缓慢增加,相对含水量(RWC)下降较小,在10%、20%PEG胁迫下,可溶性蛋白质、甜菜碱含量先升后降,RWC下降幅度较大。10%PEG胁迫的第5天藜幼苗叶片RWC降到62%,叶片开始萎焉;20%PEG胁迫的第3天RWC降到61.9%,叶片开始出现萎焉现象,第7天RWC降到48.6%,叶片干黄。5%、10%2、0%PEG胁迫到第7天时藜幼苗叶片脯氨酸含量分别是对照的7.64、10.92、9.4倍。[结论]藜对适度的渗透胁迫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但高浓度、长时间的PEG渗透胁迫会对藜造成严重损伤。  相似文献   

2.
张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363-10364,10379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下油菜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为作物耐旱机制与油菜抗旱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方法]采用Hoagland营养液水培方法,以不同浓度PEG6000处理油菜幼苗,研究了模拟干旱胁迫对油菜幼苗过氧化氢酶活性、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随着PEG6000处理浓度的增加,油菜幼苗叶片中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强,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和丙二醛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先逐渐增加后逐渐降低。[结论]过氧化氢酶活性、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可以作为鉴定油菜抗旱性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条件下光叶珙桐叶片细胞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PEG模拟干旱胁迫,分析光叶珙桐幼苗叶片可溶性多糖、可溶性蛋白质等含量变化与干旱耐受力的关系。[结果]光叶珙桐幼苗叶片可溶性多糖、可溶性蛋白质等可溶性有机物含量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呈规律性变化。[结论]可溶性有机物含量变化可以作为光叶珙桐抗旱性研究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PEG6000胁迫对花生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是影响花生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采用20%PEG6000极端胁迫鲁花14号的方法,研究了其对花生幼苗叶片中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PEG6000胁迫时间的延长,花生叶片的渗透势逐渐降低,渗透调节物质,如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都显著增加,继续积累;MDA的含量也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为了测定不同浓度PEG干旱胁迫下沙冬青幼苗的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POD、CAT三种酶的酶活性及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本试验设5种不同浓度的PEG干旱胁迫处理,测定沙冬青幼苗的相关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随着PEG浓度的增加,(1)沙冬青幼苗的生长与胁迫程度呈负相关,随PEG浓度增加,幼苗逐渐矮小枯黄,死亡率增大;(2)沙冬青幼苗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持续上升;(3)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的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4)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酶活性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幼苗在10%PEG胁迫下,POD和CAT酶活性最高,15%PEG时SOD酶活性最高。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低浓度(5%-15%)PEG胁迫下,沙冬青幼苗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可以通过自身调节维持正常生长,当PEG浓度增至20%以上时,其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对多根葱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干旱是限制草原植物种子萌发的主要条件之一。以克氏针茅典型草原的多根葱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纸上发芽法,用不同浓度的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培育种子,研究了不同梯度干旱胁迫对多根葱种子发芽率、活力指数、胚根、胚芽等指标的影响。[结果]PEG对多根葱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显著影响,随着PEG浓度的增加,发芽速度、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根与胚芽的长度、胚根的干重逐渐降低,而胚芽干重变化不明显。多根葱能在0-5%PEG干旱条件下较好的萌发和生长,PEG浓度大于10%,多根葱萌发和幼苗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结论]该研究可为干旱胁迫下多根葱种子的萌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干旱胁迫下不同种源香椿可溶性蛋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干旱胁迫下香椿幼苗可溶性蛋白累积的动态变化及种源间差异。[方法]选择江苏、四川、湖南、湖北、河南、陕西6个种源的香椿1年生平茬苗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干旱胁迫下香椿可溶性蛋白的动态变化。[结果]干旱胁迫下6个种源香椿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胁迫的强度呈上升趋势,同一种源不同时期和同一时期不同种源其含量变化程度均有不同。重度胁迫下,陕西安康种源在处理初期和末期,河南西峡种源在处理末期其含量高于对照,江苏南京种源在处理末期两种胁迫水平下其含量均高于对照,其余种源在不同胁迫时期其含量均低于对照。复水后,6个种源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平缓上升趋势。[结论]安康、西峡以及南京3个种源的香椿在胁迫末期对干旱有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PEG引发种子对干旱胁迫下甜玉米出苗和幼苗形态建成的影响,揭示探究PEG引发种子对高粱的调控机理。[方法]试验采用盆栽试验,将PEG引发的甜玉米种子(金冠218)在土壤最适含水量的100%(CK)、80%、60%和40%供水下的种子萌发参数及幼苗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PEG引发种子可增强甜玉米种子对干旱胁迫的抵御能力,显著增强干旱胁迫下种子的萌发能力,提高发芽率。另外,PEG引发种子处理可减少干旱胁迫下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下降、促进光合作用。在渗透调节方面,PEG引发种子幼苗叶片脯氨酸(P值=0.001~(**))、游离氨基酸(P值=0.002~(**))和电导率(P值=0.003~(**))在干旱胁迫下差异显著性较大;PEG引发种子对SOD、CAT在播种后6~12天的差异显著性更大,同时可减缓O~(2-)的增加幅度。[结论]总体而言,PEG引发种子可作为甜玉米抗旱栽培的重要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胺增强植物抗旱性的机理,为多胺作为外源生长调节物质在玉米抗旱过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自然干旱,用外源Spd处理抗旱性不同的2个玉米品种农大108和掖单13,检测渗透胁迫下2个品种幼苗叶片中相对含水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渗透胁迫7 d,抗旱性弱的掖单13玉米幼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抗旱性较强的品种农大108;外源Spd处理明显抑制在胁迫条件下掖单13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的下降,并且提高了其在胁迫条件下可溶性蛋白的含量。[结论]外源Spd处理,通过提高渗透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内蛋白质的含量,提高了玉米幼苗的抗渗透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聚乙二醇(PEG)对低温胁迫下玉米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缓解效应。[方法]在28℃条件下盆栽玉米,待玉米长到三叶期,对玉米幼苗进行8℃、3 d的低温胁迫处理,同时施用浓度30%PEG喷洒叶片,3 d后测定玉米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受低温胁迫后玉米幼苗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及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对低温胁迫下的幼苗施用浓度30%PEG后,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活性较低温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叶绿素含量显著升高(P0.05),施用浓度30%PEG后各指标均达到或超过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浓度30%PEG对低温胁迫下玉米幼苗具有缓解效果。  相似文献   

11.
PEG6000渗透胁迫对藜幼苗叶片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乙二醇渗透胁迫的方法,研究渗透胁迫对藜幼苗叶片中几种有机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以探讨藜的耐旱机理。  相似文献   

12.
NaCl胁迫对藜幼苗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和保护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NaCl胁迫对藜叶片中渗透调节物质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以探讨藜的耐盐机理,为藜的人工栽培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待藜幼苗长到4叶期时,用0%、0.6%、1.2%、1.8%NaCl溶液进行根部胁迫处理,分别于处理0、1、3、5、7 d后从藜幼苗上部取第3~5片功能叶片进行各项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在0.6%NaCl胁迫下,渗透调节物质(可溶糖、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保护酶(SOD、POD和CAT)活性都是缓慢增加的,丙二醛含量增加不大,膜脂过氧化水平低。在1.2%、1.8%NaCl胁迫下,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SOD、POD、CAT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降低,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膜脂过氧化水平增大。[结论]藜可以通过渗透调节物质增加和保护酶活性增大来对适度的盐胁迫有一定的适应性,但高浓度、长时间的盐胁迫会对藜造成严重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干旱胁迫下藜开花期基本光合特性的研究,初步探讨其耐旱机理。[方法]9月上旬选择典型晴天,对开花期的藜功能叶进行有关光合参数的测定。[结果]开花期藜的光合日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中午12:00左右,光合"午休"现象消失,与其营养生长期藜具有明显的午休现象不同。蒸腾速率呈双峰型,在上午8:00左右蒸腾速率达到最大,然后开始渐渐下降,到下午14:00左右达到谷底。在自然条件下藜的光饱和点(LSP)为1 300μmol CO2/(m2.s)左右,光补偿点(LCP)为37μmol CO2/(m2.s)左右,表观量子效率(AQY)为0.348 9。[结论]开花期藜的光合速率的限制因素主要是非气孔限制,光强也不再是控制气孔开闭的主要因素,温度和空气湿度成为控制气孔开闭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藜根及茎叶两部分18种无机元素含量。结果显示:藜植物根及茎叶部均检出16种无机元素,其中13种元素为人体必需的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未检出对人体有害元素Hg、Cd元素。宏量元素中Ca、K、Mg含量较高;微量元素中Fe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茉莉酸甲酯(MeJA)对黄瓜花叶病毒介导藜的抗病生理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MeJA及其抑制剂没食子酸丙酯(PG)预处理藜叶片后,分别接种黄瓜花叶病毒(CMV),并于接种0、1、3、5、7、9d后测定其叶中H_2O_2质量分数、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相比,MeJA处理的接种藜叶POD活性前期降低,中后期逐渐升高,CAT、SOD活力与POD相反。接种CMV后,MeJA能提高相关抗氧化物酶的活性,其抑制剂PG处理后对MeJA所调控的氧化酶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MeJA对藜抗CMV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不同盐渍环境藜颉颃逆境演化结构比较(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盐生植物颉颃盐渍逆境的演化结构尤其是晶体的分布特点,为应用生物学技术治理盐渍环境提供第一手资料。[方法]采用高清显示植物组织晶体方法和石蜡切片法,对埃及红海岸边高盐度地区和吉林长岭草原一般盐渍环境的藜(Chenopodium albumL.)进行颉颃盐渍逆境的演化结构比对试验。[结果]区域化分布的晶体和发达的同化组织是藜颉颃盐渍逆境的重要演化结构特征,二者茎皮层均具有程度相近的不连续的晶体环,而高盐度地区藜的茎皮层中以及叶肉中的同化组织发达程度显著高于一般盐渍环境。二者的其他比较结果还表明,发达的角质层和髓也是盐渍环境中植物颉颃逆境的重要演化结构。[结论]研究结果为利用结构植物学技术研究植物的耐盐机理提供了一条很有价值的研究思路,即晶体可能成为抗盐植物的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研究NaCl胁迫对灰绿藜根、茎、叶中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探寻灰绿藜的耐盐机理。[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0、100、200、300、400和500 mmol/L)处理灰绿藜,5、10、20和30 d后测定根、茎、叶中相对含水量、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甜菜碱含量的变化,并测定株高。[结果]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灰绿藜根、茎、叶中的相对含水量逐渐降低,可溶性糖、脯氨酸以及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逐渐升高;根中的甜菜碱含量始终都高于茎和叶的;株高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结论]渗透调节可能是灰绿藜耐受盐胁迫的内在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开展植物耐盐基因工程提供候选基因.[方法]研究以新疆耐盐植物藜为材料,利用同源克隆技术从藜中克隆到BADH基因,并通过RT-PCR方法对其在不同盐胁迫下的表达进行了初步分析,随后将该基因构建至高效植物表达载体pCN2300上.[结果](1)经测序分析并与藜科其他植物进行同源性比对显示,得到的序列为藜的BADH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503 bp,编码500个氨基酸;(2)以BADH基因核心序列设计引物对此基因在盐胁迫下的表达进行了RT-RCR分析,发现其本底表达量较高,以100 mmol/L NaCl处理2、5、12和24 h后其表达量没有明显增加趋势,而以50 mmol/L- NaCl或KCl长期胁迫后其表达量则比对照和100 mmol/L时的表达量高;(3)经双酶切鉴定,已成功将CaBADH基因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pCN2300,得到重组质粒pCN2300-CaBADH.[结论]研究为进一步从生理和分子水平阐明藜的耐盐机制提供了一定参考.并为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耐盐作物新品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述,在小麦田禾本科杂草2~5叶期、阔叶杂草2~4叶期,用50 g/L炔草酸·唑啉草酯乳油 30~60 g/hm2(有效成分),对水450 L喷施,对小麦田杂草高效,对小麦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